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2017-03-23邢纪红龚惠群
邢纪红,龚惠群
(1.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6;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44)
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邢纪红1,龚惠群2
(1.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6;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44)
文章以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从自主研发的活动能力、创新成果的科研产出能力以及商业产出能力等三个方面构建了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建立评价模型,并以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相关18个子行业2009-2015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对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和实证分析。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结构方程模型;评价
一、引言
作为我国当前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应用范围广泛并且与传统行业容易产生深度融合结合的显著特点[1],该产业的发展对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升整个社会生产和运营的信息化水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起步较晚、基础研发能力较弱,目前尚处于全球产业链及价值链的中低端位置[2]。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健康发展的最主要瓶颈[3-4]。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全面科学地评价,不仅有利于提升该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5],对于政府制定产业自主创新发展规划、制定合理有效的产业发展扶持措施,无疑也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
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通过有效整合相关创新要素从而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进而获取企业发展的竞争优势的能力[6],主要包括技术选择能力、研究开发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等[7]。现有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成果中,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尚属空白。基于此,本文在借鉴以往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所具有的自身特点,构建该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此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进行验证。
二、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近年来,众多学者对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问题开展了相关研究。Lester(2002)指出要使产业自主创新评价指标科学有效,这些指标就要能反映出产业的研发投入、专利引用等一系列数据的变化[8]。宋河发(2009)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对象,从投入、产出、转化和成果商业化等四个方面对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测度研究[9]。杨屹(2010)则从创新资源的投入能力、对创新活动的支撑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和创新成果产出能力等四个方面构建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指标评价体系[10]。孙早(2012)也从投入、产出、研发、创新活动支撑和成果转化等多方面建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测指标体系[4]。张治河(2015)从研发、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创新产出、创新环境等5个方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进行评价[11]。董登珍(2016)构建的自主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包括技术开发能力、成果产出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环境支撑能力4个方面[12]。综上所述,不同学者由于研究的角度和关注的重点有所不同,因而在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选择中形成了不同的指标体系。
本文遵循指标选取的通用性、科学性、实用性原则以及产业层面数据的可得性,并基于产业发展的自身特点,构建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由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建立于高科技的基础上,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和开发、同时也重视信息技术的商业价值,是知识集中度很高的产业,因此在评价其自主创新能力时要特别重视创新成果的科研产出能力[10,12]和商业产出能力[9,13]。同时,Coombs(2006)[14]、顾元媛(2012)[15]、许庆瑞(2013)[13]等指出研发投入、研发活动能力不足会影响到自主创新的成果产出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从自主研发活动能力、创新成果的科研产出能力、创新成果的商业产出能力等三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3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所列。
表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自主研发活动能力
自主研发活动能力体现了产业自主创新的潜力。沙文兵(2011)[2]指出企业自主研发活动是形成其创新能力的最主要因素,能有效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吕品(2010)[16]指出技术推动型产业只有充足的研发投入才能促进研发活动的开展,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其中资本和自主研发人员的数量是关键,这也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自主研发活动开展的关键资源。王然(2010)[17]认为自主创新活动的劳动投入可以直接用R&D人员全时当量来衡量。基于张宗和[18]、张目[3]、吕品[16]、杨屹[10]、王然[17]等所提相关指标,本文选取以下4个指标来衡量自主研发活动能力:企业科研活动发展经费、科技活动人员数、研发人员(R&D)全时当量和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当量。
(二)创新成果的商业产出能力
创新成果的商业产出能力是指企业将其创新成果通过市场化和商业化转变为企业收入的能力。企业作为产业的微观组织单元,其自主创新能力最终要经过商业化转换成产品、收入以构成企业的盈利情况,因此,在评价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时,该产业内企业的收入以及盈利情况是反映该产业现状的最直观的评价指标。Barney(1991)[19]、孙早(2012)[4]等指出有关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测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涵盖了产品市场和企业资源两个方面。Zhang(2010)[20]认为应从产品创新的角度对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测度。杨屹(2010)指出能否形成新产品是直观反映自主创新成果转化能力的标志,同时也直接体现了新技术的经济价值[10]。邬龙(2013)[21]认为新产品应包括全新型新产品和重大改进型新产品两大类。基于孙早[4]、杨屹[10]、张目[3]、曹兴[6]等所提相关指标,本文选取以下4个指标来衡量创新成果的商业产出能力:企业新产品产值、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和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三)创新成果的科研产出能力
创新成果的科研产出能力是指企业综合集成运用各种创新资源,从而向社会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发现的能力。企业专利是企业研发的重要成果,Danneels(2002)[22]、Laursen(2003)[23]指出自主创新活动最直接的产出就是专利,专利方面的数据可以最直观地显示出其自主创新能力在科研产出方面的水平[21],用专利指标特别是发明专利数量来衡量研发能力已被人们广泛接受。杨屹(2010)[10]指出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数比重是原创性技术成果的体现。文雁兵(2015)[24]认为发明专利授权量是衡量自主创新能力最核心和最直接的指标。基于杨屹[10]、文雁兵[24]、陆介平[25]等所提相关指标,本文选取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数比重、发明专利授权量2个指标来衡量创新成果的科研产出能力。
三、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根据上述选取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建立相应的结构方程模型用于评价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本文将科研活动发展经费、科技活动人员数、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工程师全时当量、新产品产值、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数比重、发明专利授权量等10个指标作为观察变量;以自主研发活动能力、创新成果的科研产出能力和商业产出能力作为内生潜在变量;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外生潜在变量,建立假设模型图如图1所示。
需要指出的是,此模型为反映式测量模型[26],模型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念(潜变量)决定其他各显变量(即测量指标),各显变量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念(潜变量)的反映。
图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的结构方程模型
四、实证研究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包括物联网、三网融合、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以及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六个产业领域。本文所有样本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上述行业2009-2015年的相关数据,经过整合处理后得到相关指标值。
(二)数据处理
由于各测量指标的单位和数量级不同,本文对原始数据进行了无量纲标准化处理,经过处理的数据符合标准正态分布。为了验证搜集的数据与论题的相符性,还需要对数据进行效度检验。根据学者Kaiser的观点,当KMO检验系数大于0.6以及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的Χ2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P值小于0.05时,数据才有结构效度。运用SPSS软件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效度检验后的结果见表2所列,数据的KMO值为0.832,大于0.6;伴随概率Sig即球形检验的P值为0,小于0.05,所以,搜集的数据具有结构效度。
表2 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
利用AMOS18.0软件对模型进行路径分析,所选取指标的P值均小于0.01,达到显著性水平,这说明本文选取的指标符合结构化方程模型的建模要求,所得到的模型拟合优度评价指标结果参见表3。由表3可见,模型图的卡方值为29.782,显著性概率值p=0.073>0.05,接受原假设,表示假设模型与观测数据适配。表中模型评价指标均达到模型可以适配标准,如拟合指数RMSEA小于0.08,GFI、IFI、CFI均大于0.9,等等,表明被检测模型与样本数据的拟合度良好,假设模型适配情形良好,所构建的模型有较高可信度,测量模型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都较好。
表3 整体模型拟合度评价标准
对应的模型路径系数如图2所示,大多数因素负荷量介于0.50~0.95之间,表示模型适配良好,各测量指标基本能较好地衡量各潜在变量。此外,多元平方系数能够反映变量的信度,多元平方系数值高于0.5的时候,说明信度较好。从图2可见信度系数都大于0.5,说明各变量的信度均较好。
图2清晰地反映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外生潜变量与其他三个内生潜变量(自主研发活动能力、创新成果的科研产出能力和商业产出能力)之间的作用关系。显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与这三者之间均有显著的直接正相关,直接影响效应系数分别为0.97、0.97、0.88,对应P值均小于0.01,达到显著性水平。检验结果表明三者能较明显地反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
图2 模型路径分析结果
除此之外,运用AMOS还可计算出因素分数权重,见表4所列。因素分数权重表示观察变量预测潜在变量的回归系数,因素分数权重愈大,表示观察变量对潜在变量的影响愈大。从表4可以看出,在自主研发活动能力这一方面,重要性最高的是发展经费,说明科研活动发展经费对于该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影响。在创新成果的科研产出能力这一方面,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数比重和发明专利授权量的权重都较高,说明企业的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数比重与发明专利授权量均能比较明显地反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数量较多的企业专利不仅反映了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创新环境。而在创新成果的商业产出能力方面,重要性最高的是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说明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的提高,足以反映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表4 因素分数权重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提出评价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通过对2009-2015年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相关数据的分析,验证所提出的指标对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合理性,发现运用自主研发活动能力、创新成果的商业产出能力和科研产出能力指标来进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是合适的。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下有针对性的建议:
(1)提高发明专利数量和质量。由以上数据可知,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数比重和发明专利授权量的影响权重均较大,分别为0.566和0.561,表明发明专利是衡量该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事实上,发明专利申请量反映了企业研发活动的开展情况以及实际结果,发明专利授权量反映了专利的质量。在保持专利持有量增长的基础上,当前我国企业要注重注意提高专利的质量,通过高质量的专利形成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进而促进整个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增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明专利申请数,使得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拥有更多的知识产权,同时也让企业拥有更多的科研产出成果。这不仅仅体现在授权率等方面,在技术含量和市场价值方面也要加强重视,进一步提高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内涵和质量。
(2)促进新产品的研发及应用。由以上数据可知,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的影响权重为0.568。新产品的研发与投入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新产品产值比重能够反映出产业自主科研开发水平及自主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的能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新产品产值比重能够反映出其科技活动的产出情况,新产品的出现速度非常快,更新换代的速度也很快。要增加其新产品产值的比重,则应为整个信息技术产业营造好的发展环境和基础,促进其新产品的应用普及。
(3)增加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投入。在上文的数据分析中,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影响权重为0.434。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支出,是自主创新活动开展的基本保障。增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研究与试验的发展经费支出,可以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可以更好地开展自主创新活动,从而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取得更有价值的研究与收益成果。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研发活动环节,对于部分经营收入不足以覆盖投资成本的自主科研创新项目,可以考虑采用政府补贴资金或者资源,通过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权、附加项目投资补助或者直接参股等措施,多种模式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研发经费投入的增加。
[1]薛敬孝,张兵.论信息技术产业在美国新周期中的作用[J].南开经济研究,2003(4):3-9.
[2]沙文兵,李桂香.FDI知识溢出、自主R&D投入与内资高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分行业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检验[J].世界经济研究,2011(5):51-56.
[3]张目,周宗放.我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分行业动态评价研究[J].软科学,2010,24(6):1-4.
[4]孙早,宋炜.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指标体系构建[J].经济管理,2012(8):20-30.
[5]杨楠.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J].科学管理研究,2012,30(1):27-31.
[6]曹兴,张云,张伟.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的动力体系[J].系统工程,2013(7):78-86.
[7]王一鸣,王君.关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个问题[J].中国软科学,2005(7):10-14.
[8]Alfred Kleinknecht,Kees Van Montfort,Erik Brouwer.The non-trivial choice between innovation indicators[J].Econom⁃ics of Innovation&New Technology,2002,11(2):109-121.
[9]宋河发,穆荣平.自主创新能力及其测度方法与实证研究——以我国高技术产业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30(3):73-80.
[10]杨屹,薛惠娟.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区域差异性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11):68-76.
[11]张治河,潘晶晶,李鹏.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演化及规律探索[J].科研管理,2015,36(3):1-12.
[12]董登珍,吴翠,龚明.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12):143-147.
[13]许庆瑞,吴志岩,陈力田.转型经济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演化路径及驱动因素分析——海尔集团1984~2013年的纵向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3(4):121-134.
[14]Coombs J E,Iii P E B.Measuring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and performance[J].R&D Management,2006,36(4):421-438.
[15]顾元媛,沈坤荣.地方政府行为与企业研发投入——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2(10):77-88.
[16]吕品,范家琦.我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J].技术经济,2010,29(7):1-5.
[17]王然,燕波,邓伟根.FDI对我国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及机制——基于产业关联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0(11):16-25.
[18]张宗和,彭昌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全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2009(11):35-44.
[19]Barney J.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
[20]Zhang Y,Li H.Innovation search of new ventures in a tech⁃nology cluster:the role of ties with service intermediar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31(1):88-109.
[21]邬龙,张永安.基于SFA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效率分析——以北京医药和信息技术产业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10):95-102.
[22]Danneels E.The dynamics of product innovation and firm competenc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23:1095-1121.
[23]Laursen K,Foss N J.New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complementarities and the impact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03,53(2):648-653。
[24]文雁兵.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研究——基于产业关联效应和FDI技术溢出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5,33(7):1017-1025.
[25]陆介平,马维野,陈明媛,等.基于专利创造的我国县域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5):42-50.
[26]王念新,仲伟俊,梅姝娥.信息技术战略价值及实现机制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1,14(7):55-70.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in China
XING Ji-hong1,GONG Hui-qun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 210096,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Technology,Nanjing 210044,China)
The paper,taking the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in Ch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from 3 aspects:the ca⁃pability of independ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the research output capability of innovation achievement and the commercial output ca⁃pability of innovation achievement.The paper builds the evaluation model by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method,uses the panel data of China’s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related 18 sub industry from 2009 to 2015 as the research samples,eval⁃uates the rationality of evaluation index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makes the empirical analysis.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y;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evaluation
F492
A
1007-5097(2017)03-0100-05
[责任编辑:余志虎]
10.3969/j.issn.1007-5097.2017.03.013
2016-12-10
邢纪红(1973-),男,辽宁辽阳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管理;
龚惠群(1977-),女,湖南吉首人,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