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师指导模式文献综述

2017-03-22俞秀宝赵轶

商情 2017年1期
关键词:研究生

俞秀宝+赵轶

【摘要】导师指导模式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针对导师指导模式研究,本文按照导师指导模式的定义、导师指导模式的类型、与学生满意度的关系以及指导效果的考核四个层面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获得对于当前教育工作的启示。最终在分析现有研究不足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研究方向的展望。

【关键词】导师指导模式;学生满意度;研究生

1引言

高校博士生是许多研究项目的知识生产者,是一个国家未来科学研究的主导力量。可以说,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以下统称为研究生)专业知识的拓展,科研能力的提高以及最终学业的顺利完成等方面都离不开导师的帮助和指导。研究表明,无法成功完成学业的博士生一般与导师关系差、及与导师没能提供良好的指导有关,只有极不寻常的博士生才能在弱的指导下顺利完成研究工作并毕业。笔者通过对“导师指导模式”进行重点检索,整理分析了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资料,从导师指导模式的定义、导师指导模式的类型、与学生满意度的关系以及指导效果的考核四个方面进行梳理。

2导师指导模式的相关研究

2.1导师指导模式的定义

高等教育的导师制度源于英国牛津大学,是作为一种侧重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学术指导和教学的制度而产生,后成为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对于研究生指导模式确切是什么,我国学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部分学者认为研究生指导模式就是研究生培养模式,也有学者则认为研究生指导模式是一种管理模式。许克毅等人提出,“导师的指导方法实际上指的是一种管理的宽严尺度。”胡晓阳提出“学生与导师之问的互动特点,以及导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需要,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方式和过程,就构成了导师的指导模式”。通过对比,笔者发现这些定义的本质上并无巨大差别。无论是指研究生培养模式还是管理模式,它们在很大一部分上是相互渗透、难以分割的。因此,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一种涉及导师和研究生双方,既有学术互动也有日常交往互动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关系体系。

2.2导师指导模式的类型

导师的学术指导和师生关系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很多学者对导师指导模式的类别进行了划分。英配昌、安桂清将导师指导模式归结为两种典型:“放任自流型和拔苗助长型”。Murphy通过访谈将指导模式归纳为四种取向:控制信念取向(带学生做研究)、指导信念取向(对研究过程进行指导)、任务中心取向(指导过程更多关注所要完成的任务)和个人中心取向(更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这四个维度划分的依据实则是导师指导的中心任务,现如今以最终学位论文质量为主要考核指标的评价方式是对任务中心取向的肯定。加拿大学者阿克(Acker)等将导师指导模式分为“技术理性(导师扮演管理者角色)”和“协商秩序(师生间存在互动、对话关系)”两类。而更多的学者则没有明确对导师指导模式的类别进行划分,而是选取了能够代表导师指导模式的几个关键点去考虑。Severinsson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通过验证式因素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等方法指出导师指导模式有以下几个关键方面:问题解决,研究准备程度以及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其认为导师进行指导的最主要的任务是监督研究过程并给予鼓励和对于论文初稿重要的建设性意见。同时论文能否成功顺利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研究指导的质量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导师对于研究课题的兴趣和擅长程度。

2.3与学生满意度的关系

何种指导模式、具有怎样特点的指导模式可以对于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学位论文质量乃至个人发展有着更大帮助,令学生最为满意,很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目前测度学术指导质量比较成熟的工具是英国和澳大利亚的研究生经验问卷和美国学者Rose的“理想导师量表”。与之前已有的调查理想导师模式的问卷(通过让学生对自己目前被指导模式的特征进行评价,比如研究技能的指导等)不同,理想导师量表则是让学生对他们认为理想导师所具备的特质按照重要程度进行打分。据这些量表进行的调查和访谈,尽管在调查地区、学科背景、样本数量等方面不尽相同,但结果却趋向一致。也有学者提出质疑,Dedrick通过测度选项的错误共变性发现理想导师量表中的个别选项相似性偏高,影响了最终结果的准确性。他认为应将这些相似选项合并或者剔除多余的选项来改善理想导师量表。尽管如此,Dedrick仍对理想导师量表的作用持肯定态度,他认为多数选项的荷载都是适度的,可以反映出博士研究生对于理想导师所具有特性的侧重程度。Dedrick还创新性的探讨了性别不同是否影响对于理想导师的判别。根据理想导师量表中各分项的调查结果显示性别差异对于理想導师的度量并无显著差异。在进行相关研究的过程中,不少学者也有了一些新的发现。周文辉在对不同学科研究生的评价的分析中同样表明,工科研究生对师生关系的满意度显著低于其他学科研究生对师生关系的满意度。综合相关文献的调查结果,笔者发现对学生学术指导越频繁、指导内容越为具体和明确、师生之间的科研兴趣点越契合、导师精力的投入越多,则学生的满意度越高。笔者综合多位研究者的调查结果发现,研究生对目前的导师指导模式及师生关系总体上还是满意的。

2.4指导效果的考核

张华提出可以将管理学中目标管理的思想应用到指导模式当中,建立目标导向的研究生导师指导模式。他认为目标是导师期望和学生期望双方相平衡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同时设置合理的目标会使双方更具方向感,激励其努力实现共同设置的目标。如今普遍存在的以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作为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结果习性指标的思想就是目标管理的体现。Severinsson同样认为导师进行指导的最主要的任务是监督研究过程并给予鼓励和对于论文重要的建设性意见,可以通过此类结果性指标去衡量指导效果。但施亚玲则提出对于导师指导工作的评价上应转变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即对指导过程进行全程性的考察评估。她指出可以通过对指导模式的组成要素的效果评价来考核指导过程的效果,这就使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效结合。

3目前导师指导模式相关研究的局限性

3.1针对现有指导模式存在的不足如何去修正、完善很少提及

对于目前导师指导模式的现状(分类、与学生满意度的关系、缺陷等)的研究相对丰富,但基于此之上进一步提出如何去修正、完善从而提高指导质量的研究却很少见。当然这与现实中的指导模式千变万化的现实情况有巨大的关系,我们无法去寻找一个在任何情境下都行之有效的指导。但提出一个相对指导性的准则是必要的。

3.2很少涉及到除师生外的其他因素对指导模式的影响

现存的有关于导师指导模式的相关研究所涉及的影响因素基本都集中在师生双方上,而罕有去考虑学校政策制度、宏观教育环境等外界因素对于导师指导模式的影响。虽然导师与学生作为直接主体,对指导模式的作用是重大的。但双方同处在学校的相关政策下、社会整体教育制度之下,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这方面的因素研究很少涉及。例如国家若对教育足够重视、积极引导和推行教育制度和方法的革新,则也会促进指导模式的完善和进步。师生所处的外部环境对于导师指导模式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应该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

4研究展望及启示

在指导形式上,相较于早期的单一导师制,目前存在的双导师制和导师组制就是在其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可见,我国学者们正在积极探索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指导模式的多样性和有效性。尽管双导师指导模式、导师组指导模式目前都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在运行机制上易于产生责权利不清晰的问题。但其也有很多值得肯定的方面,多导师制克服了单一导师制中个人认识的局限性,特别是在面对前沿问题、复杂问题、跨学科问题时,使导师指导从独立走向协作、从单一负责走向集体分工负责。当下,双导师指导模式和导师组指导模式并未得到广泛推广,即使某些实行了双导师和导师组指导模式的高校,其实际运行时仍然是单一导师在主要负责,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不过,笔者相信有了这样一个开始,接下来在导师指导模式方面定会有更进一步的创新。

在指导模式的相关研究中,研究者采用的问卷及分析方式都大同小异,因此也很难有突破性的发现。而且,各类问卷的质量良莠不齐,问卷中各选项设置的相关性和合理性也有待改进。因此更为完善的分析体系和独特的分析视角是导师指导模式的相关研究接下来的一个方向。

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写作和学术科研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通常源于对于研究思路及研究过程设计的错误、不准确及不充足的数据收集和处理方法等。而这些根本上來自于学生自身经验的不足和导师指导的匮乏。据调查,很大比例的研究生由于不充分的研究指导、研究支持和研究环境而最终导致未能顺利完成他们的学业。对此我们应引起足够重视,与此相关的研究更应该更多更深入的探讨下去。

参考文献:

[1]Thune,T.“Doctoral students on the university-industry interface: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Higher Education[J].2009,58(5):637-51

[2]余凯等.研究生视角下的指导关系探究——以美国马萨诸塞大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4(6)

猜你喜欢

研究生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研究生优秀作品选登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北京高校研究生和留学生情况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作品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作品选
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作品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