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2017-03-23张同乐
张同乐
【摘 要】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
【关键词】有效 提问 课堂 学习 学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140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如果教师在课堂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能激起学生思维剧烈活动的问题,往往比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更重要。为了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我们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问必须新颖
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推动他们去钻研教学内容,激发兴趣是提问的第一要素。因为只要抓住题目的变通处,知识的疑难点和兴趣点的设问,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例如,“圆的面积”教学开始的时候,我是这样设计提问的,“圆的面积能用单位面积直接去量吗?”我们可以用学过的转换方法把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吗?”问题提出,学生立刻陷入困惑中,激发了他们对新知识的一种向往,为主动的研究作出了很好的铺垫。
二、提出问题要有层次,凸现思维的坡度
《平均数》教学片断:
1.出示例题中的条形统计图。2.你发现什么?3.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准备怎样比?(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了选4人比总数,比总数,比最多、比最少,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这四种方法)。4.这些方法公平吗?(师生集体讨论)。5.通过集体讨论,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比较公平。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等均有不同,因此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分析、解决均有較大的差异,因此问题的设计要有坡度,要步步相连,环环相扣,层层相递,要遵循从易到难、自简至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一步一个台阶地把问题引向深入。
三、提问要求精
所提问题既不能滥竽充数,也不能有较大的随意性,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精心设计,力求做到“精”。
案例3:《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片段:
出示例1。
①指名读题。提问:怎样列式?(板书+)
为什么这样列式?(因为要求“种黄瓜和番茄的面积一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要用加法计算)
②和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
生1:都是真分数。
生2:分子都是1。
显然最后一个提问不够明确,学生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怎样才能直接相加?你有什么办法使分数单位相同吗?以上一步一步设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并能顺利准确地概括出异分母加减法的法则。
四、要捕捉“三种”契机,提升提问时效
1.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时,及时提问。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的地方,往往是教学重点所在之处。在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要通过采用铺垫性、辅助性的提问,降低坡度,减小难度,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我们在引导学生解答这样一道题时:“学校把360本故事书分别放在上、中、下的书架上,上层的1/4等于中层的1/5,等于下层的1/6,求下层书架上放多少本书?”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都在冥思苦想,思维发生了障碍,这时教师点拨提问:“这三层书架中每一层书各有多少份?每一份的本数都相等吗?为什么?这三层共有多少份?”经这样一问,学生思路顿开:上层有4份,中层有5份,下层有6份,所以一共有15份,下层占故事书总本数的6/15,也就是360本的6/15。这道难题就这样被解决了。可见教师这个问正是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既疏导了学生思维的障碍,解决了疑难,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当学生的思维产生“模糊”时,及时提问。所谓思维“模糊”,就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存在着片面性。教师在学生思维产生“模糊”时,应采用反问或点拨性提问能引起学生反思,培养学生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运用正确思维规律,全面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如,一位教师教了整数加减小数后,要求学生做5-(2+1.4)等于多少。有一个学生只把整数部分相减,得出3+1.4;另一个学生先计算2+1.4得3.4,再从被减数5中减去3.4,结果在退位过程中又出现了问题,得2.4。这说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存在着片面性,有些模糊不清。在分析这两个学生做错的原因并订正后,教师没有到此为止,而是适时引问:如果要使答案是3+1.4或2.4,那么这个题目应如何改动?这一问,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讨论。这一问题恰恰把整数加减小数中容易混淆或产生错误的地方暴露出来,这种问题来自学生,又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的方式,不仅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当学生思维缺乏深度时,及时提问。由于学生受阅历水平的限制,他们对问题往往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只停留在一般或浅层次的认识水平上,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时教师要及时提问,步步探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向纵深拓展。探究性的提问,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思维水平。例如,教学“认识二分之一”一课时,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在一个正方形纸上找1/2、1/3、1/4,再观察比较得出1/2>1/3>1/4,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寻找规律,一位学生答:“我发现数越多那个数就越小。”这位老师听到这样回答时立刻否定,使学生的认识停留在一般或浅层次的水平上。其实老师只要启发性地引导就可打开学生的思维。如问:你发现哪个部分的数越大,这个数就越小,为什么?最终得出结论:同一物体分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份的数就越小。这样的及时提问,步步深究,就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得到拓展。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果教师能够精心设计问题,充分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并加以引导,才能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淑云 小学数学提问的艺术《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26期.
[2].廖英 小学数学提问方法之策略《小学教学参考》2012年23期.
[3].杨治慧 小学数学教学提问的技巧《华章》2013年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