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法之我见
2017-03-23闫秀波吴峰
闫秀波+吴峰
德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新《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德育无论是在哪一门学科中,都占着重要地位。只有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才能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以后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常言道:万丈高楼平地起,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将德育有机地渗透于语文教学中。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当然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只能是根据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指导,不失时机地提高道德认识。而内容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被学生认可和接受,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到教育学生,感染学生的作用。
一、对比借鉴法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区别,才有借鑒。”如学过《争吵》一文,把自己的想法及表现与克莱帝进行比较,克莱帝能微笑着用手拨开尺子,温和地对安利柯说:“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吧!”显然克莱帝是大度的、是宽容的、是友善的。接下再把家长的言行及教育方式加以比较,克莱帝的父亲告诉他:“要是你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并且严厉地教育他:“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更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尺子。”说着从他手里夺过尺子,折成两段,向墙边扔去。这与个别家长的娇惯、怂恿、放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方式优劣,可取与否自然不言而喻。《凡卡》的童年是辛酸的,是痛苦的,《我与凡卡比童年》幸福感油然而生,幸福的生活也就显得倍加值得珍惜。
二、挖掘延伸法
语文教学不仅要得法于课内,更要得益于课外。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续写《卖火柴的小女孩来我家》;学了《桂林山水》让学生写导游词;学了《她是我的朋友》让学生查有关医学的资料;学了《可爱的草塘》举行“爱我家乡”演讲活动;学了《只有一个地球》让学生写有关环境保护的广告语等。
三、情境模拟法
现在的孩子真是幸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孩子如同小皇帝、小公主,孩子就是家庭的主宰。父母的大包大揽,百依百顺,对孩子独立、自信、创造个性的形成已成为一种阻碍。荷枪实弹的战争已不可能了,只能是演习训练了。为此,我曾让学生想象过《假如我被沦为乞丐》的情景。有生想象了一幅乞讨的悲惨画面;有生想象了乞讨中遇到好人援助的情景,赞扬世上还是好人多;有生想象了乞讨被人拒之门外的情景;也有生想象了自己以乞讨的微薄财物为本,转穷为富,改变乞讨命运的美好前景,说明只有想办法战胜困难,生活才会有所改观,深刻的思想教育自然蕴育之中了。
四、因人施教法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我们的教育就不应该千人一律,而应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宜的。我班的×××是一个乐观、自信但也有些自傲的女孩儿,而×××则是一个谦虚、谨慎但有些悲观缺少自信的男孩。去年春季全乡举办的“弘扬时代精神,做新世纪主人”的演讲比赛,两人都参加了。论个人素质,两人各有千秋,相差无几,可×××(女)却在预赛中就被淘汰了,而×××(男)却得了全乡第一名。为此,我留给×××(女)的题目是《假如我真的站在演讲台上》,留给×××(男)的题目是《难忘的演讲大赛》。×××(女)在文中写道:“有时,我也会安慰自己:别想了,这次没选上,下次还有机会,虽然时时刻刻安慰自己,但我心中的恨却不能解,我恨自己的无知,不知道天高地厚,就是因为自己的大大乎乎,所以被落选了。”有了这么清醒而深刻的自我剖析,我想对她的自负是一种无声的教训和洗礼。而×××(男)却已欣喜的心情记叙了演讲比赛的过程和感受。有了自信心,才会自强不息。
五、定向引导法
我想教育首先是一种交流和沟通。临近毕业时,学生心理波动很大,这时只靠压制,或枯燥的说教是没用的。为此,我巧妙地与之在书面上进行交流和了解,课外练笔时,我有计划的布置了《老师,我想对你说》,《我的心事》,《毕业前夕的思索》等题,让他们尽情地说,自我剖析,学生更多想到的是留恋,是向往和离别前的伤楚,我的思想工作自然就好做多了。再如通过观看十七大完成《我看祖国明天》,激发爱国热情。关注四川地震,完成《给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或《致灾区全体人民》,责任感、是非观、和平赞,各个陶冶于高尚的道德情操之中。
语文教学的固有特点之一是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也担负着思想教育的任务,语文课的思想教育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辩证统一的。如果教师既注重传授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又能自觉的进行同语文训练过程统一在一起思想政治教育,那就会受到双重的效果。实践也再次证明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是一种艺术,需要我们陶醉其中,乐教不疲;教学更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不断思考,不断钻研,不断总结,方能佳法不断,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