APP下载

从成语典故“对症下药”谈起

2017-03-23赵广兰

养生月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异病对症下药华佗

◎赵广兰

从成语典故“对症下药”谈起

◎赵广兰

“对症下药”这则成语来源于《三国志·魏志·华佗传》:“府史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有一次,倪寻和李延两人都患了头痛发热的毛病,均请华佗为其诊治。华佗详审病情,问清原委,并仔细切脉,察看舌苔后,断然指出“倪寻要吃泻下药,而李延则要吃发散药”。治法迥然有别。旁人听后,诧异地问:“为什么同样是头痛发热,而处方用药却有天渊之别呢?”华佗解释说:“倪寻身体外部没有毛病,头疼发热是由于内伤饮食所引起的,故而需用泻下药以荡涤在里之积滞;李延身体内部没有毛病,头痛发热是由于外部感受风寒而导致的,故而需用发散药以祛除在表之风寒。病因不同,治疗的方法就绝然有异。”大家深感华佗言之有理。随即,依方服药,果然,次日清晨,头痛发热均霍然而愈。

华佗不愧为伟大的医学家,他从相同的症状中,找出了不同的致病因素,针对病因,抓住根本,处方用药。故而能殊途同归,药到病除。

正确掌握和科学运用中医的治则,是治病的关键。“对症下药”这条成语反映的是中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

“同病异治”,其含义是,对于患者在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相同症状要具体分析,由于其病因不尽一致或完全不同,所确定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也是不相同的。正如华佗精辟的分析那样:倪寻和李延所表现出的病痛虽均为头痛、发热,但其一病在外,是感受风寒之邪所造成的,应该用发汗法以驱散风寒;其一病在内,是饮食所伤造成的,应该用泻下法以去除食积。由于他辨证准确,二人用不同的药物治疗后疾病都立刻消除了。

影响同病异治的因素,一般有下列几种:

1、病人的体质不同,治疗不同:病虽同,但若病人的体质强弱有别,脏腑气血虚实不同,则治法应当有别。如同为温热病邪侵犯卫分,如病人素有阴虚的当滋阴发汗,气弱的当益气发汗,无虚的则当辛凉解表。

2、病邪侵犯的部位不同,治法不同:同一疾病,因其病变部位有内外、上下、脏腑和经络等的不同,其治法也当有别。如同为痰饮为病,若水停心下的宜苓桂术甘汤,水在肠间的用己椒苈黄丸,水滞下焦的则需五苓散等。

3、治法因病的标本缓急不同而异:一般虽是同一病,但因主次缓急不同,则应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如同为腹胀病,由水湿所致的多标急于本,当先治其标,用利水祛湿法腹胀可止;由脾虚所致的则本急于标,当先治本,并可根据不同性质的脾虚,分别用补脾阴和益脾气的方法。

“异病同治”,意思是说,尽管病不相同,但只要“证”是相同的,就可用同一种方药治疗。这就是说,异病同治的物质基础,必定是有相同的证(包括相同的病机)。例如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病,只要是属于中气不足或气虚下陷的,就可同用补中益气的治法。又如同一热邪致病,因人体内在因素及外界环境的不同,所表现的病状也可多样,有的表现为腹部胀大,有的为鼓胀,有的可痉挛抽筋,有的也可表现为呕泻吐酸。这些错综复杂的不同表现,都有相同的病因,故其主治大法相同,不外乎泻热。由上可知,异病同治实际上是病虽异,证却同,故治法同,这是中医辨证施治原则的具体运用之一。

猜你喜欢

异病对症下药华佗
基于“异病同治”探讨当归芍药散治疗子宫腺肌病和盆腔炎的作用机制
子宫内膜功能亢进性疾病的“异病同治”诊治研究思路
华佗学医
华佗治病
华佗学医
小华佗拜师
人参虽好,也要“对症下药”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台媒称海峡论坛“对症下药”
“异病同治”理论在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