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2017-03-23李烁
李烁
摘 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地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基础。以农村转移劳动力数量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被解释变量,以人口性别比例等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基于全国1985—2014年统计数据,运用Eview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通过构造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研究认为,选取的影响因素中男女性别比例与转移劳动力数量比重呈负相关,城乡二元结构系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转移劳动力数量呈正比,城镇失业率与转移劳动力数量无明显关系。
关键词:转移劳动力;就业;多元线性回归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3-0112-04
一、引言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同时国内产业结构随之变化。农村普遍存在的剩余劳动力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出路在于,引导其流向非农产业,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如何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成为学者和大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部分公众认为相较于农业的收入水平,城市工作的高收入是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包括农民工工资在内的城镇地区工资一直在不断上涨。原本供给充足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应该源源不断涌入非农产业和城镇地区,但在2004—2005年全国部分地区发生的“用工荒”现象,却成为了“民工潮”与“用工荒”的分水岭(来源于《人口研究》)。随着国家对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不断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这一问题,研究成果将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归结为三个方面,分别是城乡差距方面、劳动力素质方面和收入方面。城乡差距方面,崔玉玲等认为影响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包括城镇居民经济状况、城市发展情况和第三产业的比重[1];孙旷怡认为在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中,城乡二元结构系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2]。劳动力素质方面,孙洁等认为是农村劳动力观念落后、素质较低,且制度缺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3];翁杰认为,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以及农村劳动力的个人投资能力的不足使得转移劳动力以低技能形态进入市场[4]。收入方面,寇荣等认为,转移劳动力的收入与劳动力的工作经验、年龄、性别等存在相关关系,而转移劳动力的收入是影响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5];陈星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劳动力的工资收入存在相关性。同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也会影响剩余劳动力的转移[6],冷洪川等认为劳动力文化程度对劳动力的转移具有明显影响[7]。
本文将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构造多因素模型,将不同方面的影响因素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其对农村勞动力转移的影响。但需要说明的是,对比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不将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作为考察变量,原因有以下几点:(1)本文认为文化程度的高低仅影响其就业岗位的选择,而不是影响其是否转移,且本文仅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不涉及到转移就业的岗位和质量问题;(2)目前来看,转移劳动力以低技能形态进入劳动力市场,且从事职业大多为经验型工作,与工作经验等关系较大,但与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关系较小。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不将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作为影响因素纳入考察范围。
二、现状分析
本文数据采集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并借助其他研究学者的研究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后绘制得到(下页图1和图2)。
由下页图1可以看出,在2004年农村转移劳动力数量经历了一次下跌过程,在2009年也经历了一次下跌过程。①而2004年的农村人均工资性收入却未发生波动,一直处于上升状态,所以从这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农村转移劳动力数量与工资性收入并不是完全的同步变化,也证明了工资性收入不是唯一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农村人均纯收入(如图1所示)一直处于增长阶段,在2000年以前增长速度较慢,之后增长速度加快。本文认为,由于初期劳动力价格较低,所以收入增加但并不是很明显,后期由于劳动力价格的上涨,针对农村劳动力的各项保护政策的出台,以及国家对农业产业的扶持等因素,使得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加快。
从图2可以看出,用城乡二元结构系数衡量的城乡差距在2003年前虽有波动,但整体走势向上,代表着我国在2003年前城乡差距在逐渐拉大,转移劳动力数量增长较快;2003年后,结构系数开始下降,基本恢复到1985年时的水平,同时转移劳动力的增长速度也开始减慢。本文认为,2003年之前城乡差距的拉大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2003年之后虽然城乡差距减小,但此时农村转移劳动力主要以第二代劳动力①为主,虽然城乡差距减小,但是由于子女的教育、收入等原因,部分已经在城市生活多年的劳动力选择继续留在城市,而不是回到农村。同时,也有一部分劳动力选择留在农村,利用国家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开展自主创业活动,所以整体来看,转移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开始减慢。
三、实证分析
以农村转移劳动力数量占农村人口的比重y为被解释变量,以人口性别比例x1,城乡二元结构系数x2,城镇失业率x3,农村人均纯收入x4为解释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i=c+α1x1i+α2x2i+α3x3i+α4x4i+μi+AR(1) i=1,2,……,30
将样本数据导入Eviews,经过操作后得到回归结果如下页表所示。此时x1与x3不显著,因此采取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第二次回归(如下页表所示)。且通过对比两次回归的调整后的可决系数发现,第二次回归的值优于第一次回归,说明x3对y的作用影响不大,可以不纳入到回归模型中。模型2中,各项系数的t检验值在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x2、x4的系数值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各项系数的t检验可以拒绝原假设(αi=0,i=1,2,3,4系数值);调整后的可绝系数为0.9823,说明解释变量的解释能力还不错;D.W检验值为2.1290,说明序列不存在一阶自相关性;对各个变量进行VIF检验,发现VIF值均小于2,说明模型变量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经过上述检验后认为,本文所建立的模型符合各项基本假设,模型是有效的。
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人口性别比例与农村转移劳动力数量占比呈负相关,城乡二元结构系数、农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转移劳动力数量占比呈正相关。具体表现为性别比例,每提高1个单位,农村转移劳动力数量占比会减少0.01%;城乡二元结构系数每提高1个单位,农村转移劳动力数量占比提高0.04%;农民人均纯收入每提高一个单位,农村转移劳动力数量占比会提高0.5%。
本文认为,男女比例提高且男女比例大于1时,即男性劳动力数量大于女性劳动力数量时,农村转移劳动力数量占比会降低。这是因为女性劳动力从事的工作范围比男性大,一般来说,农村男性劳动力从事建筑行业较多,农村女性劳动力从事服务行业较多。随着城市化发展,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女性劳动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当男女比例提高时,女性劳动力所占比重下降,转移劳动力中女性占比减小,进而转移劳动力占农村人口的比例减小。当城乡二元结构系数增大时,农村转移劳动力占比会提高。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系数增大意味着非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更大于农业劳动生产率,随之而来的是城乡差距的加大,为了寻求更好的收入和待遇,会有更多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
最后要说明的是农村人均纯收入,大众观点认为农村转移劳动力主要是为了高收入而来,但根据本文的模型结果,这个观点是有失偏颇的。深层次的原因是,现在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薪资普遍提高,且第二代转移劳动力开始替代第一代转移劳动力,第二代转移劳动力不再像第一代劳动力只追求高工资收入以补助农村家庭生活,而是追求在城市抚养自己的下一代,逐渐适应城市生活。不同的追求带来了不同的诉求,现在我国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生存环境,特别是子女的受教育环境等,同时,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也影响了转移劳动力在城市扎根生活。相比较于第一代转移劳动力,第二代转移劳动力更加注重城市政策制度的完善,以及对子女问题的考虑。城镇失业率体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占城镇从业人员总数与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重,近年来城镇登记失业率多次被指难以反映失业真实的就业情况,本文在此不对城镇登记失业率的有效性进行讨论。实际情况下,登记的失业人员的原岗位一般由其他城镇从业者代替或者直接取消,农村劳动力受到户籍政策的束缚、劳动力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以及低技能的形态,基本无法代替失业人员上岗。因此本文认为,城镇失业率无法代表农村劳动力所面临的岗位情况,进而无法直接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所以在实证分析中也表现出不显著的情况。
四、结论
综上,本文认为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占农村人口比重的各项因素中,城乡二元结构系数影响最大,而人均纯收入因素影响远远小于前者,部分人对于农民工只追求高工资的论断是不准确的。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在转移时,不仅考虑到工资收入水平,也考虑到城乡结构差异等问题,不再是单纯地追逐高工资,说明我国的劳动力整体素质已经有所提高。
针对城乡结构差距,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建设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与城镇的互动,形成农村与城市间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同時,政府应出台相关的保护政策,保障农村劳动力在城镇的各项权利,如医疗等保障;同时保障农村劳动力子女的受教育权利,使得已经在城镇生活的农村劳动力免除后顾之忧,更好地投入到城市发展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1] 崔玉玲,李录堂.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09,(13).
[2] 孙旷怡.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5).
[3] 孙洁,孙娓,李立刚.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2010,(12).
[4] 翁杰.政府对农村转移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的效果评估[J].中国人口科学,2012,(6).
[5] 寇荣,李鹏,谭向勇.农村转移劳动力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7,(9).
[6] 陈星.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农村收入关系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9,(5).
[7] 冷洪川,张晓培.论受教育程度对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9,(3).
Study on Rural Labor Transfer Based on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LI Shuo
(Yanbian University,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Yanji 133002,China)
Abstract: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is the basis of regional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 this paper,we make rural population proportion of rural migrant labor as explanatory variable,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e ranging from 1985 to 2011,using Eviews statistical analysis software to analysis the data,building th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and process the data by unit root test and cointegration test.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in all of influencing factors,there i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ex radio and rural population proportion of rural migrant labor. As for urban and rural dual structure coefficient and average income of rural population,they all have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rural population of rural migrant labor. And there is no obvious correlations between urban unemployment rate and rural migrant labor.
Key Words:rural migrant labor;employment;multiple liner regression[责任编辑 吴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