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2017-03-23陈建设
陈建设
摘要:“问题导学”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体现新课程学生本位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要求。“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受到一线教师的关注和重视,本文是笔者结合此课题实验研究,以“减数分裂”为例,浅谈“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关键词:问题导学;生物教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76-2一、“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内涵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问题导学”是以问题的发现(提出)与解决为线索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实现课堂模式从“教师主讲”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转变。其实质是在学生意识形态领域内创设一种探究问题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的活动状态,培养分析、综合、归纳、创新等自主学习能力,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共同提升的目的。
二、“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特点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中的“问题”是基础,“导”是关键,“学”是核心。“问题导学”将问题作为主线,由问题引入,到问题归结,发现新的问题,并以新的问题引入新的学习,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其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学习主导性和参与性,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后的成功感与快乐感,使学生乐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质疑,敢于探索,获取真知,提升能力。
三、“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应用策略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更是保证学生深层次认知参与的核心。“问题导学”教学模式设置的问题,是启迪、引导学生自主探寻、获取知识的钥匙,体现了教和学的策略。问题设计是课堂的“灵魂”,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发展取向、激发学生思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问题设置要体现科学性、层次性和逻辑性,问题有明确的指向性,问题起点要高、落点要低,能为学生提供“最近发展区”,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思考能力,提高综合能力。
以“减数分裂”为例,谈谈“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与思考。
1.“问题导学”中的核心概念教学
减数分裂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无论是分裂间期的变化还是两次分裂期的变化,对于学生理解都存在问题,因为整个分裂过程是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虽然老师通过动画演示,要想全面掌握减数分裂全过程及特征,学生必须要准确理解染色体复制、姐妹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等核心概念,并能建立空间动态映像,才能准确理解DNA、染色体的变化规律。
结合图1和图2进行核心概念问题导学: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的特点是什么?图1中1和2、3和4分别属于什么?1和3、2和4、1和4、2和3是什么关系?5和6(7和8)是不是同源染色体?图2中的a和a,、b和b,、c和c,、d和d,是什么关系?什么叫联会和四分体?交叉互换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之间可以发生交叉互换?通过一些列问题串,启发学生思考辨析,加深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掌握基础知识。
2.“问题导学”中的图文构建
学生对核心概念有了较深的理解后,学生结合教材学习减数分裂各时期特征,再观看減数分裂演示动画,对减数分裂各时期的主要特征及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DNA数量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减数分裂各时期特征,让学生根据减数分裂的具体过程,启发并指导学生把减数分裂的主要内容转换成图像,并尝试绘制图像,同学间相互讨论合作,老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展示,如图3和图4,更进一步理解减数分裂的重要特征和实质。
根据图3和图4,老师出示坐标图,让学生讨论交流,厘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数量的变化规律,画出减数分裂过程中几个规律性变化曲线如图5,在曲线上标出减数分裂的三个主要过程特征,实现文字与图形的高度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问题导学”中的分析归纳
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方式,与有丝分裂有些相同,但又不同,二者哪些特征是相同的,哪些方面又不同呢?学生的回答是比较零散甚至的片面的,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比较体系,学生在分析比较判断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图像的时候出现了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出示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比较表,先让学生从表格中列出的比较项目进行讨论、交流,将学到的减数分裂知识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合作交流,获得新知,提升能力。
比较项目减数分裂有丝分裂不同点分裂的细胞原始生殖细胞体细胞或原始生殖细胞细胞分裂次数两次一次同源染色体的行为①联会形成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同源染色体分离存在同源染色体,但不联会,不分离,无交叉互换现象非同源染色体的行为自由组合不出现自由组合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不变子细胞的名称和数目4个精子或1个卵细胞和3个极体2个体细胞子细胞的遗传物质不一定相同一定相同(基本上)DNA与染色体数目变化模型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使生物的亲代细胞和子代细胞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相同
点①染色体都只复制一次 ②分裂过程中都出现纺锤丝,都有核仁、核膜的消失与重现过程 ③都有著丝粒分裂和姐妹染色体分开现象联系原始生殖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前的自身增殖方式为有丝分裂4.“问题导学”中的典例反馈
典型例题检验目标达成,总结知识规律,以例释理,以理导行,步步提升。用常考点和易错点的例题,引发学生对基础知识对应知识点的思考与梳理,学生思考答题,老师启发纠错,设置具有梯度性的问题,从而延伸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获,提升成绩。
典型例题:下图是某雄性动物细胞减数分裂示意图,其中图a是减数分裂过程的图解,图b是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DNA含量变化的曲线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b中的线段AB代表图a中的[]细胞,图b中的线段CD代表图a中的[]细胞,图b中的线段EF代表图a中的[]细胞,图b中的线段GH代表图a中的[]细胞。
(2)图b中的线段CD所示的细胞中,DNA含量与染色体数之比为,线段GH所示细胞中,DNA含量与染色体数之比为,线段EF所示细胞中DNA含量与染色体数之比为。
典型例题设计理念是通过学生分析图形和坐标曲线图,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题过程中展示思维过程,暴露问题,学生讨论纠错,发现新的问题,老师适时点拨讲解,例题的运用,体现了知识性、思考性、巩固性和迁移性,学生高度参与度,思维性强,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综合能力。
5.“问题导学”中的体系构建
减数分裂过程各时期的基本特征和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以及各时期细胞特征判定等基本知识都是通过学生在分析和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仍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不利于学生的长期记忆。通过启发提问,引导学生将减数分裂过程变化把各个阶段的细胞及特征加以概括总结,通过动画课件演示,学生自主构建,逐步形成知识网络体系,再相互交流完善,学生展示,同学互评和补充,老师启发、点拨,直至得出完整、精炼而准确的知识网络如图6,这样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理顺逻辑关系,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对“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再认识
1.“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应用中没有固定的格式,问题设定的取向关乎教学效果的高低。“问题导学”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问题发现、解决和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善于归纳总结问题,在结论的基础上把问题探究推向更高的台阶,实现知识迁移。
2.“问题导学”教学过程中问题的亮点、思维的火花随时都会闪现,老师也要能敏感地捕捉问题的意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更要具有引燃火花的能力,对老师的意识、观念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3.“问题导学”要有特定的情境和学生的情感支撐,老师要善于对学生情感上的“诱导”,要多点鼓励性提问和赞赏性发问,让学生经常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要留时间给学生思考,让学生自由轻松地思考、积极地思维探索、大胆地提问,让学生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得到知识、能力的建构,既是教师导的技巧所在,也是“问题导学”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余德生.让课堂充满问题让问题充满思考——新课程标准下运用问题教学法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1(8).
[2]牛永芳.高中课堂“问题导学法”实践初探[J].基础教育,2010(04).
[3]张运发.以“问题”为中心,构建高效课堂[J].生物学教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