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体育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2017-03-23秦勇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选拔高校培养

秦勇

摘 要:随着社会对体育人才关注度越来越高,高校在体育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上也做出了一定的调整,但是目前还有部分学校的体育人才选拔和培养工作无法满足学生需求。根据新形势下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提出改革高校体育人才选拔理念和选拔模式,以供行业工作者品鉴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人才;选拔;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3-0140-02

为了促进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提高体育对高校人才的影响力,增强学生体质,所以需要改善学生体育教育內容,增强体育竞技的水平,同时高校还要开展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即体育特长生)。

一、新形势下改革高校体育人才的选拔理念,提高人才综合素质

对于高校体育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主要是依靠选拔理念和对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对于国内各大高校而言,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体育人才,培养学生专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这一目标是全面贯彻到体育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过程当中的,并且在学习期间所制定的培养机制都应该围绕这个目标而定。高校选拔体育人才,需要坚持高学业标准、特长高要求。在对国内20多所高校调查中发现,与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大部分的高校在招收体育人才的方式政策上存在刚性需求,长久以来选拔体育人才的理念仍然保持“强体必弱学”,这种观念导致大部分的体育运动员无法在退役生涯中很好地生存。参加奥运会或者体育赛事的运动员会有国家进行补助,但是未参加过的运动员却没有过多的生存技能,甚至出现有部分运动员乞讨的情况。同时,这个旧理念导致了高校在培养体育人才的过程中长期致力于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学生也没有提高文化素质的观念。并且大部分进入体校的学生在初中或者高中时期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知识不足,采用体育特长作为上大学的敲门砖。且在大学的学习期间仍然以体育专业技能和相关技巧为主要的课程,对学生文化的学习较为忽视。

比如在四川省,2016年6月将高考招生中体育特长生的入学分数降低到二本控制线的60%,甚至部分学习出现体育健将证书获得者可以保送二本。在体育特长生进入大学高校的学习当中,为其设计的课程教学也偏向专业技能方面,对文化知识教育要求较低,或者是因为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的原因,导致专业技能学习或者是文化知识学习较为吃力,跟不上教学计划。最终导致缓考、不及格的事件发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其学习成绩不理想,难以从学生综合素质上全面提升,也无法在毕业后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所以,高校在招收体育特长生时需要按照学生的学业成绩为准,比如大部分的体育特长生如果向往就读某个大学,那么就是因为这个学校的体育俱乐部比较有名,学生在这所大学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体育特长。比如迈克尔·菲尔普斯就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体育管理专业,这所大学是美国历史上最为悠久的公立大学,同时也是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大学,学校教学涵盖各学科领域。考上这所大学,菲尔普斯在中学期间非常重视自己的文化课程(虽然以前成绩不理想),让作为教师的母亲和两个姐姐帮助自己补课,才最终考上这所大学。所以在国内的高校中,也需要采用这种模式,只有文化成绩达到正常的标准后录取,学生为了进入自己向往的大学,必须加强文化课程的学习。同时,国家教育部也要加强高校体育特长生的招生质量和培养力度,树立“学业和特长均衡发展”的理念,坚持以学业标准优先的原则,建立能够提高学生整体体育技能和文化知识的人才培养机制。

二、改革高校体育人才的选拔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除了要改革体育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机制外,还要完善人才选拔的渠道和方式。在中学与高校之间建立教育的良好契合性,让优秀中学成为高校体育人才输送的主要渠道。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中规定,要求高校进一步完善对人才的选拔模式和录取方式,促进大学招生和高中课程相结合,让人才的选拔必须通过“高考+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等基本步骤,让各大高校对人才的选拔从单一的高考成绩逐步转向全面、综合、过程的评价模式,为体育特长生的全面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高校在选拔体育特长生时可以制定一套更为简便的模式,首先让报考体育专业的学生在网上填写报名申请,线下报名可以在学校和考试机构的服务中心。学生递交了入学申请后,由高校和教育考试机构同时审查学生情况是否符合入学基本条件,将符合入学条件的学生进行单独或者集体的专业技能考核及面试,面试的内容主要是对体育管理和技能培养计划的设计及文化知识等。当然,此考核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项目进行,比如田径、球类、体操等需要区别对待,如果某些专业技能优异,但文化成绩较差的学生也可以考虑降分优惠,特别优秀的人才可以破格录取。在后期的培养当中,还是需要加强对此类学生文化知识的教授,促进体育人才的学习成绩与普通学生基本相同,让学生专业水平与文化知识均衡发展。当然,在制订培养计划时,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和技能的优劣而定,对于自主招生录取的优秀体育特长生,在培养当中只需要教师从旁引导,激发学生持续学习和训练的兴趣,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运动技能,使得体育教育多样化发展;对于技能和文化成绩一般的学生则可以按照其专长进行选择性教学。比如,部分学生奔跑速度快,弹跳性强,但是无法长时间坚持,教师可以让其在短跑或者跳高上下功夫,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制订训练计划,在制订计划时,学生会主动补充未涉及到的知识,自主学习,还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良体育课程教学方式和教育模式,让体育精神融入文化教学

第一,建立体育俱乐部训练模式。要解决这一窘状,高校首先要建立专业俱乐部式的训练模式,为每一种体育项目建立运动中心或者俱乐部,并且采用“俱乐部+课外训练”的教育模式和“教练指导+学生训练”的体育授课形式,用完善的教学制度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高校可以采用各种制度从普通大学生中物色体育爱好的学生加入学校的体育俱乐部,激发学校全民自觉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性,也能从中发现“好苗子”。比如,规定学校体育专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和兴趣参加1—2个体育社团活动或者俱乐部,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一项专项技能,用以参加校内或者与其他学校之间的各类体育比赛。在比赛中,学生不仅可以积累竞赛经验,提高专业技能技巧,还能引导高校内各专业的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让体育教育从单一转向多样化、健康和终身体育方向发展。

当然,高校在设计培养模式时,不能忽略加大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力度,如果在体育技能的训练当中,有学生的文化理论成绩不达标,教练有权利让该学生立即停止专项体育训练或者此阶段的体育竞赛。学生要想获得重新训练和比赛的资格,那么就必须将文化课业成绩补上,能够达到标准或者优异的标准才可继续训练。参加體育俱乐部的学生同样需要将文化成绩达到一定的标准,将学期内所有文化课程的学分修满后才能毕业,学生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体育训练和比赛。为避免出现为比赛而招生的行为,俱乐部的教练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文化课程学习计划和专业技能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社会就业竞争力。

第二,让体育精神融入文化课程的教学当中,增强学生体质和体育技能。为让学生保持体育精神,拥有较强的体质,需要将体育文化理念贯彻到大学的各类课程的教学当中,还要为学生创造体育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不畏困难、积极进取、团结合作的体育精神,增强广大学生的体质,提高大学生整体体育技能。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实现个性发展,在学生强健体魄的同时,还能在健康的大学氛围当中形成正确、积极的性格,有利于促进专长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第三,改良体育竞赛制度,促进高校体育水平均衡发展。需要改变现有的体育竞赛方式,能够让高校中学生体育水平均衡发展。在比赛当中不仅仅是对体育专业技能水平的考察,还有体育管理和各类器材的合理利用,设计项目比赛应对方案等。除了体育比赛外,还要针对体育特长生的招生检测项目进行改良,不能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将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提升,让学生在入学检测当中能够运用学习到的文化知识解决技能考察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化涵养,维持体育特长生和普通学生之间的发展平衡,改善高校之间各专业学生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在制度的制定上,高校要将大学生体育竞赛的方式多与学生文化知识挂钩。比如2016年7月举办的全国田径比赛中,四川运动团队的大学生就是选择专业内文化学习成绩较好,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较高的学生参加。这部分学生与其他参赛学生相比,进场前按照主办方要求,无喧哗吵闹状态,观众对这一比赛团队的印象很好,这也是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均衡的表现。

四、结语

由此可知,在高校体育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当中,需要从选拔的考核标准及后期的培养计划中同时发展学生的文化知识涵养及专业技能,保证体育人才的社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立争,王林,任贵.北京市高校“体教结合”体育人才选拔机制和培养模式的对比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4,(3):24-26.

[2] 黄泽江,孙德朝,蔡存军.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进退维谷与创新路径选择[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4):100-113.

[3] 曹亮,王则兴.高校体育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探微[J].中国人才,2010,(22):253-254.

[4] 张磊,邢金明.日本高校体育专业教育改革的新进展及其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5):416-419.

[5] 张建新,孙麒麟,毛丽娟.高校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路径选择[J].体育文化导刊,2008,(12):95-98.

[6] 吴必强.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人才的素质与培养[J].高等建筑教育,2004,(4):115-117.[责任编辑 吴 迪]

猜你喜欢

选拔高校培养
高校辅导员选拔班干部的策略研究
小学体育训练队工作浅析
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选拔与经济发展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