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探求口语交际的训练点
2017-03-23刘新平
刘新平
摘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因此,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实际,努力顺应学生的语言表达心理,积极探求口语训练的有效训练点,是教学研究的一大课题。笔者从兴趣、情感、思维、能力四方面进行了细致的阐述。
关键词:阅读教学;口语交际;训练点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83-2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即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方面。然而长期以来,不少语文教师往往囿于传统教学方式,只重读写,不重听说,抑制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正常发展,影响了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针对这一现象,《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因此,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实际,努力顺应学生的语言表达心理,积极探求口语训练的有效训练点,是教学研究的一大课题。
一、培养兴趣——前提
兴趣是学习活动的直接推动力。对感兴趣的事物,学生总会主动地愉快地去了解、探究。因此,口语训练要取得成效,首先应以培养说话兴趣为前提。
1.以新颖多样的说话方式激趣
小学生易为真实、具体、形象的东西所吸引。一方面,学生在直观的形象、连贯的情节激发下,更容易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另一方面,多样的题材,动态的方式,也会使学生说话的兴趣盎然,情趣高涨。如:《小珊迪》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台阶式的训练:(1)初读课文,自解课题。学生就能依据感人的形象说出:珊迪是一个英国人的名字,因为只是个孩子,所以称“小珊迪”。(2)读读感受,以题说话。学生思维活跃,以“小珊迪……”的句式谈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3)运用词句,说说体会。课文中的“饱受饥寒”、“断定”是新词理解的重点,我让学生依据文中描写的珊迪形象,运用文中的词句,说说心中的珊迪,学生围绕这一话题积极思维,有人说:“从他穿着一件单衣,赤着脚,可以断定他一定冷得够呛。”有人说:“从他瘦瘦的小脸、乞求的话气,可以断定他一定饥饿难耐了。”由于这种方式从易到难,富有动态性,又有词语可用,有句式可依,激发起了学生谈话的兴趣。
2.以贴近生活的训练内容激趣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越贴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越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就越能使儿童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因此,假如我们能选择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便一定会激起学生的喜怒哀乐,引起学生的追思回忆,以至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九色鹿》一课中,调达从“千恩万谢”到“见利忘义”,前后言行不一致。最后是调达恶有恶报,九色鹿善有善报,这是学生理解的重点。我努力设计训练,以架起一座沟通旧知的桥梁,让学生在易于理解接受的口语训练中,体会内涵,理解课文。首先,在上课伊始,就将“恶有恶抱,善有善抱”这一俗语投影出示,然后用“为什么好人有好报,坏人有坏报呢?”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愤悱”,让学生读后一吐为快。由于这个口语训练,贴近学生的水平和情感,所以大多数学生都能一“启”即“发”。
3.以真诚热情的说话评价激趣
在口语训练中给学生以成功的反馈,能激发学生说话的热情和动机。心理学研究表明,要使学生不断地提高学生动机,光强调学生的努力还不够,还应该使学生感到他們的努力是有效的,让他们在老师真诚热情地评价中得到成功的喜悦,受到自尊的滋养。只要学生能表达一种感受,想像一幅画面或确切运用一个比喻、一个词语,教师都应及时给予肯定,热情鼓励,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学习的愉快,发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让学生说难易不等的话题,内向的多肯定,激进的多指点,差一点的帮一把,优良的满怀喜爱地望一眼,从而让所有学生都喜说爱说。
二、陶冶情感——动因
1.以教材的形象陶冶情感
学生的情感是在认识对象的过程中产生的。教材中的形象、语言都是学生的认识对象。因此,说话训练要结合课文的词句,带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实现“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在认识教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字里行间蕴藏的感情,加深内心的情感体验,受到具体深刻的人文教育。如教学《黄山奇松》就可根据课文最后一节“黄山松千姿百态……”,结合教学,请学生当一次导游。充分发挥想象,仿照课文前面所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三大名松的特点,来想象介绍其它松树的形态。这种融入情感的口语训练,往往能加深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得到情感的陶冶,受到思想的教育。
2.以教材的语言陶冶情感
要使学生准确运用祖国语言的丰富词汇,把握语言的优美韵律,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语言是人类的财富、文化的瑰宝。口语训练尤其注意用教材中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海滨小城》是篇文笔优美的写景短文,我设计了这样的口语训练来帮助学生感受优美的文笔:(1)看图填空:()的蓝天,()的大海,()的云朵,()的军舰,()的机帆船,()的海鸥。(2)课文中描绘色彩的词句,使我们还联想到哪些有关色彩的词语?(3)请用“站在沙滩往远处望,只见……”的句式开头,来描绘大海的美景。(4)请用“每逢朝阳升起,海面便……”说一句话,用上“染、沐浴、镀”说说海面的变化,以体会用词的精当。学生在这样的口语训练中,主动地学用词、学说句、学构段,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与提高。
三、发展思维——重点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与语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语言的思想内容。因此,口语训练实质上就是训练思维。
1.斟字酌句,发展思维准确性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可以说没有词就没有语言。所谓运用语言,从根本上说,就是对词的组合与运用。从思维活动来看,也就是运用词句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过程。所以,说话训练应重视字斟句酌,为学生思维的准确性打下基础。我常用创设具体情境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词和词的内涵,如指导学生用“流利”一词说话时,(1)指名背诵一首古诗,请学生用“流利”一词说说背书情况;(2)让学生观察老师行书写字的情形,用“流利”说一说;(3)用钢笔在白纸上写字,用“流利”来加以形容。学生在说话训练中,体会了词义的细微差别,就能准确运用词语来描绘亲眼所见的客观事物,思维的准确性得以发展。
2.突出语脉,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语言反映出来的思维线索称为语脉。清晰的语脉是成功的口语信息传递的核心。在口语训练中,要突出语脉,让学生把握住说话内容的层次关系,培养思维的条理性。例如我在组织《群鸟学艺》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按燕子搭窝的顺序把有关词语填在方框里,再连起来说一说;接着,帮助学生回忆除了课文中所用的“先、再、然后”这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之外,还可用哪些类似的词语;最后又设计一组说话练习:(1)“结实”、“暖和”和“漂亮”都是燕子窝共有的特点,所以可以用“既……又……”来说;(2)作为窝来说,哪个特点更不易达到,用“不但……而且……”该怎么说?(3)学了课文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请用“只有……才……”表达你的想法。学生掌握了说话的顺序,思维的连贯性、条理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3.选用修辞,丰富思维的形象性
学生在推敲选用修辞来说话的过程中会引起充分的联想,过去储存的表象会自然浮现在眼前,并进行分析比较,思维的形象性随之得到了丰富。运用修辞手法时,一要结合课文设计训练。如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时,可先让学生自己读读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然后要求学生用“像……一样……”来说说课文的内容。学生说像向导、像风光纪录片、像美好的画卷,生动地表达出了课文给人的美好印象。二要结合观察描述情境。比如在引导观察植物时,可启发学生想象:“地下的番茄想做什么?它会说些什么?”学生们争着说“它似乎觉得地下太闷了,要出来呼吸空气。”“快,土地妈妈,让我出来吧!”拟人的手法用上了,语句生动了,思维的形象性也丰富了。
四、提高能力——目的
语文能力大致包括听、说、读、写四种,它们相互补充,密不可分。口语训练必须着手于听读的实践,着眼于能力的提高。
1.读中仿说,提高读说能力
为促使学生四种能力的整体提高,我们逐步形成了“读中思,仿中说”的训练路子。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理解文中的词语、句式和结构,从模仿开始,将课文的规范语言逐渐成为学生的口头语言。学生在读中学说,会说也敢说,从而使读说能力同时得以提高。具体的做法是依据课文范例举一反三,说出内容不同而结构相似的话。
2.读中习文,提高说写能力
小学的命题作文是由低年级的看图说话、看图写话过渡发展而成的。应此,说话训练也必须遵循“说”是“写”的先导,从“说”到“写”的规律来进行。训练时首先要求学生说话清晰明了,在这个基础上,训练学生学写“文从字顺”的短文,最终达到說写能力同时提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