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
2017-03-22李齐全刘晓君
李齐全,刘晓君
新媒体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
李齐全,刘晓君
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技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带来了深刻影响。认识新媒体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传播的前提。基于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调查分析,提出运用新媒体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
新媒体;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西方文化扩张、信息网络化的背景下,新媒体的运用给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社会文化、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带来了巨大影响。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当属新媒体发展、网络社会化应用和全球化普及,它已经远远超出工具层面上的价值,呈现出蕴涵深刻的人文理性和价值取向[1]。当前,蓬勃发展的新媒体技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带来了影响与挑战。基于传播学,深刻认识新媒体在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对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从传播学理论看新媒体的有效传播功能
新媒体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的定义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包括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杂志等。梅尔文·德弗勒在《大众传播理论》一书中提出,大众传播(媒介)之所以能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为,是因为它发出的信息能形成一种道德的文化的规范力量,人们不知不觉地依据媒介逐步提供的“参考架构”来解释社会现象与事实,表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媒介的这种影响不是在突发的过程中,而是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缓慢地渗透进受众的思想和脑海中去的[2]。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孔不入的新媒体恰恰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有效传播的一个特质是易于使听众理解和接受,并通过信息传播使社会道德和文化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新媒体带来的是多样性、个性化和便捷化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点对点、抽象和线性的传播方式,这恰恰符合有效传播的要求。因此,要利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蕴含的国家、社会以及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通过新媒体技术,实现由国家话语向个体话语、政治话语向生活话语的有效转化,将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有效融合,达到“教化于无形”的效果[3]。
二、新媒体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分析
当今时代,任何理念的有效传播都不可避免地与新媒体相关。具体来说,新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过程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化”,即多样化、便捷化、个性化。
(一)多样化——扩大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度
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海量信息是其显著标志,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人们目光所及之处皆可触及,耳闻目染即能潜移默化。此外,手机、互联网、触摸媒体等新媒体融视频、音频、语音于一体,可以满足不同受众的不同信息需求。新媒体传播的超文本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更容易感染人、打动人、说服人。在春风化雨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能有效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覆盖面。
(二)便捷化——提高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速度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半数以上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其中有92.5%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人们通过微博、微信、QQ空间等途径获取信息及交流沟通。新媒体的便捷性和即时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快速传播到广大网民中,进一步提高了传播速度。
(三)个性化——提升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度
在新媒体环境下,每个人既是“耳机”,更是“麦克风”,都身兼二职:接收者和发布者。新媒体带来了互动式的传播方式,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双向的交流、互动平台。新媒体充分考虑到人们的个性化需求,针对受众的不同层次需求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变传统媒体的“广播”为“窄播”,创造丰富多彩的互动形式,改变以往的政治宣传教育单向、灌输、被动、枯燥的特点,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针对性和个性化,良性的传播机制得以形成,传播效度大幅提升。
凡事皆有利弊,新媒体也不例外。新媒体的特性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带来了挑战。特别是对于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群体来说,新媒体像一把“双刃剑”,既为他们提供了获取更为丰富的信息的渠道和互动方式,又对他们的价值选择带来了冲击和困惑。
三、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启示
对安徽建筑大学、安徽工业大学、阜阳师范学院等安徽省部分高校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显示,有48.52%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新媒体的时间是1~2 h,有25.63%的大学生每天使用2~4 h,有25.85%的大学生每天使用1 h以下。大学生上课使用手机非常多的占15.62%,比较多的占22.73%,一般多的占32.15%,比较少的占15.26%,非常少的仅占14.24%。由此可见,新媒体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中,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4]。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调查显示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欢迎程度欠佳。“认真听课”的占26.35%,“不感兴趣”的占35.84%,“坚持上课但做其他事情”的占31.10%,“常逃课,出勤率低”的占6.71%。不难看出,现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有限,学生的上课状态并不理想。大学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一般。通过调查,认为“一般”的占43.43%,认为“非常有促进作用”的占27.35%,认为“有一点作用”的占23.59%,认为“毫无作用”的占5.6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途径按接受程度依次为:“大众传媒”占41.40%,“学校教育”占37.20%,“志愿者活动”占11.30%,“榜样的力量”占10.10%。认为影响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因素是:“腐败现象、不正之风”占20.26%,“各种网络媒体负面影响”占17.38%,“西方价值观念渗透和冲击”占15.11%,“学校价值观教育效果不佳”占13.80%,“理论倡导与现实反差太大”占12.66%,“大学生自身弱点”占11.79%,“家庭教育缺乏”占9.00%[5]。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高校的现状: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传播、教育作用,功不可没。但严峻的现实提醒我们,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但也有限。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已成为与大学生接触最频繁的信息载体,对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也为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有效途径。因此,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扬长避短,开辟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路径。
四、新媒体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
(一)培育复合型新媒体人才队伍
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对新媒体人才队伍提出了新要求。要树立现代信息教育理念,不断学习和掌握新媒体技术,增强运用新媒体的能力。要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能有效判断各种网络信息的优劣,迅速处理信息。要能够遵守信息社会的规范准则,弘扬先进理念,引导大学生科学运用新媒体,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为此,要培养复合型新媒体人才队伍,建立一支既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又能掌握网络信息编辑等新媒体传播技术的人才队伍。唯有如此,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地位,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自的优势和资源加以融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话语创新与生活化传播,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传播平台
新媒体文化具有多样化、个性化、开放性、平等、自由参与等特点,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思维、情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多样性。在新媒体背景下,以科学、正确的价值取向作为新媒体文化建设的主导,就显得十分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媒体的发展方向,运用新媒体的优势资源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形势,把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传播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精神和最新理论成果展示到新媒体文化、新媒体服务中,传递正能量和先进文化。解答人们关心的各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人们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新媒体文化作品创作。通过QQ、手机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推出理论专题、精品佳作、人生导航、学术观点等多个专题,使新媒体成为学习知识、人际交往、价值观引导、释疑解惑、心理辅导的平台,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引导力和影响力。
(三)探索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互融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担负着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职责。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强新媒体手段的应用,线上与线下相互结合,虚拟与现实并存互补。利用新媒体的丰富资源,集声音、文字、图画、视频于一体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QQ空间、微博、微信、社交网站等新媒体形式创新教学模式。建设专题学习平台,通过专题研究、案例分析、讨论辩论、师生互动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四)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大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时代,较高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个人发展的必备素质。在传授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的过程中不断渗入信息素养教育,力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大学生面对各种新媒体信息,学会研判、学会选择、学会借鉴,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树立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6]。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提升自主能力,发挥创新潜能。充分利用新媒体高效获取知识,展示自我才智,实现自身价值,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与践行。
[1]汪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价值观的影响[D].上海:复旦大学,2013.
[2]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7.
[3]曲茹.引导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关键[N].光明日报,2014-09-24.
[4]吴淑娴,阿剑波.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创新研究:以湖北部分高校为参照[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6).
[5]檀江林,郑晴晴.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路径探析:基于全国20所高校的抽样考察[C].第十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2014.
[6]黄昆.新媒体环境下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J].青年记者,2014(4).
(编辑:刘姝)
G641
:A
:1673-1999(2017)06-0099-03
李齐全(1960—),女,硕士,安徽建筑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刘晓君(1974—),女,硕士,安徽建筑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2017-03-08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90后大学生的价值选择能力研究”(12YJC710041);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项目“运用新媒体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A2015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