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教学中如何情境创设
2017-03-23郭佩华
郭佩华
摘 要:依据新课标编写的语文实验教科书,都加强了现代诗歌的阅读。与此同时,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所以情境创设对现代诗歌的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诗歌 教学
一、情境创设概述
1.情境教学概念阐述
“情境教学就是指老师在一定的教学教育理论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已定的教学目的,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景,创造出一种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条件和氛围,使学生在客观情境中获得具体的感受,从而激发其情感的一种教学方法。”[1]
2.理想状态下有效创设情景后发挥的效果
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创设情境,恰当的音乐和图像可以渲染气氛,营造氛围,使学生对诗歌产生兴趣,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2]
增强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感知和理解。运用多媒体,通过对学生视觉,听觉的刺激,使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场景和气氛有了深刻感受,也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使学生体会诗歌意境美,鉴赏诗歌能力得到培养。
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交流。课程标准中提倡要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活跃气氛,师生互动增多。
二、初中现代诗歌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具体运用
1.设计情境自然导入
传统的语文教学导入比较生硬,不太侧重情感的渲染、情景的设计、语言的精巧及与课文标题、内容的切合与相融。有的甚至是开篇即是今天我们要上什么什么课,而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在学习语文之前,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而我们硬生生的要他们跟着我们的思维走,这显然难以调动他们的激情和积极性。[3]
有人说:“好的导语像磁石,可以把人发散的思维集中起来。”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尤其是现代化信息手段的介入,更为我们的导入提供了便捷的条件。而不同文章,内容和中心不同,导语也必须随文而变。比如在讲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的时候,因为它本身就是一首现代诗,所以我们的导入语言也该是诗化语言,让学生的思维一开始就走进诗的境界,用导语带学生入境,比如:风在狂吼,雨在肆虐,当暴风雨无情地击打着我中华儿女,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任意践踏我中华大地,听,谁在用嘶哑的喉咙呼号呐喊,那声音啼血般叩问?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艾青一同走向他深爱着的土地。课堂一开始就进入情境之中去,学生内在的情感就会顺应氛围而激荡起来。
2.利用原有知识创设情境
新课改要求,在实际情境下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否则就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直创设情境,使认知结构中旧知识被同化、改造、重组,还以《我爱这土地》为例,这首诗很短,但却感情饱满,爱国之心深沉浓重,当我们要领学生赏析其中的意象,河流、风、黎明时,一定会涉及到它们前面的形容词“悲愤”“激怒”“温柔”,为了使学生对这些富有深层含义的词语有身临其境般地透彻理解,此时把学生的思维引入诗人的所处的情境就很重要,比如可以这样进行创设:抗日的烽火熊熊燃烧,我大好河山怎容肆意践踏,此时此刻诗人如一只振翅欲飞的鸟,啼血般吟唱着,吟唱着“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同学们,河流悲愤,狂风激怒,这悲愤与激怒的缘由何在?此时此刻,我仿佛看到了雪亮的刺刀正扎向手无寸铁的妇儿,殷红的鲜血染红了山野江河,烧杀抢掠、尸骨排排,哀嚎遍野,你能否收寻你的记忆,从你见过的历史记载中举出实例?看看这河流的悲愤,狂风的愤怒到底代表了什么?引到此学生一定会举出日本鬼子烧杀掠夺的诸多实例,此时的课堂上学生们一定会义愤填膺,痛诉日本鬼子的累累罪行,慢慢的激起悲愤的情怀,这情怀慢慢的就和狂风与河流的悲愤怒吼相融,从而明白河流悲愤、狂风激怒实则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由此,在师生共同创设的情境中,达到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同化新的知识,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对原有知识改造、重组,深入理解中华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看到同胞被蹂躏正满怀悲愤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由此更好地理解了河流为何悲愤狂风为何激荡,那是中华儿女在反抗在怒吼。这就是创设意境水到渠成收到的效果。[4]
三、初中现代诗歌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
1.情景创设不能为了标新立异而冲淡了主题
情境铺垫时间过长会喧宾夺主,如:人教版中曾有过《我爱这土地》一课,如果一开场就播放10来分钟祖国大地美景,学生就很难回过神来进入课文研读。讲语文版《乡愁》就放很长一段思乡的歌曲,这都不太合适,语文课要讲究度,导入更应讲究度,因为它只是个引子。
2.问题情境不符合学生的生活情理
语文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情景设计更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去创设, 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以及学好语文的愿望。为此,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有目的地创设一些情境是必要的。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 一部分教师情境的设计过于牵强, 不符合学生的生活情理。这样学生就很难走进课文,难以走进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刘舒生.教学法大全[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4.
[2]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7.
[4]谢利民.语文教学情境伦[R].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