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建高中语文教学大课堂
2017-03-23郑阿卿
郑阿卿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79-01
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出现给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平台,在这新的平台上,加快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在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亟需改革,本文就构建高中语文教学大课堂谈一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1.大课堂的概念界定
"语文教学大课堂"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中心,充分利用情景、会话等手段,并具有主动和自由学习语文的特征的课堂体系。构建语文教学大课堂,是指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更多的主动和自由的语文学习空间,使学生可以在其中自由的探索和学习,学生可以借他山之石攻玉,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多媒体光盘和Internet 的资源),综合各学科的知识,与同伴相互协作,或者在老师的支持,进行学习,从而发展学生评议,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构建语文教学大课堂的意义
语文教学课堂是老师和学生在双边活动中共有的时空,大课堂不是言空间之大、时间之长,而是指在 老师的有效组织下,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的情感和智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课堂教学的效率才会提高,可持续学习的动力就会增强。构建语文教学大课堂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有利于转变师生角色。在语文教学大课堂中营造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能促进师生角色的转型,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是老师的角色定位:第一,老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平等、互动的的课堂,有利于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自主学习、交流对话;第二,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第三,在课堂上创设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乐于学习,积极探索,不断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所以,老师的角色已经突破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已经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其次,就是学生角色的转变。通过语文大课堂的建立,使学生内在的心理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形成"学习化"的心理取向和行为取向,使学生能成为课堂中的主体,主动获取知识。
2.2 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语文大课堂中,学生有了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不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索者。教师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探究语文知识,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转变语文学习的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3 有利于构建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多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并运用语文学习的规律。"在语文教学大课堂中,教师提供给学生大量感性的材料,扩大学生阅读范围,开阔学生视野。在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面前,新教材提出来的学习任务是:"基于丰富学习资源的学习"才可能变成现实,从而才有可能实现老师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的转变,形成开放式的大语文教学观,构建开放的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
3.构建语文教学大课堂的基本策略
对语文教学大课堂可以从老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有效构建。
3.1 教师,教学大课堂的学习创设者——做一名温暖人心的语文教师。
(1)创设和谐、开阔的学习环境。在教学大课堂创设过程中老 师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教师主要应在两个方面下工夫。第一是营造一个安宁的、和谐的、物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感觉心情舒畅,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第二是要营造一个具有"心理安全感"的学习环境,课堂上学生发言的观点和见解都不会受到批评、指责,教师对学生只有指导和鼓励,让学生大胆的、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第三是学习要面向生活,不局限于课堂,不拘泥于教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教学成为一种"教师低控制"的教学活动。这三点在教学大课堂构建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都不能忽视。
(2)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尤其在语文课上,教师要突破"教材"的局限,要将教材看成一个学习的载体,教师要想方设法提供与教学目标相关联的学习资料。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资源不能光局限在有限的课堂内,可以将课堂看成一个支点, 从这个支点向校园、向课外发散,向以往的生活经验回归。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继续学习的动力走向社会生活,走向大自然。这样就能变有限的课堂为无限的教学大课堂。
(3)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第一、教师要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富有竞争性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学习扭转中,班集体的学习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利用。同时要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发挥各自的长处,相互之间取长补短;第二、教师努力在大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的强烈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欢乐。语文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提要,组织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教学活动课堂可以设在校园内的运动场、会议室、阅览室、图书室、电脑室、语音室,也可以设在校园外大自然中。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观赏性的、实践性的、感受性的、也可以是对抗性的,让学生在活动中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3.2 学生,教学大课堂的实现者——做一名主动、自主、积极向上的学生。
(1)乐学语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才会对自己的语文学习充满信心;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快乐这样才有继续学习的动力,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值得每一个语文老师思考。
(2)会学语文。给学生拥有能学语文 的时空;让学生拥有能学语文的素材;教学生会学语文的方法。语文大课堂是不限时空的课堂,当然也包括课堂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给予学生讨论思考的课堂空白。指导和启迪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凡事留心,时时处处学习语文。学习中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利用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大胆创新,并勇于实践,不怕失败,追求成功。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让学生思考文章开头"这几 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并说出根据时,有的学生提出:可能是他的孩子淘气以及与太太吵了架致使他"心里颇不宁静",根据是:作者独自一人走出家门,独赏荷塘美丽的月色,月色杨柳寄寓了作者对妻儿的脉脉柔情,自觉不必在意与妻儿的不快,于是,情不自禁加快了脚步回到了家中,当看到妻儿早"已熟睡好久了",便不忍心打破这样宁静的局面,悄悄的关了门。学生这样的分析理解显然没有受到老师课前交代的文章写作背景的局限,是值得肯定和 表扬的。
在教 学过程中培养 学生自觉形成反思的学习策略也是很重要的。反思实践是指通过对实践活动的反思,审查,改进,也是进一步对认知策略进行加工改善,不断创新的过程。如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读完后时常反思,这篇文章除了这个内容外,还表达了什么意思?这段话还有什么深沉含义等等。
(3)生活“语文化”。生活“语文化”是指语文学习要联系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并运用语文。要构建语文教学大课堂,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使学生形成"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时刻离不开语文"的观念,并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吸收与运用语文知识,在社会生活中提高语文能力的好习惯,让学生的生活"语文化"。
综上所述,构建语文教学大课堂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并且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实施和贯彻构建教学大课堂的理念。 如能这样,我坚信语文大课堂定能给语文教学带来有益的思考和启发,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一定能焕发勃勃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