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发展视域下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7-03-21王岩,高鹤
王 岩,高 鹤
(1.长春大学 经济学院,长春 130022;2.长春工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长春 130012)
民营经济发展视域下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王 岩1,高 鹤2
(1.长春大学 经济学院,长春 130022;2.长春工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长春 130012)
民营经济和地方院校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方院校能够在人才储备、民营企业文化凝练、信息情报搜集和产业升级等方面助力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的长足发展主要依托于人才。当今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迫切需要复合型、应用型、创业型等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作为培养各种类型人才的最主要阵地,地方院校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灵活选择或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民营经济;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越发凸显。国内外学者纷纷关注到地方院校与发展民营经济以及发展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舒尔茨(Schultz,1956,1959)和丹尼森(Denniosn,1960)依据不同的方法,分别测算了美国20年代到50年代末教育水平的提高对经济的贡献程度,但没有进一步分离出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Caffry和Isaacs为代表的一些美国学者,针对高等教育消费为区域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拓展区域的经济基础建设方面,展开研究。我国学者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研究起步较晚,张光斗提出必须加强高等教育与经济建设的结合与合作[1],张军认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需形成良性互动关系[2],李常香、陈敬良分析了部分省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问题[3],等等。本文将从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的视角分析地方院校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民营经济的发展。
1 地方院校助力民营经济的发展分析
近些年来,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展动力,尤其是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发凸显。然而,在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时代,伴随其快速发展的同时,民营经济也遭遇诸多瓶颈,迫切需要理论支持、智力支持和社会支持。地方院校不仅是实施高等教育的社会机构,也是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服务机构,从而在诸多方面助力民营经济的发展[5]。
(1)提供全方位的人才储备。众所周知,民营经济在地方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并且也是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地方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可以为民营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各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些经过高等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的毕业生走到就业岗位,一方面可以逐步改善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结构,改变以往几乎由家族成员掌握企业命运的局面;另一方面,这些专业人才其中有一部分会成长为行业内优秀的职业经理人,这有助于解决民营企业尤其是家族民营企业未来传承发展的重大问题。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吸引大学生就业的能力增强,辅以地方院校加强就业观念的指导,这将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的态势。
(2)促进企业文化凝炼提升。虽然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界定和理解有不同的表述,但是业界普遍认为,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反映企业的整体精神素养,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常青发展的重要软实力。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同样是其发展壮大必不可少的软元素之一。地方院校越发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仅是贯穿于地方院校大学生的课堂教育中,也是企业文化形成的根源,当以大学生为载体的价值主体进入民营企业中成为企业文化的载体时,两者的碰撞会产生共鸣。另外,邀请企业相关人员走进课堂,宣传企业文化,诠释企业文化,使得在校学生有机会了解到企业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地方院校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传授过程能与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对接和融合,当毕业生走入民营企业岗位,形成高素质、高文化层次的员工结构,必然有助于企业文化的凝练和进一步升华。
(3)拓宽信息情报搜集来源。信息是新的力量源泉,企业的经营和决策需要国内外政策、市场动态、科技动态、竞争动态等各方面信息的支持和保障,从而成为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民营企业因受到资金和规模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信息获取往往成为其发展的短板。图书馆是地方院校的重点建设领域之一,是校内外文献信息中心。国家政策也支持高等院校拓宽服务领域,发展成为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地方院校凭借这些比较优势,创新工作模式,不仅可以提高院校的社会地位,还可以更好地满足民营企业对信息的强烈需求。
(4)转化科研成果促进升级。众多的地方院校是科技成果的重要生产地,尤其是一些地方工科院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国家政策支持和激励下,师资力量不断壮大,逐渐建设起各具优势的学科和专业,组建起多支优秀的教学和科研团队,搭建起多个现代化实验室及研究所,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这些科研成果一般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与时代发展要求紧密结合,其中不乏可以满足一些民营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和创新需求的成果。一些地方院校不仅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还同时主动寻求充当服务企业的主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申报设立面向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服务中心,发挥其特有的职能。笔者所在的地方院校就设立了“吉林产业发展与企业环境研究中心”和“区域经济与中小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两个研究中心多年来的潜心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部分研究成果已被相关部门采纳。当然,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也离不开当地政府、民营企业的支持和合作,以提高地方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2 地方院校服务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人才培养困境
(1)大学生择业观束缚就业取向。一般看来,很多学生的家长选择让自己的孩子就读大学,就是寄希望于将来他们能出人头地,找一份体面的工作,过上富足的生活。这些传统的思想似乎根深蒂固,调查显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流向集中于选择一线大城市,就业方向往往聚焦于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多年来的“公考热”就可见一斑。而众所周知,民营企业大多数属于中小企业,不仅亟需高校输送的各方面人才,也是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强有力的市场。但是民营企业中绝大多数还是属于家族式企业,没有建立起现代管理制度,对外来工作人员给予的待遇也不能达到大学毕业生的心理预期,这种种因素造成民营企业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足。
(2)人才培养方案与现实需求脱节。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专业设置、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从目前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来看,培养方案持续使用时间偏长,调整弹性较小,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日新月异,企业的用人需求也是灵活多变,民营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对高校毕业生需求结构的变化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难以得到反映,培养方案不能随时随地调整,或者即便调整也只能从新年级学生开始实行,这些普遍做法在用人需求和人才培养之间形成了巨大的时滞。另外,有些地方院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还不够准确,不能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状况调整课程体系,普遍存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不足、比例偏小、实践教学能力不强的情况,无法形成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3)教学资源短缺与需求矛盾突出。高等教育已经从原有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精英式教育过渡到大众化阶段,这需要大量教学资源的支持。但现实中校际、校内院际各专业难以进行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一方面,地方院校的师资力量不足。学生数量的激增需要配备相应数量的专业教师,然而受到编制等因素的制约,师生比例不尽协调。另一方面,实践环节的保障措施不充分。实践教学环节,比如各阶段实习,需要足够的场地和财力支持,地方院校难以安排所有学生参加到具体企业进行实习,企业也缺乏合作动力,即便是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现实中企业也难以接收如此大量的学生。这样造成某些实践环节如同鸡肋,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的创造能力受到压制。另外,地方政府是否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否营造出热烈的创业氛围,都将影响到人才培养的顺利进行。
(4)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不健全。当前,地方院校普遍采取教学质量监控来评价教师的授课质量,以学生的各科目成绩以及教学班级的成绩分布情况来评判学生的学习质量。这种评价体系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的评价都存在单一化、主观性的弊端。对教师而言,教学质量监控的评分体系是固定不变的,不能反映教师富于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效果;对学生而言,期末考试试卷分数占绝大比重的传统做法也遏制了学生个性差异、特长发挥,不能全方位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 面向民营经济发展的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选择
为民营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各地方院校首先应充分了解各种类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和特征,科学确立本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结合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本院校实际情况,针对不同专业采用适当的或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1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20世纪后半叶以来,伴随科技迅猛发展的步伐,各学科之间的界限逐渐淡化,不断出现交叉和渗透,学科融合现象凸显,社会环境发生的变化和不断涌现出的新问题同样会反映在民营经济领域,这就要求高等院校顺应时代潮流,培养大量具备跨学科知识、适应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内涵,学者们的理解差异性较小。概括而言,复合型人才一般是指依托某种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具有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知识,并善于充分整合,具备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人才。复合型人才具有综合素质结构优良、思维方式辐射宽广、社会适应能力强的特征。
(1)采用双学位制或第二学士学位制。1984年开始,经原教育部和教委批准,少部分高等学校尝试开办第二学士学位教育,主要为满足当时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与此同时,1985年,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一些重点学校试行了“双学位”教育制度。这些做法都受到了良好的社会评价。随着两种教育制度的广泛发展,许多地方院校也开始实行,加之两者培养目标和开设课程没有明显区别,许多人容易混淆。虽然双学位和第二学士学位都是以一个学科门类的学士学位为基础,再跨学科门类攻读另一个学士学位,但是二者在招生对象、招生范围、招生专业、发放证书和审批权限等方面区别较大。双学位制只招收本校全日制本科学生,专业和人数没有限制,高校自行审批,发放的学位证书上同时注明两个学位;第二学士学位制招生对象宽泛,除包含本校全日制本科学生,也可以包含外校,甚至外省的非全日制本科学生、在职人员等等,招生专业和人数由教育部批准确定,另行发放证书。
(2)采用主辅修制。主辅修制是指学生以所属专业为主业,统一要求和管理;因地制宜地供学生自主选择某些专业而非统一要求进行辅修,这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由选择和因材施教的空间,能够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这种教育制度手续办理简便,一般由学校教务处审批备案,辅修专业修满学分可取得相应的结业证书或者学位证书。当然,这种教育制度需要教务管理、班级管理和档案管理的协同配合。
(3)采用联合学位制。联合学位制是将联系紧密的两个专业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延长学生的学习年限完成两个学位的学习,允许中途退出攻读普通学士学位。攻读联合学位的学生,在并行学习的不同阶段,以其中一个学位的课程学习为主。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在2001年秋季学期起尝试设置联合学位,将两个非常实用的专业有机结合,学生用5年时间同时完成两个学位的学习。这种做法也给我国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4)创办培养试点或者试验班。一些高校为使得理科、工科和文科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已经在上世纪90年代初探索创立复合型人才培养试点,采取“3+2”培养模式或者创办各种类型的实验班等形式,比如学生在工科类专业学习3年后,择优到管理、贸易等文科类专业继续学习2年,取得两个学位,目的是练就成既懂工程技术又懂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些类似的做法,一些具备条件的地方院校也是可以尝试的。
上述几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一般的综合性地方院校都是可供选择的,综合性地方院校的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具备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前提条件。
3.2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般认为,人才从宏观上分为理论型(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对于应用型人才的界定,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或划分依据出发有不同的解释,比如有的分为创造应用型人才、知识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也有分为工程开发型、技术运用型、技能操作型[6];从产品的生产过程出发,将应用型人才分为工程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技术型人才三类[7]。
笔者认为,对应用型人才的理解不能一概而论,一方面要相对于理论研究型人才而言,另一方面还应考虑教育层次,尤其是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对应用型人才在培养目标、知识架构、素质和能力培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区别。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属于技能型或者实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
(1)校企协同培养模式。地方院校积极主动与企业联手建立实践基地,从而打破以往的封闭式教学。搭建实践基地,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习实践场所,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应用,在实践中探索和增强工作能力和应变能力,还可以利用企业的资源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有利于地方院校培育更多“双师型”教师队伍,并且可以引入企业的优秀管理者和工作者充实到教师队伍里,把实际工作场景鲜活地呈现在课堂上。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中,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从而实现“订单式”培养,宗旨是培养出更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
(2)第二课堂培养模式。第二课堂是相对于以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第一课堂而言的,主要指课堂教学计划安排以外的各种活动,包括社会实践、各种知识设计竞赛、创新创业项目、志愿者活动等等。比如暑期“三下乡”活动的开展,就是第二课堂的延伸,在把知识、科技和文化带到乡下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地方院校注重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的有机结合,使得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过程中能更有针对性地拓展相关的专业知识,强化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贯通,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灵活应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组织协调的工作能力。
(3)处方教学培养模式。处方教学模式是把“处方”和“教学”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态度及其动态,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作出“诊断”开出“药方”,也就是调整教学安排,以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就业能力。这要求以应用教育为主线,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弹性课程制度,搭建可塑性的知识体系,采用立体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加强综合素质拓展。
3.3 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指引下,同时伴随着创业型经济形态的出现,迫切需要培养创业型人才,依托其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尤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创业型人才培养不仅可以缓解就业压力,还可以打造出众多小型优秀企业家。
(1)创业型人才及其培养模式的内涵。对于创业型人才的内涵,释义有所不同。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培养创业精神》的报告中提出应具备的创业素养包含四方面能力:启动能力、强化能力、持续能力和实施能力。我国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设定培养的创业型人才应该是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还要具备创业意识,怀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具备创业能力。不同的学者也纷纷给予各自的见解:郝欣、于成龙认为,创业型人才是指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备良好的创业型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心理品质等基本素质,具有善于创新、敢于创造的个性和敢于拼搏的坚强品质,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目光独特、善于发现和把握机遇的高素质人才[8];刘文伟、何崚认为,创业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潜质,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开拓性、创造性的工作,并随时准备参与创业活动的人才[9];刘碧强认为,创业型人才是指具备丰富的创业知识、优异的创业能力,善于发现、捕捉、追踪、利用商业机会,通过创造性生产或经营活动,优化资源配置,将创造性想法和观点演化为切实的商业行动,进而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人员[10]。
对于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界定,胡明宝、王再新认为,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依据大学教育的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律而形成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定的教育程序及其方法、策略体系[11]。这一方法、策略体系还包括了与此相适应的微观层次的课程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模式、评价模式等;刘碧强认为,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创业素质教育与教学理念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而构建的关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要素结构、过程、方式方法、教学管理流程、运行机制、政策保障体系的标准样式。
(2)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目前,国内外许多高等院校在探索创业型人才培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构建起风格各异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英国形成的是一种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非官方协会等社会机构、企业支持的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美国主要是市场导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中国人民大学采用的是以提高整体能力和素质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采用的是以掌握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上海交通大学采用的是综合式的培养模式;武汉大学采用的是以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为理念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还有一些地方院校也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形成了与地方经济相适应的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温州大学依托温州的浓郁的地域创业文化开创了人才培养的“温州模式”;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发挥地域优势以及借助政府政策机遇,打造IT专业的创业培养模式;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了符合高职院校特色及本土化特色的创业实践课程体系。
4 结论
无论是民营经济还是地方高等院校,都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方院校应积极服务于民营经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民营经济的长足发展离不开人才,地方院校是培养各种类型人才的最主要阵地。在人才培养方面,地方院校应顺应潮流、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合理定位,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灵活选择或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能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和舞台,发挥其特长,彰显其个性,激发学生探索和创造的热情。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在不断充实理论教学型教师力量的同时,加大力度培育和引入具有实践经验和创业经历的教师,鼓励教师“走出去”和适当的“引进来”,力争建设起职业道德崇高、业务水平精干、能力结构健全、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人才培养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努力,包括政府的政策保障和民营企业的积极配合。
[1] 张光斗.加强高等教育与经济建设的结合和合作是发展经济的关键[J].中国高教研究,1998(5):12.
[2] 张军.对建立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关系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5):108-112.
[3] 李常香,陈敬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的非均衡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7):28-30.
[5] 高鹤,王岩.人才培养在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作用[N].吉林日报,2015-01-31(007).
[6] 季诚钧.应用型人才及其分类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6(6):59-60.
[7] 刘维俭,王传金.从人才类型的划分论应用型人才的内涵[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6):103-105.
[8] 郝欣,于成龙.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探索[J].教育探索,2014(1):143-144.
[9] 刘文伟,何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9):89-90.
[10] 刘碧强.英国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4(1):115-121.
[11] 胡明宝,王再新.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6-9.
责任编辑:张晓辉
AnAnalysisofTalentsTrainingModeinLoc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fromthePerspectiveofPrivateEconomyDevelopment
WANG Yan1,GAO He2
(1.College of Economics, Changchu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2, China; 2.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Private economy and local colleg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help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conomy in the aspects of talents reserve, cultural condensation of private enterprises, information collection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while the substantial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conomy mainly depends on talents. Nowadays,the changes of social economic situation need urgently complex, applied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with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As the most important position to cultivate all kinds of talents, local colleges should adjust the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timely and select or innovate talents training mode flexibly,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ultivating talents with high quality.
private economy; local colleges;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2017-03-10
吉林省教育厅项目(吉教高字[2014]46号);吉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H150159);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课题(JGJX2015C17)
王岩(1978-),男,吉林四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经济学方面研究;高鹤(1980-),女,吉林梅河口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济学方面研究。
G641
A
1009-3907(2017)10-007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