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化育人”为中心的大学基础设施建设浅探

2017-03-22唐怀彬

关键词:文化育人校园文化基础设施

唐怀彬 刘 莉

(1.成都大学 基建处, 四川 成都 610106; 2.成都大学 外国语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6)

·高教研究·

以“文化育人”为中心的大学基础设施建设浅探

唐怀彬1刘 莉2

(1.成都大学 基建处, 四川 成都 610106; 2.成都大学 外国语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6)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工作,校园基础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应围绕校园文化创设,与社会文化、区域文化、学校文化、行业文化融合,以“文化育人”为中心开展校园硬件与软件建设,建成兼具实用功能和育人功能的现代校园。

文化创设;大学基础设施建设;现代校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大学主要有三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而其中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工作;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服务社会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1]这就决定了大学建设必须围绕人才培养来进行顶层设计。“文化育人”作为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创设文化环境而达到育人目标,“文化育人环境”主要由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构成,其中校园基础设施是物质环境的集中体现,是高校“使命”、“选择”、“制度”和“氛围”的外显,是将学校顶层设计理念传达给全体师生的桥梁,是追求卓越、协同共进的学校文化不可或缺的导向力量。本文将对“文化育人”与基础设施的关系、基础建设的文化组成、基础建设与文化融合的着力点进行浅析。

一、文化育人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

(一)“文化育人”是中西方公认的重要育人理念

中国自古以来就发现了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早在战国时期,荀子就曾说“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意思是(君子)居住必定选择风俗醇美之乡、交游必须接近贤德之士,认为环境对人有重要影响。孟子曾说“居移气,养移体”,指地位和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人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而存在,社会环境对人具有教育意义”。莎士比亚也曾说“庄严的大海产生蛟龙和鲸鲵,清浅的小河里只有一些供鼎俎美味的鱼虾”。外在文化环境对人的精神风貌的影响是巨大的。蓬勃之境,华奕照耀,能够涤除胸中之尘,激昂奋发之心。

学校是培养英才、传承文明、创新文化的重要阵地。优美的育人环境和良好的文化氛围是一所学校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主要条件。校园文化作为一所学校的灵魂,更是体现学校生存与发展的价值所在。建设具有一流的硬件、和谐的环境、厚重的文化底蕴、环境育人和文化熏陶并举的校园,是一所大学必具的眼光。大学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应自觉承担起文化引领的责任,通过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实现“文化育人”。良好的文化环境能激发巨大的精神力量,浓厚的文化氛围将召唤出人的内心愿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其实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通过以文化建设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为壤、人文浇灌,帮助学生绘制明晰的愿景蓝图,让校园入目之处皆成为一种提醒,徜徉之时能听到声声召唤,从而使得大学校园真正成为培养创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土壤。

(二)大学基础设施建设是“文化育人”的重要物质基础

校园基础设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物质条件。“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马克思关注到这一社会教育现象,论证了人与社会环境教育的关系。校园文化是一种特定的群体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其中,大学基础设施建设正是“文化育人”的重要物质基础。尽管现在有一个观点是“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也曾有西南联大在十分恶劣简陋的环境下仍旧培养出一批人才的辉煌历史;但“时移世易”,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大学,在经济高速发展、信息化、价值多元的今天,在各类学科更加注重实验、大数据、科学理性分析和国际视野的现代大学,各类素质提升活动开展依赖于高科技、先进设备的今天,必须有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现代化校园基础设施作为“文化育人”的物质基础。比如,如果想要学生提升人文素养,能够接受艺术的熏陶,既能欣赏昆曲《牡丹亭》,也能接触到芭蕾舞《天鹅湖》,开展国内外大学者的各类学术讲座,建设各类社团,就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演播厅、学术厅、社团活动室、排练室,只有以硬件带软件,建设能给学生立德成才需求提供足够支撑的校园环境,才能在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中熏陶出更有创新能力、情趣、开阔的胸襟和眼界的学生。因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学校整体办学条件,为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提供有力保障,为文化育人提供必备的物质基础,这样的大学才能够真正称得上是现代大学。

(三)校园文化育人是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校园基础设施建设除了满足教学科研和学生生活需求,还有一个目标是要达到“文化育人”之目的。因此校园规划建设以及管理工作等都应围绕“文化育人”这一核心来开展。这就要求在开展校园规划时,一定要结合学校自身情况,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全盘考虑,做好顶层设计与规划;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将实用和美观相结合,将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氛围打造相融合,力求实现大学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校园文化育人和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相互渗透的,“文化育人”是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又反过来丰富和促进校园文化,从而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二、大学基础设施建设应考虑的文化因素

在大学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育人融合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不同文化因素的体现。校园内的建筑、环境和配套设施,既要立足现实、经济合理、功能实用,又要设计超前、功能先进、使用灵活、扩展方便,适应未来高科技的发展和教学方法、科研手段的更新,分别要融合社会文化、区域文化、学校文化,使之既有各具特色的设计,又有和谐一致的整体感。

(一)社会文化

人是社会的产物,高校同样存在于社会系统之中,基础设施建设必然要考虑社会文化潮流。社会文化是与基层广大群众生产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由基层群众创造,具有地域、民族或群体特征,并对社会群体施加广泛影响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的总称。但值得注意的是,高校不应该是社会文化的随从,而应当成为社会文化的引领者,并运用物质化的形式将其体现出来。例如,中国社会目前所提倡的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那么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也应该考虑校园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建设国际化维度,从创新的角度去设计和建设,兼具时代性、开放性、创新性、超前性,真正实现对社会文化的导向和辐射功能。校园的规划建设可以借鉴国内外大学校园建设的经验,适应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体现出一定的前瞻性,建设现代化校园;同时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学科发展要求和校园建设现状相结合,体现出现实性。[2]以成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为例,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立足于成都大学“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发展定位,借鉴了国内外高校建设规划理念,以功能完善、技术先进、以人为本、生态节能等作为规划指导原则,充分考虑教学与生活并重、用地经济与弹性发展需求,编制完成了总体规划方案。在图书馆等标志性建筑的设计上,充分融合了现代建筑的简约与功能复合型特点,力求达到既保持高等学府建筑的严肃性,又不失现代建筑为校园创造既严肃又活泼的整体氛围的目的。

(二)区域文化

区域文化是指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不同,导致历史文化背景差异,从而形成了明显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就是区域文化。高校文化与所在城市的区域文化有其自身特点,但又会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特别对于城市型综合大学而言,是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人才,就更需要将区域文化与基础设施建设相融合,从而实现区域文化对校园文化的浸润。以成都为例,在2015年国家通过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中,成都的城市性质是“四川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成都的目标是“建设成为以现代高端产业为主导,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城乡一体、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3]那么,作为成都市直属高校的成都大学,其校园的规划和建设一定要充分体现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体现城市型综合大学的办学定位,建设与成都市的经济、文化相匹配的地方大学,实现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的渗透、交融,直至引领。体现在不同的学院,应统一规划,既融合学校的统一设计风格,又各具行业特色,具备前瞻性和实用性。要与区域文化产业需求、学科建设定位、学院历史相结合进行规划,尤其是学院外部设计、实验室建设、设备购置等方面,更要精心设计,全盘考虑。

(三)本校文化

学校的发展既是现代的,也是历史的;既融入了当时当地的现代的社会文化、区域文化,又应当体现本身自有的历史文化内核。我们应凝练校园文化品牌,挖掘学校历史,打造文化品牌,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外化出来。以成都大学为例,作为成都大学创始人的张澜先生提出的“自爱、自修、自尊、自强”就是本校文化的核心,而“城市综合性大学”则是现代定位,围绕这一中心开展的校园规划建设,需要兼具历史厚度和现代宽度,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着力构建既体现现代大学精神,同时又具有成都大学自身特点的“校园文化”。作为学校重要部分的学院,是校园建设的子系统,既有共性传承,又有个性发展,既体现学校历史文化内核,又有行业文化的特色。由此让整个大学基础建设成为一个系统,分开时每个都是一个景点,合起来则是一个整体,实现“1+1>2”的文化张力。

三、大学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融合的着力点

围绕大学“文化育人”这一指导思想,高度重视校园建设与文化因素的有机契合,学校的硬件设施应按照现代装备、现代管理、现代服务的要求,围绕高校定位,加强校园规划建设、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信息化建设、实验室体系建设和校园环境改造,通过硬件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学校文化条件。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着重加强教室、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宿舍等硬件设施建设,以视觉体系建设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等软件建设为重点,使校园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郁、学术交流便利,为学生提供学业成长和素质提升的良好环境。

(一)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文化引领,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改革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文化建设的形式与方法,使之“有特色、接地气、可持续”,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校园建设最关键的环节是校园建设规划,因此必须在这一阶段充分考虑校园文化的融入与体现。校园的总体布局,标志性建筑的结构、样式、色彩,配套的道路、绿化,校园的景点、雕塑、装饰等,都是校园文化的有机载体。大学校园从规划到建设,再到后期的使用、管理,都应该围绕“文化育人”这个中心,着力打造既有现代大学特色,又有浓厚传统文化氛围的校园,使每一栋建筑、每一处景观都能折射出学校的文化内涵、办学特色与精神风貌,让学生时时处处都能受到感染与熏陶。除此之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校园环境也是校园文化的一种外显,高品质景观、景点打造,总体层次分明、局部个性鲜明、全面深入覆盖的绿化格局,“园林式校园”的建设,校园绿色交通的设计,都是打造环境育人现代校园必须考虑的因素。

(二)硬件设施建设

教室硬件设施建设。教室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场所,应当成为建设的重点。在现代化教学环节中,多媒体是教室必备的硬件设施,投影清晰、音响效果良好是基本需求。此外,由于课堂教学需要,高速的网络设施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室的座位设计也反映了一个学校的教学理念。在美国,许多教室的桌椅都采用可移动桌椅,方便根据教学需要排列成U型、O型,有利于教学互动。投影、音响、话筒等多媒体设施也十分齐备,无线网络全覆盖,使得教室的功能得以扩展,能够满足不同的教学需要。许多大容量的教室则兼具会议室、演播厅、演讲厅等多种功能,各方面的配置会更高,看上去似乎造价更高,但其实实现了资源整合、物尽其用,能更好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在教室硬件设施上,国内许多高校还不尽如人意。教室容量一般300、200、100、50人左右不等,许多高校的座位都是固定式的,不可移动,使得教学形式以讲授课为主,约束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小组讨论和教学互动活动难以开展。有些教室音响、投影设备陈旧,网络速度较慢,特别是大的阶梯教室,甚至不能够满足必要的教学需求。教室硬件设施建设还需要更加重视、用心设计、增加投入。

图书馆硬件设施建设。图书馆作为高校文献信息资源的聚集地,是学生课外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对学生成长有着重要作用。应该树立“以读者为中心”、“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建设“服务主导型数字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是图书馆未来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需要结合学校特点,充分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的发展对文献资源的需求。一个学校图书馆的人气可以反映学校学风,良好的环境建设更能将学生留在图书馆,因此要建设良好的阅读和借阅环境,让图书馆集阅览室、自习室、藏书室、讨论室、网络中心为一体,配套咖啡厅、影印室。“信息化”也是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加强文献资源保障服务数字化建设,并进行人性化设计,使之拥有用户友好界面(user-friendly interface)。

学生活动中心是学生素质提升的重要活动场所,建设与之相匹配的演播厅、排练厅、社团活动室等也就显得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还有体育馆、学生宿舍等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也应处处从文化育人的角度进行设计和建设。

(三)视觉识别体系建设

视觉识别,即Visual Identity,简称VI,通译为视觉识别系统,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中(CIS)最具传播力和感染力的部分,将非可视内容转化为静态的视觉识别符号,以无比丰富的多样的应用形式,在最为广泛的层面上,进行最直接的传播。学校视觉识别体系建设,具体包括理念识别、视觉识别两个方面,MI(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是指确立高校自己的理念、愿景、定位,而VI(视觉识别)是以标志、标准字、标准色为核心展开的完整的、系统的视觉表达体系,这两者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内涵与外显的关系。对学校的理念、文化、服务内容、规范等抽象概念加以凝练、集中、整合,转换为具体记忆和可识别的形象符号,从而塑造出排他性的高校形象。比如,校训就是各高校理念识别和视觉识别的一种整合形象,是高度浓缩后的表述,是各高校核心价值观的浓缩,是治学与授业的愿景,是想要传递给师生的一种精神。因此,高校校训要么语出名典、要么溯源历史、要么结合学校特色,通过反复推敲方才确定,比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华中科技大学校训“明德厚学,求是创新”,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等。为了将这种愿景和精神传承下去,各高校常常会通过标志性石碑铭刻、宣传片、网站、喷绘、橱窗、横幅等进行反复强化。[5]具体而言,学校视觉识别体系建设包括校徽logo、规范使用校名(中英文)、道路指示牌、门牌、橱窗、宣传栏、展板等统一风格、整齐划一的设计和制作,包括校园色调、建筑外观、建筑内饰的统一。视觉体系一体式,可以呈现一种文化张力,让入目之处皆成为一种提醒,徜徉之时能听到声声召唤,使高校文化定位、办学理念、价值观念能显诸于形、渗透于心,激发师生的归属感、自豪感、潜能感。

(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在信息化社会,高校应该成为“智慧校园”。学校的信息系统是一张网络名片,向全社会、全世界介绍自己。信息化基础设施是“智能校园”建设的保障,现代校园需要大规模、多校区、跨城域;高带宽、高性能;多种业务并行;一网多能、各种应用都可在网上实现,从而实现高可用性、高稳定性、高效的网管手段,高安全性、灵活的控制手段。其载体包括学校网站、APP应用系统、微信公众平台、公共服务系统、覆盖全校的宽带和无线网络等,实现信息数据实时共享、校务管理透明高效、网络文化丰富多彩、生活服务便捷周到。信息化建设需要硬件的先进和聚合校园传媒资源服务,是一个学校文化层次、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融合,是现代化智慧校园的重要标志。

四、启迪与思考

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是“文化育人”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优秀校园文化得到传承和提高的重要阵地,是现代化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阵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责任,各方面工作都应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开展。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最为直接的体现,校园中的每座建筑、每处景点、每项设计,都应该成为一种思想的传递、文化的表达。良好的校园环境依赖于优质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学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是教学、科研、学生活动、社会服务蓬勃开展的物质基础,只有将舞台搭建好后,各项工作才能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同时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也只有围绕“文化育人”这一核心进行顶层设计和中期调控,才能为其注入灵魂,最好地发挥出基础设施建设的效能,共同实现“无声胜有声”的育人效果,熏陶感染着师生,丰富净化着师生的灵魂,形成和谐优雅的校园环境。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文化的力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

[2]马国强,许倩.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科技博览,2010(17).

[3]胡保永.区域文化与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互动关系研究——以温州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为例[J].时代教育,2012(7).

[4]顾明远,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国务院批复成都市2011-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R].成都全搜索新闻网,2015-12-04.

(实习编辑:郑 舒)

2016-09-29

唐怀彬(1967-),男,成都大学基建处讲师;刘 莉(1982-),女,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研究员。

G647.7

A

1004-342(2017)02-112-05

猜你喜欢

文化育人校园文化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充分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技术文化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