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2017-03-21张慧
张慧
摘 要: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既是信息社会公民成长和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信息技术学科建设和学科特点的需要。为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二要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道德。
关键词:信息技术;德育教育;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7-016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7.103
德育教育在初中生成長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具体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来说,它在日常教学中的被重视程度又是不容乐观的。学科的技术性特征使很多人,包括师生双方,对学科内涵的德育教育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都会无视,这极其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因此,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将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努力发掘学科内在丰富的德育资源,以此来真正促进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提升。
一、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一)信息社会公民成长和课程改革的需要
现代社会的信息化特征正日益明显。与这一社会发展潮流相对应,它日益要求信息社会下的现代公民应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以保证个人相关行为的正当性和正确性。与之相关,才有了中小学各学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由此可看出,以培育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还要在这一过程中“正确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以保证信息技术使用的“负责任”,即明确自己在信息社会下的公民义务和权利、公民伦理和法规,等等。事实上,这种“负责任”,在日常教学中亦有体现,如教育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等。
(二) 信息技术学科建设和学科特点的需要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给人们无限精彩,但这种精彩并不能掩盖其发展过程中伴之而生的糟粕成分,如互联网上大肆传播的暴力和色情相关的垃圾,以及肆意破坏好和获取不义之利为目的的计算机病毒等。这些都极其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并可能会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并导致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高发等。对此,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在带给学生技术精彩的同时,也要加强和提升学生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否则,没有了良好的信息素养做前提,再好的技术掌握,无论对人对己还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无益甚至有害的。
二、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与学科特点相关,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机房(教室)中进行的,因此,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应渗入到知识学习和上机练习当中。发现问题后,也应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循循善诱中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做法的错误性,通过建立正确的课堂规则意识来改正。如上课过程中机房的卫生保障,不乱扔纸屑垃圾等;如计算机设备的安全维护,正确开关机程序、合理使用鼠标键盘等等。总之,要教育学生遵守并养成维护机房规则的重要性和习惯,以备下次课程的顺利进行。
这里,也需要教师自身付出一定的努力,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要求学生做到之前,自己先要做好,在“言教”的同时辅以无言的“身教”会更有说服力。“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含义下并非只有“能力”这一选项而是还包含有“打铁人”自身的良好习惯的内涵。所以,教师的日常教学也要保持自身行为的良好。如机房内不吸烟不乱扔物品的卫生保持习惯、课堂演示和上机指导过程中的良好的操作习惯、计算机文件分类存放于相应文件夹的习惯等,这对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说明学生的知识获取和技能形成并不完全是教师教的结果,也与学生的自我学习管理密切相关。因此,尽管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参差不齐和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能令人满意,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技术的魅力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引领学生在教学中结合学习主题,以教学情境的科学创设和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和探究精神,进而以成就感的获取和积累来促使学生展开更加深入的学习。例如,教师本着由易到难原则,结合教材内容确定探究主题并明确小组任务完成的标准,即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效果取得要比教师单纯的“讲解—演示—训练”的效果好得多。
显然,教师采用的一些教学模式,必须要考虑到学生个人的具体学情,尤其是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对此,教师可以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以同伴互助的影响力来使不同能力间学生的学习水平共同提高。这就需要全体学生间共同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在相互鼓励、合作、帮助的基础上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和共同进步。而这对于学生个人来说,也有助于其养成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探究精神。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道德
对初中生而言,信息技术使用道德的定义可窄化为网络道德。对初中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首要点是引导学生认知、理解和遵守一定的网络道德要求,认知网络社会的复杂性尤其是其负面化影响。如文化传输的不成熟、网络信息垃圾的肆虐等对青少年的危害等。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网络道德自律的认识和能力,正确认识网络垃圾、避免网络诈骗、拒绝不文明上网等行为,进而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观念和行为。其次是结合学生的成长阶段、身心特点和学习特点,向他们推荐一些优秀网站供他们进行学习,既包括文化知识的获取也包括信息技术能力的获取等,这对于学生正确认知网络对自身学习的促进作用也是极为有益的。
总之,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既是课程内在的规定性需求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为此,教师必须要在充分认知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策略和方法,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渗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