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职语文文言文学习

2017-03-23章凤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7年7期
关键词:文言文现状

章凤

摘 要:文言文凝聚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了传承中华文明,职业中学的学生必须认真学好文言文。职业中学的学生大多文言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面对职业中学文言文教学现状,笔者主要从三个角度讨论了文言文的新教法。

关键词:文言文;现状;新教法

一、现阶段职业中学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许多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难题,因为中职生的文言知识薄弱,许多语文教师极力奉行“字字落实,句句串讲”的箴言,不得已把课文肢解为一个个相应的知识点,印象中,老师们讲授文言文的方法多是逐字逐句地从头到尾串讲,遇到自己认为的重点或者是教参上说明的重难点,更是不厌其烦、举一反三地讲,学生不懂的地方讲,学生已懂的知识照樣讲。教师的苦口婆心、长期包办,使学生懒得动脑,各种能力逐步缺失。有些新潮一点的,变串讲为诵读,以读代讲,一诵到底。有些用小品或课本剧来代替讲练,表面热闹,知识的落实和理解却欠缺。

从学生层面看,文言文毕竟是古代的语言,和白话文相去甚远,也使得它难免令人感觉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又不广泛,因此一些同学错误地认为学文言文无用,以后也不会再写文言文,知道一点词句就可以了,故而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文言文的学习。

二、中职学校进行文言文教学模式探索的必要性

这种现状令我思索:文言文教学怎样才科学呢?怎样才能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呢?怎样才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扮演引导者、服务者的角色,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成为快乐的学习者。

三、职业学校文言文新教法

1.语感教学法

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在语文素质中是至关重要的。所谓语感,乃是认识主体对言语的一种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包含着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认识主体对言语的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呢?

要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就必须重视诵读。诵读时不仅要读清句读,更要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这种诵读非死读,而是学生对文章的细微之处都弄清楚之后的诵读。叶圣陶说:“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讲究,单在吟诵上下工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主要是记载谋略和辞说,以记言见长,体现战国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语言智慧,这种文章不诵读是体会不了其语言艺术的,而一般漫读没有对内容的通彻理解也是体会不到其语言艺术的。例如,邹忌对妻、妾、客问了同一个问题:我和徐公比谁漂亮?三人的回答看起来一样,其实却有很大的差别。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去何能及君也!”用语极其由衷的赞美。是“私”——偏爱的不经意流露。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已没有“妻”那么坚决自信,只在揣度着邹忌的心理去回答,但不乏溢美之词,是因为“妾”的身份而“怯”的回答。客曰:“徐公不若美君之美也”句式为一般陈述,是曲意逢迎、奉承巴结的语气,缺乏真心的赞美,给人以干巴巴感觉,因为客仅是“有求”邹忌。

2.故事教学法

故事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它包括丰富的知、情、意,敏锐深邃的言语感受力、洞察力、思考力、想象力、创造力、表达力等,对语文基础薄弱的职业中学的学生来说更容易走进课文。讲故事是在学生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边梳理文意,边共同商议故事的内容。故事可在文意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或删减,使学生不被个别字或句束缚,为敢说开路。说前准备要注意方法:可以是教师以相关和类似的故事引入。如在讲《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教师先从战国七雄争霸的事迹引入,也可给出故事的关键地方或线索,提示学生。如《孔雀东南飞》中,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使学生的思维条理化。另外,为了能准确把握故事的主旨,还应注意联系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社会背景。在学生说的过程中,也许他们讲的故事与文章所说的内容有一定的差距,甚至理解是错误的,但学生这种兴趣应以鼓励为主。别的同学有不同的意见,也可以补充。若全班都没有发现错误,教师可以更正或在后面的环节里补充。

3.质疑教学法

《论语》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对事物要有一种质疑精神,这样,做学问才能去伪存真,社会才会进步,充满活力。平常老师是讲授者,学生是学习者,老师往往挖空心思设计很多问题来启示学生,以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但效果并不好,学生提问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现在位置换了,是学生提出了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的一大堆问题来“考”教师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开发。另外,学生在讨论的时候,老师也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比以前老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教知识”效果要好得多。

许多人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不会怀疑那个白首、醉醺醺的欧阳修与人们喝酒、游山玩水就是与民同乐。但一个调皮学生的一句话“只顾吃喝玩乐,与当今的贪官有何区别”,引起了我的思考。简单从欧阳修与民游游山、玩玩水、喝喝酒、摆摆宴得出的主题“与民同乐”,显然是与孟子“与民同乐”的本意是相悖的,是与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背道而行的,也是对作者的一种误解。后来,与学生一道查找背景资料才知他为滁州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与滁人游山玩水,是滁民因为“休养生息”而“喜与予游”的内心喜悦,毫无粉饰做作,更没有高高在上的赏赐与矫情,是发自百姓与欧阳修内心的自愿与自觉,体现的是官民之间、社会之间的和谐与人性。这才是《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与民同乐”的真正意义。所以,通过质疑,培养了学生的怀疑精神,训练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几个问题(一),2012年8月1版.

2.高中语文优秀教案.南方出版社出版,2013年7月5版.

(作者单位:安徽省来安县职业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文言文现状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何为“言”,何为“文”——从“言、文并重”看文言文究竟应该教什么
文言文阅读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