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三峡库区百万移民安稳致富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培养项目”为例
2017-03-23余兴厚王宇昕
余兴厚, 熊 兴, 王宇昕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
地方高校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三峡库区百万移民安稳致富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培养项目”为例
余兴厚, 熊 兴, 王宇昕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
对重庆工商大学正在组织实施的 “三峡库区百万移民安稳致富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项目”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进行了分析总结,分别从培养方案、培养方式、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介绍,指出了博士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对策建议。
地方高校;博士生;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0 前 言
为了探索建立与人才需求紧密结合的学位授权机制,促进研究生教育更好地满足国家需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按照“择需、择重、择急、择优”的原则,开展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并于2012年下达了35个 “博士人才培养试点项目”。重庆工商大学“三峡库区百万移民安稳致富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培养项目”,有幸成为博士人才培养试点项目之一。
项目是为了适应和满足三峡工程完成后库区移民安稳致富发展中对应用经济学高端人才的迫切需求而设计,旨在通过博士人才的培养,为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高端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并通过库区移民安稳致富的模式、路径、方法、政策等研究和探索,获得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由于项目“背景特殊、需求特殊、问题特殊”,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既要遵循一般博士人才培养规律和要求,但又不能照搬现有模式,必须进行系统创新。为此,重庆工商大学将“博士人才培养试点项目”作为学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点工作,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实践创新。
1 研究现状
关于博士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内涵,国内学者把它看成是一种特定培养方式的总和,其中包括了课程教学、科学研究、论文撰写及答辩、社会实践等诸环节[1]。另一些学者把博士生培养模式,界定为根据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要求,“对博士生培养活动构成要素及其运行机制的重组与调整”[2],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博士生培养模型和样式”[2]。这种模型和样式具有“相对稳定、功能自治、结构完整、特征鲜明”特点,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博士培养模式就是博士生培养过程的标准样式和运行方式[3]。
关于国内博士生培养模式,国内许多高校进行了实践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由于我国博士培养时间较短,仍然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4]。如培养模式目标比较单一;分数决定选拔;教学质量不高;过程比较封闭;淘汰机制不够健全;科学研究的创新不足等[5]。特别是科研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博士生教育诸多矛盾和制约因素的集中反映,包括宏观外部因素和微观主体因素[6]。
因此,需要在价值取向、路径选择、未来走向等方面对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7]。具体说来就是要在培养观念、培养目标、导师队伍、选淘制度、培养方式、评价方式上进行改革[8]。要从生源输入严把质量关[9]。建立政府与招生单位共同参与的招生计划管理模式,逐步建立适应硕博贯通式培养的博士生招生机制[10]。同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和提高导师指导能力,因为它对博士生培养质量起到的作用最大[11]。
目前虽然对博士生培养模式有不同的理解,各个学校由于办学背景,办学理念、文化传统、学科专业的差异性,博士人才培养模式各具特色,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性决定了博士培养的基本内容、要求、方法、途径是一致的。
2 博士生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重庆工商大学依托长期积淀形成的鲜明财经学科优势,在遵循高层次人才培养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根据项目所服务的特殊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地方高校博士生培养的新路径。
2.1 培养方案的设计
培养方案是根据博士生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确保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前提和基础。科学的培养方案应包括培养理念、培养目标、研究方向与课程设置、学制与学分、社会实践、毕业条件等内容。重庆工商大学充分借鉴国内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培养的经验,结合项目人才培养的实际,通过与政府需求部门的反复研讨,不断修订完善博士人才培养方案。
2.1.1 研究方向与培养目标的确立
按照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博士生的培养需要有高水平的学科支撑[12],这也是我国传统的学位授权体系标准。目前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项目依托高校均为省属地方高校,在学科、科研与人才的综合实力上与现有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此,地方高校要落实“人才培养项目”,就必须根据项目特殊需求,整合学科资源,创建新的研究方向,体现方向特色和优势。因此,在方向设置上,既要坚持学科导向,又要坚持需求导向,把应用经济学研究方向与三峡库区特殊需求有机结合,针对库区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设计研究方向。
三峡库区作为特殊地理单元,集水电库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为一体,具有生态脆弱性、灾害多发性、经济贫困性的特点,移民安稳致富与库区生态环境问题、产业空心化问题、基本公共服务欠账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面对这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综合性问题,依靠单一的学科理论与实践操作都难以解决,因此,需要应用经济学主干学科与社会学、管理学和生态学等支撑学科相结合,需要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知识集成。为此,重庆工商大学通过对三峡库区移民安稳致富理论与实践的不断认识,形成了以应用经济学主干、管理学、社会学、环境科学为支撑的学科群,提出了水电水利库区经济学及流域经济学的学科理论。2013年在项目启动之初,经过专家学者反复研讨,并认真听取政府需求部门、行业专家的意见,设计和确定了特色产业发展与移民安稳致富、城乡统筹与移民安稳致富、区域协调发展与移民安稳致富等3个研究和培养方向,经过这几年发展,特别是三峡库区特殊需求的变化,在原来基础上把学科导向与需求导向有机结合,设计和确立了4个研究和培养方向,分别为区域经济学与三峡库区创新发展、产业经济学与三峡库区转型发展、金融学与三峡库区投融资实践、国民经济学与三峡库区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根据项目对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提出了“源于库区、共享库区、扎根库区、服务库区、致富库区”的人才培养理念。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博士培养的目标要求,要让博士生拥有厚重的应用经济学理论素养,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环境生态学等交叉学科知识,具备解决三峡库区百万移民安稳致富复杂问题的能力,并将知识与能力运用于百万移民安稳致富的战略规划、项目顶层设计、特色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在三峡库区“能扎根、能出谋、能干好”的复合型、创新性高端人才。
2.1.2 课程体系构建
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基础在于课程建设的规范化与课程体系的优化。而特殊需求博士项目的课程体系既要考虑一般应用经济学博士人才培养所要求的基本课程设置,又要充分考虑项目的特点,突出特殊性、应用型和复合性,因此,不能照搬现有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点的课程体系,应在基础上有所优化。为此,重庆工商大学在课程体系优化方面做了一些实践探索。
一是基础理论课与案例课相结合,强调创新能力培养。服从于博士生的培养目标,一方面构建科学的课程结构和体系,在公共课和基础课上注重拓展学科培养口径,强化经济学基础知识培养,学位专业课开设了库区创新发展、产业转型发展、投融资实践、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等与库区移民安稳致富相关度高的课程,同时特别开设了国外水电库区典型案例等相关课程学习和案例研究。
二是坚持课堂学习与田野调查相结合,强调博士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博士生攻读学位期间,需进行3~6个月或1年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学制之中,要求通过深入库区区县、乡镇、村、移民生态工业园区实习实训和调查研究,以及到国际典型水电大坝库区考察实践等方式进行,同时提交一份高质量的社会实践报告和一份决策建议报告。
2.2 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博士生教育质量问题,一直被社会诟病,随着博士生规模扩大,使得博士生教育模式、途径等面临新的问题,即如何通过培养模式构建,推动培养方式的改革提升教育质量,成为当前我国博士生教育一个重要问题。重庆工商大学对博士生的指导方式、管理方式、考核方式和答辩方式等培养方式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实践。
2.2.1 构建了 “双师”型导师团队
即“学业导师团队+事业导师团队”的“双师”型导师团队负责制。学业导师为组长,事业导师为副组长,集体培养,共同指导博士生的论文选题、科学研究、论文写作和社会实践等工作。
根据生源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研究能力配备了“个性化”的导师团队,尤其是针对每一个博士生的培养需求进行针对性选配事业导师。事业导师主要来源于国务院三峡办、三峡建设集团公司、三峡库区地方政府、企业、行业部门专家学者,他们长期工作在三峡库区第一线,具有参与解决三峡库区重大问题的经历,他们的学术积淀与实务能力能有效指导博士生参与三峡库区社会实践与科学研究。学校规定了学业导师和事业导师的职责分工。学业导师团队负责指导理论学习与研究并协助事业导师团队指导社会实践设计与管理,事业导师具体负责指导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实施并进行考核,保证研究成果能满足三峡库区百万移民安稳致富的实际需求。
2.2.2 构建了 “双师”型教学团队
针对课程内容与特点,构建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针对课程体系中专业学位课、专业选修课课程内容中实务性、案例性或实践性教学内容,安排来自库区政府有关部门或行业管理部门的专家、领导授课,以此保证博士生培养的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2.2.3 实施“双籍”管理制度
我国博士生教育与社会需求间尚未真正建立起良性互动机制,博士生教育“满足社会、适应社会和引领社会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能力存在明显滞后。”[13]而博士生教育对于社会需求的贡献能力不足反过来制约了社会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支撑。
我校博士项目立项源于国家特殊需求,从博士生培养伊始就搭建了与社会紧密联系的桥梁,在三峡库区重点区域万州、开州、云阳等地,建立博士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和科研观测点,组织博士生深入库区挂职学习,开展调研,将理论用于实践,在地方移民工作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深化理论。为了将博士生社会实践落到实处,本项目探索了“双籍”管理制度,实施了博士生在校学籍与挂职单位职籍的“双籍”管理,对于库区实践经验较为丰富博士生实施3-6个月社会实践锻炼,对于理论基础较好实践经验不足的博士生,将到库区政府部门、企业挂职锻炼1年时间,接受挂职单位的考核。
2.2.4 实施“双考核”方式
一是在考核主体上进行了双导师考核制度,在博士生招生、面试、培养、论文选题、开题、中期考核和论文答辩全过程中实行高校专家和行业专家协同参与的双考核模式,二是在考核内容上将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活动纳入考核范围。如对社会实践考核的重点放在实践报告质量及应用于课题论文及政府决策的情况。科研活动情况考核的重点是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报告会、学术研讨会、申报科研项目、发表科研论文的情况。
任何一个环节考核不合格者不能获得相应学分,也不能进入下一培养环节。在考核时,强调对库区区情的深入考察和研究,特别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要求学生既具有较强的学术思辨能力与学术创新能力,又具有库区多行业、多部门科学管理能力和适应能力,能有效开展百万移民安稳致富的战略规划、决策执行、统筹协调、危机处理、社会管理等工作。同时,博士生在学习期间,至少要分别为三峡库区实务工作者和校内硕士生、研究人员做一次与论文选题有关的学术与实务相结合的学术报告。
2.2.5 实施“双答辩”制度
博士论文的评阅与答辩是博士培养的最重要环节。当前博士论文质量管理是保证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一环。其中博士论文选题更是直接关系到博士论文的前沿性、创新性、实践性、应用性。因此,要求博士论文选题必须紧密贴近三峡库区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库区移民安稳致富中的相关理论与政策问题展开研究,真正有利于为解决库区的实际问题提供决策咨询意见。为此从社会实践内容、实践报告选题、学位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等环节都有学术专家与行业专家的共同参与,确保选题的方向与内容,更加符合实际。
在学位论文通过双匿名评审通过后,与国内高校通行做法一样,学校也组织实施了两次答辩制度,即预答辩和正式答辩。不同之处在于答辩专家的构成上,实行“学术专家+行业专家”的答辩专家组制度,其中行业专家为三峡库区相关部门学者型管理人员,每次答辩的行业专家不低于2人。行业专家的参与有效提升了论文选题的针对性、有效性。
2.3 创新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2.3.1 构建了“两委会”管理体制
为了加强对博士项目的管理,构建了“两委会”管理体制。一是成立了“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实施指导委员会”。学校有效整合了政界、业界、学界资源,成立了有国务院三峡办、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重庆市移民局、地方政府等论证部门的行业专家,以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专家和重庆工商大学学科专家参加的项目实施指导委员会,其职责是涉及人才培养项目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保证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以及与人才培养项目实施有关的主要政策,均应通过指导委员会进行研究审议后,提交学校按程序批准实施。
二是成立了“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成员构成包括长期从事水电库区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具体负责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学术指导、质量督察等事务。
2.3.2 创新学科支持模式
三峡库区百万移民安稳致富问题,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综合性问题,如何突出博士培养中应用经济学学科主导,其他学科的协同支撑是保证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实施成功的关键。
重庆工商大学着力打造“三峡库区,移民安稳致富与流域经济”作为应用经济学特色学科方向。利用本学科所处的区位优势,围绕三峡工程衍生形成的系列应用经济及相关领域,尤其是后三峡时代与之伴生的库区移民安稳致富这一世界级难题和研究热点领域,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探索构建流域经济学等特色研究方向,提高了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建设水平,以此为依托于2014年申报成功了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时整合工商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社会学、统计学等跨学科优势资源为博士培养提供跨学科支撑,在研究方向上充分考虑学科交叉融合,在博导团队、课程团队构建上充分吸收其他学科成员参与,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跨学科的课程。
依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为博士生培养提供更全面的要素支撑。将博士生人才培养管理放在“中心”,充分利用“中心”的优质资源为博士生培养服务。
一是着力建设专用数据库。近年来建设了应用经济学数据库、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三峡库区等特色数据库;建设了“流域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网站。
二是精心打造高端学术交流平台。近年来举办了包括“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暨区域与城乡一体化学术研讨会”、“长江经济带高峰论坛学术研讨会”、“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稳致富与流域可持续发展高端论坛”等国内外学术会议十余次,围绕长江上游地区、三峡库区、成渝经济区城市群、乌江流域特色经济走廊、嘉陵江流域生态经济带、金沙江流域等区域与流域,形成了流域经济学、流域生态学、移民安稳致富、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等特色研究领域;广泛搭建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交流平台,率先举办两届“全国水利水电库区可持续发展年会”,有关三峡库区发展的系列观点在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习近平总书记调研重庆时的讲话中得到充分体现;资助博士生导师、博士生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实地参观考察水电水利库区。
三是利用承办学术期刊《西部论坛》,开辟 “库区发展与治理” 特色栏目,为三峡库区理论与政策研究成果提供了一个汇聚和展示的平台。
2.3.3 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为了保证博士项目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构建了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学校根据项目对人才质量要求,按照博士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程序设计,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动态保证体系。包括外部保障体系和内部保障体系。
在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上实行行业主管部门与项目需求部门的双重监管。项目前期检查、中期考核、后期验收评估均有国务院学位办学科专家和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领导与专家参与。同时项目得到重庆市教委、重庆市移民局等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指导与支持,落实了各项投入计划和支持政策。
在内部保障体系上,学校建立博士项目运行的组织保障、经费保障、教学资源保障体系。在组织保障上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统筹管理协调博士项目的建设工程,协调管理项目办、培养办工作。在经费保障上学校每年投入200万用于项目教学运行工作,学校争取了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350万,用于“特殊博士项目引领下的应用经济学创新工程”建设,为项目实施提供有力经费保障。在教学资源保障上,对博士项目的教学设施、图书资料、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实施倾斜政策,在科研项目、科研奖励、科研经费配套、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开放课题等方面向博士生实施倾斜政策。
2.3.4 建立校地联合培养机制
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2015年7月与重庆市移民局、万州区人民政府签订了《“三峡库区百万移民安稳致富国家战略”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战略合作协议》,鼓励博士生走进三峡库区特定企业、农村和城镇,发现、研究、解决移民安稳致富工作的问题,提高博士研究生解决三峡库区移民安稳致富中的重大问题的能力。
一是共建博士生实习实践基地和科研观测点。学校在万州区遴选并确定一批在库区移民安稳致富方面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企业、农村和城镇,作为博士生实践基地和科研观测点,组织博士研究生到实习实践基地开展百万移民安稳致富为期半年或1年的挂职锻炼和适时的实习实践活动,撰写调研报告,为政府提供咨询建议。
二是共建研究平台,开展合作研究。成立三峡库区研究院,组织博士生导师和博士研究生与政府部门领导专家针对在三峡库区移民安稳致富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设计项目选题,并围绕选题开展项目研究。
三是共建师资队伍。组建“双师”型指导团队和课程团队共同指导博士生的学习、科研和实践活动,举办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特别是库区用人单位介入培养过程,全程参与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理论与实践指导、学位论文选题、论文答辩等各个环节。
四是共建“博士项目”生源和就业基地,根据本区域移民系统工作的需求,推荐系统内具有培养潜力的博士生源。
五是共建培训基地。与库区政府共建库区移民干部培训中心,为三峡库区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培训干部和技术人员。
3 博士生培养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重庆工商大学通过博士项目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为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经验借鉴,但全面审视培养全过程,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学科支撑不足。高质量的博士生培养必须要有高水平的学科支撑。当前地方高校整体学科实力不足制约了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当然不排除一些地方高校个别学科甚至是几个学科在有些领域的优势和特色,但从总体上讲,整体学科水平与支撑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因此,要求地方高校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发挥举校优势,着力打造支撑学科,大力推进交叉学科融合发展。
二是科研训练不足。课程设置过多、过细,缺乏与科研过程的直接联系,特别是对三峡库区移民安稳致富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不足;对博士生的科研方向、学位论文选题和科研过程中的思维能力训练帮助不足。因此,推动教育理念转变,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结构、导师团队、指导方式、质量监控体系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与改革,特别是在课程内容、社会实践、指导方式、毕业论文等环节如何强化科研训练内容,是今后需着力强化的工作。
三是“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培养模式尚未完全建立。由于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项目是需求导向型的人才培养,需要政府需求部门的参与和支持,并构建起“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培养模式。但是由于高校与政府部门间体制障碍和制度差异,协同培养机制构建较为困难。因此,需要主动走出去,寻求与政府部分的合作与支持,构建起学校与政府间信任合作机制。
四是“特殊博士项目”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尚未完全建立。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项目博士人才培养既有一般博士的共性和普遍性,也有差异性和特殊性,如何在质量标准上既遵循一般博士培养共性、普遍性,又体现差异性和特殊性,但目前还未形成共识,也缺乏相应的执行标准。因此,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上进一步探索,建立起符合本项目特殊需求的质量标准。
[1] 马黎.中美研究型博士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1994(1): 69 -74
MA L. Comparison of Research-type Doctor Candidate Cultivation Model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J].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1994(1):69-74
[2] 周叶中,程斯辉.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ZHOU Y Z, CHENG S H.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Models [M]. Beijing: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2013
[3] 张国栋.我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ZHANG G D. Research on China’s General Doctor Candidate Cultivation Models[D]. Shanghai: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Doctor Degree Dissertation, 2008
[4] 陈学飞.传统与创新: 法 、英 、德 、美博士生培养模式演变趋势的探讨[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 9 -20
CHEN X F.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Discussion on Doctor Candidate Cultivation Model Evolution Trend in France, the United Kingdom, 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J]. Qinghua University Education Research, 2000(4):9-20
[5] 胡甲刚.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的问题剖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9(7): 42 -44
HU J G.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in China’s Doctor Candidate Cultivation Models[J]. China Higher Education, 2009(7):42-44
[6] 赵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提高博士生教育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1(3):77-78
ZHAO F. Improving Doctor Candidate Education Quality by Taking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Core[J]. China Higher Education, 2011(3): 77-78
[7] 胡甲刚.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09(3): 17-19
HU J G. General Plan for the Reform of China’s Doctor Candidate Cultivation Models[J]. China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2009(3): 17-19
[8] 董泽芳.博士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与培养模式改革[J]. 高等教育研究,2009(5):55-56
DONG Z F. Improvement and Cultivation Model Reform for Doctor Candidate Innovation Ability[J].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2009(5):55-56
[9] 马星,刘贤伟,韩钰. 博士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基于北航高博班的调查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5(9):8
MA X, LIU X W, HAN Y. Analysis of Surpassing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s from Doctor Candidates—Survey and Analysis Based on Doctor Candidate Class of Beijing Aviation University[J]. Modern Education Management, 2015(9):8
[10] 朱利斌.基于高质量学术型博士生培养的招生机制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6):34-35
ZHU L B. Discussion on Recruiting Mechanism for High Quality and Academic Type Doctor Candidate Cultivation[J]. Degree and Postgraduate Education, 2014(6): 34-35
[11] 张国栋.博士生培养模式各要素与培养质量的关系的实证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2): 21 -24
ZHANG G D.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Factor for Doctor Candidate Cultivation Model and Cultivation Quality—Taking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J]. Postgraduate Education Research, 2011(2): 21-24
[12] 李坚,钟海平. 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吉首大学为例吉首大学论文[J].高等教育研究,2014(10):53-54
LI J, ZHONG H P.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for National Specially Needed Doctor Candidate Cultivation Models—Taking Jis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J].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2014(10):53-54
[13] 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编研组. 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2)[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Postgraduate Education Report Research Group. Annual Report for China Postgraduate Education Quality (2012)[M]. Beijing: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13
Exploration on Doctor Condidate Cultivation Model in Local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Taking National Urgently Needed Special Doctor Candidate Cultivation Project for a Million Immigrants Settlement and Becoming Rich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as an Example
YUXing-hou,XIONGXing,WANGYu-xin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for National Urgently Needed Special Doctor Candidate Cultivation Project for a Million Immigrants Settlement and Becoming Rich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which is organized and implemented by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respectively analyzes and introduces the proj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ivation plan, cultivation mode, security mechanism and so on,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in doctor candidate cultivation project and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local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doctor candidate; cultivation model; practical exploration
G643
A
2017-04-10;
2017-05-28.
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三峡库区百万移民安稳致富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YIG151005).
余兴厚(1960-),男,四川宣汉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
责任编辑:田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