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样教语文的
2017-03-23龙莲明
龙莲明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42-01
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已经整整27个年头了。在这过去的27年中,我作为一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整整摸索了27年,从最初凭着一腔热情的乱撞,到渐入门径,再到后来的迷茫怅然,到今天有点感悟。其间感受是百味杂陈。如今回首过去27年走过的语文教育路径,虽是歪歪斜斜的足迹,但是也总算一路走来,有收获,有失去,有喜悦,也有辛酸。
回顾我的语文教育之路,分为二个阶段,下面分述之。
1.激情的错乱
在最初走进语文课堂时,我对语文教育是完全陌生的。虽然说经历师范专业的比较系统的教育和训练,而且在上岗前教育局还安排了集训,备起课来也算是有条理。但是,一走进课堂,就发现了我的软肋所在:我不知道怎么去面对学生,管理他们,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我发现我之前的备课好像全无用处。可能是我的角色定位还没转换过来,在潜意识中还认为自己是个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师角色,应该用教师的身份去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管理学生,尽到自己作为教师的职责。这个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学期,在这三个学期内,我竭力走进学生,和他们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以便针对性地安排自己的教学。我和学生成了真正的朋友,在思想上,生活上无话不谈,关系十分融洽。撇开课堂教学不谈,这是我教学之路最愉快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的语文教学中,我是严重受了理论主义的影响,在我的想法中,有两个观念在支配着我,一是大语文的观念。语文的内涵是丰富的,从"语文"这个术语出现以来,对它的定义就不断,有人说"语"是口语,"文"是书面语,"语文"就是书面语和口语的合称,也有人认为语文指的是语言和文学的合称,在我的意识中,是不分这些的,把这些全部包含其中,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是语文生存的土壤,生活中人的行为的点滴无不渗透了语文的痕迹。因此,在我的语文教育观念中,生活即是课堂,课堂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的语文课堂不应该是仅仅授课,教授学生必需的语言知识,文学知识,引导他们充实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同时,应该把生活引进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把学生的生活引进来,注重学生的表达诉求,扩大他们的语文关注视野,在生活中发现语文存在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在引导中注重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引领和培养。二是激情化的倾向,教育是一种情感的熏陶和培养,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师生在情感的交流中产生灵魂的碰撞和体悟,从而促进学生内在素养的提升。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情感是引线,是导火索,是催化剂, 没有它,教育的功用就无法达成,课堂就成了一潭死水,刻板的说教。教育的目的和功用的达成就无从谈起了。
因此在这两个观念的影响下,我这个时期的课堂教学呈现了多样化的局面。首先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表现上,我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其实,这种正常完成现在看来也是肤浅的,只是教学目标的一种形式达成,和真正的完成教学任务相距甚远。)的同时,更多的让学生参与进来,引进了许多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遗憾的是对这些话题还不会选择,不懂得教学功用上的取舍,我就学生的话题谈开来,常常把我個人的一些想法原原本本地讲给了学生,至于学生能否明白接收就无从知道了。这是一个错误,我在引导中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年龄等实际情况,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实际诉求,而是一股脑儿地将自己所知传授给了他们,就像我给他们的奉献的一份精神大餐,当能够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时,就会成为他们丰富的精神影响,他们从中得到愉悦和享受。但是,当这份精神大餐不适合他们时,就是成为他们胃囊中的难以消化的饭食,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更可能会留下病患,成为他们精神背囊中的负担。其实,就是在规定的教学任务中也常常存在这一问题,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常常就文本中的某一片段,大加阐释,罔顾学生,把课堂变成了自己的观念的讲场,有时所讲知识可能过于深入,可能是高中或者大学时才应该学习的东西,就传授给了学生。因此,有的教师说,我抢了学生高中时期教师的饭碗,而且造成了学生的消化不良。其次是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形式。形式过于散乱,常常随着学生问题的提出而自由地转换,内容看似丰富,但缺乏条理;形式看似灵活,却缺乏衔接过渡。课堂常常是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内容的选择和形式的变换,以学生的爱好为准则,这样就淡化了课堂教学主题的明晰性和教学效果。
2.错乱,常规;刻板,激情
经过三个学期错乱的摸索,我的语文教学之路逐渐步入了正轨。转换的契机是第二年的期中考试的进行。由于要期中考试,要带领学生做系统全面的复习。在复习过程中,我突然发现,我的教学过程没有条理,重点不够突出,学生的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但是他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却不知道如何下手。我开始反思我以往的教学过程,同时向同事请教,逐渐摸清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几个主要问题: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形式的采用,教学效果的检测等问题。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从规范教学常规做起。在教学目标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剪裁,做到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既对学生的知识素养有一定的提升,又不至于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和消化吸收上的困扰。其次是教学手段的采用,过去,常常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的手段很多,只为求得教学方式的多样和灵活,以求丰富课堂,活跃课堂,却没有注意到这些教学手段的采用是否对教学效果的达成起到促进作用。如在多媒体的采用上,我着重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时教学情境的创设。创设教学情境,其目的是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目都文质兼美,富有诗情画意,尤其是诗词,简短的语言创造的优美的意境有时却是语言难以描述出来的。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声音、图像、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化文字为图形,做到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声情兼备,以此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这样,直观形象与联想、想象相结合,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体验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迅速而正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从而给他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其次,是在教学时间的利用上,板书,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有时课堂板演既费时又费力。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来进行"板演",则省时又省力,且更具观赏性。教学流程以及作业的布置都力求简洁高效。通过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指点,以及自己的不懈的探索,教学逐渐走上了正轨。
教育,是充满激情的艺术。情感,贯穿教育过程的始终。正是情感,创造了教学情境,正是情感,教师,学生,文本,作者,在现在的时空中交汇,碰撞,引起心灵深处的震动和共鸣。狄德罗指出:"只有情感,伟大的情感才能使灵魂达到最伟大的成就。教师的激励作用,鞭策作用,依赖于教师深厚的情感。"辛弃疾《贺新郎》:"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感动不了自己便不能感动学生,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倾注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情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才能引起学生心灵的触动。现在,我正在这一问题上苦苦的探索。
最后是生命价值的提升。这个是和上面阶段有机联系一起的。我们在引导学生走进美,欣赏美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灵魂的洗礼,切实地提升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点化,润泽生命",教育的最终价值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提升,让人性获得最大的解放,让人的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施展,让人的机体和灵魂在遵循自然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展和延伸,让人生更丰富,更满足,更有成就感。
我的语文教学之路已经走过了27年的探索,不断锻炼自己的教学技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切实走进学生的灵魂,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灵魂的愉悦和洗礼,不仅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更能够丰富,滋润自己的生命,让人生更充实,更具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