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探讨
2017-03-23翟秀丽
翟秀丽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274-02
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是由学生学习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引起的,学生在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时,教师应加以必要的引导或提出明确要求。特别是对于刚进入高中阶段的高一年级学生,在进行方式的选择时应全面考虑多种因素,如学习目标、知识内容、学生特点等。其中学习目标又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操作技能、实践能力等方面;知识内容可分为基本化学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化学发展简史等题材;学生特点是由其年龄特征、知识基础、理解能力、认知方式、学习的倾向性及学习自制力等方面决定。从学习目标的多面性、学习内容的多样性以及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来看,学习方式必然是多样化的,这在无形中就增大了选择合适学习方式的难度。
实施新课程后,通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笔者对新课程的认识逐步深刻,特别是对新课程中化学知识模块分类及知识的螺旋性上升的特点有了更好的把握。这对引导学生如何在高中化学学习中正确选择学习方式有更大的帮助。现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高中化学学习方式多样性的认识。
1.接受式学习
接受式学习是长期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一种学习方式,其特点是教师"灌输",学生以听、记、模仿为主。由于没有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现代教学理论所垢病,甚至有对其抛弃的倾向。然而对一些特定的知识内容,接受性学习方式仍是较好的选择。对一般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如化学常识、简单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实验操作规范、化学用语、化学史知识等,通过教师对知识的准确陈述,精当的讲解,学生足以掌握。这种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仍有其优势,当然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或相关感性认识。对于用接受式学习的内容,教学任务完成后应及时巩同复习,否则会有知识的遗忘。
2.探究性学习
探究式学习方式是通过教师给定或学生自己寻找发现待解决的问题,利用已有的知识或理论基础,像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那样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学习方式主要适合于发展学生的探究或创造的意识和能力。如在学习钠、铝、铁、铜等元素化合物知识或有机物中的烃、卤代烃、醇、酚、醛、酸、酯时,若要探究某未知物质的性质,可先根据已有知识进行预测,然后通过设计实验、控制条件、进行对比、综合分析、数据处理、作图说明等方式对其性质或结果进行表述呈现。除对物质性质进行探索外,也可引导学生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对某些化学原理或化学规律进行探究或验证,如元素周期律、晶体性质比较、离子键强弱判断、化学平衡、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分子空间构型等知识都是非常好的题材。就高中化学学科来说,探究式学习方式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有效学习方式,也是新課程环境下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创新能力最直接的学习方式。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时发现.教师知识情境的创设、对探究目标的陈述方式或对探究过程中应采取的方法提出的建议都会影响学生得出的最后结果。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时,教师应精心准备,注意自己的引导深浅适度,自己的提醒要适可而止,甚至还要注意说话的语气或语调,因为这些都会对学生的探究过程产生影响。
3.自主学习和合作式学习方式,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两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方式不是被动地接受,也不是照搬从教师或教材获得的信息,而是通过理解学习内容并与自己已有的相关知识进行联系的方式积极思考,形成新知识、掌握新的原理或新的规律。自主学习方式与学生自学不同,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更为关键,起着点拨导向性作用。学生通过阅读、练习或实践发现新知识、新规律是前提条件,而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发现新知识、总结新规律时更应起到催化作用,学生学习完成后,教师应当进行练习反馈或点拨。自主式学习方式主要适用目标较低或内容较为容易理解的知识,如物质的分类,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一些较为前沿的化学理论也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好素材。另外,学生自主学习到的知识可能是正确的、有用的、全面的,有的却不是,因此,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纠错、完善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
合作式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上主要体现为将某一课题或某一任务分配给某一学习小组(此小组可以是班级中的自然组,也可以是教师根据学习情况指定的小组,或者是学生自由组成的小组),小组成员根据本小组承担的任务充分收集资料、分析材料,进行各种尝试,然后开展交流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或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合作式学习能让学生在一起进行知识、思想的碰撞,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合作意识,增进同学感情。在合作式学习中,教师不能任由学生进行交流,应适时监督,在课堂小组合作式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得更充分,特别是学生采用此方法的初期。因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在小组合作式学习中,当教师给出任务或提出目标让小组进行解决时,若教师不加干预就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在进行合作学习时要么发现有学生会写自己的作业,要么是仅有个别成员积极投入到合作式学习中,还有可能发现在个别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谈论一些与学习内容无关的话题。若此时教师放任不理,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将成为形式。这时就非常需要教师的干预,或调整引导方式以明确目标,或旁征博引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或加强纪律约束,完善评价制度使每位同学都真正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
合作式学习方式比较适合于知识难度较大,不易理解,易错的知识。如物质的量、化学平衡、较为复杂的综合性实验如Al、Fe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探究、物质结构与性质中的原理等。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自主学习方式往往与合作式学习方式共同使用效果更好,有时两者会融为一体。因为自主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是一个学生个体通过探索掌握新知识,而更多的情况是:当一个学生个体无法进行自主式学习时就需要学生学会主动与其他小组成员合作,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知识、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的积极性。
有研究表明,学生通过不同学习方式获得信息或学得知识后对所学内容的平均回忆率是不同的:教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教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0%.学生教别人-90%。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只有学生采取积极投入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目前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三种学习方式,并不是所有学习方式,只不过是三种比较重要的代表,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综合运用,如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时,可让每人负责题目的一部分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根据题目难度或学习兴趣划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合作式学习。总之,只有教师对学生学习方式有全面的了解,并根据学习目标、知识内容、学生特点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提高学习兴趣,才能让每一名学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去达到教学应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