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思考
2017-03-23刘维兰赵博
刘维兰 赵博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却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观为今天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3-0144-04
今天资源环境等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危机,对我国来说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重大的国家战略的层面来实施,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提出了“绿色发展”的新要求。如何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实现绿色发展,需要我们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思想出发,探索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价值取向: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文明与自然的冲突是人类历史上早已提出的话题,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怎样适度、合理地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给予人类生存的“财富”,成为了寻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出发,发现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逻辑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以人的实践为中介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的存在物,是“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动物的无数的纲、目、科、属、种,……而最后在这些脊椎动物中,又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其中自然界获得了自己的意识,——这就是人” [1]。这就从本体论的角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人类作为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自然具有先天性的依赖,其始终具有归属于、依存于自然的属性,指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马克思又从人的实践本性,从人与动物对待自然的不同方式和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角度,分析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动物只是消极地适应自然,而人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改造自然,人不仅是自然的存在物,也是对象化的自然存在物,即:“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的本质即自己的生命表现的对象。”[2]所以,人的自然性和生物性只有通过对象性活动中才能得以实现和表现,人只有通过对象并成为对象,才能表露出自己存在的本质。同样,“一个存在物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那就不是自然存在物……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2]也就是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一定是一种以实践为中介的真实的对象性关系。而且,马克思在将社会实践作为立论主体时,一直是以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指出了人不仅是能动的存在物,而且也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存在物,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自在的依赖性与自为的能动性的统一。人通过实践向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的来源,同时也像其他动植物一样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不是为所欲为的,不能像征服者一样把自然界看作单纯的改造对象和取之不尽的物质宝藏。所以,我们不能从理想的人与自然关系出发,不能抛弃已有的自然环境,不能把人类实践活动的这一行为虚拟化,要承认人类活动对自然影响的不可避免性。无视人与自然的这种对象性关系,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
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逻辑导致生产的无限扩张,诸如石油垄断集团以及目光短浅的国家政策导致了资源浪费、生态破坏,正如福斯特所说的:“将自然的资本融入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体系……其主要的结果也只是使自然进一步从属于商品交换的需要。”[3]而资本的目的就在于增殖,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扩大再生产,为了实现商品交换必然通过对自然的掠夺。这与马克思所说的人类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相去甚远。大自然的灵秀孕育、培养了人类的智慧和美感,自然界的厚德载物也造就了人类的中和思想。人类应该发挥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掌握自然规律,控制自我欲望,学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使大自然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意蕴之所在。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我国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以人的劳动实践为中介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单纯追求资本的逻辑带来的生态危害。当前,马克思所批判的这种状况在我国也有所表现。近年来由于我们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引起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诸如雾霾、水体污染、水土流失、资源枯竭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威胁着人民群众身体的健康。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来分析我国当前生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公民缺乏生态保护意识。生态保护意识是公民从人与生态环境整体优化的角度来理解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本观念,是公民尊重自然的伦理意识,是一种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價值观。同时,公民是否具有生态保护意识,更是衡量一个国家或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早在《逸周书·文传解》中就记载,周文王曾下令:“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麋不卵,以成鸟兽之长。”这就是生态意识的一种体现。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水平还不高,对环境影响自身生活质量的认识并未深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公民的生态意识没有形成,在实践的过程中违背生态伦理道德,仍然坚守“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观念,没有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二是公民缺乏环境责任意识,对已存在或潜在的环境问题或者环境污染没有足够的认识。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不仅要靠政府政策的实施,还要提高公民的环境责任意识,但就目前而言,许多公民觉得“事不关己”,没有去承担相应的环境责任。三是生态危机意识教育欠缺,一部分公民不能正确认识生态危机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众生产生活所带来的危害,在实践中无视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对生态环境缺乏科学的认知。
第二,没有利用好自然规律,企业盲目生产,许多地方政府单纯追求GDP增长。马克思指出:“以前的一切社会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不过是人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认为是自为的力量;而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不过表现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服从于人的需要。”[4]在马克思看来,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但在资本的逻辑下,生产的目的不再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形成价值,追求利润成为了资本家唯一的目的和动机,生产的无限扩大超出了自然的承受力,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资本家为了生产,“摧毁一切阻碍发展生产力、扩大需要、使生产多样化、利用和交换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4]这种无节制的扩大化生产,导致人类对自然作用规模的无限增加,超出了自然的承受能力,致使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我们国家目前一些地方无视生态破坏而过分追求利益的生产现状,与马克思所批判的资本主义生产尤为相似。近年来,我国某些地方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没有很好地认识、利用自然规律。有一些靠能源起家的“老板”,在生产过程中不顾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过度地开采导致地形塌陷、水土流失严重。而有些地方政府更是为了单纯追求GDP增长而放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当地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所以,不遵寻自然规律,单纯追求以利润为目的的生产必然造成对自然资源的无限掠夺和对环境的破坏,使得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趋于对立。
第三,消费异化也是造成生态破坏的一大因素。马克思在其著作《共产党宣言》中虽然肯定了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出的巨大社会生产力,但同时也批判了资本主义所引起的人与自然日趋紧张的关系。资本的逻辑滋生了“商品拜物教”的同时,撕下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温情脉脉的面纱,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资产阶级使人和人之间只剩下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和赤裸裸的利害关系。”[5]而且,“资本家不顾一切‘虔诚的词句,却是寻求一切办法刺激工人的消费,使自己的商品具有新的诱惑力,强使工人有新的需求等等”[4]。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商品从使用价值变成了奴役人的工具,工人的劳动成了异化劳动,生产成了异化生产,“人渐渐异化为除了生产就是消费的动物,人们异化的消费活动必然会加重生态危机的严重性。”[6]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一些西方的消费主义思潮随之传入中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国大众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致使消费观日益异化,攀比之风盛行。人们的消费已经不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成为了一种符号性的象征消费。在虚假需求的刺激下,人们不买对的,只买贵的,认为商品是自身价值、地位象征的体现,消费价值观产生了扭曲。我们要认识到消费不仅是个人的权力,更关系到自然、社会和人类的发展。而人们对商品的异化消费和盲目占有,不顾自然环境的承受压力对自然资源的无尽掠夺,造成的后果只能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目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指导下探索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
第一,普及实践的人化自然观内容的大众化。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以往物化自然观扬弃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践的人化自然观,指出人们应从人的实践本质出发,用辩证思维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实践的主体,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人的活动是受思想意识指导的。马克思曾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具有反作用,有了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思想意识,才会有保护环境的行动。过去我们许多的政府部门和民众对生态环境问题缺乏了解,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既不可能主动去保护环境,也缺乏环境保护的有效法令。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7]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建设生态文化,普及实践的人化自然观内容的大众化。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遵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自觉地走绿色发展道路,自觉地减少向自然界的任意排放,达到保护环境与生态的目的。同时,要培养民众正确的消费观,引导民众树立健康、理性的消费理念,改变那种“对自然可无限索取”的观念和唯生产为目的、以消费为追求的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起符合人类生存发展又顺应自然演进法则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并用来指导生产实践,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發展。
第二,完善环境立法,使公民享有应有的环境权。完善我国环境立法,解决当前出现的新环境问题无法可依的状况,并且要从立法思想上体现出时代性和前瞻性。其次就是使公民享有环境权,环境权是指特定的主体对环境资源所享有的法定权利。具体来说,对于公民个人和企业就是享有在安全和舒适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主要包括环境资源的利用权、环境状况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其中,公众的参与权最为重要,因为环境保护的实践主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虽然我国通过立法明确规定了公众环境保护的参与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等都做出了一些规定,但是这些规定的界限比较模糊,缺乏约束,需要后期修订和完善。要在法律中明确公民享有环境保护的参与权,同时完善相关的单行法,使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位公民意识到自己不仅是环境的受益者,也是环境保护的主体,这样他们才会有意识地、有效地去保护环境。所以当前立法要体现出公民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地位,来唤起每一位公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
第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目前,我国的生态农业结构调整有待于进一步优化,生态工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生态服务业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快。旧有的产业结构依然存在结构能源效益不高、生态化发展滞后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危害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幸福的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强调,实现我们确定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增长。因此,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转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坚持绿色发展,大力支持清洁能源研发,合理配置当前产业结构,应以低能耗、低污染为目标制定相关经济政策,抛弃以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同时,要在企业中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做到低排放和高效率,力求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使我国经济发展同生态发展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达到生态与经济、人与自然在新的更高层次的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
第四,运用科学技术来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曾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的科学论断,强调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但科学技术又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既可以依靠科技的进步来解决,也可能因为某种科技的应用不当而加剧对生态的破坏。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利用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要运用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实现能源与资源的代换和高效利用,科技的支持可以使得现有的能源、资源利用技术得到提升,使得资源的供给数量增加,从而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要运用科技创新为环境治理带来新的办法,比如对雾霾和水污染的治理等。所以,这要求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把科技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个重要抓手,以科技进步来带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度。
参考文献:
[1]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7.
[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24-125.
[3] [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8.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47-393.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275.
[6] 刘维兰.生态文明建设语境中马克思哲学的生态意蕴及当代价值[J].江汉大学学报,2016,(2).
[7]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The Problem of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inking of Marxs Ecological View
LIU Wei-Lan,ZHAO Bo
(Marxist School,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Kunming 650221,China)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China has registed astonishing ecnomic progress,but neglected to attach importance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causing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which has become a bottleneck on restricting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How to solve this problem,the Marx and the natural harmony of the ecological concept has provides us with an important inspiration for todays practice.
Key words:Marxs theory of ecology;ecological civiliz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責任编辑 吴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