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视域下高校校园手机文化建设综述
2017-07-05杨奇凡刘超李世贵
杨奇凡,刘超,李世贵
“微时代”视域下高校校园手机文化建设综述
杨奇凡,刘超,李世贵
智能手机已成为继报刊、广播、影视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作为中国手机网民主体人群的大学生,他们使用手机的行为特征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其心理、思维、素养等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对大学生使用手机行为,以及高校校园手机文化建设进行研究已成为高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结合当前的研究文献,综述了规范大学生使用手机行为,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手机使用氛围,建设高校校园手机文化的意义、方法和措施。
大学生;使用手机行为特征;校园手机文化建设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手机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繁荣和发展的重要载体。闵大洪在《中国传媒科技》上发表的《手机正在成为媒体工具》一文,拉开了对手机媒体研究的序幕[1]。近年来,随着微博、微信等移动信息发布平台的出现,手机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使用手机行为和手机文化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高校校园内,“手机控”“低头族”现象已成为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无论在教室、寝室和食堂,还是在上课、自习和休息时,都可以看到他们使用手机的场景。手机在丰富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如何正确认识手机的两面性,规范大学生的使用手机行为,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手机使用氛围,建设高校校园手机文化,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校校园手机文化概述
据CNNIC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6.95亿人,在整体网民中占比95%。其中,20~29岁的网民在整体网民中占比达30.3%。可见,大学生在逐渐成为我国手机网民主体人群的同时,也成为了高校校园手机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主体。
(一)大学生使用手机的行为特征
当前,对大学生使用手机行为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发放问卷和配额抽样进行调查分析,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如《手机使用对大学生行为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大学生微媒体使用与互动行为研究——以上海大学生手机新闻客户端使用为例》《大学生手机APP阅读行为调查研究》《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探究》等。通过对研究成果的分析,我们认为大学生使用手机的行为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手机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多媒体应用工具。所谓多媒体应用,就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的一种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应用,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和影片的集成,从而形成互动功能[2]。大学生除了用手机打电话、发短信外,还利用其多媒体功能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读书籍、学知识、存资料、打游戏、听音乐、看电影、玩拍照、搜地图等[3]。
第二,手机已成为大学生信息获取、言论发布、社会交往的新媒体平台。新媒体是基于现代网络技术的一种全新的媒体形态。无论你身在何处,只要打开网络,众多最新的资讯和交际网络平台便会呈现在你的眼前[4]。于是,在移动互联网和基于移动终端应用软件的支持下,用手机看网页、览资讯、上“论坛”、写博客、刷微博、逛“淘宝”、玩微信便成了大学生们每天的必修课。
第三,手机已成为大学生成长所依赖的信息空间。由于对新技术、新事物的浓厚兴趣,以及手机性能的智能化和应用软件的丰富化,极大地吸引了大学生对手机的使用[5]。通过手机联络朋友、学习娱乐、网上冲浪、展现自我,大学生在成为移动互联网用户主力军的同时,手机也成为了他们依赖的信息工具。
(二)高校校园手机文化的内涵
由于高校校园手机文化目前处于萌芽阶段,因此对高校校园手机文化的界定还没有形成共识。学界对高校校园手机文化的研究,虽大多将其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来研究,但所研究的内容也只是大学生使用手机的行为特征方面[6]。如《当代青年手机亚文化的表意实践及其影响》《手机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影响的调查研究——以河南省几所高校为例》《从正反两方面看高校校园中的手机文化》等。
文献中均提到高校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种亚文化形态,是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创造的,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体,具有教育性、规范性、导向性、时代性等特点[7]。因此,我们认为高校校园手机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具备校园文化的内涵。但从大学生使用手机的行为特征来看,由于移动通信技术和移动互联网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也只是近年来所兴起的一种对新生事物的兴趣性行为,形成的也只是具有个性化和随意性的手机应用氛围,并没有真正发挥对其职业生涯发展具有教育性、规范性、导向性和时代性的文化效应[8]。
二、高校校园手机文化建设的SWOTPEST模型分析
为了深刻认识高校校园手机文化建设的意义,找到科学的建设方法,结合相关文献,现运用SWOTPEST模型进行分析。SWOT-PEST横型具有高度的统筹性和合理的聚类性特点。该方法可以将政治(P)、经济(E)、社会(S)、技术(T)等相关影响因素集中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进行系统的SWOT分析,有利于了解组织(行业)的环境条件。
采用SWOT-PEST横型分析方法,就是要在充分考虑手机及移动互联网的使用对大学生形成内部优势(S)、劣势(W)的情况下,将各个影响因素划分为有利于大学生发展的机会(O)、不利于大学生发展的威胁(T)这2个因素集,从而有助于掌握高校校园手机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以及社会环境中的发展条件,为高校校园手机文化的建设研究提供战略性的决策(见表 1和表 2)。
表1 高校校园手机文化建设的内在因素
表2 高校校园手机文化建设的外在因素
从表1和表2的SWOT-PEST分析看出,在移动通信技术发展下高校校园手机文化建设的优势明显,机遇和挑战并存。下面依据SWOT-PEST模型,就高校校园手机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方法进行深入分析。
三、高校校园手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手机文化视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智能手机普及对大学生道德的影响及对策》等文献认为,高校校园手机文化建设是根据我国目前高校手机使用率逐年提高,手机应用领域日益扩大,手机对大学生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不断深化的情况,结合高校建设文化校园、和谐校园的总体方针所提出的[9]。然而,目前校园手机文化建设则因校园手机文化研究的相对滞后而受到了限制。根据当前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现状,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认为高校校园手机文化建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规范大学生的使用手机行为
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思想、心理、行为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手机的普及和应用在丰富学习生活、方便信息获取和拓展社会交际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有些大学生在自习室内旁若无人地接听电话,在教室内通过发短信、玩游戏、上网“消磨”上课时间,以及玩手机上瘾、利用手机作弊,甚至在网上被人欺诈、信谣传谣、诚信缺失等不文明行为的频繁出现,也给其职业生涯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10]。因此,正确认识使用手机的两面性,针对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特征,通过构建校园手机文化对其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和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二)有助于高校校园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虽然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已得到广泛的普及和应用,并成为校园里的一种常态。但对大学生而言,对手机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一种兴趣化、生活化的层面上,形成的也只是一种具有个性化和随意性的校园手机应用氛围,并没有发挥对其职业生涯发展具有教育性、规范性、导向性的文化效应。因此,对大学生使用手机的行为进行引导和转化,将其作为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高校校园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支持。
(三)有助于全社会手机文化的形成和优化
根据当前手机网民的发展趋势及年龄结构,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招生政策及规模进行分析,不难看出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大学生作为手机网民的群体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当大学生毕业进入社会之后,他们将对社会手机网民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业结构,手机的使用行为、应用氛围,以及全社会手机文化的形成,甚至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高校应以构建校园手机文化为契机,对大学生的使用手机行为、媒介素养、应用价值取向等进行正确的引导,不仅有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全社会手机文化的形成和优化。
四、高校校园手机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创新研究
目前,大学生对手机的使用除了通讯外,还有多媒体、终端软件应用和上网等方面。因此,校园手机文化建设也应从精神、制度、行为、物质等层面进行建设。
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手机文化建设。在网络空间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文化安全和政治信仰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不断发展和手机功能的不断更新,手机在方便和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为西方腐朽思想和“民主自由”思潮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在《论网络空间发展中的我国文化问题》《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等文献中,均提到要牢固树立网络空间领域的文化安全意识,要捍卫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空间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手机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新媒体技术进行传播,将有助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推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11]。
第二,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相结合,深化高校校园手机文化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门的开放、科技的进步,中西方的多元文化正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特别是对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崇尚非主流的“95后”“00后”大学生更是首当其冲。因此,我们在建设校园手机文化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要积极传播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还要利用手机媒体的功能特点,将主流文化与积极向上的多元文化相结合,并与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活动内容有机融合,深化校园手机文化建设,浓厚校园文化氛围,促进人才的多元化培养。
第三,以占领新媒体阵地为抓手,深入开展高校校园手机文化建设。随着4G技术的广泛普及,以及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APP软件的广泛应用,手机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传播信息的主要平台和聚集新媒体资源的主要阵地。因此,能否及时、主动地占领以手机平台和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阵地,是我们开展校园手机文化建设成败的关键[12]。为更好地做好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的育人工作,我们认为应积极打造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新媒体阵地。如开设微信公众平台、开发校园APP应用软件、建设“微课堂”等,并以此为抓手开展互动式、体验式、引导式、渗透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这些校园新媒体平台评选学生心中的“校园手机达人”“校园网络大V”,让朋辈的影响和示范在大学生中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从而为大学生使用手机行为的规范、校园手机文化的形成,以及未来移动互联网产业的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闵大洪.手机正在成为媒体工具[J].中国传媒科技,2006(6).
[2]石昌远,聂国东,陈红兵.手机使用对大学生行为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5).
[3]刘林沙,付诗瑶.大学生微媒体使用与互动行为研究:以上海大学生手机新闻客户端使用为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4]李磊,徐红彩.大学生手机APP阅读行为调查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6).
[5]张晓旭.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探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4(5).
[6]袁潇.当代青年手机亚文化的表意实践及其影响[J].传媒观察,2013(3).
[7]白鑫刚.手机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影响的调查研究:以河南省几所高校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5(7).
[8]陈娟,张丽茜.从正反两方面看高校校园中的手机文化[J].科技传播,2012(4).
[9]莫华伟.手机文化视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J].高教论坛,2015(3).
[10]王全礼,田凤丽.智能手机普及对大学生道德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4(18).
[11]徐仲伟.论网络空间发展中的我国文化安全问题[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12]赵继颖,孙立军,许静波.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5).
(编辑:文汝)
G122
:A
:1673-1999(2017)06-0079-04
杨奇凡(1982—),男,硕士,重庆邮电大学团委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刘超(1987—),男,硕士,重庆邮电大学软件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德育;李世贵(1964—),男,博士,重庆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技术、高等教育。
2017-05-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14XKS038);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新媒体教育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研究与应用”(CQGJ13C627);重庆邮电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项目“大学生手机行为规范研究”(2013WH0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