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7-03-23缪朝东庄方明

关键词:江苏省

缪朝东+庄方明

摘要:江苏省率先启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试点方案多,覆盖面广。本次调研主要了解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实施情况,了解其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为省教育厅制定政策提供有效的依据,促进江苏省进一步做好试点工作。

关键词: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实施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11-5一、调研背景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建设“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教体系”这一任务。教育部与2011年6月召开了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座谈会,8月发布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2012年2月江苏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公布了《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率先启动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从发展规划、思想发动到实施方案,两年三大步,步步都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江苏的方案试点多,覆盖面广,2013年、2014年又分别出台了《关于继续做好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通知》及《关于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转段升学工作的意见》(试行)等系列文件,规范了试点项目的形式、试点范围,明确了入学条件、转段要求、证书发放等方面的政策,设立了支持课程体系的衔接建设的专项课题,为中高职校、合作高校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与保障。

目前,试点内容包括中高职3+2或3+3分段培养、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和“双专科”高职教育等。参与试点的中职校达到30多所。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项目是江苏职教的创新之举,属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先行军。中高职衔接的开展对我国职业教育及学校发展有着特殊意义,在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方面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二、目的意义

1.调研目的。了解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实施情况,了解其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为省教育厅制定政策提供有效的依据,以使江苏省进一步做好试点工作。

2.调研对象。江苏省“3+2”、“3+3”、“3+4”分段培养试点项目的中职学校的学生和任课教师、高职阶段的任课教师以及中职校行政领导。

3.调研方式。采取问卷为主、电话调研和网络调研为辅的方式。

4.调研时间。2014年9月~11月,历时2月。

三、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體系建设试点工作项目实施情况分析

本次调研重点是各地项目试点实施,主要包括项目的开设情况、实施情况、管理情况、实施中的成绩经验及存在问题、参与项目试点学校师生对项目的了解及开展研究情况等,并围绕核心——课程体系衔接进行重点调研。围绕课程体系建设,共设计了中职阶段学生、中职阶段任课教师、高职阶段教师和行政领导四份调查问卷,前三份问卷各设计问题30题,内容主要涉及了学生学习现状、学生对专业了解程度、中职阶段教师的教学情况、高校的课程设置情况、中、高职阶段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情况、高校教师对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看法、实训教学环节的落实和中职校教师的沟通等方面。行政领导问卷比较简单,主要了解行政领导对各自试点项目的做法的满意度等。

从2014年9月开始,本次调研分别向参与试点项目的30多所学校发出了调研问卷,共回收有效学生问卷1190份,中职教师问卷215份,高职校教师问卷60份。

另外,对于试点项目学习的基本情况的了解参阅了省教育厅职社处提供的30多所“江苏省现代职业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学校的视导报告。

(一)试点项目取得的主要成绩

1.政策护航,措施保障。宏观上,江苏省教育厅多项政策出台,各地教育局大力配合,出台相关配套措施,为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与保障。尤其是“3+4”项目的开展,可谓高瞻远瞩,深得人心。

2.组织落实,沟通顺畅。大部分学校都成立了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安排专门人员负责项目的运行,为项目的实施制定了一系列的考核检查制度,选择相对优质的教师担任项目班级的课程教学。整体项目运行情况良好,中高职沟通交流顺畅。

3.改善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情况。尽管各地区的项目班级招生情况不完全一样,但总的来说,项目班级的学生入学分数线要明显高于普通中专的班级,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职的招生情况。尤其是“3+4”项目各地方教育局重视程度高,宣传到位,不少学校对该项目作专项宣传,3+4试点项目学校,普遍招生渠道顺畅,招生工作规范公平,过程把握严格,生源质量较好,录取分数严格控制在地方“四星级高中招生分数线上”,宜兴中专录取分数高出当地四星级高中近10分。

4.试点项目中高职院校的引领作用较明显,不仅有效促进了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也促进了校企合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中高职之间的沟通衔接,有力地促进了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专业建设理念、课程体系建设、实习实训管理等方面都给中职学校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平台;另一方面,中高职衔接中,专业师资的对接,有力地提升了中职校师资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试点项目还较好地促进了校企合作。

5.师资配备优良,提高了中等职业学校的项目班级教学质量。一方面学校尽可能地挑选优质的师资担任项目班级的课程教学,另一方面,中高职衔接中,专业师资的相互交流学习、实习实训设备共享,转段考核的要求等,从软件、硬件两个方面促进了项目班级教学质量的提高。海门中专专门从三星级普高引进一批优秀的文化课教师担任试点班级的教学,保证教学质量更高。

6.项目管理中涌现不少创新性举措,提高了管理水平。项目学校在管理中都充分挖潜,想法设法提高项目管理质量。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构建了教务处协调下的“双主体”运行管理模式。教务处负责牵头试点项目申报、合作高校对接、教学管理文件制定、师资配备与协调、质量监控等;专业系负责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师资配备、专业课程实施、实训及考工安排等;“双主体”模式有利于加强项目管理的统一性,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荣誉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具有示范作用。

7.“3+4”试点项目独具魅力,前景广阔。“3+4”试点项目是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的“新高地”,优势明显,具有较大的潜力。除了招生势头红火,还呈现出五大优势:

第一,牵头高校高度重视、措施得力。(1)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设计“一体化”课程体系,实际教学内容基本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求,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比较严谨。(2)制订了转段考核方案,体现了对知识、技能、素质的综合性评价,设置调研考核、过程淘汰等过程管理环节,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3)由牵头本科院校建立了专门的网站,开发项目执行管理系统,实现了学生学籍、成绩、考试等教学管理过程的网络信息化管理。(4)各学校都非常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根据省教育厅规定和转段考核方案要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技能证书考试,通过率高。

第二,师资配备相对较强。相对于各学校资源配置,师资配备总体良好,具有一定的科学和教研水平,教学骨干占有一定比例,双师型教师比例较高。不少学校专门成立了单独的部门,将学生相对集中单独管理,班主任管理上有创新举措。

第三,试点项目管理到位,创新了管理机制。常熟理工学院确立了领导小组定期会商制度,与对口中职校组织了8次项目推进会,江苏理工学院专门成立项目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教务处负责试点项目的总体协调,各二级学院负责具体实施,责任落实,资助经费到位,每月与各试点中专校召开协调会,共同制定七年人才培养方案,并专题研讨并落实教学计划和各课程标准。同时,专门组织各校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确保试点项目的高质量。

常州工学院和常州市教育局合力搞好试点项目各项工作,出台政策,专门在中考录取中为试点专业设定录取总分下限,不得低于总分的80%,对文化课实行了统一授课计划、统一教材、统一标准课程、统一考试的“四统一”,以保障文化课教学质量。

第四,学生对学校在项目管理和教学安排等方面的满意度较高,学习情绪饱满,态度积极。总体而言,各试点项目的中职校在项目实施中都尽了最大的努力,最大限度地呈现了办学水平,调查显示各校的行政领导对自己学校的情况,还是比较满意的,都认为衔接情况良好。但对江苏省总体的试点情况的运行,则存在不一样的声音,有一半以上的行政领导表示“不清楚”或认为“只是形式上的衔接”。

(二)项目存在的共性问题和突出矛盾

1.培养的目标還不明确,导致人才培养方案不够完善,尤其是中职段的培养处于两难境地。要搞出一个较完善的培养方案,前提是中职和高职的培养目标必须循序渐进且有序递进,而目前各自为政情况比较突出。中高职衔接的3+2、3+3项目培养方案和转段考核方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如:人才培养方案不完整、课程重复、实践教学课时数不一致等;有的转段考核方案过于简单;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受到对口单招惯性工作模式和转段要求不够清晰的影响,前3年过于注重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训课程偏少,因而导致中职阶段课程体系缺乏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有的学校的方案中重视文化基础课的同时,规定试点班不能参加技能赛,失去了原本的中职特色,弱化了对企业岗位的认知。

“3+4”项目的分段培养,中职段的培养目标是按照原来中职毕业、就业来设置,本科段是按照本科毕业、就业来设置的,对接高校对中职段的要求是加强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教学、专业基本技能教学,与中职毕业、就业要求有偏差。这些都不利于试点项目学生的职业发展。

2.最核心的问题是高质量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内涵衔接工作远没有到位。现代职教体系是一个新生事物,任何新生事物必然会经历产生——发展——成熟的不同时期,现在处于发展初期,远不到成熟阶段,存在问题很正常。关键是敏锐地发现问题,客观地认识问题,积极地解决问题。尤其是“3+4”试点项目,就其核心环节是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对接协调,实质是课程结构、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在社会职业类型和岗位技术结构上的衔接贯通。从操作层面来看,是课程一体化衔接的技术处理问题。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较高质量的课程标准。这个问题不赶快解决,再好的培养方案都会落空!具体如下:

(1)课程体系框架不统一。在调研中发现,中高职衔接项目的课程体系框架有各种结构,有保留原来中职方案、高职(本科)方案的(简单叠加型),有“几年一贯制”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但中职和高职(本科)段界线明显的,有相互融合的“几年一贯制”方案(例如江苏理工学院、常州工学院等高校牵头的项目做得较好),而且其是教学计划安排表也各不相同,有传统三段式的、有按照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课设置的等等,五花八门。

(2)课程衔接缺乏科学依据。避开拼盘型的课程体系不谈,就目前做的较好的一贯制课程体系来看,也存在仅仅是课程名称的融合、课程内容的简单分割等问题,还没有达到整体培养、整体设计、完全融合的科学体系,课程整合不够,课程内容规划不够合理,中高职两个阶段专业课程知识点存在交叉重复。

(3)课程设置上不同程度存在着重语、数、外文化基础课,轻专业课和职业技能训练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实现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的合理分配。

(4)教材选用较乱,授课内容没有统一要求。中高职衔接刚刚进入第三年,教材体系还没形成,导致教材选用的无序。以文化课为例,语数外有选用中职教材的,有选用高中教材的,高中教材都是按照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编制教材,试点项目怎么选用、选用哪些模块,没有统一要求,也没有参照依据。专业课程还是按照原中职、高职、本科高校的教材使用,与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要求,也有不适。

(5)没有建立高质量课程标准,省厅立项课题缺乏有效的指导。无论是中高职校还是合作高校,均已经认识到此问题的迫切性和严重性,甚至已经成为影响试点项目高质、顺利实施的一个重大问题。省教育厅虽然已经设立专项资助课程体系建设教学研究,并将主干课程标准的建立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下达。然而,据调查,负责该项目的双方学校教师,尤其是一线中职教师,在课务繁重、能力不足、缺乏专家指导的情况下,是难以保证高质量完成研究任务的,更有高校存在着搪塞、不管不问、任对接中职校自行研究甚至自生自灭的趋势,高质量课程标准远没有形成。

(6)“双师型”教师比例尚需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呈现自由式、分散式的特点,缺少系统规划和指导。

3.四重因素影响了试点项目的推进。之一,省教育厅在 【2013】 9号文件中没有明确进入高校后的性质,学生、家长存在疑虑。【2014】 31号文件中提出的转段升学考核内容,依然不明确。

之二,合作院校之间缺乏沟通与协调。根据省厅要求,高职院是牵头院校,一方面,有的高职院没有起到相关的牵头作用,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等研究不够,牵头院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编写、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大学生意识培养、师资培养等方面引领作用发挥不够。很多的工作处于停滞状态,剃头挑子一头热,使得中职校也失去兴趣。另一方面,有的高职院对转段要求过于苛刻,高于省文件中的转段要求,又不同意中职学校适当降低转段升学的条件,使得中职学校失去了兴趣和积极性。

之三,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之间存在矛盾与冲突和不平衡性。试点学校及师生反映,“3+4”试点项目对“3+3”试点项目形成了较大冲击,加上对口单招、五年一贯制都可以升入高职,且五年一贯制的优势已经基本形成了共识,导致“3+3”试点项目吸引力不足,有些学校强烈建议将“3+3”改成“3+2”。

之四,苏中学校普遍希望对接的“专科”学校由本地高校拓展到外市,特别是希望能对接南京、苏州、无锡的学校。学生期盼能到“外地”上大学。

4.顶岗实习问题成为发达地区中职校项目推进中的隐忧。苏锡常等发达地区有些专业的中职毕业生很走俏,中职阶段学制规定2.5+0.5,对0.5年的顶岗实习的安排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有不一致的意见,学校层面的担忧大致有:(1)生源流失。学生走向实习岗位以后,如果遇到比较好的适合自己的岗位可能就会不愿意回来继续上学,导致生源不稳定。如太仓中专的物流专业,历年来就业形势一直很好,学生的就业岗位好,收入高,学校存在这样的担忧。(2)对有些专业而言,半年的顶岗实习时间太短,企业不愿意安排,或者即使安排了,也不能真正学到核心的专业技术,有背顶岗实习的初衷。(3)如果不安排顶岗实习,应该组织哪些活动或对接课程比较合适?

5.从试点项目师生教与学的现状看,3+2、3+3试点班情况不尽人意。第一,试点班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信心有下降的趋势。

来自试点班学生、中职段教师、高职段教师的三份调查的有关数据显示:将近50%的学生自我评价“入学后学习自信心下降”。学生个人学习信心下降,最根本的问题是“自身不硬”,基础比较薄弱,65%的学生学习难度较大,有66.5%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习难度达到7~9分,说明教材的难度偏大。尤其是英语的学习,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尤其是“3+3”衔接班),如果英语的硬性要求必须过四级才能转段,那英语成绩可能就会是阻碍“3+4”项目发展的一个瓶颈。

学生学习目的虽然比较明确,但进入高校的信心不足,目标不够坚定。86%的学生用在学习上的精力为“7—6分”,进入对口的高校的把握约有7分;有27%的学生有退出试点班的想法。95%的学生希望有转段不成也有“退路”,即希望能拿到相应的文憑。

调查显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渠道较少,48.06%的学生“仅听说过一点,比较模糊”。对行业了解非常缺乏,对对接高校了解少,归属感不强。对将来自然一片茫然,更谈不上职业定位,自然就缺乏奋斗的目标,缺乏学习动力,内心产生无助感,学习信心自然下降。学生说不出本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企业,说明学校的专业教育缺失,不注重与企业的横向联络,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也很欠缺。

调查显示,家长对孩子的关心程度有待提高,学生自我奋斗目标定位不高。家长的关心是孩子学习的重要动力,而职校生的学习状况往往折射出家长素质不高。和普通中学的学生学家长差距较大。普中中学学生考大学的目标十分明确,试点班的学生没有把自己定位到这个高度,因此在学习上主观能动性发挥远远不够,吃苦耐劳思想没有树立。

第二,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陈旧落后。

从“教学相长”的角度看,教师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模式是造成教学绩效低下的重要原因。试点班69.07%的老师认为自己目前的教学方法是偏向应试教学。对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试卷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仍有10%的教师认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和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方法应用不够,没有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根本转变。个别试点学校简单地采用对口单招模式组织实施“3+3”试点项目教学,忽略了试点项目在人才培养目标、文化基础、基本素质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

调查发现中高职衔接项目的双方的老师缺乏较好的沟通。77.32%的中职任课教师没有参与编制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对试点项目不了解其培养方案,对口高校的课程设置等情况比较模糊,对于中、高职两阶段的培养目标定位认识不清。90%的教师存在抱怨情绪,认为付出和得到没有正相关。感觉教书任务繁重,压力大,没心思搞课改,处于“埋头教书而少问路”的状态,这说明教师缺乏应有的创新意识,对试点项目缺乏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的历史使命感和角色光荣感。

第三,高职段教师对试点项目认识模糊。

调查发现中高职衔接项目的高校教师,有四成不能将实训环节真正落到实处。63.46%的老师认为中职学习基础较差,是衔接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超过一半的老师认为中职生和普高生相比,学习中的差异明显。一半教师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15.38%的人认为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没区别。10%的高校教师不了解课程的能力目标,不知道他所任教的课程,在将来学生就业的哪些岗位上有用。近一半的高校阶段的老师对中职普遍推广的项目教学法缺乏了解,认为“那是中职搞的一套”,对其作用认识不够,甚至概念模糊。40.38%的高校教师认为中职阶段的专业学习“培养目标应该和普通高校有明显的不同,要有职的特色,技能教学分量要足够。57.69%的老师认为“可以制定技能教学方面的专门化要求”。

(三)原因分析

1.省教育厅相关政策出台滞后,造成试点学校被动应对。

试点项目,缺乏课借鉴的的经验,省教育厅在制定政策措施方面有滞后现象,使得学校2012、2013级在试点的过程中不知所措,刚出台的【2014】31号文件中的有关条款又无法得到实施,学生、家长、学生在入学前是不知道转段升学的具体要求的,现在要执行,将面临两难的境地。

2.项目管理方面,试点学校普遍缺少对项目建设发展起指导、推动与保障作用的正式文件和政策,如试点项目班教师的激励机制等。

3.以课程体系为主的内涵衔接难以有效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环境看,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难以保障中高职有效衔接。我国《职业教育法》对于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及本科后完整的系列还没做出明确的规定,没有真正建立起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列且沟通、自身层次配套且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提供法律依据。

(2)当前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依然不顺,阻碍了中高职衔接的实施。职业教育的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中职高职不隶属同一管理部门等历史积弊均不利于试点项目的实施。

(3)我国的中高职衔接尚处于形式衔接的初级阶段。我国当今是一个学历社会,目前的中高职衔接,更多的是基于学历层面的外部衔接,而课程体系的衔接才是真正的内涵层面的衔接。我国的“五年一贯制”、“3+2”、“3+3”、“3+4”等形式,对于其入学资格标准以及期间相互衔接的培养目标、课程标准等衔接内涵,则尚处于研究阶段,目前还缺乏全国统一的法律、法定性规定。

(3)缺乏适当的引领。现代职教体系是一个新生事物。按照事物的一般发展规律,必然经历产生——发展——成熟的历程。目前,并没有任何一个机构能够为课程标准提供较为成熟、较为权威的引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也还没有着手进行这方面的工作,职能部门、学校和教师多少有些无所适从。

(4)仅就我省试点项目的课程标准来看,制订课程标准的责任主体不明确,没有建立双方共同参与、共为主体的衔接机制。

从目标定位层面看,课程标准应该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制定,试点项目人才培养目标是总体设置、分段实施;从实际操作层面看,具体课程必然或归属中高职校,或归属合作高校;从历史层面看,职校、高校分属不同的主管部门与教育序列,教学信息互不畅通,互不了解彼此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因而,在项目试点过程中,仅仅通过合作双方的简单划分、再由相应的个体教师承担课程标准的撰写工作,就势必会产生“目标要求谁都说不清、课程标准谁都写不好”的现象,进而导致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目标模糊不清、教学内容难以确定、考核标准无法落实的具体问题。

(5)教学思维惯性难以迅速转变,师资结构与教学思维模式无法完全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长期以来的教学思维惯性形成了中高职教育以“教会”、“够用”为主要教学目标定位,学生自主学习相对较少,高等教育往往以“学会学习”为主要教学目标定位,学生自主学习相对较多。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存在著类似的问题,中高职教师相对更擅长实操,教学理论和教学能力相对欠缺;高校教师相对更擅长理论教学,实践与实践教学能力相对欠缺。

四、对策和建议

(一)宏观政策层面

江苏搞这个试点,必须要集全国职教精英来共同探讨,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省级层面的政策。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且要吃出名堂来,真正把内涵衔接做起来,做成全国的典范。

1.进一步明确招生计划问题,给予高校一定的优惠政策,解决高校开展试点项目工作的后顾之忧。根据《关于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转段升学工作的意见》(试行)文件表述“转段招生计划在高校招生总计划中单独设立,不占用对口单招、高职‘专转本计划”,转段招生计划占用高校招生总计划,将对部分试点项目人数较多的高校招生产生较大冲击,有可能影响甚至打击高校参与热情,不利于试点项目的持续发展。

2.重视转段考核方案对试点项目的重要导向作用,加强对方案的顶层设计与宏观指导。转段考核方案是试点院校组织实施教学的指挥棒,希望省教育厅及时出台相关指导性意见,充分考虑试点项目学生的实际情况(文化基础较弱,但是专业技能水平高),尽早制定体现试点项目特色的分段培养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尤其后段毕业标准的设定要有弹性,突出技术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如果依旧“拿旧尺量新人”,极可能把试点项目做成“第二个高考”。

具体建议:由教育行政部门进行顶层设计,试点项目就是以升学为导向,达到转段要求的,进入对接高校(高职校)学习,达不到转段要求的,注册入学,(转段不成功的学生可以继续就学)。

3.充分发挥省教育厅对试点项目建设的保障作用和调控作用。首先,建议省教育厅要保持政策的延续性和先导性,如转段招生不占指标、毕业证书与普招一致等,消除试点院校和学生的后顾之忧,集中精力推进项目实施,这是试点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第二,要加强省厅对项目的宏观调控,严控招生指标分配,加强职业高校与新建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对接,并在招生指标上给与适度倾斜。第三,建议项目要有持续性,同时控制规模,温和发展,做到优质高效。

4.针对分段培养的关键环节,加大专项经费支持力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是我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探索,需要构建新的培养机制和体制,涉及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开发,教学组织实施,师资培养培训等多方面内容,如果没有经费支持,这些工作难以高效、持续开展。

5.加强对项目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视导工作形成常态,形成试点项目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持续改进机制。

6.打通试点项目与更高学历层次通道。由于试点项目学生较早进入专业学习,本科阶段的专业课程学习压力较普通本科相比相对较小;且由于培养目标要求不同、教学目标要求不同,无法满足部分试点项目学生提高学历层次的要求,若高校兼顾这部分学生的目标要求,势必会牺牲部分项目人才培养目标成果,弱化项目人才培养优势。因而,进一步打通试点项目与更高学历层次通道,延伸高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可以一定程度上在政策上保障试点项目人才培养本科阶段的一贯性。

7.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突出牵头院校的主导作用。加强省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调控,突出牵头院校在项目建设中质量管控,督促合作双方共同建立中职学生升学预警机制,确保试点项目的生源。保证高职院校对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及实施进行全面的指导和监控。

(二)试点项目课程体系衔接层面

1.集全省乃至全国之智,学习先进经验,解决课程体系建设工作之瓶颈问题。目前靠对接学校进行课题研究难以保证课程体系建设成功到位。在各学校开展试点项目课程体系建设课题研究的同时,必须在全省乃至全国集智,尽早集中组织教育教学专家进行专项研究,聘请课程专家参与,进行课程体系开发研究,形成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设计整体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引导项目尽快走上正轨。

具体建议:学习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经验,该校曾在戴士弘教授的主持下,用两年时间在全校进行了课程的一体化设计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且可操作性较强。也可以学习江苏省内的国示范高职院校,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体系建设工作。

2.要对全省试点项目课题作有效指导,切实起到引领作用。课题的成立是为了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试点项目双方学校要进入对口企业开展专业调研。只有在弄清楚衔接项目在中、高职各段的专业能力目标规格的情况下,才能构建由企业参与的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要针对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开发课程标准,完善教材建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课程设置必须而向行业、企业岗位,构建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同时为了与企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基于工作过程、基于项目构建,针对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针对产品项目流程和制作情景的课程内容。最好能集中解剖一个案例作为范本提供给其他试点学校参考。

3.改革专业课程体系,科学设置通用能力课程。目前下达的课题研究,要彻底搞明各专业在中职和高职段两个阶段,企业对学生能力需求,确定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目标,进而科学设置课程。

下表“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是调研组调查得到的数据:据企业组调查显示,目前企业对应用型人才最为急需的人才类型是技能操作型占50%,而技术应用型和技术创新型两项相加也近50%,技能操作型主要面向的是中职学历,技术应用型和技术创新型则主要面向的是高职、大专及以上学历,说明企业对中职教育人才的需求只占一半的空间,另外一半就是高职、大专及以上人才。

企业所看重的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权重职业道德(忠于职守、服从调度、遵守制度)47.06%专业知识(了解产品、熟悉技术、专业知识)17.25%创新能力(合理化建议、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市场开拓)16.47%团队意识(与他人合作、帮助他人、听取意见)15.69%沟通能力(资料阅读、文件读写、口头表达、人际交往)3.53%上表中的5种能力中,有3种是非智力因素能力。据本次调研组“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的调研,企业对中高职毕业生的非智力因素能力,即通用能力也进行了调研。之一是企业对目前中职、高职毕业生的“适应企业发展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的调研显示,得分平均值仅占“完全能适应”的46.80%和47.19%,说明目前中职、高职毕业生还没有达到“完全能适应”企业的发展的要求,甚至连“很好”程度的50.00%都未达到,离企业的发展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职校毕业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有待提高。因此,要科学和设置提高通用能力的课程,而这个课程的设置,尤其在内容上,要充分吸纳企业的意见,结合企业案例进行,使学生得到真真实实的培养,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4.深化校企合作机制。与企业携手,协同建设专业,包括协同建设专业群、院系协同打造特色专业,校企协同推动专业校企合作形式,是中高职专业建设上水平的必然选择。专业协同共建,优势互补、互动共赢是基础,整合力量、共享资源是核心,形成长效协同机制是关键,制定相关制度激励院系开展专业协同共建。

5.真正落实学分制管理。课程作为学习内容的最集中的体现,应该是一个联系性与灵活性并存的系统。采用学分制和课程认同机制,可以有效的避免课程的重复学习,又保证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减少两者因课程内容重复造成的一系列资源浪费现象,促进中高职专业课程的有效对接。

(三)试点双方微观操作对策

1.探索招生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加大“3+4”项目的宣传力度,保证中高职衔接取得好的生源,从源头上提升衔接的质量。“3+4”项目对于普高学生教具吸引力。如宜兴中专经过教育局的大力宣传,和江苏理工和常州工学院的合作项目班级录取均分超过了四星级高中的分数线9.7分。这为项目的顺利衔接打下了关键基础。强化社会宣传,提高全社会的认知度。尤其是与应用本科对接项目,如何让社会、家长理解、接受,必须广泛持久的宣传!

2.教学模式亟待革新,应试教育适可而止。课改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课改必须落实到一线课堂,首先要改变的是教师的观念,因为观念决定一切。目前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基础学科,教学模式亟待革新,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应试教学模式必须彻底摈弃。专业教学应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训练等富有职教特色的方法,强调在“做中学、学中做”。文化基础课也要特别注重能力目标的设置、开展“体验式”教学等,多加入一些动手的环节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3.学生管理重在提振信心,专业教育刻不容缓。在“你能否想像一下,大学毕业后的你在工作岗位上的情景?”、“请列举你所知道的本地企业的名称。”、“你心目中有没有本专业领域里的榜样?他是谁?如果比较熟悉,请用一两句话简单描述一下他。”三个方面问题的回答约60%是空白。对在本专业领域里的榜样的问题学生几乎没有,说明学生对行业的历史与发展情况了解较少。

第一,用入学教育提振学生信心,助其树立目标,明确学习动机。介绍职教宏观大好形势,让学生觉得进职校大有作为,用职校办学历史上的本专业的成才典型案例,用榜样激励用本专业行业前景介绍等多种方法,提振信心。

第二,多渠道开展专业教育,增加“专业导论”课程,便于学生尽早明确目标。提升积极性、专业教学引导介绍、鼓励其积极性、明确将来职业方向。职业方向定位极其重要,不定位学生目标就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目标定位至少要让学生明白大致的就业方向,60%的空白说明这个非常薄弱。要在专业课程中增加“导论”类课程。

第三,“娘家”“婆家”捆绑一体,多渠道营造衔接氛围,提升学生归属感。首先,加强中高职对接学校之间的联系,“娘家和婆家信息互通”,衔接双方都要增加对对方学校的宣传,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如学校网络,橱窗专栏等,这样不仅可以各自增加信心,更重要的是营造“中高职一体”的氛围,让双方都有“自家人”的感觉。其次,双方任课教师之间要加强合作与交流,且真正互助合作培养。专业教师对衔接班级在教学研究上可以通过互相任课、共同立项课题项目等形式捆绑在一起,真正做到交流合作、共同研究。

4.加快试点项目特色教材建设步伐。各中职校试点项目的专业一般都是经过了多年的历练的专业,各自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建议和对接高校一起编制特色教材,以保持原有的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韩民.有机衔接是体系构建的核心[N].中国教育报,2012(03).

[2]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理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05).

猜你喜欢

江苏省
吃火锅的发现
好办法
2017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信息表
2017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信息表
抽丝剥茧 层层递进
江苏省盐城市美术教师新作选
《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
秋之菊
江苏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选送作品选登
Children I Met In Brisbane Hel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