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课堂练习与语文课堂教学自然融合
2017-03-23马秀芳
马秀芳
(青海省民和县核桃庄乡中心学校)
目前,在“减负不减质”的大背景下,不少语文教师把练习挤进了课堂教学中,以减少学生课外的作业量。然而,我们也由此看到课堂练习遭遇了尴尬的局面:学生所做的练习或为机械的抄写、默写,或为“一课一练”“课课练”等与课堂教学脱节的“作业单”。这样的练习,一方面起不到及时巩固课堂教学的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做得一头雾水,加重了师生双方的负担,可谓低效甚至无效。
课堂练习不同于课后作业、家庭作业,具有激发情感、语言训练、推进课堂教学、启迪思想、发现问题、总结巩固等多项功能,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实践环节。要想改变课堂练习遭遇的尴尬局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以为,首先要从教师设计基于“教”“练”相融的语文课堂练习入手,设计时应做到认准时机、依托文本、基于学情、兼顾年段特点,让课堂练习与课堂教学自然融合,让口头表达与书面作业互相结合。
一、认准时机,让练习为教学服务
课堂练习的时间可以是上课开始阶段,可以是课中,也可以在上课结束阶段。不同时段的教学目标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相应的课堂练习也就不同。设计课堂练习要认准时机,思考什么时候练习更恰当,使课堂教学与课堂练习不分离。
课前可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课上初读阶段,安排检查交流预习作业,客观题用校对的方式;搜集资料、谈感受等主观题则可展开交流,评价并纠正修改预习作业。通过检查交流预习作业,教师更清楚学生的学习起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
课中研读阶段,教师精心设计一些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习得文本语言,又能引发他们情感体验,提升思维品质的练习。这一阶段,可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对文本进行批注,练习批注能让学生潜心触摸文本语言,积极地与文本展开对话,能让学生的语言发展与思维、情感发展和谐共生。它是一种很实在的“教”“练”相融的课堂练习。学生的批注可以是难懂字词的注释,可以是思考中的提要,可以是读书过程中的感受、见解、疑问,还可以是提醒自己特别注意的警语等。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静心批注,并展开讨论交流。运用好研读阶段的批注练习,可以更好地推进课堂教学,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活动。
二、依托文本,让练习万变不离其文
什么样的课文语言特色就设计什么样的课堂练习。课堂练习设计应以课文语言特点为依据,与课文的语言情境相符,结合课文实际适当拓展。有的课文情深意浓,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宜指导学生多角度地写感受;有的课文语句优美,修辞运用典型,宜指导学生鉴赏、仿照句式表达;有的课文留有空白,想象空间大,可以指导学生展开想象。“依托文本”就是要求教师能抓住课文特点设计练习,以达到一课一得、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基于学情,让练习轻松有效
我们设计课堂练习应全面了解学生,考虑学生语文学习的差异性,或抓住学生学习兴奋点,激起练习期待;或放缓坡度,降低练习要求;或设计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多层次练习等。
如教學一下《松鼠和松果》,课文教学目标之一是:“借助插图、结合课文,能用‘……那么……那么……句式说话。”课堂上,当学生说到去大森林摘松果很高兴,因为“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一位教师安排了如下语言实践练习,出示句子:“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再逐个出示句式:
1.每只松鼠都那么( ),那么( )。
2.每棵松树都那么( ),那么( )。
3.( )都那么( ),那么( )。
教师根据低段学生认知特点,放缓坡度,一步一步设计,先扶后放,逐层提高要求,学生学得扎实又有兴趣,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小学生想象丰富的年龄特点,笔者经常在课堂上设计一些仿照文本的想象练习。
比如,我在教学叶圣陶的《荷花》一文时,引导学生进行仿写:“我看着________,看着,看着,我仿佛________。”于是,一句句充满生命灵动的句子出现了:“我看着空中飞翔的风筝,看着,看着,我仿佛就是那一只漂亮的风筝张开双翅,甩着长长的尾巴,迎着春风,在空中翱翔,云朵和我打招呼,小鸟和我交朋友,我多么开心呀!”“我看着嫩黄嫩黄的小草,看着看着,我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棵嫩嫩的小草,在春姑娘的召唤声里努力冲破坚硬的泥土,我看到了一个明亮的世界:拂堤的杨柳,呢喃的燕子,金黄的迎春花,火红的杜鹃花……”
学生们的情感在练笔中获得了体验,学生们的语感在练笔中得到了加强。按照学生特点设计练习,能使教学化难为易,轻松有效。
四、兼顾年段特点,让练习更有系统
语文课堂练习不仅仅停留在书面上,还应包括听、说、读这几个方面,字、词、句、段、篇是练习的根本,每个年段都有侧重点。如何根据年段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学得扎实有效?
例如,同是让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学段不同,教学目标也就不同。低段学生只要求说出对课文的大致印象或对课文的感受即可。中段教学,则要根据《课标》对第二学段学生的阅读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针对中段学生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知识起点,在课堂教学中铺设台阶,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说说主要人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关系弄清楚了,课文内容就一目了然了。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文章,可让学生先搞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把这些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另外,还可采用填空、课题展开等方式,为中段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铺设台阶,降低坡度,从而达到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有了中段学习的基础,到了高段,可放手让学生抓住重点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长文的主要内容概括成了高段教学的难点,可尝试列小标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如六年级上《最后一头战象》,课文篇幅较长,学生一时概括故事内容有困难。笔者先引导学生说说课文写了战象的哪些事情,根据学生的回答,列小标题为: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然后建议学生运用“首先……然后……其次……最后……”概述课文主要内容,这样,分步达成概括长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紧扣年段特点,系统设计练习,把目标分步落实,能有效地搭建起学生通向成功的脚手架,使学习显得轻松而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