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钱币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2017-03-22朱海城

关键词:钱币齐国货币

朱海城

先秦钱币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朱海城

先秦钱币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先秦钱币所蕴涵的文化包括民俗、文字、农耕、渔猎、纺织等,大多具有元文化的开创性,这些文化不仅支撑了先秦文明的发展,而且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对于这种为型塑中国人整体气质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化,我们要汲取其精神内核,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先秦钱币;民俗文化;渔猎文化;农耕文化;纺织文化;当代价值

先秦钱币,顾名思义,就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秦王朝建立之前的货币。如果从出现原始货币的时代算起,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主要有贝币、刀币、布币、环钱等货币。先秦钱币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底蕴深厚的智慧宝库。本研究从贝币蕴涵的民俗文化、刀币蕴涵的渔猎文化、布币蕴涵的农耕文化、环钱蕴涵的纺织文化等4个方面阐释先秦钱币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一、贝币蕴涵的民俗文化

早在原始社会后期,海贝已开始作为“准货币”使用。在青海乐都柳湾马家窑文化墓葬中,有随葬品海贝、骨贝和石贝。夏代,贝已经成为了货币。《盐铁论》曰:“弊(币)与世易,夏后以玄贝。 ”[1]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文化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天然贝[2]。商代,贝已经成为了主要货币,商代青铜器上有许多赏贝、赐贝的记载。考古中发现有不少商代的贝出土,一般小墓随葬品至少1枚,多则数十枚,多置于死者口中或手内、脚下,或成堆堆放,以示富有和尊贵。墓葬规格越高,贝的数量越多,如1976年在安阳小屯村附件发掘出一座完整的王室妇好墓,妇好是商王武丁的配偶。墓中除了出土大批精美的玉器、铜器以外,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墓内随葬的海贝竟达6 680枚之多[3]。据鉴定,这些海贝分别出产于台湾、南海以至更远的海域。可见,这些海贝不但数量多,而且来之不易[4]。这种以贝随葬的习俗在中原地区实际上一直延续至春秋晚期。

在我国古代,有些地区在重要场合都要佩带贝饰;有的地区还把贝壳饰物作为婚礼聘金送给女方。除夕夜“吃贝”是我国古时的习俗,吃到贝者意味着来年运气好,富贵吉祥。直至当今,在我国沿海的一些地区仍保留这一传统习俗。我国的哈尼族在建寨选址时就用3枚贝币进行占卜,分别代表五谷、人丁和六畜。因此,贝被视为财富和吉祥的象征。

“贝币”作为先秦货币,还对中国汉字具有深刻的影响。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流通时间超过1 000年。在汉字造字时期,贝作为货币已经深入人心,所以汉字中与财富、价值有关的字多与“贝”字有关,如贵、贫、贱、贿、贾、贴、赞、账、赂、赚、赊等等。“婴”字可分解为二“贝”在“女”之上,其本意为在女子颈上的串贝颈饰。《说文解字》称:“婴,颈饰也。”《易·坤》卦的卦辞说:“西南得朋,东北丧朋。”“朋”在这里已经是贝币或财富的一种泛称[5]12。 “朋”后来又转为友谊之义,成为汉语中的一个新词。从上述例证可见,贝币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二、布币蕴涵的农耕文化

古代中国一直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国家,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农业最早兴起于中原地区,中原农耕文化包含了众多的特色耕作技术、器具发明。在中原地区,青铜农具在3 000多年前就出现了,其实物例证是河南郑州商城遗址出土的商代二里岗期的铜器以及铸造铜器的陶范。布币显然受到了农耕文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山西南部汾涑流域是有名的农耕区,这里有得天独厚的耕作条件,尤其是土地和气候条件极为优越,农具是此地最为重要的劳动生产工具,目前所见最早的布币就是在这一地区出土的[6]。在农耕地区,取象农具而铸造布币,自然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古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铲”形农具的记载。钱和镈均为我国早期的农具,钱状如铲,镈类似现在的锄。《诗经·周颂·臣工之什》云:“命我众人,庤乃钱镈,奄观铚艾。”而铲形农具钱和镈与最早的布币样子极为接近。早年对金属农具制作的技术要求高,金属农具数量较少,既具有较高的价值,亦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较之牲畜、谷物等其他实物货币,更便于携带,不易腐败而方便储存,认可度更高,经逐渐演变成为形制稳定的金属铸币。铲形币为什么叫“布币”?一般认为“布”是“镈”的假借字,认为布币由钱、镈演变而来,布镈同音,可以通假。所以,布币亦称为“钱”,此后“钱”又成为货币的通称。也有学者认为“布”乃布帛之布,因为西周曾以布作为货币,秦国也有用布作货币的佐证,因此后人因布帛之币而讹称铲形币为布币[7]。

布币可按币首形状分为两大类型:空首布和平首布。最初的布币保留着其作为农具的模样,留有装柄的銎,原始而厚重。后来,銎部不断缩短,隆起的脊消失,蜕化为3道带有装饰性的直纹。经过人们不断的改进,布币的体型逐渐变小,重量也变轻了。到春秋晚期、战国前期,空首布演变为平首布,銎首扁平与币身连成一片,币身的3道直纹消失,布面文字通常为铸地地名和钱币面值,基本完成了从金属农具到金属铸币的进化。这个过程总的发展趋势是:币身不断缩小,重量逐步减轻,以求轻巧、便于携带使用,造型和纹饰也趋于精细美观。平首布一般铸有地名,战国时韩、赵、魏、楚、燕、齐等国都有铸造。在此期间,布币形制演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向圆化的方向发展。布币的首部、肩部、足部的形状同时在演变,到了战国晚期,很多地区铸造的布币都逐渐变成了圆首圆肩圆足布了。布币的圆化趋向表明了铸币在形态上的进步和完善,是人们货币交换实践经验的总结,因为带尖的、有棱角的铸币在多次反复使用中易于磨损和折断。从货币发展的历史来看,布币的圆化是后来几千年我国行使圆形钱币的开端。

布币一路演变下来,体形变得轻巧,更便于流通,其表面也开始铸有文字,意义更加丰富。虽然布币的外貌发生了不小的改变,更加货币化了,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到原始农具铲的基本特征。

三、刀币蕴涵的渔猎文化

我国春秋时期流通的货币虽然种类很多,但以刀币为主。关于刀币的起源目前众说纷纭,最具代表性的有3种观点:一是王献唐和朱活所力主的“齐起源说”;二是陈平和石永士等人提倡的“匽起源说”;三是以陈隆文等人为代表的“戎狄起源说”。其中,“齐起源说”为多数人所认可。春秋前期,齐国模仿生产工具铜刀(削)的形状,铸造了自己的金属货币,这就是“刀化”,史称刀币。齐地地处滨海,主要在今天的山东一带。齐在西周初年建国时,可说是千里孤驿,一片荒凉。春秋中叶,齐桓公(公元前685—公元前642年)执政,大胆起用原来的政敌管仲为相。管仲任齐国丞相后,唯才是举,锐意进取,他根据齐国地处滨海的地利发展生产,推进商业流通,齐国很快成为东方最富强的国家。齐桓公也成为了“春秋五霸”的第一霸。齐都临淄和重要城市即墨迅速成为了著名的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刀币主要就是在这2个城市铸造的。管仲将他的治国之策整理成一本专著《管子》,其中关于刀币有一段名言:“刀币,庶民之通施,以通名,是取流通之义。”(管子·国蓄)强调了刀币的货币流通功能。

齐国的货币以刀(削)为外形,与原山东半岛古东夷人的生产特点和习俗有关[8]。在夏商时代,古东夷仍处于比较野蛮的生活状态。当地的生产水平是不能与中原相比的,当中原一带的生产农具出现了比较先进的青铜铲时,同时期的山东一带的生产工具还是供劈山、打猎、种地并用的刀具。古东夷人长期习惯于用刀,齐国使用的金属刀币亦源于此。

齐刀的流通区域与齐国的渔盐经济区域高度吻合。齐国的历史可追溯至西周。武王伐纣平定天下建立了西周,对有功之臣进行分封,“封师尚父于齐营丘”。营丘之地在莱州湾之南,地处齐国北部的濒海之地,这个地区“地负海潟卤”,土地盐碱化很严重,不适合发展农业耕作。时人对齐地不适合谷物生长已有深刻认识,《管子·轻重丁》载:“阴雍长城之地,其于齐国三分之一,非谷之所生也。海庄、龙夏、其于齐国四分之一也,期夕外之,所滞齐地者五分之一,非谷之所生也、然而吾非托食之耶?”孔颖达疏:“海畔回阔,地皆斥卤,故云广斥。”可见,齐国当时的地理条件决定了齐地不适合发展农业,但地处沿海的齐国,海洋资源丰富,发展渔盐业优势突出。随着渔盐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海洋渔业的发展,齐国的刀具使用量自然增加,为齐刀的流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齐刀的流通区域主要集中于齐国的沿海地区,具有鲜明的海洋性特征。齐刀流通区域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齐国以渔盐为主的海洋经济。

四、环钱蕴涵的纺织文化

环钱也称圜钱、圜金,因圜钱中有圆孔使钱成环状,故称“环钱”。对环钱的名称,当时的古籍并无明确记载,直到汉代才有圜钱的记载,如《汉书·食货志下》云:“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

环钱的材质主要为青铜,其主要铸造和流通区域为战国时期的魏国、赵国、秦国、齐国、燕国等。环钱流行的区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刀币流通区和刀币、布币并行区。这一类区域的环钱多为圆形方孔,主要流通于燕国和齐国。这类环钱的名称一般沿用“化”或者“賹化”的称号,与刀币的称号相近。如燕国环钱中的“一化”重约 0.001 kg,“明华”重约 0.003 kg,均为方孔;再如齐国环钱称为“賹化”钱,分为“賹四化”“賹六化”等方孔环钱,“賹化”具有极为珍贵的货币之意。齐国环钱大多早于燕国环钱。另一类环钱源于布币流通区,这种环钱一般为圆孔,后来也有演变为方孔的。这类环钱受布币的影响较大,如货币上铸有地名,货币单位沿用布币的“釿”等。这类环钱主要流通于魏国,最早出现环钱的魏国就有“共”“垣”“襄阴”“桼垣一釿”等圆孔环钱[5]26。

秦国也是环钱的重要流通区域,据文献记载,秦献公七年(公元前378年)“初行为市”时已有半两钱的铸造与流通[9]。最初的秦国环钱是圆形圆孔的,也没有郭,至战国晚期演变为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因为半两钱有很多优点,比如轻重适中、暗合钱币圆化的发展趋势等,自然演化为后来全国统一的货币“秦半两”。环钱的正面铸有铭文,反面则无任何文字。除“垣”字钱外,其余环钱数量极少,比较珍贵。圆形的环钱与布币、刀币比,更便于携带与流通。环钱的大量铸造,标志着新的钱币铸造体系已经形成。

环钱是由古时的玉璧和纺轮演化而来的。按照环钱的形制特征,可将环钱分为圆形圆孔环钱和圆形方孔环钱两大类。由玉璧和纺轮的形制可以推测,圆形圆孔环钱的形制构想源于玉璧;而圆形方孔环钱的形制则由纺织用的纺轮演化而来。环钱在称呼上仍然有玉璧的影子。如《尔雅·释器》中记载:“好倍肉谓之瑗,肉倍孔谓之璧,肉好若一谓之环。”“好”是指玉璧居中的穿孔,“肉”是指穿孔至廓之间的实体。环钱的穿孔也称“好”,自穿孔至廓之间的实体也称“肉”。初期环钱的穿孔比较小,以后逐渐变大。用绳系扎环钱后,携带、清点比刀币、布币更为方便,为人们普遍接受。战国中期以后,各国的铸币都有圆形化的趋势。后来在中国流通了2 000多年的“圆形方孔钱”,即由此形制演化而来。

五、结语

先秦钱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见证了中国早期金融业的兴衰,浓缩了先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反映了中国早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先秦处于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的转折时期,也处在华夏文明同其他文明互相博弈、相互渗透的历史时期。从这个角度看,先秦钱币所蕴涵的许多文化包括文字、民俗、农耕、渔猎、纺织等,大多具有中华元文化的开创性,这些文化不仅支撑了先秦文明的发展,而且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除此之外,对于先秦钱币我们还可以从2个方面挖掘其优秀的文化内涵,以传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和培育时代精神。首先,先秦钱币中,布币源于农具铲,刀币源于渔猎刀具,环钱源于纺轮,它们均起源于劳动生产工具,表明中国先民具有重视生产、尊重劳动的风尚。当前提倡如先秦时期的崇尚劳动之风,弘扬劳动光荣、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很有必要。重塑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念,对于端正人们对劳动和劳动者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纠正财富获得不再需要诚实劳动等错误思想,防止青年一代淡化劳动观念具有重要意义。其次,贝币、布币、刀币、环钱源于河南、山西、山东、陕西等地,这些地区可以深入挖掘先秦货币文化,这对于增强地方历史文化的魅力和发展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已经成为地区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经济发展中,历史人文资源甚至比原材料、能源和自然资源的作用更大。在文化因素的作用下,没有资源也可以创造资源。从区域竞争的角度来说,文化竞争力在凝聚外来生产要素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进而把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文明、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对于像先秦文化这种为型塑中国人整体气质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化,我们要汲取其精神内核,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1]桓宽.盐铁论·错币篇[M].白兆麟,注译.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2:19.

[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偃师二里头遗址新发现的铜器和玉器[J].考古,1976(4).

[3]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殷墟妇好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220.

[4]刘精诚,李祖德.货币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8.

[5]叶世昌.中国金融通史:第1卷[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6]陈隆文.历史货币地理研究刍议[J].史学月刊,2005(6).

[7]白秦川.先秦货币二考[J].历史研究,1997(2).

[8]谢天宇.中国钱币收藏与鉴赏全书:下卷[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55.

[9]关汉亨.半两货币图说[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11.

(编辑:文汝)

G122

:A

:1673-1999(2017)06-0076-03

朱海城(1973—),男,博士,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方向为金融文化、中国金融史。

2017-06-08

2015年度国家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重点项目“中国金融文化”(15SMJR05)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钱币齐国货币
Modeling and dynamics of double Hindmarsh–Rose neuron with memristor-based magnetic coupling and time delay∗
钱币翻倍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古代的货币
组合钱币
古代的货币
齐国强 作品
突骑施钱币和突骑施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
钱荒遇上货币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