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标准交谊舞的“标准化”发展研究*

2017-03-21蒋佳峰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标准舞国标舞交谊舞

蒋佳峰

2006年,上海东方卫视推出了“舞林大会”栏目,让众多的影视明星与专业舞者搭档,在短时间内速成一段比较完整的舞蹈。“舞林大会”利用的就是各地明星的超强的聚敛力和舞蹈本身特有的艺术感染力。不仅让明星们参与其中,体会到了舞蹈的快乐与幸福,让舞蹈成了他们茶余饭后议论的热点话题,也让广大电视观众感受到了“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也可以把舞蹈演绎得非常完美”[1],为舞蹈的普及教育做了很好的宣传和影响,一度掀起了“全民舞蹈”的热潮。这种现象的背后反映了国标舞已由竞技性艺术逐渐纵深拓展为集动感与表演为一体的舞台表演艺术形象,角色扮演对于国标舞者而言已经变得不再陌生了。无论是心态还是形态上,艺术化的国标舞已与原生态的舞厅舞、社交舞相去甚远。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社交舞”从“社交”发展为“竞技”,从竞技性艺术发展为舞台表演艺术。不同标准国际标准交谊舞的发展演变是由所处标准的定位、规范构成的行为方式的影响和制约、所处标准个体的国际标准交谊舞实践活动,并赋予其国际标准行为以根据和意义的。因此有无严格标准规范是分析国际标准交谊舞文化形态(标准现象)的一种适切的视角[2]。在当前的国际标准交谊舞理论研究中,国标舞理论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研究成果较少,尤其是统一规范的标准分析更少。国标舞起源于拉丁美洲和欧洲,发展和盛行于西方国家,其本身就是西方文明的一个文化符号,蕴含着西方人的社会文化形态与价值取向。如何对国标舞形式背后的文化形态和音乐背景、艺术逻辑做比较深入的了解、创新中国国标舞教学表演体系的发展,是中国国标舞当前亟待需要解决的重要内容。

从产业运营模式来看,由于英式系统的竞赛模式与美式风格的舞蹈教学模式的商业运营模式协调发展时间长、结构稳定,其作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的过渡较奥运表演项目更为艰难,国际标准在兼顾艺术与运动协调发展也更为困难。本文以国际标准舞交谊舞的标准化进程来分析其历史标准的发展规律,并重点分析国际标准舞交谊舞从英式系统的竞赛模式与美式风格的舞蹈教学模式的商业运营模式之争到奥运目标下的运动或艺术定位之争的异化和发展,从中审视国际标准,这种模式的奠基、发展和繁荣的逻辑,最后依据欲成为奥运目标下的运动与艺术两者兼具的拉锯中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发展的未来。

一、交谊舞和国际标准交谊舞的衍生

交谊舞又可称为社交舞、交际舞或舞厅舞,虽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叫法,但其技术和舞蹈的内涵基本相同。社交舞蹈起源于宫廷的社交舞会。早期的社交舞蹈多以圈舞形式出现,美籍德国舞蹈史学家库尔特·萨克斯在《世界舞蹈史》中表示:环舞是群舞的最古老的形式,甚至类人猿也跳环舞。[3]根据荷马的书中的描述,将当时的舞蹈形式分为环形和线形。从下图1、图2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在跳舞的时候都是手拉着手,有时也会边唱边跳。

图1 1514—1523年,Baldassarre Peruzzi作品阿波罗和缪斯圈舞

图2 Fra Angelico 作品,Last Judgement局部

到了中世纪时期依然以环舞为主要形式,但记载中有了名字——Carole,Carole同样以环形和线形为主,其中环形舞者被称为Brawls,人们开始有了简单的舞步和旋律;线形舞蹈被称为法兰多拉舞,除了舞步和旋律外,人们对姿态也开始有了一定的要求。此外,在中世纪时期还出现了Estampie、Basee和Tordion舞等,这些舞蹈的产生不仅是当时人们休闲时的娱乐活动,更是舞蹈文化形成的载体,起到了一定传承作用。这个时期的某些动作不仅一直被沿用至今,而且并行于芭蕾和国标,例如当时被叫做Maniera的动作,正是芭蕾中epaulement和国际标准舞中反身动作的雏形,除了传承动作之外还形成了一些动作元素,如国际标准舞中核心技术的升降原理。

在西欧流行着舞蹈则与国际标准有了更多的联系,如Sarabance,Minuet,Passepieds,Chaconne,Tambourin,Musette,Gavotte,Rigaudon,Bourree,Hornpipe等。国际标准舞在英国的发扬或许要从这个时候算起了,1760年查尔斯二世带着“法国舞蹈”回到英国,在Pepys的记录里被描述为“看起来高贵且赏心悦目的舞蹈”。19世纪的华尔兹、波尔卡(Polka)、Quadrile,Lancers Galop,Cakewalk,Two step,Boston,Maxixe,Tango,One step,还有包括弧步在内的“动物舞蹈”在西欧地区流行。在这个被称为华尔兹的世纪里,芭蕾舞有着巨大的变化,先是开始强调了腿部的外开,其次是由脚跟离地到半脚尖发展到足尖上的舞蹈。

国标舞也是得到了极大的发扬与传播,从民间到宫廷的国际标准舞象芭蕾舞一样注重礼仪,线条同样是修长的。早期的华尔兹是种绅士的舞蹈,并且同样注重腿部的外开和脚尖的上升。在宫廷里走了一遭的民间舞带有浓重的贵族气质回到了人民的身边——舞厅,在这里,人们更加开放,舞蹈更显随意,也正是这样一种无拘无束的自娱自乐,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国际标准舞得到了大跨越的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看,国标舞是一种深入发展后的对舞。进入20世纪以后,华尔兹、狐步、快步、探戈,包括拉丁舞经历了宫廷、民间长时间的考验,在欧洲各地继续完善和传播。1904年成立的“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于1924年将欧美流行的舞厅舞舞姿、舞步、和方向加以整理、加工和美化,并以“国际标准交际舞厅舞”为名公布了华尔兹、探戈、维也纳华尔兹、狐步、快步、伦巴和布鲁斯7个舞种,称“老国际标准舞”。二战后,该协会又对老国际标准舞进行补充,重新整理了现在被国际社会公认的包括摩登舞和拉丁舞两大系列的10个舞种。

1919年开始,脸贴脸的握持形态开始出现,舞蹈动作不仅保持了原有的升降原理,而且升降的幅度越来越大,上升到高半脚尖而腿部的外开逐渐消失,男女对舞的优势在人们的拥护下表现得愈加强烈。

在交谊舞的发展过程中,国标舞一方面以舞厅舞为基础,一方面对舞厅舞起着渗透和提高的作用。国标舞的舞姿、技巧和某些可在舞厅施展的舞步、造型、完全可以融化到舞厅舞中去,使舞厅舞朝着高度文明典雅和丰富多彩的方向发展。英国人以西方古典芭蕾舞作为“国际标准”的审美方式,为舞厅交谊舞走向“国标舞”提供了标准。而英国人的既“高雅”又“保守”的绅士风度得到西方世界的普遍认同。于是英式标准应运而生。

二、英式标准建立的源起

十九世纪开始,社交舞由链舞(环舞)发展成双人对舞,由整齐划一的队形变换转变为注重舞伴间互动和对舞蹈的心灵诠释。此外,近代社交舞蹈的发展,受到了社会结构变迁过程中工业化、都市化、移民潮、中产阶级崛起、消费者文化和广告的兴盛、女性(女权)主义思想的抬头、科技进步以及个人本位等[4]因素的交互影响,使得社交舞到不再是闭锁于上流社会的私人娱乐,而能够逐渐贴近普通民众成为一项娱乐活动。因工业革命和中产阶级崛起的影响较为直观,故以下仅就其他进行论述。

1.都市化、移民潮促进英式标准的形成

都市化过程中,移民生产、生活及行为方式的变化,也使其思想观念发生了嬗变。人口向都市集中,大众对于新兴娱乐场所的需求不断增长。美国在爵士乐快速发展的助力之下,夜总会和歌舞厅顺势而立,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便有了一个互动交流和彼此切磋舞技的场所,它融合了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促使文化交流频繁、舞蹈发展演变。移民潮对国标舞和社会造成的影响甚为深远,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在西方人眼中的第三世界总是将神秘与热情画等号,殖民者将被殖民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异国情调的形式把原始社会与生俱来的原始美销往西方社会。然而情感经济和异国情调实质上保留了第一和第三世界间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关系及其疯狂对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搜刮和对经济资源的掠夺,这种带有国家文化和社会阶级不平等的本质差异,使得拉丁舞经过西方礼仪的白(教)化之后,可以带着致命的吸引力登上殖民母国的大雅之堂。因此,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岸移民潮对于国标舞发展最大的动机在于挑战西式拉丁非正统拉丁的地位,一位真正的拉丁舞者除了专注于拉丁舞蹈的舞步之外,其肤色、服装、表情、肢体语言和惯性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内在资本,与高贵典雅的西方舞者相比而言,毫无疑问地更能描绘真实的拉丁情感。迄今为止,使得国标舞的舞者无论其种族都会倾尽其可能的维持其光鲜亮丽的古铜色肌肤,以塑造外表符合拉丁印象的专业造型。

2.广告文化对国标舞消费者的正面影响

广告文化无远弗届的影响力在国标舞信息传递和教育技术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早期的国标舞为了避免同道中人的恶言相向和人身攻击这两种负面形象(野蛮、原始、奴隶和妓女等下层社会),在广告营销活动中,竭力将自己与高贵的上层社会形象和向上流动的社交活动相连接。在社会阶层垂直向上流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符号资本的累积来得以实现目标,居民收入和资产价格、受教育程度、出生名门望族及最具影响力的职业等是不易在短期内改变和突破,而文化资本(如:美酒美食的品味能力和名书古画的鉴赏能力)是一个很开放的话题,不同的领域对其概念都有着不同的定义和解释,目前尚未有定论。学习国标舞对身体的后天塑形以及自身气质、仪表仪容的提升有着显著的效果,参加国标舞比赛,出入高层次的演出、交流活动,可以结识一些过去仰望的社会名流。使得国标舞消费者有理由相信:通过学习和模仿得以使自己在短期内累计文化资本,进而改变形象、缩短与上流社会的差距[5]。

3.女权(女性)主义思想抬头

女权(女权)主义提倡者希望社会最终能够不分男女性别,给所有人更自由和平等选择的机会。使得女性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标准选择中意的另一半,现代服装设计更强调注重线形,使得充满女性魅力的身体线条毫无保留的展现世人面前。社会风气和思想潮流的开放,交友的管道多元,人们开始探索两性之间的互动和吸引力,这些都为国标舞的发展提供合理化的依据;此时的国标舞开始与增强自信心、社会互动、自由控制身体、享受生命相提并论,国标舞明星们也成功的把自我突破、经典、浪漫和个人风格等抽象价值和大众建立形象而微妙的内心连接和认同,国标舞的内涵更丰富更具生命力。而新时代的人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人们都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应有的财富和社会地位,这样的观念再加上新兴录影和录音设备的出现,使得大众不再需要以昂贵的现场大乐队演奏,转而通过录音带和录影带大幅降低乐曲习得和学习的成本。而公路交通的快速发展,得以让国标舞的流行文化及舞蹈明星塑造可以快速复制和推广到全美各地,使得国标舞不仅是可以塑造身材的好工具,更是超越自我,实现个人梦想的载体。

4.爵士乐与国标舞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并肩发展

拉格泰姆(Ragtime)时期,爵士乐和国标舞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并肩发展的。当时的非洲音乐家不畏种族歧视和生活的困境,努力在酒吧、夜总会乃至是剧院演奏,其切分节奏和不规则重音,赋予了舞蹈即兴演出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并且奠定了其正统的非洲音乐血统。二十世纪的Ragtime音乐在其发展过程中除了有黑人音乐的根源外,还吸收欧美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等诸多音乐元素,逐渐形成了今天多门多类的爵士乐[6],并因John Philip Sousa杰出的创作奠定了引领时代风潮的地位。对于国标舞而言,舞蹈明星们在没有舞台的夜总会和舞厅,随着现场乐队即兴的一展其才来创造流行,使得观众可以在表演前后竞相模仿,并复制最新的技术动作和诠释音乐,这种演出者和观众间充满高度互动的表演方式和传统印象中位于大舞台、演出有精致服装布景的芭蕾舞有着极大的落差,不仅更具有弹性和市场导向,也因势利导促成周边产业的发展,在1910年中期之后,国标舞产业开始正式出现。

5.白化运动与标准化

尽管爵士乐和第三世界的热情创造极大的魅力和体验,但在当时的社会眼中却难以与下层社会、粗俗和性行为不道德的偏见分开,因而舞蹈界积极的开始推行白化运动,黑人舞者们对于舞蹈的诸多卓越贡献被无情扼杀,有色人种即兴演出的天赋和本质也在舞蹈标准化的过程中被完全移除,成功的除黑结果致使1930年代以后几乎认定国标舞是纯正的白人运动。

19世纪末,Dodworth Family Dancing Schools在纽约开始成立,通过国际标准舞教学所强调的尊重他人、礼貌与友好行为来约束孩子们的言行举止,帮助他们提前适应并且学习上流社会应有的礼仪,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国际标准舞正当性。随后,以Vernon Castle与Irene Castle为代表的一对国标舞夫妻档,他们将早期的ragtime dance加以纯正化,去除任何可能与中下阶层和黑人相关的姿势和动作,消弭国际标准交谊舞强调的男子汉气概与女性气质,发展出风靡一时的Castle Walk,并打着白人舞蹈是高雅、优越且有益身心的品牌形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练习舞蹈的行列中来。相对于强调男性阳刚形象的主要竞争对手Maurice Mouvet·Castle 经济上实质的成功更加证明市场的接受和肯定,受到了大众的肯定和支持。

三、英式系统竞赛模式与美式风格舞蹈教室的商业模式优劣定位之争

英国通过委员会集体决议的方式,统一了全国的国标舞的舞系、舞步、音乐及跳法,为之后的竞赛系统模式的形成和舞蹈的推广、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进而最终经由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的经营和行销,从此,英式风格名正言顺的成为国际标准的代名词,黑池舞蹈节也顺理成章发展出享誉国标舞界的年度盛事和最高殿堂。

1.英式系统竞赛模式的形成

英国上流社会的舞蹈环境大体上还是受欧美影响比较深远,二十世纪初期及之前,奥地利、法国和意大利的音乐舞蹈仍然是高雅和上流的代名词,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美风行的Ragtime dance才伴随着美国士兵的步伐进入英国及欧洲。尽管英国舞蹈教师一直致力于对国标舞的改造,却是出于确保自己饭碗的目的,但风格与美国放任百家争鸣的盛况截然不同。1920年代的英国由于尚未从俄罗斯十月革命的阴影中痊愈,大众虽致力于通过新型的舞蹈娱乐来推翻布尔什维克留下来的阴影,但手法和态度却趋于保守谨慎。国标舞在英国原本属于中下阶层的活动,所以在发展过程中未曾将国标舞定位成社会阶级向上流动的管道,而是在一种折衷的氛围中,和年轻人以娱乐方式追求流行的驱力下,演变成多人同场竞技的比赛模式。英国的舞蹈教师把制定标准的重责大任当成一种国家治理和政治稳定的项目,1920年5月首开的一个非正式的研讨会,由200多位专业舞蹈教师组成委员会来共同制定全国实行的英式标准;此可认定这是国标舞发展史上迈向标准化和制度化的里程碑。1924年,由英国发起的欧美舞蹈界人士,在广泛研究传统宫廷舞,交谊舞及拉美国家的各式土风舞的基础上,对此进行规范和美化加工正式成立的英国皇家舞蹈协会对整个英国舞蹈的标准影响最为全面,不仅另立多个小组委员会详细发展各舞种(狐步舞、探戈舞、慢华尔兹、和快步舞四种舞)的教学大纲、技巧与考核标准,并在1929年由舞蹈杂志举办的大会中,被全国所有组织认定和采用,而ISTD也是当前国标舞裁判资格鉴定的唯一单位。从1929年起,由各组织联合会成立的英国舞蹈总会成为全英国国标舞的管理单位。1931年英式竞赛规则蔚然成形,并由ISTD主导,建立英式为世界第一的概念,并将此套竞赛标准行销全世界,1948年英式舞蹈经典“Modern Ballroom Dancing”被翻译成日文,1950年10种国标舞的理论构建基本完成,1955年10种国标舞的文字理论教学标准基本定型,1960年国标舞的竞赛模式反红至美国、加拿大地区。

2.美式舞蹈教室的商业模式

美国Arthur Murray以弘扬创业精神、发现创新商业模式为使命,建立了首家舞蹈培训学校,克服国标舞教学上的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等诸多困难,从讲授课程开始,衍生出独具一格的Murray footprint,使得舞蹈能够维持稳定的教学品质,并搭配以书籍出版、与媒体合作、连锁经营等多种发展方式,在群雄并起、豪强林立的美国舞蹈市场保持龙头地位,创造了享誉全球的亚曼瑞舞蹈集团。

1920年Arthur Murray创办了舞蹈工作室,从此在美国舞蹈市场,美国舞蹈行业已经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舞蹈教学存在双向的阻碍,首先是教师的授课方式难以稳定复制,因为教师个体之间的差异,比如在讲课方法、授课技巧、课堂组织以及教学经验等方面,容易造成教学质量波动,难以保证整个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其次是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比如在身体素质、学习动机和反应能力等方面,因此,教学上必须随时因材施教。再次,信息不对称本身会带来消费者本身购买欲望的下降,会使得舞蹈教学必须依赖实际体验来创造价值。亲身体验,会因地理条件限制,增加学习成本。然而,穆氏反其道而行,大胆地采用邮购课程来进行教学。他率先指出音乐舞蹈同源,以节奏和技巧为依据将舞蹈分类、舞种简化,并提取出了知名的Murray footprint,便于无法亲身体验的学生也可以通过招生简章上的舞步详解零基础入门学习。穆氏还在讲授课程中加入定制化服务,通过书信往来的方式解决了数以万计学员的“疑难杂症”。

穆氏通过自制的穆氏舞蹈手册把国际标准交谊舞的标准和审美观塑造为美国人的观点,并且获取王室成员和政商名流的认可和支持[7],非常有技巧的避免种族歧视这一敏感话题,与舞蹈渊源保持着微妙的安全距离。1950年穆氏与ABC电视台合作推出了“The Arthur Murray Party”这一档节目,透过舞者的正式服装和优雅风范,强化“来穆氏学舞等同于化身为有钱人”的形象,并联合电视媒体、广告和出版社共同操作与运营,使穆氏成为舞动人生的第一品牌。此后,穆氏无论是在行销定位还是出版物方面都非常强调舞蹈的精确度和自信,而非拉丁即兴风格那种开放式的动作,以符合学生们内心对于高级的投射。此后,美国电影的兴起,夜总会和舞厅的影响力逐渐减弱,1930年代的美式经典代表被Fred Astaire风流倜傥的西装革履和Ginger Roger性感而又不失高度的高级晚礼服取而代之[8],无形中国标舞自然而然的与高级饭店大舞厅、罗曼史及上流社会的休闲娱乐划上了等号,同时也为1987年影响后世甚大的名片《热舞十七》提供了最重要的剧情题材。

3.英式系统竞赛模式与美式风格舞蹈教学模式的商业模式之争

美国在英国这一来势凶猛的竞赛文化浪潮中反应冷静,1950年全美各地的拉丁舞依然维持地域特性和个人特色,也许是受到大量加勒比海岸移民的影响,美式拉丁舞又开始重新回归即兴的本色,不仅舞伴之间出现单手接触、还赋予男女舞者适时自由自由发挥的空间,舞者对身体的控制能力也更趋成熟,在脚步快速移动的过程中中,能够保持手臂、躯干背部到臀部的线条不中断,通过臀部快速如鞭子般的甩动,把肌肉的弹性发挥到了淋漓尽致。尽管1950年英国教师早已进入美国的连锁舞蹈教室授课,但直到1960年后,英国皇家教师舞蹈协会(ISTD)才成功的把英式舞蹈风格和竞赛概念销入美国市场。美国大众开始接受英国标准式的舞蹈主要是受到1950年代美国国内剧烈的个人主义、政治动荡和性革命的影响,虽然相比较英式舞蹈标准系统,美式风格原本不受约束的自由风气,但还是受限于过去社交功能和阶级流动定位的困扰,难以突显其他自我价值的实现。而竞赛则公平公开的提供人人以舞蹈表达自由意志的平台,加上当时国际公认英式竞赛清楚规定了评分的标准、比较的方法以及基础技巧,因此在国际标准的浪潮下,ISTD在美国的分支机构于1961年成立,1962年世界舞蹈联合会成为国际舞蹈总会的一员,1965年穆氏系统更是邀请当时英式国标舞的世界冠军Bill Bobbie Irvine来全美国的穆氏教室巡回授课,将英式系统的全足应用(含跟、掌、尖)和落脚跟的跳法引入强调芭蕾式脚尖为主的美国。

英式系统虽然极力划清与代表法国文化的芭蕾舞之间的关系,强调以脚尖、脚掌和脚跟的全足使用以及毋须刻意调整的外八站姿来平均分配重力,并试图以自然舒适和不违背人体运动生物力学两个原则来提高国标舞在舞蹈界的地位,但却要求舞者膝盖打直、控制核心肌群、无限延伸肢体线条的审美观,无不显示出芭蕾舞对其的深厚影响。民族拉丁舞、社交舞原本自然松弛的舞姿与内向型的舞蹈动作被挺拔优雅的姿态与外向型的表演动作所取代;原本弯曲柔美的四肢转变成了绷直有力的四肢,闲散缓慢的步伐变成了强劲有力的紧凑步伐,还加入了竞技式的旋转和控制技巧,变的更加富有戏剧性和表现性。唯一保留的就是身体躯干部分线条的扭动与跨部挤压动作,这也是拉丁舞动作风格最本源的特质。(注:图3为国际标准交谊舞历史发展脉络图)

图3 国际标准交谊舞历史发展脉络机理模型

四、奥运目标下的运动或艺术标准化定位之争——奥运目标下的国际标准交谊舞分化和异化

奥运会是以争金夺标为重要标志,伴随着进军奥运会目标下,国标舞从英式标准建立时随意的、无拘束的国标舞雏形不断发展为奥运目标下严谨的规范的国标舞实践;标准化进程中国际标准和国际舞蹈组织发展迅速,此一阶段的国际标准交谊舞发展成为一种有统一的组织和明确的规则,有规范的竞赛制度与方法的竞技艺术,并异化出了以竞技为基础的运动舞蹈(体育舞蹈)和以舞蹈为基础的艺术表演舞,国际标准交谊舞发展出现繁荣局面,也开始出现一些价值冲突问题。

1.奥运目标下的舞蹈组织分化

1930年以前,英式舞蹈已经成为具有公认有效标准与风格的竞赛舞蹈,国际间的比赛也趋于频繁。1932年,德国业余舞蹈联合会-皇家社交舞促进会“Reichsverband zur Pflege des Gesellschaftstanzes”督促英国尽快成立一个国际业余舞蹈组织,未果。1935年,第一个国际业余舞蹈联合会在布拉格成立,名为“Fede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Dance pour Amateure,简称FIDA”,即“国际业余舞者联合会”。FIDA成立之后立刻开始积极活动,并且与德国RPG保持密切合作。1936年柏林奥运动会前夕,在百德诺海姆举办了第一届官方性质的世界锦标赛。这届比赛开始适用国际规则,参赛选手来自三大洲15个国家。随后FIDA与ICBD的兴趣方向发生了分歧,1956年1月,慕尼黑国际会议决定暂停FIDA的所有活动,1964年,FIDA完全终止了所有活动,宣告消失。从1956年慕尼黑决议后,业余舞蹈界组建了国际业余舞者联合会,ICAD。

1965年10月3日,ICAD与ICBD签署了“不莱梅协议”,建立了一个拥有相等业余与职业舞者代表的联合会委员会,以这个最高级别的执行机构来解决业余舞者与职业舞者之间身份转化升级矛盾问题。此后,国标舞这一竞技性舞蹈得到了不断的发展。1990年,为了让舞蹈运动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体现“舞蹈运动”这个主体,ICAD更名为IDSF。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幕式上,马科斯·希尔顿爵士代表运动舞蹈(体育舞蹈)向全世界表演和宣告正式加入奥委会,IDSF(ICAD)也因此成为奥委会体育舞蹈唯一的成员组织。

WDSF前身是IDSF(世界体育舞蹈联合会)的简称,IDSF的前身为ICAD(国际业舞蹈总会),总部设在德国。相对于WDC(前身是ICBD)而言,它的成立晚上7年。而它的成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迎合业余选手市场。起初业余选手市场相对较小;而且成立之初,还是从属WDC的一个组织。随着此后的市场瓜分和冲突,WDC和WDSF于2007年分道扬镳。

2.奥运目标下的国际标准交谊舞异化

在漫长的申请加入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受挫后,国标舞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偏离了本来的舞厅舞、社交舞特质,不再是原本的高雅的室内娱乐方式,而是被异化成为更为功利化的舞蹈,并最终演变成竞技体育与表演艺术两种形式。

其一为竞技体育,即完全以竞技的方式来发展舞蹈,舞蹈的目的是为了比赛,最高目标就是在国际比赛中夺冠以实现为国争光的目标。

这一发展模式是从1982年时任ICAD主席的德特勒夫·海格曼根据国际奥委会章程的第57条,代表ICAD向国际奥委会申请以求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承认开始的。经过ICAD数年的努力,1997年9月4日,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IDSF为国际奥委会认可的组织,使得IDSF正式成为了体育舞蹈这项运动的世界性管理机构,体育舞蹈也正式进入大众的视野,成为一项正式的竞技体育运动。1997年,拉丁舞和标准舞还被纳入芬兰拉赫蒂世界运动会的比赛项目,走上了高级别的国际比赛舞台。

为了让体育舞蹈的竞技体育之路走得更远更好,IDSF开始了将体育舞蹈纳入奥运会奖牌项目的伟大征程,并于1998年使体育舞蹈成为曼谷亚运会的表演项目,2000年在奥运会闭幕式上做闭幕表演。2008年IDSF常务秘书长马可·西亚塔曾表示:IDSF一直致力于将体育舞蹈项目纳入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从1957年开始我们就认为体育舞蹈是一项运动,虽然我们还没有进入到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但是我们的目标是要让体育舞蹈成为一项真正的奥运会比赛项目。

其二为表演艺术,即将国际标准交际舞厅舞推向舞台表演,展现舞蹈的表演性和艺术性。 虽然IDSF一直致力于推广“体育舞蹈”的概念,并将其推向国际比赛舞台,但在数十年的推进过程中,进展十分缓慢。因此重提国际标准交际舞的艺术特质,将其推向舞台表演。这也是舞蹈商业化的进一步尝试,通过商业化的推动,吸引更多的舞蹈从业者进入这个行业,从而推动国标舞的发展水平。

2007年,世界舞蹈总会发出提案,提议将WDDSC中的“舞蹈运动”一词去掉,明确了国标舞的艺术属性,确定了国标舞舞者的艺术身份。让多年来困惑国际标准舞舞者的关于国标舞是舞蹈还是体育的问题,得到了解答。

3.奥运目标下的国际标准交谊舞的发展冲突

WDC在原有的英国皇家舞蹈风格的基础上创新,要求上身体现欧洲人的高贵典雅,下身体现拉丁美洲人的俏皮活泼,腿型和脚尖还要有芭蕾的元素,属于传统守旧的保守派。

WDSF则想进入奥运会,成为真正的体育竞赛项目,为此制定了严格的评分打分标准。这引起了黑池的老一辈的不满,因为WDSF的评分打分标准过分强调了技术而忽略了艺术性。WDC的主席东尼本曾讽刺说:没有人给百米赛跑的运动员发艺术奖章,速度是扼杀激情的头号凶手。比起创新舞蹈形式,WDSF更加注重竞技体育。WDSF一直致力于推广体育舞蹈,属于大胆突进的革新派。

WDC与WDSF的保守属性与革新属性在各自举办的比赛的风格上有明显的体现。除了世界组织有明显冲突,在相应的成员国中也有明显的体现。CBDF(中国国际标准舞协会)和CDSF(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分别是WDC和WDSF在中国的两个继承组织,这两个组织各自举办各自的比赛,被业界人士用文艺口和体育口进行区分。

尽管WDSF为了奥运会把国际标准舞改为体育舞蹈,并且把组织机构名称和竞赛规则导向为奥运常见的模式,但是体育舞蹈自身复杂且难以客观的竞赛评审系统,很难达到奥运所追求简单明了且客观公正的崇高目标。国际标准舞(体育舞蹈)能成为奥运会表演项目就已是对其体育竞技属性莫大的肯定了。尽管WDC与WDSF 竞赛规则和评分机制上并无太大的不同,WDSF是奥运唯一认可的运动舞蹈官方组织,但在业界心中仍不脱其业余联盟的本色,选手无论是在年龄上、综合素质还是舞蹈表现上,都不如职业联盟(WDC)来的精致、细腻和优雅。此外,国际标准舞交谊舞并没有很大范围的认同度,非业界人士甚至都不知道国际标准舞交谊舞除了拉丁舞还包括摩登舞,推广国际标准交谊舞任重而道远。

面对这些问题,国际标准交谊舞的未来发展令人深忧,其不仅关系到国际标准舞交谊舞、国际标准舞分化出的体育舞蹈和舞台表演艺术的发展,更关系到整个国际标准的发展能否真正复归本质。而这一问题的答案正孕育于国际标准舞本身,即以“舞蹈”待“体育”,回归“舞蹈”本质。

五、结论与启示

从有无严格标准规范的宏观视角,依据英式标准建立、英式系统的竞赛模式与美式风格的舞蹈教学模式的商业运营模式之争和因奥运而起的运动或艺术定位之争三阶段梳理国际标准交谊舞的标准化发展进程,可以看出:国际标准交谊舞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从英式标准建立前的舞厅里无拘无束的、随意的国标舞雏形,英式竞赛系统的竞赛模式与美式风格的舞蹈教学模式的商业运营模式之争下制度化、规范化的国际标准和国际舞蹈组织的出现,这为国际标准交谊舞的萌芽奠定了基础。到奥运目标下运动或艺术定位之争的发展进程中分化出了运动舞蹈(体育舞蹈)和国标舞艺术表演舞,国际标准及其整个体系不断发展演变成成熟的教学和竞赛,走向繁荣;奥运会目标下国际标准交谊舞受现行竞赛规则中不具体、不可量化的评判标准和比赛中客观的且可量化的评判标准所左右,在艺术与运动两者兼备的拉锯中发展中,当艺术不可量化的牵引力大于竞技比赛可量化时,运动会走向“异化”的不归路。只有向“舞蹈”复归,才能使运动发挥其促使舞蹈“实现自我”、“成为舞蹈”的最高取向。

1924年国标舞理论诞生以来,前辈们仅仅只是对教学大纲、技巧与考核标准的搜集、归纳和复制,并没有把国标舞的核心技术从纷杂变化的舞步中提取出来,形成元素动作。元素是解决、确定、规范舞蹈风格的,应该以元素教学为基础,开发国标舞元素教学法教材,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标舞教学表演体系。只有建立元素教学法,建立快速评审法,才能为比赛建立一套更准确、更科学、更规范的技术标准。

参考文献:

[1]杨凯.中国舞蹈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创新[J].戏剧丛刊,2009(5):103.

[2]田祎云.论国际标准舞的标准——《流变》创作谈[D].北京舞蹈学院,2016.

[3]库尔特·萨克斯.世界舞蹈史[M].郭明达,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

[4]Juliet McMains. Glamour addiction: inside the American ballroom dance industry[M].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2006.

[5]Jonathan S. Marion. Ballroom: Culture and Costume in Competitive Dance[M]. Berg Publishers, 2008.

[6]于乐.浅析爵士乐与钢琴的融合及其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3.

[7]Arthur Murray. How to Become A Good Dancer Duke of Windsor[M]. SIMON AND SCHUSTER, 1947.

[8]http://www. britanncia.com/biography/ Fred Astaire.

猜你喜欢

标准舞国标舞交谊舞
纸筒里的“秘境”
浅析国标舞在南昌市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国标舞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解读国际标准舞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徐州市体育舞蹈培训机构成人标准舞开展的现状调查研究
浅谈国际标准舞专业中学习舞蹈编导课的重要性
试论交谊舞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体育舞蹈与交谊舞的一致性与差异性浅析
浅谈交谊舞对大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影响①
论高校学生标准舞艺术表现力的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