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7-03-23胡蕊

时代金融 2017年5期
关键词:债转股不良贷款商业银行

【摘要】随着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自2003年以来持续“双降”,然而,从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从原先的“双降”逆转为“双升”且持续至今,使人们不得不再次关注不良贷款问题。而银行不良贷款率是显示银行经营质量和一国金融体系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深入探究不良贷款增加的原因以及适时提出合理对策,对于减少银行不良贷款、促进金融稳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不良贷款 债转股

一、引言

根据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银行业监管统计指标季度情况表》和《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的数据,到2016年第三季度末,我国主要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已经连续21个季度上升,从2011年的3379亿元上涨至14939亿元。长此以往,不仅会威胁银行的正常经营,还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概述

(一)不良贷款概念界定

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指非正常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者已经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1]2007年4月,银监会制定并下发了《贷款风险分类指引》,要求商业银行依据借款人的实际还款能力将贷款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类为“不良贷款”。

不良贷款率是指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

(二)不良贷款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商业银行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为其主要业务,但如果发放出去的部分贷款无法顺利收回,就会无法避免地演变成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的大小,不仅直接影响着银行资金的安全性和银行经营的稳定性,导致银行资产损失、预期收益减少、负债能力下降,而且还会通过降低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直接削弱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危害金融稳定。

三、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分析

根据银监会公布的2009年到2016年《银行业监管统计指标季度情况表》中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数据,绘制出以下图表。

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体呈现反弹趋势。2016年以来,不良贷款余额还一直在攀升,而不良贷款率同比增幅放缓。根据银监会发布的2016年第三季度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截至第三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较上季度末增加56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6%,比上季度末增长0.01%。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区域分析

2013年,不良贷款以浙江为中心集中于长三角地区。2014年,由于经济下行,山东省的资产质量受到长三角地区影响恶化严重,同时“去产能”政策的进一步实施,使得煤炭大省内蒙古、山西和陕西的不良贷款率大幅增长,内蒙古的资产质量恶化程度更是反超浙江,成为全国第一。2015年,不良贷款呈全国性、扩散性、加速传播趋势,多个省份不良贷款率突破2%,黑龙江省在2015年底的不良贷款率达到3.6%。2016年,总体而言,不良贷款总量增加,增速放缓。以长三角、珠三角为核心的沿海地区,不良资产暴露的速度稍有缓解,以长三角为例:长三角地区浙江省和江苏省第三季度末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41%和1.86%,比去年同期提高0.04%和0.07%,虽然有可能转化为不良贷款的关注类贷款增长还未见放缓,但明显可以看出银行90天以内逾期放缓,不良生成额放缓。东北三省及中西部省市的资产压力亦有放缓迹象:前三季度不良率微幅上升,剔除规模增长影响,不良余额同比增速亦放缓。[2]

(三)我国商業银行不良贷款的行业分析

根据16家上市银行相关贷款的数据,到2016年中旬,房地产业(含建筑业)贷款占银行业贷款的33%。就我国目前情况,除了利用首付贷等为炒房进行的加杠杆融资是可能的风险以外,其他相关贷款转化为不良贷款的可能性较小。而煤炭行业,可以明显通过我国煤炭大省山西、陕西和河南的资产质量看出,河南省第三季度末的不良贷款率3.18%,仅比年初上升0.17%,不良贷款率增速的放缓以及煤炭行业近期回暖都说明煤炭的“去产能”初见成效。钢铁行业,相比于煤炭行业,产能去化难度更高,因此,虽然河北、山东等钢铁大省的不良贷款率的省际比较尚不算高,但可能会由于过剩产能后续持续暴露压力大。另外,从过去五年银行业不良贷款分布的行业来看,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分别是银行业不良贷款资产暴露的重灾区,制造业产生的不良余额达到全行业不良余额规模比重高达40.33%。

四、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

(一)商业银行内部原因

1.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管理的缺陷。由于商业银行本身是以营利为目的的银行,而我国商业银行80%以上的利润来自于存贷差,因此,收益导向和经营考核都促使商业银行进行更多的贷款发放,这致使了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贷款安全性管理的疏忽,“重贷轻收”“重放轻管”的现象较为普遍,“三查”不到位的问题相当严重。这种轻视存量贷款管理,注重增量贷款管理的管理理念又进一步导致后期回收面临巨大的信用风险。

2.信贷结构不合理。信贷结构不合理,投放过于集中也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有的银行贷款集中投放在某一种贷款,当房地产行业火爆的时候,一些银行的房屋按揭贷款占比甚至高达80%以上,这样极易由于房地产市场的波动而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还常出现贷款集中投放在某一种行业的情况,例如几年前的钢铁、电力、水泥等行业,但随着行业进入调整期以及国家政策的变化,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下降。正因为贷款集中,各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经营周期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3.信贷人员业务素质及风险防范意识亟待提高。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银行业的竞争也在加剧,过快的发展速度与人才、管理经验的不协调是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堪忧的重要原因。[3]《信贷原则》的作者乔治·E·鲁斯曾经说过“使一家银行不同于众多对手的关键是其雇员的素质,特别是其信贷管理者(包括分管信贷的高管和客户经理)的素质。”可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特别是一些中小银行,对实体经济宏观层面缺乏研究,比如银监会2009年就提示过造船、光伏、钢铁等行业属于产能过剩行业,但商业银行中能够据此进行适时调整的不多,才导致了近些年不良贷款在这些领域的集中爆发。

(二)商业银行外部原因

1.借款方的还款能力发生变化。借款方的还款能力基本是银行在最初对借款方进行审核时估算的,然而企业的经营会受到很多的因素的影响:宏观经济的动荡、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情况等。首先是行业风险,比如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甚至风、电、多晶硅等新兴产业,这些容易产能过剩的行业在经济波动过程中产能调整速度慢,难以适应需求的快速变化,这都导致进入这些行业的商业银行贷款面临巨大风险。其次是对于处于同一行业的企业,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是影响企业偿债能力的最主要因素,一部分企业追求盲目扩张而向银行进行贷款,这些企业规模扩大以后,当其经营出现问题,营利能力下降,资金也随之紧张,企业无法按时还款,就会形成不良贷款。

2.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完善。在银行的信贷市场上,“信用”二字必不可少。但我国目前的信用管理系统、信用中介机构都不是很成熟,也没有相关的法律规范,借款的企业或个人又会有意识地隐瞒一些信息,由此导致银行无法对借款人的信用信息进行准确的评估和判断,进而影响最终的贷款决策。

3.监管部门的监管不力。从我国现行的监管体制看,由于监管体制缺陷以及监管经验不足:银行业监管当局既要管银行业风险,又要关注银行业发展,这使得监管工作常常处于两难的窘境。银行业监管容易出现过于侧重金融市场的发展、监管效率不高、监管力度不强等问题,在监管过程中存在的日常监管不及时、侧重合规性监管而忽视风险性监管等方面的问题都会造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

五、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对策

(一)内部对策

1.存量贷款管理与增量贷款管理并重。

(1)批量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

关于存量贷款的处置方式,银行主要有五种:核销,现金清收,证券化,债转股和打包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AMC)。其中将资产包以折扣价卖给AMC是目前能够较好平衡收益与风险的处置方式,四大AMC最初就是为了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剥离而设立的,然而,随着金融体系内商业银行数量的增加,加之不良贷款总额的不断攀升,四大AMC已经无法满足各地不良资产的剥离需求,因此,自2013年起地方AMC开始大批次地设立。对于商业银行而言,AMC是银行不良资产出表的接收者;对于AMC而言,他们以不良资产处置为主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

(2)债转股。

银行作为债权人,可以通过债权转股权,把已经发放给借款企业的未能收回的不良贷款的债权换成持有欠款企业的部分股权,这就相当于银行投资了该企业,成为其股东。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就表示“可以通过市场化债转股的方式来逐步降低企业的杠杆率。”然而,债转股的周期过长及收益不确定性加大的特点都促使当银行选择债转股对象时,排除由于结构性原因而经营不善的企业,而给予那些现金流预期良好、能够撑过经济下行周期的企业以债转股的机会。[4]

(3)建立更为严格的贷款审批制度。

为了更好地防范不良贷款新增,银行信贷部门应坚决将贷款的审、贷、查这三个环节从机构、人员以及程序上实现既分离开而又相互制约,真正做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进行适度分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信贷制约机制。信贷部门尤其应该谨慎客观地对待贷款发放审核的环节,充分揭示贷款项目所存在的风险,由此减少未来可能出现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

2.合理分散信贷风险,优化信贷结构。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银行应建立一套完备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不仅要根据宏观经济环境以及商业策略来设定信贷目标市场;而且还应特别注意进行分散信贷风险、优化信贷结构,营造绿色信贷,尽量做到贷款区域分散、贷款行业分散、贷款客户分散、贷款期限分散,尽量避免对产能过剩以及污染环境企业的贷款,而对科技创新、绿色环保的企业给予支持,以提高银行防御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3.提升信贷人员综合业务素质。乔治·E·鲁斯说过:“银行会同各类型的企业建立财务关系,这一独特属性对商业信贷专业人士提出了特殊要求,他们不仅需要了解金融业,还必须对每一位走进银行大门并要求贷款的客户所从事的业务有一定了解。”是以,各个商业银行应注重对信贷人员综合业务素质的培养:信贷人员不仅需要全面了解客户的经营信息、加强与贷款客户的沟通与交流、充分关注和分析客户所在行业的经济动向,还应关注国家最新出台的相关经济政策规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及时有效地把控银行的信贷风险。

(二)外部对策

1.借款人应合理使用资金,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形势下,借款企业应该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使企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由产能过剩企业转为科技创新型企业。借款人或企业需要提高诚信意识,合理使用资金;同时,还应主动拓宽融资渠道,适当降低银行贷款的比例,从而降低银行所承担的风险。

2.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政府应该尽力、尽快建立健全的社会信用法律规范,通过制定法律来约束企业及个人的行为,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同时,应加大对征信、信用评级机构的资金投入,鼓励其准确、快速、客观地搜集企业及个人的信用资料,并依靠先进手段加以评估,划分等级,然后将这些信息通过网络技术予以公布,建立一个信用数据共享机制。银行通过这个信用系统查询借款人的相关信息,可以使其信贷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3.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银监会应该加强与政府的合作,重视信贷风险,强化风险监控手段,完善各阶层审查工作;进一步加強对过剩产能行业的融资监管;还应采取各种手段帮助处理不良贷款,促使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消除和转化。同时,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应该健全法制法规,严惩银行贷款过程中的失信、失职行为,积极处理现有不良贷款,降低不良贷款的增速。

参考文献

[1]张红.谈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解决办法.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1.

[2]海通证券研究所.2016年银行业不良贷款问题专题研究报告.

[3]唐岫立.挥之不去的梦魇——商业银行之不良贷款[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51.

[4]信达证券研发中心.2016年金融不良资产行业深度分析报告.

作者简介:胡蕊(1995-),女,安徽黄山人,安徽财经大学2013级金融学专业。

猜你喜欢

债转股不良贷款商业银行
国家发改委:债转股工作成效积极 已投放落地9095亿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用活“三字经”密织不良贷款防控网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