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与变革: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
2017-03-23刘珊珊
刘珊珊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思维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在过去的几年内,实现了井喷式的增长,互联网金融以方便,快捷,准确的理念为主导,充分的利用了云计算与大数据,高速,零距离的实现了用户匹配,达到了资源优化配置的效果。以更加主动的营销方式,向更加广泛的客户群体展示了这个新兴行业的独特魅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加速了利率市场化与金融脱媒的进程,给传统银行业的盈利模式,经营模式以及服务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本文将就互联网金融相对于传统银行业的特征及其给传统银行业带来的压力与冲击做出分析,就此进一步解读传统银行业应对冲击所进行的转型,并针对变革的方法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传统银行业 冲击 变革
对于互联网金融来说,从2003年阿里巴巴集团设立支付宝开始,2007年推网络联保贷款业务,2010年成立阿里小额贷款公司,2013年阿里推出余额宝。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互联网金融,2016年成立互联网金融协会,良好的发展态势和越来越高的关注度与认可度都为传统银行业敲响了警钟。面对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态势,传统银行业被步步紧逼的同时,必须学会步步为营,及时接受新技术与新理念的改造,并充分利用自身固有优势,才有可能在金融浪潮中扳回一局。
一、互联网金融相对传统银行优势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的便捷度高、成本低
货币的收付直接通过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省去了纸币的发行费用,各类金融产品也通过互联网发行与交易,节省了建立实体营业网点的费用,并且互联网操作与配对自主化程度的增加,提高了用人的效率,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互联网金融计算能力与整合能力的发展也节省了大量的财务成本。[1]互联网金融开发的一站式的移动终端,足不出户就可以办理各项业务,各种分类业务一站式的呈现,各种便民新业务定期推送,不仅使得用户辗转在往来路上的时间、交通费用大大减少,并且带起了用户自主尝试新业务的热潮,使得金融业的推广模式走上了新的台阶。
(二)互联网金融的运营具有更高的效率
互联网金融拥有更高的信息整合,配对速度,互联网金融凭借其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金融技术手段,大大增加了对金融数据的分析能力,信息的匹配速度与精确度都大幅提高,可以更全方位的了解用户在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与偏好,更加精准的配对其所需的服务。同时,互联网金融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通过无线电的传输完成交易,最大程度的提高了交易速度,并且实现金融脱媒,降低中间各类手续费,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市场有效性,大幅提升配对效率。
(三)互联网金融能够拓宽投融资的渠道
互联网金融利用其自身不受制于空间的优势,为投融双方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投融资平台,资金的供求双方的信息对接更为方便,去中介化的直接交互也更为节省时间以及成本,通过互联网的数据发掘来积累小微企业的金融活动数据库,通过对这些金融数据的分析,建立起信用等级评估的基础,随着金融活动的愈加频繁,数据库的可靠程度就越高,从而能为投融资双方的金融活动提供可靠参考。并且,互联网金融的业务范围甚为广泛,已经涉足第三方支付、P2P网贷、大数据金融、众筹、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门户以及票据理财等多种模式。[2]凭借着手中巨大的客户资源,电商在大数据时代纷纷进入金融交易撮合,资产管理,融资,保险等金融领域,全方位的考虑了用户的需求,大大拓宽了投资与融资的渠道。
(四)互联网金融有更高的用户体验
互联网金融的时代告别了过去银行垄断的局面,不再以资金量的雄厚与否及营业网点的普及程度较高下,而是以便捷与效率作为发展的方向。金融业的重心从空间上转向了时间上与质量上,而在挣脱了传统银行业资金量的桎梏之后,必然意味着更多竞争者的加入,而投资者的选择也更加丰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互联网金融时代,投资者的所谓的对于某家银行或某个金融机构的忠诚度是处于一个较低水平的,而这种现状激发了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运营者更加注重提高用户体验水平,从而在互联网金融的时代夺得市場先机。
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现实影响分析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在给传统的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的同时,也为银行业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巨大的反差迫使银行反思自身的盈利模式,经营模式以及业务手段,并对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加以借鉴,大幅改善与增加相关金融服务,开启传统银行业业务新模式。
(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给传统银行业带来的压力
互联网金融自出现以来,以其更快的交易速度,更高的匹配效率,更广泛的业务范围以及更加低廉的费用和更加可观的收益,给予用户更高效与更全面的服务,很快的得到了大部分年轻人的青睐。不同于传统银行业对于用户的贷款资质的控制以及投资门槛的要求,互联网金融不断扩大用户范围,真正的实现零门槛理财,增加金融资金参与量的同时,也为互联网金融市场发掘到了更多的潜能。步步紧逼之下,传统银行业意识到对自身处境的滞后性与危险性,也看到互联网金融的巨大发展潜力。
(二)互联网金融倒逼传统银行业转型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加速了金融脱媒与利率市场化的速度,压缩了传统银行业的盈利空间。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强势崛起,传统的银行业认识到了转型的必要性。一方面开始着手与互联网金融行业进行合作,以求得共同发展,如各大银行与电商运营平台之间的绑定等。另一方面不断的学习利用互联网金融的技术,积极借鉴互联网金融的运行体制与思维模式,将其与原有的传统运营模式结合,形成传统银行业的互联新模式。
三、互联网网络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带来的冲击
(一)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盈利模式的冲击
国内传统银行业的盈利点主要还是来自于巨大的存贷款利差以及一些金融中介费用的收取。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这种盈利模式必定无法长久。一方面,我国银行的活期存款利率(以中国银行2016年12月为例)为0.3%,而余额宝2016年12月的七日年化收益率为2.89%,远远高于银行的活期存款利率。另一方面,虽然自2013年7月起,已取消贷款利率下限,但繁杂的手续,较高的门槛以及依然居高不下贷款利率使得大部分人望而却步。
(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的银行业经营模式的冲击
传统银行业在过去一直是电子货币支付的唯一媒介,也是公民合法借贷的主要媒介,其经营模式较为单一化,专业化。而互联网金融作为新生事物,其一站式服务理念,使其在生活水电费,燃气费,物业费的收取上以及信用卡还款等各种生活服务方面占得先机,传统银行业的独占性和优先性均受到限制。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微贷业务也发展的如火如荼,其看准了传统商业银行对中小客户的忽视与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窘境,有针对性的提供了融资手续更简便,门槛更低的贷款服务,利用其掌握的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技术,大量实现投融资对接,弥补小微融资需求,逐步向传统银行业进军。
(三)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服务模式的冲击
传统银行业由于其固有的行政化思维模式,其服务模式的细致化与专业化远远不及互联网金融。传统银行业最初取得其客户,主要依靠其雄厚的资金基础以及大量的网点分布,而在智能手机普及的条件下,互联网金融通过其一站式金融服务,以更加快捷的速度,更加便捷的方式以及更加人性化的客户细分服务,节省了客户的等待时间以及交通费用,让用户直接在手机上就可获取自己想要的金融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用户体验,使得传统银行业的优势不复存在[3]。
四、传统银行业的变革应对之策
(一)引进互联网金融技术,提高技术水平
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传统银行业首先应学习互联网金融的技术,并将其技术成果应用到传统银行业的日常业务活动中来,大幅提高运营的速度与效率,留住客户群体。如加强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升级,打造传统银行业自身的电子交易平台;加强与第三方交易平台的合作,并利用互联网金融的线上信用记录及交易记录数据库为自身的信贷业务提供参考;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模拟行为金融模式,降低信贷风险等。
(二)拓宽客户群体,建立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改善原有盈利模式
在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银行业不仅需要技术创新,同时也需要金融理念创新,金融脱媒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的对于金融机构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传统银行业的原有的盈利模式已无法再适应目前的金融环境。一方面,传统的银行业应更新自身客户群理念,而不能一味遵循“二八定律”,忽视“长尾效应”。另一方面,传统的银行业应扩大自身的业务范围,细分客户群体,打造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并对不同的客户进行精准定位,分析其可能的需求,把握盈利机会,改善金融服务的质量。
(三)关注用户体验,改变传统营销模式
互联网金融业的拉型营销相较于传统银行业的推型营销具有巨大的优势,传统的银行业必须改被动型营销模式为主动性,改变一味通过银行服务人员进行介绍,引导消费的现状,而是通过降低成本,加快速度,放低門槛和使其更加便捷来主动吸引资金流入,并且在移动终端就可享受一站式金融服务。这种营销模式不仅加快了银行业推介各项业务更加的高效便捷,实现了自由的优化配置,同时也使得客户在办理各项业务时,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传统的商业银行应该借鉴互联网金融的关注用户体验的态度,完善自身的服务模式,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分一杯羹。
五、结语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业的关系不仅限于竞争,互联网金融同时还担任了传统银行业的互补者与合作者,两者在许多方面都实现了互助双赢的模式。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压力与冲击并非坏事,相反会为传统银行业的转型注入新鲜的活力,互联网金融业特有的技术与思维模式,对传统银行业的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使其更加迅速的适应利率市场化进程与金融脱媒进程,对自身的产品创新以及服务改善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力,逐步改变现有的体制陈旧,服务单一的局面,从而更加契合人民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未来的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业必将呈现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廖超国.直面互联网金融挑战 加快创新转型与变革[J].中国城市金融,2013,11:44-46.
[2]韦雪琼,杨晔,史超.大数据发展下的金融市场新生态[J].时代金融,2012,(7):173-174.
[3]费洋.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分析[J].商,2014,(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