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痕语文”:从教学到课程

2017-03-22李凤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35期
关键词:课程语文老师

“童心母爱”奠基,梦想起航

四周岁那年,我跟着起码比自己大两岁的孩子们一起进了村里的学堂。因为年龄最小等缘故,老师分外喜欢我。童年记忆里的老师,就是善、爱与智慧的化身。五年级时,从岔河镇来了位饱读诗书的丁老先生教我们语文。莫名的,须眉花白的丁老师有一天竟然在全班说了这样的话,大意是我们这一班孩子中,将来就数我有出息。孩子大多容易被大人的期待所左右,虽然那时我不知道老师对学生未来造就的可能性暗含期待的这种深沉的情感体验,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但小小的我从此有了一个良好的心理暗示。

小时候,我的家境不是很好,但每逢有背着孩子的妇女或衣衫褴褛的老者登门乞讨,外公外婆哪怕自己挨饿,也把饭食省下来端给他们。家里来了穷亲戚,他们总是笑脸相迎,倾其所有款待、周济。清苦的岁月里,外公仍旧时常哼着唱着,给村里老老少少添乐子。他总能魔术师般变出时令美食,让我们解馋。亲人的慈爱、友善、达观,滋养了我的心性。

1980年,我成为村子里第一位大学生,考取了南通师专中文科,最开心的当属我的曾祖父(当年的私塾先生)。1983年,学校邀请特级教师李吉林先生给即将毕业的我们做报告。李老师的讲演点燃了踌躇满志的我,做李吉林那样的老师成为我的美丽梦想。这年,我有幸成为如东县中最年轻的新老师。

率直坦诚、亲和力强、童心洋溢是我的个性特点。“李凤老师爱之所及,更多的是学习困难生,家境贫寒生,心理缺陷生,行为‘另类生,还有弱势群体子女,真可谓‘有爱无类。李凤老师会讲出很多动人的个案,那真是‘一人一故事,一文一境界。她的这种爱,爱得自然,爱得‘无痕,她认为这些都是做人之本真。”[1]我和学生们一起打球、赛跑、跳格子,唱歌、嬉戏、吃零食,登山、赶海、放风筝。春游时,学生用野草、野花编织起花环,套在我脖子上,邀我起舞!1997年教师节,王瑶瑶同学为我精心制作了一沓名片,每张名片上都有一只美丽的凤凰。学生是我家的常客。每逢中秋,二十几个寄宿生,甚至一些爱凑热闹的学生就在我家团圆。有一届女生,居然在毕业前夕盛情要我睡在她们宿舍,陪她们一夜。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赤子之心,就是一颗纯洁、有生命力的“心”,珍惜保护好这颗“心”,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真、善、美,真是一切美德的基础,没有真,什么都无从谈起。童真是儿童的天性,是率性天真的品质,童真是我享用一生的财富。老师有了“童心母爱”,就会满眼童真童趣,善待身边的各类孩子。投桃报李,孩子们让我享受了特高的幸福指數。有的家长不知我给孩子施了什么魔法,那么顽劣的孩子都对我如此信赖。其实,我只是将感情的立足点完全转移到学生身上,与之同呼吸,共悲欢,再度品味初中阶段的艰辛与幸福而已。因此,我启发和引导学生展开“舌战”,在观点的碰撞中,闪耀智慧的光芒,让班集体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切实感到“展览”思想的乐趣和荣耀。我尤其倡导对老师观点的合理“反驳”,引发师生之间的争鸣,消除对教师的盲目崇拜感,激发学生自尊自信自强,建立平等参与教育教学的民主师生关系。来自学生的智慧构成了对教师的另一种挑战、另一种竞争,敢于迎受,则可使教学长期处于有生命力的活跃状态。否则,即趋萎缩,陷入疲软。学生感受到老师平等待人的民主作风,更激发起对我的信赖和爱戴,这样师生之间的所谓尊卑之别自然冰消雪融,作为教学之天敌的感情疏离与心理对峙就失去了产生的土壤,整个教学就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进行,这就是“无痕语文”教学生长的根基。

教师专业成长,课堂无疑是主阵地。新手上路,忐忑不安,好在老教师们言传身教,给我莫大助益。印象颇深的是第一堂校内公开课,领导、老师们给了我很高的评价与殷切的期待,我仿佛突然间充了电一样,信心满满。工作伊始,我养成了跨年级、跨学科听课的习惯。除了正常跟踪听师父陈洁老师的课外,还听组内其他老师的课,听其他学科的课,向他们讨教许多问题。老教师们总是不厌其烦地教导我,亲切地喊我“小李子”。虽然白天听课多了,备课和批改作业被挤到晚上,熬夜在所难免,我心里仍旧偷着乐。在一些年轻老师躲公开课的时候,我不知天高地厚地上了县、市、省级多节公开课,多次获得县、市、省优课评比一等奖。备课时的精耕细作,同仁的褒扬、质疑、批评、建议、学生的反馈,都是我珍视的富矿。我喜欢多角度进入文本的探究,喜欢激情投身课堂的忘我,喜欢与学生心有灵犀的情感交融。“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走在教育的路上。脸上常带笑容,心中充满阳光。”(朱永新)

1991年,我师从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江苏省首届名教师,如东高级中学副校长曹津源先生。有一年我上公开课《十五的月亮》,师父觉得我上得轻松开放,很有灵气。正在我准备“松一口气”时,作为抓教育科研的副校长,他却给我提出一个新要求:“写一篇教学体会,2000字以上,争取发表。”开始我不很理解,他又说:“你为这堂课投入那么多,产出只有一堂课,投入产出比太低了!太可惜了!我每上一堂公开课,都要写一篇文章,都在3000字以上,而且都发表。”我听从了师父的话,文章还真的发表了。正是师父的这席话,把我推到了教学、科研双轨并进的高速公路的路口,专业发展梦想起航。此后我在“教育在线”开博,进行笔耕反思,我的“爱上语文”位居语文沙龙精品主题贴榜首,我也迅速成长为县市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获得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省语文教学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无痕语文”教学,主张烛照

凭心而论,我是用功修行之人。二十多年教育教学实践,累积了不少经验。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教育教学的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此刻,我亟需高人在主张、方向上的指导、点拨。2008年,南通市名师培养第一梯队向我开启了山门。一梯队实行导师制,为每位培养对象安排了两名导师。导师团明确提出每位成员必须有自己鲜明的教学主张。一梯队开展一次次听评课、个别访谈、集体会诊活动,帮助我们确立教学主张。成尚荣先生高屋建瓴的讲座使我拨云见日,师父曹津源、何广余先生和我一起细细梳理,提炼。基于对我二十多年语文教育教学实践的关心与了解,曹津源先生提出“无痕”是我语文教学的显著特色。“在李凤老师看来,教育本无痕,生活应本真;享受生活离不开享受语文教学,享受语文就是享受生活。她已经把语文教学作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生命的一部分。追求‘无痕,已经成为她平常的生存状态。‘无痕不仅体现在李凤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更是渗透在她的全部教育生活中,生存状态中。她的生存状态的显著特点是: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她既是一名为众多家长追捧的语文教师,又是一位知名度很高的班主任。这与其说是她的‘无痕教艺使然,不如说是她的人格魅力使然。她做到了‘教书高明,育人高超。”[2]

“无痕”是教育教学共同遵循的规律和追求的目标。从哲学眼光看,“无痕”无巅,是理想境界,但追求有径,有乐,因为“无痕语文”游走的路径通向语文教学的职业幸福。针对语文教学中意图过于凸显造成的“目的颤抖”,教学视野狭隘,方式枯燥造成的学生“被语文”,教师身份对学生的压迫,师生关系不和谐留下的伤痕,我在教学实践与研究中积极探索消弭“痕迹”的方法,于2008年国内首倡“无痕语文”教学主张。“无痕语文”没有剑拔弩张,暴雨狂风,有的是慈善温润,好雨随风;没有师道尊严,一言九鼎,有的是能者为师,教学相长;没有教条刻板,一成不变,有的是活泼灵动,妙趣横生。“无痕”语文不搞克隆拷贝,随帮唱影,而是继承创新,我秀我型;不搞填鸭灌输,模式套人,而是诱导点燃,我有我滋味;不是正襟危坐,不苟言笑,而是率性天真,我的地盘我做主。“无痕语文”力求去伤害之痕,过于功利狭隘的应试之痕、教师身份对学生的压迫之痕、机械不变的模式之痕、生拉硬拽、强硬灌输的方式之痕,主张智慧艺术地隐匿意图,消融目标,模糊身份,变革方式(因文因人而异,创设情景,创造多姿多彩教法),融合课程,整合教学,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地在儿童人格形成过程中留下素养的印记。

我迷恋课堂,喜欢思索,不满足于重复、单一的教学。于是,我反思语文教学现状,琢磨、认同、坚守学生发展及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根,在时尚流行元素上驻足,在教育学、心理学、美学、脑科学中找依据,尽可能妥善地处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辩证关系,在处理诸如教者与文本、教者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工具与人文、走进与走出、放开与收拢、预设与生成、语文与社会等关系的时候,向教学的高标“无痕”走近、再走近。

我在众多的展示课中力图彰显“无痕语文”思想,在各地的讲座上传播“无痕语文”教育主张,《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江苏教育研究》《未来教育家》等报刊陆续刊登介绍“无痕语文”教学主张的文章和课例。其中,经典课例《散步》《端午日》分别入选苏力康主编的《品课 初中语文卷001》,于永正主编的《个性化备课经验语文卷》。更重要的是,我因此悟出了“无痕语文”教学的一些门道,养成了熟读精思,追求有品质的语文教学的习惯,且乐此不疲,在不断的淬炼中,业务素养得以提升。2008年,我获评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2011年成为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第二期培养对象,2012年荣获南通市人民政府“园丁奖”。我主持的省“十二五”规划课题“无痕语文教学主张与教学艺术研究”高质量结题,个人专著《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无痕教学 润泽生命》2011年10月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建构“无痕语文”课程,风格彰显

1.解构教材,整合课程。基于自己的教育理解和理想追求,我在教学中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变革。以主题为中心整合教学(陈述性知识的专题整合,程序性知识的多情境展开),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血脉,注重不明晰的内隐学习,扩大学习视域,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充分融合,互相补充。适时对儿童非正式语文学习施加影响,提供各种活动材料或场所,引发儿童自主、自由的学习活动。语文的习得充分融进了其体验、感悟、情感、价值体系,满足了学生对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价值需求,这种自我存在感让他们很享受。“被语文”不见踪影,语文学习不再外在于学生,而真正成为他们的内需与存在方式。语文非正式学习为学生的自主式可持续性发展建立了自律机制,提供了极大的内动力。

2.变革教学方式。我在教学中不断寻找有意义有意思的教学方式:具有审美特质的、儿童自己的、生活的教学方式。儿童在情境中、游戏竞赛里、赏识激励下,自由、自主地体悟,表达。语文的美熏陶、濡染、浸润其心灵,语文素养在儿童内心潜滋暗长。我的 “合作哲学”是,“稚化”乃至“拙化”自我,跟学生“互换角色,没大没小”。跟学生“基于合作,而又超越合作”,了无罅隙,几成一体。在学生眼里,我“是一位活泼、可爱、常爱和我们嬉戏的小姑娘”,我的很多时光、很多课堂都是和孩子们在玩中度过的。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带来电动玩具鸟,让学生“观赏”少年鲁迅冬日捕鸟的模拟情形;上《社戏》,让大家扮演角色,体会“一路水行”的赏心乐事、无穷趣味。正式学习如此,在非正式学习情境中,师生更是玩得淋漓尽致。譬如,到公园“捉”飘飞的柳絮,在海滨听起伏的潮声,登“紫琅”看秀美的山景……你说,我是在领着学生学习,还是在跟他们一起玩。其实,这就是“无痕语文”进行的课程再造,其路径就是把教转化为学,再把学转化为玩。平时教学,则常于不经意间立点、连线、成面、构体,引领学生在结构之中学知识,建构有效知识、有效能力。时时把握住学生立场,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观照自身的教学, 建立学生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激活主体内需。于是,有效的教与学就发生了。通过不断变化的方式与自己用心体悟后的小组、大组合作交流及质疑问难,学生走进文本深处,知人论世,明理悟情。我很早就隐隐有一种课程意识,用主题教学法玩出了“柳”“莲”“青花瓷”等十多个中国文化意象系列,吃出了“醋”“枣”“石榴”的文化味道,与小语、美术、体育等学科牵手开展“联合课程”教学。基于儿童天性的“玩语文”走的是语文实践之路,它尊重、推崇儿童以及学科的感性或感受性,而非如人们常见的情形那样,以理性替代感性,以分析“褫夺”感受:儿童需要这样的语文,语文也期待这样的“礼遇”;它不仅关乎“孩子的天性”,也关乎“语文的天性”。“学习情感”为“无痕语文”课程重中之重的一个元素。情感记忆往往比其他记忆更牢固,而“无痕语文”课程给予学生的学习记忆,正是一种近乎纯美的情感记忆。成绩优秀是很自然的事,低耗高效的学习还让他们对语文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养成了阅读、写作的习惯,并拥有健康温暖的情怀,以及一颗关爱他人、关爱世界的心。

“李凤的‘无痕语文,其‘利在于让学生今天快乐地学习语文;其‘功则在于,让学生明天幸福地享用语文。李凤说,要让孩子们‘留下素养的美丽印痕;孩子们说,毕业后很久,还忘不了跟‘李子在一起学习的一切:致力于‘无痕的教育才能留下美丽的‘印痕;也只有当学生留下这‘印痕时,才能成为‘无痕教育,才能成就‘无痕语文。有根才能活,而唯有活的教育才能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变为学生一生有用、可用的素养。”[3]

3.锻造学生思维。当代语文教学的目标,应该不仅指向丰富知识和较高情商的拥有,而且要指向能作哲人之思,善发智者之论,走好哲理人生。這一目标虽然显得高远,但我们只要从初中语文教学出发并持之以恒,生活的长河中定能跃出一朵朵美丽的浪花:遭遇困顿,学生会以哲思去一个个地化解;袭来迷雾,学生会以慧心去一层层地穿透。多年来,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触并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例如:一分为二、事物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的辩证观点,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多角度而不是单一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看待事物的观点;有关量变与质变、内因与外因、现象与本质的观点等。我与学生一起悟大家之论,察哲人之思,学智者之辩,尝试智慧表达,让学生不断接受、贮存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能量,为他们今后成为“善于哲思的智者”打好基础。七千余字的论文《催生善于哲思的智者——初中语文释放人文性能量的智慧选择》发表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后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近年来,我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执教展示课、做讲座一百多场,发表“无痕语文”系列论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十多篇,其他刊物五十多篇。

4.建设课程团队。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中指出,课程建设是通过校内教师协同推进实践性研究而完成的。校内教学实践的经验交流和积累是创建作为“学习履历”的课程的具体过程。在如东实验中学,我对校内外老师开放课堂,相互分享有趣的和困难的遭遇。所有语文老师都进行公开教学,整个课程团队富有热情与朝气,切磋研磨,相互评价,开展了一系列的富有创造性的合作。2011年,南通市中青年名师李凤工作室成立,五年间,我们合作共建了大量课程,为南通市乃至全国教师培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无痕语文”团队孵化出江苏省特级教师一人,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十名,多位老师荣获全国、省、市优课或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多人次获得省市级综合表彰。2016年4月,在“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第二期教师一组工作会议”期间,“无痕语文”团队十多位老师,用演讲与课堂教学等方式向省内外来宾汇报“无痕语文”课程实践成果。《中国教师报》等多家媒体专题推介“无痕语文”课程团队。“无痕语文教学主张与教学艺术网”访者不断。“无痕语文教学主张与教学艺术研究”2013年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特等奖,2014年荣获全国首届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二等奖。2015年,推广“无痕语文”教学成果的一组文章刊发于《基础教育课程》,《无痕化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一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一如师父曹津源先生所言:“李凤老师就这样真爱着,行走着,幸福着,享受着,她似乎没有很多语文教师所说的无尽烦恼。雪落春泥,悄然入土,孕育和润泽着生命。虽然‘无痕,却有声有色;虽然‘无痕,却有滋有味;虽然‘无痕,却如诗如乐。‘无痕之雪,无声中却有歌,无形中却有画,这就是哲理人生。‘无痕无巅,追求有径。李凤老师和她的团队永远是攀登者,享受者。”[4]

参考文献:

[1][2][4]曹津源.无痕无巅 追求有径——探寻李凤老师“无痕语文”的三重境界.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9).

[3]冯卫东.道是“无痕”却“有痕”——探寻“无痕语文”的“有痕机制”.基础教育课程,2015(11).

(李凤,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26001)

责任编辑:颜莹

【人物速写】

李凤差不多可以用“大器晚成”来形容。她是在过了不惑之年才评上特级教师的,其实这个称衔早些年就应该给她。我早就听说过她,语文课上得好,文章写得好,一心爱着她的语文,爱着她的学生,爱着她的教育。然而,生性淡泊的她总是收获着晚秋的庄稼——不仅特级教师晚评了几年,就是进入南通市名师培养第一梯队,还是被“增补”进来的。不过,就是这“增补”,也实在是够不容易的。南通市数以万计的中小学教师,名师培养第一梯队的“正选”才二十几人,而“增补”则更少,也就两三人而已,李凤增补进来,完全是凭实力。

李凤的课,我以为很可以细细品味。乍品,是淡淡的茶,不是高峰迭起的热闹和喧嚣,风儿轻轻,声儿柔柔;再品,是浓浓的汤,渐入佳境,香味四溢,与课题相关的文化信息她仿佛信手拈来,左右逢源,目不暇接;终品,是醇醇的酒,绝对的厚重与实在,可以指出若干缺点来,但无人会指责她的课浅薄或轻浮。我曾经对她说,你的课是渗透了感性的理性,理性是课的本质,感性则是课合身的衣裳,她的课堂愿景是崇尚和追寻理性的,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及走出课堂都能有思考兴趣和经历,这也是课堂的一种境界吧!

李凤追求的是“无痕语文”,这里的“痕”,其实指的是“雕凿”,是板着面孔的教化和符号系统的理性压迫力。李凤试图在她的语文课堂里,引领学生去作中国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的愉快之旅。她希望这种“旅行”尽可能让学生轻松一些,在不知不觉中对语文“美的历程”完成“幸福徜徉”。

要让语文课堂“无痕”,教师本人实在要“有心”。用心进行课前准备,用心谋划课堂设计,用心关注课堂流程,更要用心搜集课程资源。想来李凤读的书甚多,经的事甚多,这从她在教学中根据课题所作的资料和文化拓展能够清见。她教《散步》,未入正题,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自己全家福的照片,向学生讲述发生在自己家庭里的亲情故事,然后再领着学生和课文作者的一家一同《散步》。她教《枣核》,大量引用我国古代诗词借景物表达情怀的意象佳句,把海外游子的思乡爱国情思放到宏大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中去观照,课上得清透而厚重。

借助课文外的课程资源,有时李凤倒并不拘泥于一文一课的当下用途。她出差去镇江,买回有名的“恒顺”香醋,在课堂上和学生们一道品醋;她支教去陕西,买回临潼大石榴,和学生们掰开石榴,每人几颗晶亮多汁的石榴籽,美美地品尝完再上课……我认为她的这些“另类”举动,至少有三大好处,一是增进师生间的交往,亲师效应油然而生;二是领略中华文化中的美食文化,热爱生活和热爱祖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三是为以后的课堂教学垫厚课程资源基础,李凤的学生会因为多有感性的积累,而能较为顺利地进入相关的规定情境,从而更好地把握课文主旨。

李凤的文章,几乎全和她的课堂教学和课文研读相关,因此,就毫无故作深奥的理论伪饰,也没有无病呻吟的矫揉造作,很是实在,很有心得。她告诉我说,曾经也很懒懈,是她的师傅,名师曹津源“逼”着她动笔的。现在是一发而不可收了,屡有文章见诸报刊,我读来,差不多篇篇都很值得咀嚼。

我想,李凤的“成长心态”足以为教师们树立一个榜样,在她的身上,自我实现的内驱力、不断进取的学习心、积极的人生姿态、甘守寂寞的做学问的态度以及与人相处的真诚坦荡,不仅是老师们,也是我可以参照、可以汲取的。

(严清,南通市名师导师团,226001)

【人物档案】

李凤,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初中语文教研员,市区义务教育教研室主任,正高级教师,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南通市中青年名师李凤工作室领衔人。她是“无痕语文”教学主张的倡导者与践行者,发表相关论文150多篇,出版专著《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无痕教学 润泽生命》,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执教展示课、做讲座近200场,其研究成果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特等奖,全国首届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二等奖。

猜你喜欢

课程语文老师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自行车的发明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