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早期文本”中“三级阶段论”思想

2017-03-23宋子璇

文学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柏拉图孔子

内容摘要: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视角较为新颖,采用散文式笔法和比较诗学双向阐发的方法,同时选取较为冷门的材料,得出与中国学者有同有异的结论。本文试探究第一章“早期文本”中“三级阶段论”的创新之处及与中国各家解释的相似处,说明本书在理论阐释方面的价值。

关键词:宇文所安 “三级阶段论” 解蔽 柏拉图 孔子

美国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宇文所安所著《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是一部专供在美国大学里学习中文的学生使用的教材,通过阅读中文版我们可以发现,它不仅适合西方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论,而且也适合中国学生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文论,正如徐志啸的《<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的比较诗学价值》所述:“概括地看,《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一书在中国古代文论的材料选择、英语翻译和理论阐释三个方面体现了它的长处和价值,而尤以第三方面取胜。”[1]

本书第一章“早期文本”中第一段引文是《论语·为政》中的一段话:“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对此,史冬冬在《他山之石:宇文所安如何译释中国古代文论——以<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为例》提到:“这是国内学者和中国文论选本、文论批评史很少引证和分析的一段话,而宇文所安将它作为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起始,足见他分析视角的独特和他对这段话的重视。”[2]作者认为,孔子这段话提出了若干假定,而本文将围绕这些基本假定,阐述作者提出的“三级阶段论”(triadic sequence of stages)[3]思想。

一.宇文所安“三级阶段论”思想

讨论“三级阶段论”前,我们需要详细阐述引文中体现的三个假设。

(一)“首先,有两种真实,一在内,一在外:虽然对外在真实的观察有可能导致对内在真实的误解(存在隐藏的可能)。”[4]

1.柏拉图的观点

“Alêtheia”这个希腊词在英语中被译为“disclosedness”,中文译为“解蔽”或“真理”,这是柏拉图关注的中心:“认为世界的外表是欺骗性的,绝对的真理隐藏在欺骗性的外表之下。”[5]是“Becoming”(变化)和“Being”(存在)的对立(译者在此处注明:“becoming”可译为“正在形成”、“成为存在”、“将成之物”)。

2.孔子的观点

而孔子虽然会认为“being”是一个不可想象之物,但却可以理解柏拉图所说的“作为解蔽的真理”。

本假设中投射出的中西两种观点“都处理欺骗性的外表和潜藏在表面之下的某种正确的东西的对立”[6],都关心“在欺骗和谎言的强大威胁下,有可能产生错误的判断”[7],但“这两种传统在文学及各种其他思想上分道扬镳的主要原因”[8]是下文将讨论的解释的不同。

(二)“然而,它同时也假定,通过对外在真实的某种特殊的关注,完全可以充分地深入到内在真实之中。”[9]

解释的不同在于:

1.在二者关系方面

柏拉图关注具体现象(即“becoming”)和“idea”(理念)性质上的差异;而孔子关注这两者之间必然的联系,即宇文所安在本假设中提出的“它认为在具体的内在状态和外在表现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10]。

例如:柏拉图认为美人身上的美是“美”理念的具体表象,孔子认为美就在人的身上,“它表现在外,要发现它需要某种特殊的观察。”

2.在从西方“理念”到现象,即中国的从内到外的过程方面

中西方的分歧在于“再现”(represent)和“暴露”的差异。例如一个尴尬的面部表情不是“再现”某种尴尬之情,而是首先不自觉地“暴露”感情,而后这种暴露又暗示了它的起因即“所由”。也即“制作”和“显现”(manifestation)的差异。希腊词“pioêma”(诗)来自于“piein”,故“制作”即“先有固定的模子再根据模子制作”[11],而“显现”即“一切内在的东西——人的本性或贯穿在世界中的原则——都天然具有某种外发和显现的趋势”[12]。

3.作者的结论

回到孔子的观点,作者对此假设的解释是“各种错综复杂的环境交织在一起,任何一种内在真实都有可能被遮蔽,但只要你知道如何去观察,那么你就会发现,内在的真实其实就在(immanent)外在现象之中。”[13]作者英译为"He said,'Look to how it is.Consider from what it comes.Examine in what a person would be at rest.How can a person remain hidden?--how can someone remain hidden?"[14]而把“人焉瘦哉”翻译成“How can a person (someone)remain hidden?”也明确表达了作者对于孔子这种思想的认识。

(三)“最后,这段话还有一个最微妙的假定:被表现的东西不是一个观念或一件事,而是一种情况,人的一种性情,及两者间的相互关系。”[15]

1.这个假定是对于“所安”的论述

“孔子这里考虑的是如何认识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性格特征”[16],也即“人的言行的种种复杂前提”[17],而下文说明这段话牵扯到的认识问题主要是“如何在具体的个案中识别善”[18],而不是善这个概念,引发了这种特殊的解释学,也是与西方观点的不同之处。

2.孔子关注的重点

《论语·泰伯》里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结合后文要谈到的朱熹“视”、“观”、“察”递进之序可知孔子关注的重点是做事和事后表现。宇文所安同樣反复表述了孔子关注的这一重点:“不过,第三层是最有意思的,在第三层我们还可以看到人将‘安于何种状态。这就意味着,在那个纯外表的层面上,我们还可以推断出不受纷纭现世干扰的,稳定而一贯的人性诸维度。”[19]

3.观人与阅文

在孔子看来,观人和阅文是一致的,所以又有“它提醒西方读者注意一个简单而又至关重要的事实——文永远是人写出来的”。[20]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何作者在本章开头就有如下论述:“中国文学思想发展的最深层动力往往不在于孔子对文学自身所表达的见解,而在于《论语》所蕴涵的儒家思想对更广泛问题的关注。”[21]

(四)总结

后世中国文学思想中的“三级阶段论”即“孔子首先让我们观察一个行为的样态(“其所以”),然后考虑行为的动机或具体起因(“其所由”),最后再推断行为的发出者会“安”于什么样的状态(“其所安”)”[22]这一现象与“模仿”或“再现”概念中的二元意义结构确有很大不同。

上述假定的分析完毕,我们由此可以明白,三个假定实际上对应就是三个阶段,宇文所安通过对这三个假定的详细分析,虽然没有直接论述何谓“三级阶段论”,但也使读者对此概念有了深入了解。

二.中国学者对此段引文的注解

“此句争议在‘视其所以”[23],据杨新勋《<论语>诂解五则》所列举的各家注释可见:

(一)“所以”与“所由”相同

孔安国在《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中注:“以,用也。言视其所行用也。”皇侃在《論语义疏》中拓展了这一解释:“当先视其即日所行用之事也。”刘宝楠赞同他们的解释,“并据《大戴礼记·文王官人》‘考其所为,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此之谓视中也以‘为释‘以,字训反同朱熹。”[24]

(二)“所以”与“所由”有别

邢昺在《论语注疏》中注:“言视其所以行用。”比“言视其所行用”,多一“以”字,揭示动机与原因。

(三)“视”、“观”、“察”三个动作递进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中释“所以”:“以,为也。为善者为君子,为恶者为小人。”即注重察看人的品行;释“所由”:“由,从也。事虽为善,而意之所从来者有未善焉,则亦不得为君子矣”,即事情的动机和原因。

由以上中国各家注释可得朱熹的解释与宇文所安有相似之处。“进阶之序,必在一事情之前中后、一系列相关事情或者一可进展体系之内,即“所以”、“所由”、“所安”必有前后相因或相承关系,这样才合乎思维和言语逻辑,而不可能是并列平行或互不相关的事情。”[25]

可见宇文所安提出的新理论不是空穴来风,是符合逻辑和文化背景的。

三.结语

“在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上,宇文所安创造性地将中国的“感兴”与英文中的“essay”相结合,以一种印象式、感悟式的批评方式诗意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从而融思想性、学术性和文学性为一体,形成一种“散文式”的学术论文。”[26]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文论和西方诗学的碰撞融合已经形成潮流,故而本文从比较诗学双向阐发的角度出发,通过比较宇文所安“三级阶段论”和中国各家注释对冷门《论语》选文的阐释,简要分析了宇文所安的论述思路和中西诗学的异同,偏颇之处还望专家学者批评斧正。

参考文献

[1]徐志啸.《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的比较诗学价值[J].比较诗学,2009:25-26.

[2]史冬冬.他山之石:宇文所安如何译释中国古代文论——以《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为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03).

[3][14][25][21];[4][9][15][16][17][18][22];[5][6][7][8][10][11][12][13];[19][20]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王柏华、陶庆梅译[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17;18;19;20.

[23][24][25]杨新勋.《论语诂解五则》[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05).

[26]李金.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的对话与批判——论宇文所安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文论的创造性解读[J].四川外语学院,2011.

(作者介绍:宋子璇,湖南大学文学院学生)

猜你喜欢

柏拉图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在哪儿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虚荣与嫉妒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经典对白
柏拉图之椅
让大脑绕个弯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