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小学教育实践中的学生主体探析
2017-03-23陈佳
陈佳
学生不是被动的加工对象,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习主体。“学生主体”是教育领域长期以来坚持和倡导的价值判断,但如果仅把“学生主体”当作口号而不去落实,其价值和意义必然无法得到真正的发挥。2016年11月,笔者在密歇根州立大学访问交流期间,在进行课程学习的同时,获得了深入美国小学教育实践的机会,对美国小学教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美国小学教育实践中的许多细节都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践行,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
美国小学没有像国内的统一化的课堂教学,也没有固定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及固定的学习时间,教学内容非常个性化,教学和学习方式多元化。在我们参观的Wexford蒙台梭利学校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个性化的工作计划(work plan),以自主学习为主,探索数学、语言、科学、社会等领域的学习内容,解决学习问题。家庭作业不固定,取决于当天有没有学习项目需要回家完成,比如从电视上看一些东西并记笔记等。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很散漫地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从可供选择的任务(assignment)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完成。在实际观察中,笔者也发现,孩子们在有外界干扰时仍能专心于自己当下的学习任务,并且每个人都很投入。Wexford是蒙台梭利特色学校,在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实行混龄编班,1~3年级一个班、4~6年级一个班。如Karen McKinstry老师的班级是1~3年级学生的混合班级,共24人,其中一年级学生6人,二年级学生9人,三年级学生9人,高年级学生还承担着指导和帮助低年级学生的任务。
Post Oak Academy是一所中英文双语小学,注重跨学科和跨领域的教育。实行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Primary Years Programme(PYP,国际文凭组织小学项目),开展IB教育—这是为3~12岁学生设计的项目,它聚焦于将所有学生发展成为教室内及外部世界的探索者,这是一个由六大跨学科领域的主题:世界性(global significance)、用知识探索和源于六大学科领域的技能以及跨学科技能,同时伴以对探究的着重强调指导的框架。在学校中,一个教师承担所有学科的教学,一般教师会将学科融合在一起,设定问题情境,让学生融合学科内容进行问题解决,如用到科学家的探索过程—验证假设,同时综合数学问题的解决等。学校倡导文化多元,提倡不同的时间进行不同的教学内容,强调“开放的视角、多元的思考和包容的表达”。
二 、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宗旨
美国实行就近入学制度,并且公立学校不能拒绝任何想要来就读的学生,其出发点是给学生提供便利,这是“学生主体”的体现。在Wexford蒙台梭利学校,会为学生安排一次入学面试,看学生是否能适应蒙台梭利教育,再由家长决定要不要孩子来就读,学校属于公办性质,除preschool(学前教育)要收费外,四岁以上都不收学费。学校为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学习内容;为不同种族、国籍、文化背景的学生每天提供额外一小时的教学,如将50个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集中在一起教他们英语,这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发展需求。
学校的每一项工作都是以学生为出发点来考虑的,例如: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午餐可供选择,考虑到了不同学生的饮食偏好和习惯,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吃到自己喜欢的又有营养的午餐。在每个班级里,都会有这样一个清单:某某孩子不能喝全脂牛奶、某某孩子不能吃花生酱等,由此提醒教师和学生自己,避免孩子发生过敏现象。由于学生的多元背景,不少孩子不是英语母语者,与同学和老师沟通起来有障碍,就像我们在访问中一位老师说到的那样,有个孩子一直在教室里蹦,嘴里说着“go play(去玩)”,老师以为他喜欢蹦蹦跳跳,就带领全班学生一起蹦蹦跳跳,结果这个孩子是想上厕所,在他的语系里“go play”就是要上厕所的表达。这件事情之后,学校教师开始学习汉语、西班牙语、泰语、韩语等语言“爸爸、妈妈、出去玩、回家、上厕所”等常用词汇的表达,方便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充分地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服务宗旨。
此外,在参观时笔者注意到每个班级的班规都是很生活化和口语化的表达,与国内的条例式班规截然不同。经学校校长介绍,这些班规都是学生自己制定的,教师只起辅助作用。教师会问学生我们在班级中应该怎么做,不能做些什么,并把这些确定好的规则写出来贴在教室里。由孩子们自己制定的班规与孩子的经验和生活很贴近,每一条具体班规都很具体也很好操作。比如,学校层面的:走路和说话时小声一点、称呼别人时叫他的名字;班级层面的:不能伤害你自己、不能伤害他人、恰当地使用材料并且归还到原来的位置等。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创设
美国小学不会在校园内过多地展示学校的荣誉成果,也不會大肆宣传某种教育口号,更不会过多地展示“教师风采”。学校整体环境的布置都是从“学生主体”这一视角出发的。
在我们参观的几所学校中,学校走廊、墙面都是学生的作品,没有任何修改和雕琢的痕迹,原汁原味,充满童真。即使是有教师照片、学生照片的呈现,也是通过学生的美术作品、手工作品来展示。教室里没有张贴类似国内的名言警句、教育口号等上位的条条框框,更多是体现学生学习成果、美术作品、课堂重点学习内容的展示,比如,在Post Oak双语学校中,教室内张贴或悬挂着学生的中文作业、简单的中文词汇、与生活相关的中文表达,如天气、日期、男女等;在Wexford蒙台梭利学校的教室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画的各式各样的Pumpkin Faces(南瓜脸),这是学校为了迎接万圣节做的准备活动。
教室内的布置与孩子们的家庭生活很贴切,桌椅、地毯、靠垫等摆放尽量地方便学生出入、取用材料及沟通交流。在第一眼看到美国教室时可能会觉得各种东西布满了教室,有些“太满”,但实际上这样的教室布局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功能性也很强。比如,孩子们可以随手取用学习工具和美术材料,随手取阅自己喜欢的图书,舒适地躺在或者靠在图书区读书。小组模式的桌椅摆放方式将课堂归还给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学校内的图书馆和教室内的图书角同样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图书馆按照学生阅读水平和阅读材料的种类进行分类,便于学生进行分级阅读和个性化借阅。以科学类的图书为例,在Wexford蒙台梭利小学,科学类的图书按照年级阶段和内容两个维度进行了详细的分类(表1),方便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阅读需要的学生进行快速取阅。班级图书角也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不同阅读水平的关照,既有以图画为主的绘本,也有各类小说,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
除了书籍分类之外,图书馆和图书角还特别重视阅读氛围和阅读环境的创设,Wexford蒙台梭利学校和Post Oak双语学校都重视以“读书”为主旨,打造阅读氛围,通过关于读书的海报、壁画、地毯、关于书籍的卡通摆件等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馆内摆放着舒适的座椅、地毯、靠垫,学生可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
四、对我国小学教育的启示
通过观察和分析美国小学教育中关于“学生主体”的教育实践,再反观我国的小学教育,不难发现其中存在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和改进的问题。
首先,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往往是由教师参照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设计的,设计好的教学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动,做好的一分教学计划可以在同年级的任何班级实施,具有很强的“普适性”。但这样一来,忽略了学生的独特性和主体性,学生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学习的主体。不少教师可能会布置类似让学生课后查找资料的任务,但实际在教学中使用到的和给予反馈的少之又少,整堂课还是多以教师为中心的师传生受式。事实上,我们应当组织符合学生心理需求和年龄特点的教学内容,思考如何把课堂交还给学生。比如,将上位的、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乐于探索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于学习内容相关的、可供选择的探究主题,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是有分量的一员,会更加乐于参与。
其次,学校和教师应该具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并且在实际行动中践行“学生主体”观。从细节着手,将这些意识和行动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如,学校的午餐应该考虑有些孩子的食物过敏反应;在走廊或教室里建立储物柜,告知学生不必携带的书籍和学习用具,减轻学生每天背书包的负担;建立营养丰富又健康的饮食搭配,为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个性化午餐;将学年的整体计划、学习及活动安排制成表格告知家长,方便家长安排时间和为学生购买相关学习用具……班级的规章制度应和学生一同协商制定,不能由班主任主观决定,这样一来孩子们更愿意遵守和践行。
最后,学校的环境应该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而创设的。当前我国的小学校园环境更多地是在展示学校的业绩和荣誉、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口号、名人的题词、优秀教师风采等内容。事实上,学校的主体是学生,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應该在学校中展示学生的作品和学生的风采。教室内不需要与学生生活经验脱轨的上位口号,而需更多地关注学生所见、学生所想、学生所需,比如将学生的课堂作业、美术作品进行展示,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易错知识整理提炼后张贴在教室内,发挥隐性的教育功能。
如果每一位教师都在细节之中践行“学生主体”观,时刻将学生置于最重要的位置,在教学设计、活动安排、教室布置等诸多方面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那么,教育才会是适合学生的、受学生喜爱和接纳的,才会有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江丽莉
jiangll@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