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核心价值:无锡市“新优质学校”项目的阶段推进与反思
2017-03-22龚雷雨吕红日
龚雷雨+吕红日
摘要:无锡市“新优质学校”项目坚守教育公平伦理,围绕“学生素质发展”展开学校质量内涵建设的新探索。自实施以来,项目组建立并优化“管、办、助、评”的组织体系,加强项目专业建设水平,重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力图构建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通过反思改进将项目建设不断推向深入。
关键词:“新优质学校”; 核心价值;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2A-0018-04
2013年底,我市发布《无锡市“新优质学校”培育建设工作意见》,计划以项目管理、支持的形式,培育建设一批自觉坚守教育核心价值,不挑生源、不争排名,管理规范、品质优良的“新优质学校”[1]。2014年初,全市遴选确定25所培育建设对象,同年3月项目建设正式启动,随后历经“学校发展评估标准颁布”—“学校基本情况摸底调研”—“学校发展规划完善修订”等环节,目前进入“规划推进落实”的关键阶段。“新优质学校”项目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发动、相关教育机构参与、项目学校主动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复杂性、交互性、行动性等特点。在建设过程中,一些基础问题亟需理清并明确答案。这些问题用提问的方式就是:“新优质学校”项目的核心价值是什么?项目建设任务繁多,哪个是中心任务?项目组如何运作,才能朝着核心價值规定的方向迈进?本文拟对这些问题做出应答,通过介绍我市“新优质学校”项目建设有关情况,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一、核心价值:追求教育公平,突出质量重建
把握准确的价值导向是建设“新优质学校”的关键。理清“新优质学校”建设的核心价值,需要回溯到“为什么建设新优质学校”这一起点。关于“新优质学校”建设价值,概括而言,“新优质学校”不是一般的学校建设项目,是指向教育公平,围绕“学生素质发展”开展的学校质量内涵建设的新探索。
首先,教育公平彰显项目存在的价值合理性。“新优质学校”带有鲜明的教育公平特征。2008年我市启动“无锡市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着力促进义务教育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均衡发展,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公平教育机会和优质教育条件。2012年,我市所辖市(县)、区全部建成“无锡市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成绩背后,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义务教育一直有两个突出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其中之一是区域内重点校与非重点校的实际差距没有减小,不对称的生源选择和资源配置导致这两类学校质量悬殊反而越来越大。一方面,数量少名额有限的重点学校无法满足社会普遍高涨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多数家长“望名校而兴叹”;另一方面,城市内大量“家门口学校”没有教育话语权,无法享受到充分的发展权,成为教育改革过程中实际的发展沉默者。提出建设“新优质学校”,办好一批“家门口的学校”、“老百姓子弟的学校”,启动社会中下阶层子女教育补偿机制并逐步扩大影响,有助于增强教育普惠,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发挥区域教育的公平示范作用。“新优质学校”建设追求教育公平、实施教育补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选择“家门口”的社区学校作为建设对象,为学校各方面发展提供补偿和支持;二是在学校自主建设过程中,为经济不佳和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补偿和支持。2016年,该项目被我市列为“为民办实事”十大民生工程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新优质学校”建设为普通市民子女实施补偿教育,有着鲜明的伦理性和合理性,受到社会普通民众的广泛关注。
其次,质量重建凸显了项目建设的价值导向性。我市义务教育尚需解决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区域内科学全面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有效机制尚未建立。学校评价主要依赖学业测评和分数排名,不能科学全面反映国家教育对学校办学质量的指导要求,也不能引导地方社会对义务教育发展做出科学理智的判断,对学校教育提出合理的要求。随着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社会生存空间不断拓展,城市中固然还有不少人群寄希望于考试竞争,希望以此获得更多的社会进阶资本,改善生活和生存的现状——这说明教育的工具价值,特别是重要考试的淘汰选拔功能依然强大;但是必须看到,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意识到“教育过程”本身的价值,“以人为本”的主体意识正在更多的社会群体中快速形成,“教育成人”的思想观念已经在理智上成为主流。教育功能的多元化与功利化发展、教育过程的生命价值与生存意义、学业成绩与素质发展的关系等攸关民生利益的矛盾和问题引发普遍关注。义务教育“为改变生存状态和改善经济生活打基础”的功能定位变得保守和狭隘,越来越不能满足市民们对更加优质教育的需求。希望孩子在学校充分享受到真正的21世纪教育——这才是更加广泛的市民阶层的心声。这其中反应最强烈的莫过于期盼打破应试教育文化环境,让义务教育走出“考试竞争”和“分数排序”的怪圈,学校工作重心从“应试”转移到“育人”,从只看“冷冰冰的分数”到关注“活生生的人”。这些期望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反映就是:对分数不高的非学术型学生,所谓的学校优质教育质量体现在哪里?在应试环境下,聚集优势资源、挑选特别生源,最后达到提高分数和应试排名的目标——这是传统重点校的基本特征,已经全面渗透在学校的教育价值观、思维方式、管理制度和行为模式中。改变应试排名,关键要改变以分数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评价,将学校从“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评价束缚中解放出来,构建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全面科学评估学校办学水平的机制。提出培育建设“新优质学校”,不挑生源,就是希望学校摒弃片面的“以分数为核心”的学校教育质量观,探索和重建“以学生素养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培育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质量观,变革教育质量发展方式,不再走过往重点学校质量建设的老路。
由此可见,“新优质学校”积极呼应了地方社会对促进教育公平和变革教育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强调教育从“分数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型,带有鲜明的教育伦理色彩,符合素质教育的方向和要求。倘若淡化项目的伦理性,忽视探索构建素质教育质量体系,很可能偏离 “新优质学校”项目建设最初设定的轨道,陷入事务性的环节和程序,沦为一般性的资金支持项目。
二、运行体系:优化组织架构,强化专业引导
按照前期设计,我市“新优质学校”建设项目初步构建了“管、办、助、评”的组织体系。管,即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的依法依规管理;办,即25所“新优质学校”培育对象自主办学,体现项目学校的自主性、主体性、主动性;助,即专业团队和业务部门的助力引导,市教育局明确市教科院及其专家团队、教育惠民服务中心、教育电视台作为项目助导机构,为项目提供专业引领和舆论支持;评,即评价部门的绩效问责和诊断指导,由市教育评估院负责。经过实际运作,这个组织体系逐渐显示出一些局限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在管理方面,市(县)、区教育局的管理缺位,导致管理脱节,影响监管力度;在助导方面,市教科院一定程度补位市(县)、区教育局,实际扮演着组织协调、调控节奏、把控进度的管理角色,混淆了自身定位和职责分工,极大影响了其专业表现,项目学校未曾获得充分的专业指导,学校主体建设容易变成依赖经验的主观建设;在评价方面,市教育评估院很难保持第三方的客观评价,与专业机构评价相比,下达指令的管理色彩较为浓厚。
“新优质学校”项目要达成“促进教育公平、探索质量重建”的目标,需要明确市(县)、区教育局承担相应的管理职责,让它们直接介入管理,有助于在项目成效和学校责任之间建立一定的利害关系。校长作为“新优质学校”建设第一责任人,需要对建设成效负有主要责任。助导机构主要发挥专业支持和环境导引的作用。市教科院本应充分发挥项目建设的专业研究和策略咨询职能,由其负责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负责为项目决策实施提供专业指导和智力支持。专业指导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时应答,为学校建设发展答疑解惑,提供方向指导、工具途径、策略方法、效果样例等;二是定期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项目推进实施的咨询报告等;三是参与“新优质学校”学生素质发展性评价指标的研制和实施,负责搜集问题,积累实践经验,提炼建设成果。项目指导的专业程度决定着“新优质学校”建设的专业水平,保证建设成果的科学有效。关于项目评价,建议由市教育评估院委托高校或者社会专业机构,组织成立“新优质学校督导与评价中心”,以第三方身份参与评价。这样重新设计的项目建设组织构架及运行体系会更趋合理、高效,详见下表:
三、中心工作:突破评价瓶颈,着眼师生发展
“新优质学校”建设项目工作任务繁杂,各个阶段任务重点各异。例如,在摸底调研阶段,项目组主要任务是开展调研走访,实地考察学校,通过对话交流,寻找特色亮点,聚焦发展生长点;在制订发展规划阶段,项目组与学校深度对话,找到“最近发展区”,帮助学校明晰自身定位,发现近期的参照学校和中长期目标学校,制订“三年发展规划”,确定再次出发点。随着项目的推进,评价对项目建设的价值导向、程序调节、过程监督、绩效激励、全程管理等作用愈加凸显,项目组深切感到“评价是指南针,评价是风向标”,必须把评价自始至终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
2016年初,项目组制定了《无锡市“新优质学校”建设培育工作评估标准(试行)》(简称《评估标准》),试图从三个维度对项目学校的推进措施和成效进行评估。一是规范办学,包括师德师风、招生编班、课程实施、课业负担和校园安全等五项二级指标;二是主动发展,包括管理优化、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和评价变革等六项二级指标;三是特色创新,对创新项目进行评估。与多数的学校办学质量标准相比,《评估标准》具有若干方面的新意,但由于欠缺专业技术和实践检验,也无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在价值反映方面,评价内容与“教育公平、质量重建”的目标指向有一定的差距,指标内容的伦理色彩较弱,质量重建的意图和表现不明显;在核心内容方面,学生发展没有成为核心指标,没有突破“重视考分”的思维惯习,甚至遗漏了一些重要的学生发展指标;在专业方面,缺少评价工具和量化数据,无法保证评价工具的科学性,编制专业测评工具的能力需要加强;在评价功能方面,没有观照到学校的改变,评价没有涉及改进的功能,也无法持续跟踪改进的结果。
为此,我们计划在《评估标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调整。关于评价内容选择和指标的制订,把学生发展置于评价的核心位置,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作为围绕核心的两翼。学生发展性评价指标应全面反映学生的社会发展、个体发展、学业发展、综合发展和公平发展,围绕道德行为、身体素质、学业学习、特长爱好、综合技能、公平教育提供具体的评价参考标准;教师发展性评价应立足于学生发展,此外还应关注教师素质和身心健康,了解教师专业成长和公平发展,围绕学生因素、自身因素、专业因素、机会公平设计具体的评价参考标准;学校发展性评价的核心也是学生发展,此外还应关注教师发展、规范管理、特色和公平建设,建议从学生要素、教师要素、管理要素、特色发展、公平发展五个方面设计具体的评价参考标准。关于评价主体,由于学校师生作为主体自主开展“新优质学校”建设,项目评价主体应包括评价所涉及的攸关方以及评价实施者在内的全部人员。关于评价报告,经过数据分析和处理后,由项目组撰写规范专业的评价报告并反馈给学校,解读关键指标,聚焦问题、开出“药方”,帮助学校采取措施,实施跟进式改进。
回归教育本源、推动教育转型的“新优质学校”项目建设实施至今,我们不断明确问题,明晰项目定位,探明发展策略。为了稳健推进、有效实施,项目组还将进一步细化研究项目建设的价值系统、操作系统、动力系统和保障支持系统。下一阶段,还将重视推进基于设计的行动研究,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改善课程与教学。改善课程与教学意味着树立课程教学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提升统整课程和改进教学的能力。学校要敢于探索教学实验与创新,鼓励个性发展,重视对发展不利学生进行教学补偿,把學生发展真正落实到课堂细节和学校的日常生活中[2]。二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意味着校长俯下身段多与教师沟通交流,在尊重、欣赏教师的过程中增进彼此的理解,赢得教师的信任。学校要掌握激发教师工作热情的方式方法,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引导教师主动发展。三是提升学校领导力。改善学校领导,校长努力修炼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管理艺术。增强文化领导意识、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四是优化学校组织环境。优化学校组织环境意味着重视学校组织结构建设,协调好行政管理人员与教学科研人员的关系,控制学校规模与班级规模,把学校建设成为充满人文关怀的民主平等的专业合作型组织[3]。五是获取外部支持。建立旨在增进家校合作的制度机制,促进学校与社区融合,学校重视发展公共关系管理能力,谋求媒体舆论的理解和配合,创造条件增强社会公众参与学校建设的力度、广度和深度。
參考文献:
[1] 无锡市“新优质学校”培育建设工作意见[EB/OL].http://www.wxjy.com.cn
[2] 夏雪梅.新优质学校走向哪里——基于43所学校变革路径的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3(10).
[3] 华敏.从新优质学校校长身上借鉴到什么[J].上海教育科研,2013(3).
责任编辑:丁伟红
The Core Value and the Project of “New High-Quality School” in Wuxi City
GONG Lei-yu & LV Hong-ri
(Wuxi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Research, Wuxi 214001, China)
Abstract: The project of “new high-quality school” in Wuxi City sticks to the ethics of education equity and revolves around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ccomplishments to make a new exploration of school quality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the project team has established and optimized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 of “managing, running, helping, and assessing”, strengthening professional levels of construction, and emphasizing the guiding function of assessment, with a view to constructing the assessing system of students development and deepening the project constantly.
Key words: “new high-quality school”; core value; education equ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