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部分学生厌学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2017-03-23马沛儒
马沛儒
一、调查课题:
农村部分学生厌学的心理研究与对策
二、调查对象:
农村部分学生
三、调查缘由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总会遇到一些厌学的学生,这些学生上课不够专心听讲,做小动作,影响整体教学;课后作业潦草,不认真书写,随心所欲,抄袭尤为严重;部分学生甚至有“逃课”的迹象。这一现象在农村甚为严重,为了能够尽快使农村教师在教育教学当中亟待解决这一难题逐渐趋于根治。本人特制定如下调查研究方案:调查问卷;分析研究、总结对策。
四、调查过程
调查班级数十八个,约有学生1000名,其中厌学学生约有160名。从不同班级总共抽取最具有代表性的厌学学生人数65名(占全校7.33%,占厌学学生人数41.25%),进行调查问卷(学生直系血亲文化程度,曾或现在职业及对孩子读书重视程度;学生放学或放假后在家都干什么并详细写出自己厌学的根本原因)。
五、调查问卷基本情况统计列表如下:
六、通过调查问卷统计情况详细分析厌学学生厌学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家长文化程度低,看问题比较肤浅,生活在小山沟,以农为本,很少涉足繁花闹市,几乎过着封闭式的生活,对自己的子女无远大期望,认为能“识两个字,睁开眼”就足矣。女的三年混满赶紧找个婆家嫁过去,男的三年混满跟熟人在外打上一两年工,挣两个钱,凑合着娶个媳妇,过自己的小日子,这就是他们的心愿。对子女的学习从不闻不问,造成学生在学习上无什么心理负担,推日下山,有兴趣看一会儿,无雅心整天泡在土堆里玩耍。
2.学生家境贫寒,个别学生加之父母一方不在人世或残疾。学生肩负的担子比较沉重,大部分时间用来干农活,无暇顾及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使他们时不时产生一种“怪念头”——读书与自己今生无缘,打工才是唯一的出路,只有打工才能解决家境燃眉之急,兴许唯有这样生活会比较好一点。因此,这些学生放弃了学习,对学习不感兴趣,成天想着发财梦。
3.家长节假日不是走亲串戚,就是在家“摆滩设点”,对子女的学习漠不关心,也不营造学习环境氛围,农活倒安排不少。使孩子放任自流,还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气。使得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少内驱力。
4.部分家长在外打工,很少回家,无人过问子女学习情况,致使这些学生在家无拘无束,自由散漫,对学习置之脑后。
5.“如今考上大学的学生不在公费且工作自己联系”。使得一些连给孩子一件“像样”衣服都买不起的家长已经从心理上打了“退堂鼓”,加之村子里的打工仔“爆发”现象屡见不鲜,使他们更加坚定不移地认为孩子念书无什么“好兆头”。不如趁早回来打工,兴许能摆脱贫穷。从而使学生从思想上和心理上产生对学习不够
重视。
6.学生的生活圈子单调、枯燥乏味,整天泡在作业当中,无娱乐时间,爱好兴趣长期被抑制,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产生一种厌学心理。
7.学困生底子薄弱,上课跟不上。教师课外很少给这些孩子辅导或辅导不得法。久而久之,他们产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的思想,甚至有“逃课”迹象。
8.部分教师与学生沟通甚少,有歧视学困生的现象,甚至对学困生的细微亮点从不捕捉,学生生活在被遗忘的角落。长此以往,学困生有了逆反心理,产生厌学。
9.部分教师教育学生方法不得当,有时辱骂、变相体罚学生,甚至给学生起绰号。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敌视,师生关系不融洽。从而导致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七、根据以上诸根源,本人认为要让这些厌学学生要由厌学变为好学的对策,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做好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
由统计情况可知,50%的家长还停留在小学文化程度,70%以上家长在家务农,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他们对孩子将来干什么,还是茫然一片,或曰“听天由命吧”!?因此:
第一,学校每学期要定期召开一次家长会。灌述孩子读书的重要性,向他们阐述随着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大中型企业机制的改革,人才竞争的激烈程度。“知识就是生产力”,孩子将来立足于社会,主要靠的是知识而不是力气,“没有知识,将会成为社会的遗
弃儿”。
第二,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定期、不定期与家长取得联系,及时汇报学生在校学习情况、表现情况等方面,让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动态了如指掌,以便和教师紧密配合,狠抓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
第三,勤家访,并与家长促膝交谈。“孩子是社会的未来,祖国的繁荣富强要靠这帮孩子”。因此,这帮孩子现在急需的是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作为家长不能因为自己一时“爽快”,而把繁重的农活过早地压在这帮孩子的身上,使得他们失去应该得到的东西——知识——祖国繁荣富强的金钥匙。更不能因为社会上某些“现象”(暂时前景是乐观的),而拉孩子的“后腿”。诚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不管是哪一行,必须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作为根基。否则,只能是“昙花一现”。总之,要让家长从思想上要对孩子的学习重视起来。
2.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第一,培养自信心,充分挖掘出他们内在的潜力。“自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注意多用鼓励办法,即使细微的亮点也应给予表扬。课堂上或课外让他们做一些“别人”能够心算出的题型,使他们感到自己终于“出人头地”,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对上课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多对科任教师有误解或成见,他们对教师的批评很敏感,对此,教师千万不要用很重的言辞。这个棒子去敲打其痛处,可采取叫他们来办公室面批几次作业,循循善诱。用“弦外之音”去启发他们,有“化干戈为玉帛”之功效。
第二,寻找闪光点,使其折射出艳丽的光彩。俗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总有一些缺点,同时也有一些优点。即使一个人给人感觉“一文不值”,只要你善于去发现,总能找到其闪光的一面。因此,我们不能轻易地去否定一个人,特别是正在求知的青少年,教师更应言而慎之又慎。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细微的亮点(譬如:记忆力、想象力……),只有这些细微的亮点,才能唤醒他们昏昏欲睡的大脑、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第三,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厌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兴趣,要因人而异。面对多数知识面窄,理解分析力差的学生,要求多看课外书籍,教师可介绍一些书籍或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有关科普知识书籍。充分利用他们渴望阅读心理需要,扩大其阅读面。既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又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同时使他们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3.我们教师要作好自身的思想工作
第一、不但身入学生,而且要心入学生。教师要与学生经常沟通,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学生遇到困难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有了“救星”,是他们不再受到冷落,对学习充满了无比的信心。
第二,不断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改进教学方法。部分学生反映出教师上课枯燥乏味,传统、死板,无法激起求知的浪花。针对这一现象要改变教学方法,新方法层出不穷。但如何吸收,消化他人经验变为己有,使之适于本班学生,还需要探索。探索方法之一就是多听取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意见。当同学们看到老师能尊重他们的意见,首先,从感情上就对老师产生好感,近而对学习产生兴趣。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第三,不能搞歧視,要一视同仁,更不能搞两极分化政策。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应该一碗水端平,公正无私。如果学生发现教师只偏爱少数几个学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的那部分学生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跟教师疏远,有的学生甚至不求上进。为此,教师应以宽容的胸怀爱自己的学生,无论是学习好的、中等的、还是学困生,都要一视同仁。教师如果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期待,只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学生是会愿意学的,会对你的学科发生兴趣。每位学生都感到教师对他们抱有期望和爱,他们就会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和学习兴趣。
总之,使农村厌学学生由厌学变为好学,是一项长期的艰苦而细致的工作,还须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协同努力,积极探索,不断解决新问题,取得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