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情》看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视综艺晚会发展走向
2017-03-23冯文
冯文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
【摘要】中国电视综艺晚会作为中国特色的电视体裁,在当今环球时代中面临着新的挑与机遇,实现娱乐化与商业价值不再是中国电视综艺晚会的最大目标。怎样更为深入地实现电视晚会的文化宣传功能,怎样提高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传播力度,成为当前中国电视综艺晚会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全球化 《中华情》 中国电视综艺晚会
从2004年开播至今,《中华情》晚会节目已经走过十几个年头,每年以50期的节目编排量成为央视的一大歌会晚会品牌节目。大型传统节日晚会是《中华情》节目的一大亮点,也是其文化宣传使命的体现。因为它的定位是全球华人,加上广泛覆盖的全球化传播渠道,《中华情》已然成为中国电视综艺晚会走向国际的典范。2005年的“江城月·中华情”,因为其精良制作与编排,获得“第39届美国休斯敦国际影视节”电视文艺类最高奖项——白金大奖,这也是首个中国电视晚会在国际上获得最高认可。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视综艺晚会面临这诸多挑战,也面临着更多机遇。作为中国特色的电视体裁,电视综艺晚会势必走上国际化道路。
一、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情》
电视晚会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它集中体现了当代文化在社会生活市场化和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中的多元化转型的新状态。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视综艺晚会要在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引进前沿高端技术的同时,不断提升节目意义与宣传力度。因为社会与文化的大背景,必然使之具有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属性和发展趋势。2005年9月17日,在我国四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旁,“江城月?中华情央视2005年中秋双语晚会”在武汉举行。2006年4月,“江城月?中华情”荣获“第39届美国休斯敦国际电影节”电视文艺类最高奖项——白金大奖,评委会毫不吝啬地给予了《江城月?中华情》晚会极高的评价:“杰出的艺术创造力和高超的运用电视技术的能力,创作出了堪与好莱坞大片相媲美的视听效果。”
当一轮皓月冉冉升起的时候,每个中华儿女无论身在何处,也无论是不是诗人,心中都会涌起无限思绪和柔情。中秋节,这是中国人祖祖辈辈的一个古老约定,天上月圆,地上人圆。有人合家团聚,在融融月光下共享天伦之乐;有人独饮乡思,在月光流转中缅怀梦里的故乡和远方的亲人。《中华情》晚会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在血脉相承的民族文化中凝聚華人的心,在飞速发展的都市文化中点燃华人的梦。“有海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华情,”这是《中华情》的宗旨,也正是这句话道出了《中华情》晚会的特色和风格,它不仅仅是属于中国晚会它是华人的晚会,它的光芒因为华人华侨的期盼而散播到五湖四海,散播到大洋彼岸。如双语主持人季小军在“江城月?中华情”晚会上所说:“武汉是文化名城,历史古城,古时送别友人的离去,今日迎来华人的重逢。”
(一)《中华情》的节目介绍与成功案例
好的理论可以打造好的品牌,好的构思可以成就优秀的电视节目。《中华情》的优秀在于它以中国风韵展现中国,以现代风潮步入国际。
1、节目由来
大型歌会晚会作为电视栏目中的重头戏,播出时间选择在春节期间,无疑是一个较好的时机。在此时推出一档全新节目,广大受众势必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大型歌会晚会《中华情》的第一期节目就选择在2004年春节横空出世,在CCTV-4国际频道播出,赢得了较为广泛的关注。
《中华情》晚会是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全国文联、文化部、广电总局部署发起,香港亚洲电视、澳门电视台等媒体合作,面向全球推出的大型景观晚会和综艺文艺庆典,它的诞生,成就了中央电视台独树一帜的国际品牌。以“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华情”为理念,自开播以来,《中华情》得到了全球各界人士的支持。借助国际频道覆盖全球的传播优势,以华语经典音乐为载体,以中国风韵为基调,为华人构筑情感交融的舞台,以情动人,凝聚全球华人的力量,呼唤和谐与统一。汇聚了来自内地、港台和海外的当红演员形成豪华的明星阵容;汇集了金庸、丁绍光、白先勇、余光中、余秋雨等文化名人,以及华语音乐史上的音乐大家共同构筑起华语文化最具活力又有文化深度的精神家园。
2、经典节目回顾
从2004到2012年,《中华情》走过了九个年头,在国内名城以及海外土地上留下了不少“经典”足迹。从“北京工体——横空出世”到“江南古镇——同理之春”;从“2005年春节——金色维也纳”到“悉尼歌剧院至尊演唱会”,《中华情》为世界观众展现着华语音乐的魅力和中国文化的博大。“邯郸之春”、情系潍坊”、“活力永康”、“泰山魂”等大型歌会也记录着《中华情》晚会的成长轨迹,在传播华语音乐的同时,展示当地异彩纷呈的文化、时尚和民俗。
3、节目形态分类
《中华情》分为特别节目和日常节目两种内容和形态。
(1)《中华情》特别节目:“中华情大型歌会”:“中华情大型歌会晚会”每期时长90分钟,与《中华情》日常栏目穿插播出。特别节目依然保持着原有大型华语流行歌曲演唱会形式。它是由中央四套、九套适时播出,香港无线电视台、台湾中天电视台、澳门奥广视播出晚会录像。精粹展现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等全球华语音乐的雅歌劲舞,在传播音乐的同时,也把当地的文化、时尚、民族风俗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华情大型歌会晚会”在不同的城市和地区录制,分为国内版和海外版。
(2)《中华情》日常节目:“中华情一情艺在线”与”“现场主题歌会”:“情艺在线”是“中华情”的一档节目,在同一段播出时间里,“情艺在线”与“中华情大型歌会晚会”轮流播出。
“中华情——情艺在线”是一档以音乐为主的综艺性节目,2006年2月3日开播,采用音乐竞赛的形式,将歌曲、游戏、才艺表演、互动等环节串联在一起,注重主持人与嘉宾及现场观众的互动,因此每期节目都邀请香港、台湾甚至是海外的艺人参加。吴宗宪等主持人的倾情加入,使得“情艺在线”作为央视旗下的综艺节目具有了其他综艺节目鲜有的港台娱乐氛围。同时在选手的比赛环节,也不定期的邀请了一些留学生或在网络上发表过音乐作品的外国朋友参与。将他们的才艺大比拼演绎成一场轰轰烈烈的造星运动。“情艺在线”传达出沟通两岸三地及华人朋友的娱乐意图和造星运动,在线直播的才艺传达着永恒不变的中华情。
4、节目成就
在全球化传播大环境的今天,面对亚洲、欧洲、美洲等地区多达七次的播出,《中华情》是中央电视台综艺晚会播出次数最多,收视人群最广的节目。总导演郭霁红致力于打造“山水景观晚会的新模式”,因此,《中华情》成为具有丰富地特色与文化底蕴的晚会栏目,成为宣传城市品牌,传播城市文化,招商引资,与全球华人互动交流的文化合作中心。
(二)关于全球化的概念
作为中国特色的电视综艺晚会,《中华情》在全球化语境下,无疑已经迈出了成功的一步,有所艺术体现,有所宣传担当,以走出去的构思与模式,迎接全球化时代的发展需求。
《韦氏字典》将“全球化”定义为一个“在全球空间与实践领域中”促进各种活动、孕育各种动机的演绎过程。
在全球化语境下,不得不提两种传播——硬传播与软件传播。正是这两种传播,促进了全球化社会的形成与发展。通过新闻报道、时事评论、政治宣传的传播,实现了“硬传播”,然而,如此传播却容易受到具有不同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的受众的抵制。由此补充“软传播”加以搭配,对不带明显意识的形态和政治色彩内容的传播,如对艺术、娱乐等内容的传播,实现跨文化,跨民族,跨国界的传播,使传播的相互配合与协调,促成了全球化语境下大传播的现象,即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全面有效的传播。
(三)以《中华情》为代表,简述全球化语境下,电视晚会“软传播”的意义
“所谓‘软传播是指很少甚至不带明显意识形态色彩、政治色彩活宗教色彩的 媒介传播。这类传播主要内容是娱乐、休闲、文艺、文化等方面。”如此“软传播”以旁敲侧击的方式,通过文化艺术等形式含蓄得传播国家意图与宣传目的,进而使得传播过程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经济的全球化带动了信息传播的全球化,进而使得传媒全球化的出现成为必然。迄今为止,电视仍然是全球最普及,最及时,最形象的信息传播渠道。娱乐、文化的传播更是离不开电视这一媒介,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电视晚会是以电视为载体,所以,没有电视就没有电视晚会。电视晚会作为大众文化的典型代表形式,以电视媒体的优势,把大众汇集成一个巨大群体,通过电视传播手段形成互动和认同。因此,面对文化多元化和个体的游离化状态,电视晚会通过“软传播”手段,形成了最大程度的社会整体感和群体认同感。
二、中国综艺晚会的发展走向
(一)全球化语境给中国电视综艺晚会带来的挑战
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视综艺晚会还面临着很多挑战,要想走向世界,必须克服其自身的诸多局限性因素和不足。
“根據电视综艺晚会的意义与性质等特点可以将中国电视综艺晚会分文以下几类:庆典性晚会、节日性晚会、纪念性晚会、行业专题性晚会、文体性晚会、景点旅游性晚会等。”
在全球化语境下,有一类晚会不得不提,文本性晚会。一个国际性大型运动会开幕式晚会的重要程度,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它是一个国家表现民族文化与艺术的一个打好时机,也是展现综合国力的重要机会,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它起到的沟通作用往往超过政治要闻本身,并有这样的说法:开幕式的成功预示着整个运动会成功了一半。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晚会也证明了这一点。内容上强调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形式上更多考虑高科技手段,人文与科技结合,全方位展现和营造晚会气氛。
总之,电视晚会作为中国电视荧屏上的一种特有的电视体载已具备了其基本的模式与展现手法,因为它是主流宣传媒体的文化综艺宣传主力,所以,它代表国家意志的性质始终没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综艺形式。但是,中国晚会不只是子啊宣传国际意识,更主要在于它担负着宣传中国文化的使命,因此,更多情况下,不能被旨在宣传国家意识的固定模式所局限而不在创新与开拓。全球化形势日益深入,国际宣传推广成为中国电视综艺晚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文化风格的继承与国际化道路的发展
1、传统文化风格的继承与发展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明安香在其《全球传播格局》一书中提到:“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一边表现为非物质的影响力,它主要以文化的形式传播一个民族、国家的兴趣、爱好、审美、风俗、情感、意志等,一般不会或很少直接涉及政治、宗教等敏感问题,属于典型的软实力。”在当今世界传播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与世界交流、向世界传播的利器与宝库。
如今,中国的少林功夫、太极拳等已风靡全球;琴棋书画等传统文化艺术的价值也是在国际市场上不断攀升;也有包括春节在内的越来越多的传统节日吸引着全球人民的关注与参与。
《中华情》晚会着眼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中国广袤丰富的地域特色,致力打造绿色山水景观晚会,继承的同时有所发展与创新。歌会的演绎方面也注重新老结合,经典与潮流的融合,使它在保有民族文化气质的同时,更具有现代风潮的气息。本土文化需要保留更需要继承,对传统精粹的继承与发展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电视的传播与发扬。电视综艺晚会作为立足中国特色的电视综艺形式,同样担负着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任。
2、中国电视综艺晚会的国际化道路
品牌的建立,使得中国电视综艺晚会进军国际传媒领域成为可能。《中华情》在国际上所获得的认可已然说明中国电视综艺晚会是完全有可能在国际传媒领域中占据位置。晚会类型的电视综艺节目不再固步自封,只有将文化性与科技性相结合,将艺术性与政治性相交融,不仅仅偏袒政治意识,而忽略其受众真实需求,如此,才可使晚会真正的走出国门,并向世界展示其独特魅力。
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视综艺晚会已经走在国际道路上,电视的传播,网络的发展,以及新媒体的日渐普及,各种信息技术的日渐发达推动了全球化进程,也将中国电视综艺晚会带人一个赞新的时代。中国文化的发扬,中国特色的电视综艺晚会节目已经进入世界人民的视野。
综上所述,正如《中华情》晚会一类的中国电视综艺晚会,在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那一步是正确的一步。中国电视综艺晚会肩负着更多对外宣传的使命,它在逐渐被世界所关注与认可,保持传统文化风韵,展现中国特色魅力的同时,走上国际化传播路线也将是其必然发展走向。
参考文献:[1]“中华情”美国获奖归来,郭霁红细述激动时刻—搜狐新闻网,http://news.sohu.com/20060428/N245543962.shtml.
[2]明安香.传媒全球化与中国崛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2.
[3]明安香.关于信息传播全球化和新世纪初我国传播发展策略的几个问题.新闻传播论坛,2002.9.
[4]余楠,郭霁红.打造绿色生态晚会.南方人物周刊,2010(33).58
[5]吕艺生.大型晚会编导艺术.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16
[6]王磊卿.电视晚会品牌管理误区及创意策略.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