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郭大夫元振再使吐蕃》考
2017-06-06黄学仕
黄学仕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19)
·文艺论丛·
《送郭大夫元振再使吐蕃》考
黄学仕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19)
《送郭大夫元振再使吐蕃》乃张说作给郭元振再使吐蕃的送别诗,题中“大夫”是指“朝散大夫”。郭元振是武后朝到玄宗朝初年的一位重要人物,曾于696年、702年两度出使吐蕃,为巩固边防、发展唐蕃关系做出了重要贡献。文章考察了诗题的最初面貌,推测作诗时间应是702年,地点应是灵州,并论述了郭元振再使吐蕃始末。
张说;郭元振;唐蕃关系;出使
在唐与周边民族政权关系中,唐蕃关系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和亲、战争与会盟是唐蕃交往的三种主要方式。在唐人的诗文集中,留下了不少反映唐蕃关系的作品,《送郭大夫元振再使吐蕃》就是其中的一篇。此诗作于长安二年(702),是张说写给朝散大夫郭元振再使吐蕃的送别诗。文章拟对此诗进行深入的考察,利用诗史互证之方法,考察诗题的最初面貌,推测作诗的地点,分析诗作反映的史实。现将此诗摘录于下:
犬戎废东献,汉使驰西极。
长策问酋渠,猜阻自夷殛。
容发徂边岁,旌裘敝海色。
五年一见家,妻子不相识。
武库兵犹动,金方事未息。
远图待才智,苦节输筋力。
脱刀赠分手,书带加餐食。
知君万里侯,立功在异域。
这是一首送别诗,寄托了诗人对唐蕃和好的期望。首联四句,交代了再使的背景是吐蕃再次挑起战端,目的是为了阻止战事的发生。第二联四句,用夸张手法描述了元振向西北进发并戍边之情景。第三联四句,突出了当时严峻的军事形势,战争随时可能爆发,亦从侧面反映了此次再使困难重重、使命艰巨。尾联四句,用典作临别赠言,流露出对元振的期望与鼓励。此诗看似平淡,但从史料价值角度讲,却能部分反映武后朝的唐蕃关系。邓广铭先生曾提出,研究历史有四把钥匙:年代、地理、目录、职官。本文将紧扣年代和职官来展开论述。
一、诗题考
笔者目力所及,此诗题有三种:一是《送郭大夫再使吐蕃》,以《唐文粹》、《唐诗品汇》和《四部丛刊》影明嘉靖伍氏龙池草堂刻本《张燕公集》为代表。二是《送郭大夫元振再使吐蕃》,《文苑英华》、《全唐诗》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张燕公集》作此题;另光绪三十一年仁和朱氏刻《张说之文集》①(下简称“朱刻本”)同。三是《送郭大元振再使吐蕃》, 仅见中华书局2013年版熊飞《张说集校注》214(下简称《校注》)。第一、三种少见,第二种较流行。窃以为诗题作《送郭大夫元振再使吐蕃》较妥。
二、诗作年代和再使时间考
三、作诗地点考
四、再使原因、经过及结果
诗句“犬戎废东献,汉使驰西极”,点出元振再使是因为吐蕃撕毁合约,再次挑起战端。《旧唐书》只载吐蕃寇凉州,而据《新唐书》、《通鉴》和《行状》的记载,则是吐蕃和突厥的联合进攻:“久之,突厥、吐蕃联兵寇凉州,后方御洛城门宴,边遽至,因辍乐,拜元振为凉州都督,即遣之。”[4]4362元振到凉州后,积极调兵遣将,整军备战,恢复屯田,军威大振。经几番交战,吐蕃大败,不得已而屈膝请和。因此,朝廷很有可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授意时为凉州都督兼陇右诸军州大使的元振再使吐蕃。《通鉴》载:“以主客郎中郭元振为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大使。”胡注曰:“唐主客郎中掌二王后及诸蕃朝聘之事,属礼部。”[6]6557此外,元振第一次出使吐蕃获得成功后“声名籍甚”,有出使经验,且以“主客郎中、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大使”的身份出使,在唐廷方面也是不二人选;在吐蕃方面亦是威名远播,“公至凉州,吐蕃素闻威名,相谓曰:‘我替普犹惧,吾辈何可敌乎?’相率而去。”[2]1589因此,元振再使吐蕃亦是顺理成章。
谈判历来都是以战果为筹码。吐蕃挑起的战端,被元振的积极进攻而打破,不得已而向唐廷请和。《行状》记载,此次出使亦十分成功,“替普屈膝请和,献马三千匹,金三万斤,牛羊不可胜数。公大张军威,受其蕃礼而还。既伏西戎,震威北狄,突厥献马二千匹,所获凉州人士,皆放归塞上。从此方镇肃清,蕃落畏慕,令行禁止,道不拾遗,凡所规模制作,率为后法。”[2]1589《通鉴》卷二○七载:“元振善于抚御,在凉州五年,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牛羊被野,路不拾遗。”[6]6558《册府元龟》卷四二九亦载:“郭元振为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元振善于抚御,镇凉州五年,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牛羊被野,路不拾遗。”[5]4863元振与吐蕃初步交涉后,吐蕃方面再正式派其大臣论弥萨入唐廷求和。元振再使吐蕃后,唐蕃之间一度几年没有发生战争,凉州获得了和平安宁、休养生息的时间。综上,诗题作《送郭大夫元振再使吐蕃》似更接近原貌,“大夫”乃是指“朝散大夫”,元振再使吐蕃是在“长安二年”即702年,张说作诗的地点应是在灵州,时任朔方军判官。元振在西北边疆的经营,为巩固唐西北边疆的安全,发展唐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唐蕃关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注释:
①《张说之文集》参见文物出版社1982年重印本。
②《旧唐书》作大足元年。据《通鉴》卷二○七载:长安元年(辛丑、七○一)是年十月始改元长安(元年)。春,正月丁丑,以成州言佛迹见,改元大足。那么大足元年即为701年正月—十月。
[1]岑仲勉.唐人行第录(外三种)[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唐】张说撰,熊飞校注.张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4]【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
[6]【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7]李鸿宾.唐朝朔方军研究——兼论唐廷与西北诸族的关系及其演变[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8]白述礼.大唐灵州镇将[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刘晓红)
Textual Research ofTheSendGuoDafuYuanzhentoSecondLeaveforTibet
HUANG Xueshi
(School of History and Civiliz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119)
This poem was composed by Zhan Yue when he sends Guo Yuanzhen to second leave for Tibet. What the title said “Dafu" refers to the “Chaosan Dafu".Guo Yuanzhen is an important figure of the Wu Zetian to the early years of the Tang Xuanzong.He had left for Tibet respectively in 696 and 702,making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consolidating frontier defense and develop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ng Dynasty and Tibet.This article researches the poetry's initial appearance,speculates this poem was composed in Ling Zhou in 702,and discusses some problems of Guo Yuanzhen's second leave for Tibet.
Zhang Yue;Guo Yuanzhe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ng and Tibet;leave for
2016-06-17
黄学仕(1990—),男,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文献学硕士研究生。
K242.105
A
1004-342(2017)02-9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