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引导 有效生成
2017-03-23陈丽莉
陈丽莉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264-02
叶澜老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教师及时捕捉生成的智慧火花,会使课堂教学因生成而变得丰盈。
1.善于捕捉——利用即时资源促进生成
课堂上冷不丁会出现偶然事件,要么是外界干扰,要么是学生的思维与老师背道而驰,打乱了课堂教学秩序。如果善于抓住偶发事件与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及时灵活运用预设,则可以生成一堂质量上乘的课。
教学《直线、射线、线段》这一内容,老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三线"的例子,当一学生回答说"知识是直线"这一意外的尴尬信息时,就与学生演绎了一段精彩的对话。
师:"同学们,你们怎么想的?"
生1:"老师,知识是直线,因为直线是无限长的,而知识也是无止境的。"
生2:"不,知识是射线。我们的学习是总有一个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
生3:"知识是线段,我们的学习是有始有终的,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这时教师说:"谢谢同学们精彩的发言。或许,对于某一个人而言,知识是有限的,像线段,但对于整个人类而言,知识是无止境的,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
在上述例子中,面对意外生成的信息,该教师活用策略,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认识了"三线"的本质特征之后),又促进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学生可以即兴发挥),这样巧妙地挽回了质疑孩子的尴尬局面,课堂教学因此才闪现出人性的光芒和锦上添花的魅力!
2.善于倾听——巧用学生的发言催化生成
学习了"圆"的有关知识后,为了锻炼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我在这一章安排了一节复习课。其中有下面的一个题目:如图,在△ABC中,AB是⊙O的直径,∠A=30°,BC=3,求⊙O的半径。
看了一遍题目,学生们便在下面嚷开了:"太简单了,这不就是一道简单的解直角三角形的题么!"见他们有轻视这个题目的情绪,也为了使学生对复习课仍充满探索的乐趣,我决定放弃原先教案中预备的其他题目,引导他们做进一步的探索:本题中,若AB不是⊙O的直径,那么⊙O的半径还会是3吗?
不少学生轻率地做出回答:不会。
师:为什么?
生1:因为AB不是直径了,就不能解直角三角形了。
生2:这个圆的内接三角形中就一定不会有上题中那样的三角形了。
师:想一想,这个圆中会不会有上题中那样的直角三角形呢?
学生陷入了思考,圆的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因此有很多直角三角形供选择,但所构造的直角三角形,需要能用到已知三角形中的条件,因此学生试着过A、B、C三点画了直径,尝试着构造直角三角形来求⊙O的直径,终于他们发现了⊙O的半径还是3。
如图,添直径BD,连接CD即可(也可添直径CD,连接BD)。
生(兴奋地):原来一样!
看时机成熟,我又抛出了第三个问题:若设∠A=a,
BC=m,试问⊙O的直径是多少?有了第二问解决的经验,
学生得出了⊙O的直径2r=msina的结论。
最后,我抛出问题:从这三个问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相互补充得出了"任一三角形的外接圆的直径等于它的一条边与这条边对角的正弦的比值"的结论。
这节课,因学生复习的情感需要与教师的课前预设发生偏差,教师果断地放弃了预设,机智地对学习活动进行整合,与学生共同探究,创造生成一节成功的复习课,满足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善于转化——妙用学生的错误诱发生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一些富有个性化的错误,教师应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信息,把它作为教学资源,调整、重组教学进程,在头脑中进行"无纸化"教学二度设计。通过师生、生生间不同组合的双向互动,让教学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以我在上人教版九上《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因式分解法》一课片段为例:
师:请大家合作学习讨论,若A·B=0,下面两个结论对吗?
(1)A和B同时为零,即A=0,且B=0;
(2)A和B中至少有一个为零,即A=0,或B=0。
生:第2句正确。因为零乘以任何数都得零。
师:说得对极了。若A·B=0,则A=0,或B=0。同学们能用上面的结论解方程(x+4)2=9吗?
生:老师,这很简单。x+4=3,所以原方程的根是x=-1。
姑且不论这个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这个学生的解题方法就不是我预设的方法。可是,这时我明白我断不能否定此学生的方法,因为这样,极有可能会扼杀他们的数学思维,于是我急忙调整了我预先的设想,而顺着该学生的思路问到:
师:大家觉得这位同学的做法对吗?
(学生议论纷纷,很快有学生举手了)
生:我觉得不对。因为±3的平方都等于9,所以x+4=3或x+4=-3,所以原方程的根是x1=-1,x2=-7。
这位学生的回答得到了一致的肯定,我趁机问道:
师:这是个很好的方法。开动脑筋,你们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吗?
生:老师,我还有一个方法。可以这样做。先移项得(x+4)2-9=0,将左边因式分解得(x+4+3)(x+4-3)=0,即(x+7)(x+1)=0,所以x+7=0或x+1=0,所以原方程的根是x1=-1,x2=-7。
师:你说得太好了!你能总结一下你的解题步骤吗?
课堂上的错误是教学的巨大财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资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把学生的错误作为资源加以利用是真实的课堂教学的手段,不再死抱"预设",而是以智启智,善于抓住契机,及时关注到了课堂的"生成",对来自学生中的课程资源巧妙利用加以整合,促進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