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乡土教材的系统性、准确性和生动性

2017-03-21丁兆学

学周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生动性系统性准确性

丁兆学

摘 要:在历史教学中,适当采用乡土教材,不仅符合教学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而且有助于学生认识乡土和培养热爱乡土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选用乡土教材,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系统性、准确性和生动性。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乡土教材;系统性;准确性;生动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7-023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7.152

“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圆。”祖国的每一块土地都是可爱的,可我更爱自己的家乡。为了建设好自己的家园,我们首先要了解家乡的历史。因此,乡土历史教学便成为中学历史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觉得中学历史教学注意教材的系统性、准确性和生动性。

一、乡土教材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系统性

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著《史记》是奔着“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写作目的。同时,他为我们乡土历史教学提出了一条原则:那就是“通古今之变”。

就我们沂蒙山老革命根据地来说,地处黄河下游中原腹地,上下五千年,纵横数百里,可谓辉煌灿烂,源远流长,历史的发展是连续有机的,不同历史事件的发生有其前因后果,只有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深刻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通”字上下一番工夫。

历史发展的系统性,宏观上可分两大方面,一是“纵”向的通,一是“横”向的通。

(一)纵向的通

所谓“纵”向的通,就是把历史前后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进行顺向和导向的考察,弄清历史的来龙去脉,例如,史书上称菏泽人“性强悍,负义气”“激于义愤,遇事敢为”,这一历史结论的产生,与历史上菏泽地区多次发生农民起义是分不开的。唐朝农民大起义,首先爆发于山东,其中以黄巢为首的农民军就起义于冤句,即,今天的菏泽;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在梁山和郓城爆发了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明天启二年(1622年),徐鸿儒在郓城举旗反明;清末曹州捻军起义,并在菏泽附近大破清軍,杀死当时清朝亲王僧格林沁。

当时还有震惊中外的“巨野教案”。“巨野教案”过程,1897年11月1日夜,阴云密布。十多个手拿匕首、短刀的人,闯进磨盘张庄教堂,杀死了德国神甫能方济和韩理迦略。能、韩二人原本分别在阳谷和郓城一带传教,因去兖州天主教总堂参加“诸圣瞻礼”,路此天晚而宿。张庄教堂神甫薛田资,主让客先,安顿能、韩二人成了替死鬼。薛田资听到动静后发现情况不妙,仓皇逃往济宁,电告德国驻华大使并转德国政府。1897年11月13日,即教案发生后的第12天,德政府派军舰多艘,强行占领胶州湾,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德《胶澳租界条约》。惩办了山东巡抚李秉衡、兖沂曹济道锡良、曹州镇台万德力、巨野知县许廷瑞等近十名地方官;赔银20万两,并在巨野、济宁、曹州等地建造教堂及传教士防护住所。从此山东成了德国的势力范围,正如当时日本《外交时报》所称:华政府于山东一举一动,皆受德人指使,似满洲之实权归俄人掌握,彼山东之实权,亦将归诸德人矣。

“巨野教案”意义,巨野教案已成为历史长卷中的一页,它记载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光辉史迹。也饱含着外来侵略的欺凌和耻辱,这一切将被中华民族后世子孙永远铭记在心。

这就是以时间为顺序,用从古到今的历史事实来证明历史结论。

(二)横向的通

所谓“横”向的通,也就是对大致相同的时代或者历史阶段的事物,事件进行横向的对比或联系,为了教学方便,对每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是相对集中分开叙述的,但它们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该阐明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比如,讲三国时期郓城历史。为什么曹操以此作为根据地呢?这是因为郓城县地处中原,北临黄河天险,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齐国大政治家管仲说郓城“襟带河齐, 控扼鲁宋”果然,曹操依据它,很快统治了北部中国。再则东汉末年,国家四分五裂,割据势力各据一方,彼此混战,如果不先建立自己的稳固的根据地,是很难生存的。曹操到了郓城后,为征战奠定雄厚物质基础,还注意保护和发展农业生产,让农民和士兵实行“屯田”。反过来,曹操的“屯田”政策又促进了郓城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从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的相互关系中阐明历史发展,有助于学生获得一个完整的概括的印象。

二、乡土教材要注意历史发展的准确性

鲁南是黄河文明的一个重要发源地。这些传说有些是史料所查的,有得则是口头传闻。而历史是一门科学,为了向学生传授精准知识,我们对收集到的材料要认真审查鉴别。

如,巨野县内“永丰塔”是远近闻名的名胜。这座塔到底建于何时?对这个问题流传许多说法。有人说,塔底两层毁坏严重,时代久远,应是唐初,有人说建于唐末;新编《菏泽地名》上说“建于五代周”;新编《鲁西南史话》一书说“建于北宋”,对于这些不同说法,各持己见,何去何从呢?

我为此走访县文化馆的有关人士,虚心向他们请教。他们终于给我提供了较为准确的资料,就是近几年来经省地县考古工作者反复考察和分析认为,从塔的下两层和上三层新旧不同构造各异的情况来看,该塔石是跨时代修建而成的。塔建于五代后周的,因为年代很短,没建成,北宋时期继续建,才使得此塔臻于完整。

乡土教材中类似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而只有坚持真确的原则,才不至于把历史知识讲得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三、乡土教材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生动性

在讲述北宋时期文学家王禹偁(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时,总有这样一个故事。王禹偁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勤奋好学,九岁便能写诗。他父亲开磨坊,有一天,父亲给当时的州议事毕士安家送面。正碰上毕士安让他的孩子作诗答对,上句为“鹦鹉能言争比凤”,王禹偁在院子里听到后,便顺口大声“蜘蛛虽巧不如蚕”。毕士安听后连声称赞,说王禹偁小小年纪“精神饱满,行将名世”, 于是便留下他,教他读书。从这段文字中,既可以看到毕士安视才如子的情怀,也能看出王禹偁的超人禀赋。故事生动有趣,使人过目不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应该注意到教材本身的生动感人。为做到这一点,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将教材通俗化、故事化。在叙述历史的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活动时,要对历史情节、历史场面、历史人物的特征等做出有声有色的描绘,给学生努力再现历史的真实现象。

可见,历史教学的系统性,能使学生对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有个完整的认识;其准确性则可帮助学生获取科学的历史知识; 而其生动性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生动性系统性准确性
对于单身的偏见系统性地入侵了我们的生活?
二次作文,提升初中作文语言生动性的新路径
鲁迅杂文、书信提供的事实与其经验知识的生动性
使学生作文语言生动起来之我见
超声引导经直肠“10+X”点系统性穿刺前列腺的诊疗体会
美剧翻译中的“神翻译”:准确性和趣味性的平衡
论股票价格准确性的社会效益
超声引导在肾组织活检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分析
论《文心雕龙·体性》篇的系统性特征
时态的系统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