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教育“缺氧”现象原因浅析
2017-03-23陈多宁
陈多宁
摘 要:近几年贫困山区教育现状可以说是不容乐观,与城镇学校差距越来越大,出现了好多“麻雀学校”、“空壳学校”,众多因素的存在,使山区学校严重“缺氧”,出现面临“休克”的状态。
关键词:发展不均 缺师资 缺生源 缺思想
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教育发展不均衡,好多山区学校出现萎缩现象。尽管教育行政部门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扶持力度,但是由于客观的自然条件的制约,不能阻止这一态势的发展 。就拿山区高寒地区取暖来说,早年用煤块解决,学生宿舍相对暖和些,但存在一氧化碳中毒的安全隐患,近几年被禁止,改为电器等方式,但是又因为经费问题和设备自身的原因,冬天夜间供暖时间短,宿舍仍如冰窖,十几个学生挤一同铺,和衣而睡,只能靠相互身体的热量来取暖。到天明时,又不敢钻出刚刚捂暖的被窝。这样的现状,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家长,不愿自己的孩子受罪,便不惜花钱转学,导致学校生源越来越少,质量上不去,得不到家长、社会的认可,形成恶性循环。[1]
山区师资的形势也不容乐观,一些大中专毕业生不愿到穷山沟来,山区师资力量补充不上有活力,有创新思想的新鲜“血液”,无法适应国家提出的新课改、素质教育的形式。一些当地教学多年的经验比较丰富,年富力强的教师又想方设法调进县城。留下来的老教师职业倦怠情绪高涨,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故步自封,在教学模式、方法等方面一直沿用老一套。更为甚者,贫困山区还存在民办教师、代课教师等,教师专业化水平偏低,知识陈旧没有更新,知识面狭窄,难以胜任新时期教育的需要。[2]
当下,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下山入川”移民搬迁工程的开展,势必给贫困山区教育的出路提出严峻考验。在这样的背景下,滞留在山区的教师抱着等待命运裁决的态度,甚至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加之平行班级减少,班额人数不多,相互之间失去竞争,教学方面不去深究、创新,一本书,一支笔,一本教案成为主要的教学工具,更不用提什么网络信息化教学。至于学生成绩,考得好,考不好一个样,上级主管部门也不会过分深究,奉行着能坚持留在“那儿”已经不错了的“病态”观念。老师参加培训“充电”的机会很少,谈不上系统进修学习,成为名副其实的不能充电的“干电池”。[3]
经济落后,思想意识就上不去,贫困山区家长不给力,认为能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不错了,认识几个字就满足了。家长认为读书没用,学生“混”到一定年龄阶段就成了打工、帮工的“帮手”,结婚生子才是大事。尽管国家推行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免去学杂费、住宿费,补生活补助,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家长的负担,但是没有改变家长的观念和认识,家长在经济上不疼不痒,学生充满优越感,缺少忧患意识,吃苦读书的劲头不足,生活本身没给他们多大苦的感受、经历,忽视读书的重要性。通过家访,我们发现,有好多家长迫于生计,外出打工,大多数学生成为留守儿童,爷爷,奶奶成为监护人,而百分之八九十的爷爷、奶奶不识字,当谈及学生家庭辅导和教育时,他们面露难色,苦不堪言。现在的孩子好多又是独生子女,他们“唯我”性特别强,稍加管理、教育,部分家长就会找上门来,家长、学校、老师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有时甚至一学期开不上一次家长会,有的家长学生毕业了还不认识科任老师,更谈不上协同管理了,这样学生在管理教育上存在“盲区”,久而久之滋长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和不良行为的发生,辍学和退学的人数越来越多,对学校来说是雪上加霜。
我们不能就贫困来论贫困,应在“三農”问题和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大视野来认识农村贫困。从区域角度看,贫困是地理资本贫困、基础设施贫困、社会服务贫困、历史基础贫困、生产能力贫困、经营管理贫困、社会治理贫困、风俗习惯贫困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在快速城镇化和家庭小规模农业比较经济效益不断下降的影响下,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日益加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相伴而生,贫困农村“空心化”不断加重,其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弱化。从人口角度看,其贫困主要在于文化素质、家庭负担、身体健康、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不足,然而各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各不相同,发展需要也千差万别。扶贫开发虽历经多年,政府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扶贫开发政策体系本身也面临诸多内在矛盾和实施难题。扶贫与开发、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投入与需求等内在矛盾和资金缺口大、社会参与不够、资源整合不足等突出问题深刻制约着扶贫开发的进一步发展。促进甘肃农村扶贫开发事业进一步发展,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我们客观上需要进一步汇聚社会力量,聚焦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瞄准主要制约瓶颈,有针对性采取差异化帮扶措施;同时,需要从发展目标、动力、环境、路径、保障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完善扶贫开发措施体系,在进一步增加投入的同时完善体制机制,拓展发展路径,激发内生动力。
综上所述,山区学校在缺师资、缺生源、缺思想等方面“缺氧”状态下,日益薄弱,面临重重困境,前景越来越渺茫,留给我们认真去思考和反省。
参考文献
[1]李娇萍,王越群,田彩萍. 省级教育学院服务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初探[J].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6(04)
[2]鲁洁. 生活·道德·道德教育[J]. 教育研究. 2006(10)
[3]李政涛. 教育研究的叙事伦理[J]. 教育研究. 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