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关村三小:用未来定义学校(下)

2017-03-23杜永生

中国教师 2017年5期
关键词:中关村师生关系课程

杜永生

教育是敏感的、真實的、时刻发生的,也许是一个眼神、一声招呼,也许是一次抚摸、一句赞许。笔者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的一次访问中,遇见该校的一名学生,我问她:“喜欢学校吗?”孩子望着我,抿嘴未语,答案却在充满笑意的、澄澈的双眼中一览无余。

学校是由家校、师生、同伴、社区等关系构成的共同体,并形成特有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高低序位个体间的关系,比如,校长和教师、教师和学生等,被称为“纵向关系”;同一序位个体间的关系以及跨越系统边界的人际关系,比如,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区等,被称为“横向关系”。

在传统学校中,纵向关系被强化和固化,横向关系意识相对薄弱,这造成了传统学校的横向合作能力较弱。创新与合作是典型的横向行为,处理横向关系的能力也反映了创新与合作的能力,往往影响着一个组织所能完成的目标和目标最终能够达到的高度。

三、关系重构:探索 “教”与“学”的新关系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以下简称“中关村三小”)的纵向和横向关系已经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其中,横向关系处理能力的提升增强了学校的创新与合作能力,最终使中关村三小成为了一所能够与世界对话的学校。

1.重构教育关系的“家和成学”

“家和成学”是中关村三小的核心文化,根据校长刘可钦的解释,“家”是动态生态环境,家庭和睦,心力一处,可为万事,万事顺兴;“和”以厚德,成就大家学问。

“家和成学”是中关村三小对教育关系的重新建构:在个人、群体、自然三者深度互动、相互依赖的基础上,通过积极构建多样的学习方式、学习空间,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全新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是成就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

因素。

师生关系的重构,可追因于“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过去我们把师生关系更多地定位在教师对学生单向的、无条件的爱与期待上,但是随着“教”与“学”方式的变化,师生关系要成为新的学习方式产生的“脚手架”,教师要与学生在真实的学习场景中共同设计教学内容,完成共同学习、共同探索和共同的成长。在中关村三小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体性,而教师所做的是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主动与家长和社区建立良好关系,鼓励大家平等对待不同背景、国家或地区的学生。这样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与学生成为教学关系中的共进者,学生成为更好的学习者,师生关系从以“教”为重心转化为以“学”为重心。

班组群重建同伴关系。中关村三小的班组群由不同年级学生组成,这一组织让不同年龄的学生有机会共同学习和成长,打通了阻碍学生关系发展的隔墙,为孩子选择多样化的学伴提供了更多可能。在新的同伴关系中,学生以不同的角色与同伴进行交往,形成了稳定的心理联系,促进了自我意识的发展和个人的全面成长。同时,良好的同伴关系也进一步增加了班组群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在学校中,师生关系是重要的纵向关系,同伴关系是重要的横向关系,这两种关系在中关村三小的“家和成学”理念中发生了质的变化,为教育共同体的建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跨界融合助力培养“完整的人”

中关村三小在重构教学关系时要求教师要以培养“完整的人”为视角审视自己的教学工作,打破传统教学中学科间的隔离和封闭,建构起新的学科关系:教师跨界融合,学科相互渗透融合。

教师的跨界融合,在班组群中自然形成。中关村三小的班组群有属于自己的教师团队,一般由三位班主任、两位数学教师和两位科任教师组成。这样的组合关系,让教师不再纠结是分科好还是全科好的问题,教师之间的合作因组织形式而自然生发,保障了学生全面的学习和发展,摒弃了分科教学所带来的弊端。

项目式学习令学科相互融合渗透。中关村三小的教学改革从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了“跨界思考”的特点:教师应能够承担多学科教学任务,有能力进行学科整合。正如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说的,小学教育是入门性的,应强调小学生对外部世界认识的直接性和完整性。小学教师的跨学科整合能力,正是将完整世界展现给小学生的必要条件。此类教学尝试,在芬兰也有出现,2016年8月芬兰开启的新课程改革,其核心就是强调和促进“横贯能力”,即贯穿于不同学科和领域需要具有的通用能力。中关村三小的融合学习,在课程上表现为与数学课一起上的科学课,与美术课一起上的语文课,等等。通过诸如此类的跨学科教学内容设计和课程设置,为孩子们铺展开了别开生面的学习生活。

四、教育生成:让学习真实发生

“真实的学习”是中关村三小的教育理念,也是贯穿中关村三小课程改革实践探索的主线。行走在中关村三小的教学日常中,你或许会惊异于老师会让乱发脾气的学生到操场上“晒晒太阳”“暖和了就回来”,然而,你可能更会吃惊于和煦的阳光真的能熄灭学生的怒火,抚平学生的焦躁,然后你可能会明白温和与友善的力量往往甚于疾声厉色。

如果说这样的教育得益于深厚的教师个人修养,那么,这样的教育过程更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提升的过程。学生的成长似乎很好理解,知识累积的增加自然是最为重要的一方面,然而心力(可以理解为内心力量)的提升则是更为隐秘和重要的方面。正如前面谈及的,教师为了达成学生知识及心灵的双重成长,以“跨界”高手的角色出现在教学岗位上,以团队的组织形式,一边牵住家长的手,一边牵住学生的手,让教育各方产生有效互动联系。学校成为了教育的中枢和纽带,而不再只是知识的提供场所,同时,教师的角色也在悄悄地起着变化。

中关村三小的校长刘可钦曾说,今天的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有一桶水才可以给孩子一杯水,今天教师应该与孩子一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多种角色,成为跨界高手,知道哪里找资源,而且和世界、社会互动的时候,能够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在中关村三小,师生一同出发、一同学习、一同发现,学习不单单是上一代人向下一代人发起,每个人都成为学习者和信息接收者。

谈到学习,自然离不开课程。为了实现“真实的学习”,中关村三小通过重新设计课程,超越割裂的学科体系、单一的课时安排、僵化的班级授课的束缚与阻碍,构建生态大课程,让一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更长的学段形成科学的学习生态链条。

为了支持这个课程,第一,中关村三小在保留分科教学优势的基础上,把学校的各样学科整合成六大学科类课程群:语言类(中文、英文);数学、工程科学、科技类;历史与社会科学类;视觉艺术类(美术、手工、摄影、微电影);表演艺术类(音乐、戏剧、舞蹈);积极身体活动及健康生活方式。第二,积极引导师生面向真实世界中的问题和任务开展项目学习,学习内容和过程是跨学科的,学习主体是学生(教师、家长和专家提供指导和帮助)。第三,采用板块式学时设计,要求每周提供一个板块学时为群组内学习时间,为展开真实的学习提供管理保障。这种生态大课程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内收获更多。

建筑家约翰·海杜克在美国库伯联盟学院当了三十年的系主任,他讲过一个生动的故事:盛夏听到高枝上的蝉鸣,却又在树的低处发现了玲珑剔透的蝉蜕。这壳保持了蝉的原先的躯体,但那生命已在更高的枝头上鸣叫,这就是教育。

中关村三小的教育令笔者似乎看到了这样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赵晓钧.我们为什么不合作[J].商业评论.2012(8)120期.

[2]杨新颖.以班组群生活重构生生关系[J].未来教育家.2016(09)9期.

[3]刘可钦.家和成学:积极多样的学校教育关系[J].未来教育家,2016(09).

[4]池昌斌.“家和成学”与师生关系重构[J].未来教育家,2016(09).

[5]刘可钦.学校3.0:我们的行动和主张[J].海淀教育.2016(05).

[6]杨贺.遇见真实的孩子[J].海淀教育.2016(05).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责任编辑:吕丹

lda3_14@126.com

猜你喜欢

中关村师生关系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中关村产业孵化链发布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中关村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中关村的记录者
2013年中关村节能环保业总收入2500亿元 同比增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