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化思维:提升儿童美术素养的有效尝试
2017-03-22汤国娟
汤国娟
儿童美术作为基础美育的重要一环,要求我们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育。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立足“稚化思维”,寻找实施路径,从而发展儿童的美术素养。
不少美术老师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对美术学习热情很高,而到了中高年级之后,学习态度逐渐转变,有的学生上课时窃窃私语、神游四方,有的甚至连基本的绘画工具都不带,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也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部分美术教师教学观念落后,仍习惯于高高在上、一厢情愿地进行滔滔不绝地讲解,不厌其烦地灌输自己的技能技法。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让他们感到单调、乏味甚至是厌倦,更违背了新课标“重视基础教育课程中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的理念精神。《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美术素养是指学生学习了美术课程及相关知识之后,所形成的美术方面的感知、想象、思维、表达、设计、审美、评鉴和参与人际交流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及其所伴随的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1]美术素养的生成并非一时美术知识灌输、美术技能训练所能完成的,而是在长期的自主探究、互动生成、自觉自悟的美术学习和生活经验累积中内化而成的。
稚化思维,是指教师教学时自主能动地回归到与儿童相平行的思绪状态,换位思考,“私人订制”,悉心揣摩儿童的学习过程和思维活动,以一致的好奇心、相同的认知兴趣、同等的学习情绪和儿童共同寻求迎难而上的实践路径,达到和儿童认知共振、情感共鸣的一种教学艺术。[2]基于“稚化思维”的美术教学,以儿童自然本真的、喜闻乐见的方式鲜活而灵动地展开。从美术课程角度看,更契合美术知识的逻辑结构与发展规律;从儿童角度看,更合乎他们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年龄特征。[3]作为新课改理念的一种生动实践,稚化思维教学如何在具体的课堂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真正成为一种发展儿童美术素养的有效方式呢?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站在兒童立场,构建整体框架
小学美术本质上是“儿童美术”。儿童学习美术有其自身的特定方式,这是由儿童的身心特征决定的。
1.领会编写意图,从儿童的经验出发。苏少版小学美术教材的内容编选注重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着力于拓展儿童的生活视野,发现自己身边的美术,通过文本的学习循序渐进地形成对美术的再认知。有鉴于此,教师需要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发现和了解儿童的真实情况,对部分教学进行稚化前测,其目的是把握儿童的思维过程及认知结构,为稚化思维做充分准备。站在儿童立场,从儿童的经验出发,将教学植根于儿童经验,继而呈现、发展儿童经验,这是稚化思维的题中应有之义。以苏少版三年级下“色彩的明度渐变”教学为例,中低年段儿童对于色彩理论知识的储量毕竟有限,如何让他们深入浅出地理解“明度渐变”的相关理论,并运用到具体的绘画中来?不妨这样设计:首先,让儿童看一张由白天到夜晚变化的风景画,让他们初步感知色彩在不同光线下的明度变化。其次,让穿着色彩深浅不同衣服的儿童上台来,请大家看一看、说一说色彩的深浅。孩子们根据生活经验加以理解,初步判断色彩的明度就是指色彩的明暗、深浅的程度。最后教师采用直观演示,借助一种颜色在透明水杯中逐渐加白、加黑的方法让儿童感知同一种颜色的明度渐变。显而易见,思维稚化后的教学,可以使学习过程化难为易、删繁就简。
2.理清脉络序列,向美术的本质迈进。如若一味地迷信经验,过度向儿童兴趣妥协,会让教学迷失方向。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德、智、体等教育,它涉及到主体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认识能力的培养问题,关系到主体在实践中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以及自我完善的追求等更加重要的课题。作为美术教师,务必要理清美术的脉络序列,对儿童美育的过程要有整体框架意识。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水墨画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风格独特,内涵深厚。苏少版美术教材每册都安排了水墨画教学,旨在让儿童从小接触水墨画,学习领略其艺术魅力,培养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挚爱情感,传承与发展中国特色。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可以用游戏的形式让儿童感受线条、墨色的艺术美;中高年级的水墨山水,可以巧妙地利用彩砂纸的特性,引导儿童用撕贴方法快速地表现山水作品,从而灵活地规避绘画中需要用笔的技法难点,让儿童感受到山水构图形式多样、着墨远近虚实等特点。
二、立足美术视野,分析教学内容
学习不仅是为了完成教材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培育一个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美术视野,分析并深化美术教学的内容。
1.选择教学内容。虽然美术教材内容涉及面广泛,但也有一些内容由于地域性和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当地的课程资源并结合儿童的实际生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自主扩展教学思路和内容,编写乡土教材或补充教材。如小学中高年段的儿童经常在美术课悄悄地绘制教材中没有的动漫人物,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不要嗤之以鼻,也不要横加斥责,教师可以专门开设几节课,给予儿童技法上的指导与点拨,“点”在关键时,“拨”在困惑处,适时、适宜、适当地选择教学内容,既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也能展示美术老师个人专业的魅力。
2.丰满教学内容。依托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明确了教学目标后需要教师收集图片资料丰满教学内容。美术教学的特点是知识的学习、思维的发展需要借助欣赏大量的图片资料展开,然而课本中的图片不足以满足教学需要。在收集图片的时候教师如果只收集大师的作品让学生欣赏,学生不足以理解作品的内涵,觉得他过于高高在上。教师很有必要多收集一些学生作品,他们会觉得更贴近自己,觉得可以达到这样能力。如苏教版三上“亲昵”,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表现人与人、人与动物间的亲昵之情。然而学生都觉得人的造型比较难画,不敢动笔,在老师播放夸奖那些稚拙的却能表现出浓浓感情的学生作品时,学生们瞬间自信满满地画了起来。
三、回到教学场域,把握关键性事件
美术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一种逐步内化的过程,它吸收内化的程度受外部刺激或事件的影响。我们把对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有重大影响的事件称为教学中的“关键事件”。
1.构建稚化范式,营造儿童学习兴趣。《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兴趣是儿童参与活动的内部驱动力,是儿童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稚化后的思维能够设身处地的感知学生的认知兴趣,为学生学习营造最佳场域。首先表现在教学设计中要创设情境,让开场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通过巧设疑问、引起兴趣;适时的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其次表现为教师的人格魅力感动学生,在课堂上尽显自己的人格魅力,老师的心态要保持年轻的状态,言谈必须幽默,尤其是针对中低年级学生切不可“老气横秋”。我们的语言应当活泼、形象、传神,富有启发性;借助姿态、表情和手势,使语言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着装得体,精神抖擞,充满朝气,宽容豁达……时刻彰显美术教师的别样魅力。
2.锁定稚化原点,促成儿童思维发展。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对于某种技能的掌握都有一个最佳的期限,教育工作者要识别出儿童某一技能的学习最佳期限,在儿童开始形成的时侯,让教学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而不能错过儿童的最佳学习期限。笔者认为这个最佳期限就是“稚化原点”,在师生尽情互动中,教师要换位思考,充分考量儿童的既有水平,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思维降格到与他们类似的水准,契合学生的心理,用跟每个个体相对应的教学策略与探究实践来实现双方和谐共生的一种教学思维。例如教学苏少版三年级下“风”一课的核心要求是:让学生大胆表现风中事物的情形。三年级的学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虽然有一定绘画基础,但是想象思维仍然占主导地位。基于此,在本课教学中除了教学生表现风中人物的动态表现,还要引导学生想象创造思维,如把不同的风想象出不同的形象,大风是一位发脾气的爷爷,春风是微笑的女孩……教师可以绘声绘色地说一说风中有趣的事情,提醒他们可以表现在绘画中。学生绘画兴趣盎然,在交上来的作业中,表现内容异彩纷呈:有把风画成云朵形象的肌肉男站在云层上使劲吹风;有画面中大风把人假发吹掉的,小朋友冰淇淋被风吹掉哭着喊妈妈;有龙卷风中人抱着大树被卷上天的,人拿着伞被吹到天上还哈哈大笑的。
3.挖掘稚化内涵,浸润儿童人文情感。美术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道德、自由、美丽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创造的美术作品之中。苏少版小学美术教材,蕴含着可观的人文元素,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当中的意蕴,能站在儿童的视野把高大上的人文精神,有效地融入人文素质的培育中,在欣赏创作的过程中,陶冶儿童的人文情怀,不断提升儿童的人文素养。如教学苏少版四上《对比的艺术》一课,通过让学生欣赏不同国家、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艺术品,总结出艺术表现中对比方法的运用。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这些对比的形式运用于不同的表现材料,如水墨材料、瓦楞纸、剪纸、画盘子、画纸袋等方式表现出来。
作为美术启蒙阶段的教者,不能把书本知识奉为圭臬,更不能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该从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出发,推进思维合理稚化,让学生在勤学、乐学中亲历知识的建构,培养自身的美术素养。[4]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4]龚彦琴,李祎.刍议稚化思维的数学教学策略[J].数学通讯,2013(13).
[3]李海东,黄春玲.快乐上好美术课,轻松提高审美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4(15).
(湯国娟,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210031)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