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小刚:让酒文化回归生活

2017-03-21李红霞

中国商界 2017年3期
关键词:艺术馆酿酒葡萄酒

本刊记者 李红霞

宁小刚:让酒文化回归生活

本刊记者 李红霞

第二次见到宁小刚,是在位于玉泉路2号的北京国际酿酒大师艺术馆(MIBA)内。此时的北京室外很冷,馆内的温度也不高,持续一个多小时的采访,是穿着厚外套完成的。而馆内艺术的热度却很高,让心灵变得温暖而又虔诚。你会发现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细节,也是感人的匠心之作。那份浓浓的生活气息,让人觉得艺术不再高高在上,而是离我们很近。这种贴心的零距离感,反而让人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让酿酒大师从幕后走到前台”

据馆长宁小刚介绍,酿酒大师艺术馆是用国际社会听得懂的“语言”,为酿酒大师代言。酿酒大师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并专注于此。酿酒大师这个群体,一直以来是藏着的,或者说是被藏了起来。对于企业来讲,一般企业都宣传企业领袖、带头人,或者宣传品牌和产品。而对于酒,它的品质保证,它的工艺传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酿酒大师。所以说,现在企业的宣传只做了一半,就是只宣传了品牌,却忽视了对酿酒大师这部分人的宣传。酿酒大师艺术馆,就是要把酿酒大师的专注、寂寞、辛苦、坚守传递给大众。酿酒大师是行业文明的火种,也是延续企业、行业辉煌关键的人物。

宁小刚坦言:“我认为每一位酿酒大师都非常了不起,因为事实上,他们把酿酒的过程转化成了艺术创作的过程。一位酿酒大师就是一位酿酒艺术家,他们酿的酒就是一份艺术品。我们希望未来,酿酒大师能够成为品牌、品质的DNA,成为一个企业的背书和骄傲。”

国际酿酒大师艺术馆(MIBA)以中外顶尖酿酒大师及艺术大师为核心资源,以工匠精神为灵魂,以限量的大师造酿酒艺术品为载体,集中展示人类辉煌的酿酒文明成果。同时,国际酿酒大师艺术馆坚持人本主义精神,将酿酒大师这一非物质文化传承群体从幕后推到前台,为有着崇高精神理想和精致物质追求的消费群体创造出充分体现人性需求并足以传世的个性化酿酒艺术品。国际酿酒大师艺术馆的建立,对树立行业文化自信、品牌自信、品质自信,建立具有国际意义的酒文化地标,推动酒的文艺复兴,将起到相当大的示范作用。

国际酿酒大师艺术馆名誉馆长由中国酿酒大师、茅台集团名誉董事长季克良和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酒类大奖赛主席卜度安·哈佛(Baudouin Havaux)担任。馆长宁小刚是国内第一本以葡萄酒为主题的高端时尚杂志《酒尚》创始人、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酒类大奖赛巴西烈酒大赛评委、法国Alliance世界摄影大赛全球总冠军。他用10年心血来推动中国酒文化的国际化进程,曾扛着相机来到窖池旁,用镜头记录酿酒工人真实的状态。

据介绍,国际酿酒大师艺术馆是由国内互联网金融、文化艺术、名酒实体营销等精英人士合作建立的一个“社交+酒文化”的跨界酒文化传播平台。这个平台一头连接传统工匠,一头连接未来创新。宁小刚强调,国际酿酒大师艺术馆具有展览展示、DIY体验、作品创作、品牌发布与推广等功能。未来将在全国建立主题分馆,向更加广泛的消费者提供酿酒艺术体验和个性化产品。

宁小刚告诉记者,“此前,中国酒业协会分别于2007年、2011年举行了两次中国酿酒大师评选活动,共评选出75名中国酿酒大师。这对中国酒业的工匠精神传承产生了长远的影响。而让中国酿酒大师从幕后走到前台,则是我们创办酿酒大师艺术馆的初衷。”

“酿酒大师是酒业的魂和脉”

因为爱上了葡萄酒,就毫无保留的把一切都交给了葡萄酒。宁小刚是个性情中人,他说:“不是我要介入葡萄酒,是我无辜地被葡萄酒俘获了。”宁小刚出生在四川泸州,可以说他的生命与酒有着不解之缘。

宁小刚也曾安分过,教过书也当过公务员,但业余时间却闲不住,开酒吧,组乐队,当歌手,教陶艺,事事都很用心。后来,他从成都调到北京负责组织全国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开展各种艺术比赛。2002年,宁小刚去山东蓬莱组织国际青少年文化艺术节。他发现,在当地拥有上万亩葡萄园的酒庄,却没有自己的品牌,于是他开始研究葡萄酒。为自己所爱之物奔走,他义无反顾。

在宁小刚看来,酿酒技艺是用师父带徒弟的方式口传心授的,它所传承的是酒业的魂和脉。酿酒师父传授的不仅是酿酒的技艺,同时也是做人和做事的道理。只有行业和企业中人真正认识到这一点,中国葡萄酒才有希望和未来。

宁小刚坦言:“我们喝酒的时候,不会关心这杯酒是谁酿的,不会去想谁为这杯酒倾注了心血、情感和汗水,更没有人在意酿酒大师的生存状态如何,以及酒对他们的人生有怎样的影响。我认为,酿酒大师应该得到重视和尊敬。所以,2014年我们开始策划建立国际酿酒大师艺术馆,2015年,找到了场地,请国际顶级团队匠心设计,并建成开馆。国际酿酒大师艺术馆最终选址于原北京夜光杯葡萄酒厂(后更名为北京龙徽葡萄酒厂),也是一种机缘巧合。它是苏联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援建中国的唯一食品项目。作为苏联援建时期独一的酒类工业建筑,它保留了前苏联建筑以批判结构主义为名重拾的复古工业风潮,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来看,都是既大胆又经典。据说,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建厂后研制出的第一瓶红葡萄酒,称它为‘中国红’,并用它招待了当时秘密访华、有着留法经历的越共领导人胡志明。”

宁小刚双手握着水杯,沉思片刻,继续说道:“这里有深厚的酒文化的根基和留存。我们到这来,是想把它宝贵的价值激活。目前,酿酒大师艺术馆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同行和媒体的关注。酿酒大师艺术馆挖掘酿酒大师的价值是顺势而为,而不是颠覆。因为中国传统的酒文化值得人们敬畏和传承。我们是怀着敬畏之心在做这件事。酿酒大师的价值体现的不仅仅是现在,而是过去、现在和未来传承的纽带,是酒业的魂和脉。从个人来讲,酿酒大师体现的是一种人格,是企业的一种气质。虽然酿酒大师不是那么闪光和耀眼,但他是实实在在把握企业气质或者说酒魂的人。”

无论是电影《红高粱》里的场景,还是国外酒庄的画面,都给酿酒师涂上了一抹神秘的色彩。当被问到酿酒师的具体责任时,宁小刚说,他的责任是继承企业优良的酿酒技艺,保障产品的品质,不断推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高质量产品。酿酒技艺是酒业精华,是一辈一辈传承下来的。一代代酿酒师的责任就是把控酒的品质,突出酒的个性。每种酒都有自己的个性,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人的因素。此外,还有自然因素,包括水、空气、土壤、窖泥以及小气候环境。酒是自然的结晶,是用人的智慧从自然中获取的一份精华。在这个过程中,酿酒师是非常关键的要素。

“百无禁忌才能繁荣”

葡萄酒文化一直被很多人误解,甚至被从业者误解。对此,宁小刚说:“人们普遍认同葡萄酒是西方优雅、浪漫生活方式的一个标志性物品,至少我认为这是错的。中国人是勤劳的,我们辛苦一年能浪漫几次?我们对浪漫的理解同西方不同,中国人有自己的浪漫方式。杨白劳也有他的浪漫,过年了,他把红头绳系到喜儿头上,就是他心内世界和现实生活的一种浪漫。从这种审美观出发,杨白劳就是一位艺术家。”

他继续解释说:“如果只把影视剧中烛光晚餐的意境当成浪漫,那一年能喝几次葡萄酒?我们小时候喝土酒、烧酒,那就是人力工人喝的酒。我们喝得高兴,对我们来讲那就是最好的酒。其实,我们就应该鼓励大家百无禁忌地喝葡萄酒。大家爱怎么喝就怎么喝,想怎么喝就怎么喝。让喝酒成为一种日常生活,高兴的时候喝葡萄酒,伤心的时候也喝葡萄酒;有事的时候要喝葡萄酒,没事的时候也要喝葡萄酒。这样中国的葡萄酒业才能真正繁荣起来。”

作为一个爱酒的人,宁小刚一直呼吁,葡萄酒文化需要简单和包容,别去批评消费者,别去指责大众,否则会让国人不敢喝葡萄酒。宁小刚坦诚直率,说话就一定要说痛快。他直言:“我觉得中国的葡萄酒教育者,把葡萄酒不断往神坛上推。他们整天说‘你喝葡萄酒,你不懂呀!细细品味,葡萄酒里有覆盆子的味道、黑加仑的味道、矿物质的味道……’我就说,你能不能换一种方式说话?能不能好好说话?能不能用老百姓的方式说话?说中国人能听懂的话。本来国人对葡萄酒就很陌生,你再给他用一种更陌生的方式来讲葡萄酒的味道、形态等等,把大家都吓坏了。因为不懂,一喝就会被人笑话,谁还敢喝?其实,中国葡萄酒教育者就是为了挣培训的钱,他们喜欢宣传,喝葡萄酒需要时尚和高雅。”

宁小刚从来不怕得罪人,他平静地说,“我觉得,首先应该枪毙那些端着架子的葡萄酒教育机构,然后中国的葡萄酒行业和葡萄酒文化,才能顺利地走向普罗大众,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起来。”

“酒文化就是一种有酒的生活而已”

中国葡萄酒人天天在问:“我们的市场在哪?我们的目标顾客在哪?”对于这个问题,宁小刚说:“你的顾客早都被你拒之门外了。因为你说葡萄酒是浪漫的,老百姓浪漫不起;你说葡萄酒是高雅的,老百姓也高雅不起。所以,我认为要讲葡萄酒文化,前提就要让它走进生活。在我看来,文化就是生活。酒文化就是一种有酒的生活而已。”

酒本身包涵的酸甜苦辣就是生活的体现,没有离开生活的文化。精神生活、物质生活都是文化的体现。宁小刚举了个例子,他说,“比如,我们酿酒大师艺术馆举办一个展览,人们看着看着,眼泪流出来了,这就是一种精神生活。所有的文化,离不开生活,用心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所以说,中国葡萄酒如果离开了生活,就不要谈文化。因为,那些所谓的葡萄酒文化,如果没有生活,也就没有了市场。”

宁小刚认为,中国的葡萄酒文化,其实已经很美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诗情画意,很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同样,“吴刚捧出桂花酒”的画面,更让人向往。龙徽酒厂的桂花酒不贵,而且卖的很好,它用接地气的方式打动了消费者。

宁小刚解释说:“国外的一些教育是讲典型、依据和数据的,所以丝丝入扣,而我们讲意境。东西方的艺术有差异,比较后就应该知道,我们的葡萄酒教育应该怎么做。我们看西方的雕塑,衣服的质感很逼真,你甚至可以感受到他血管的跳动。中国的艺术,大师一碗墨泼下去就是荷叶,我们能从中感受到那种魅力和意境。所以,我们说其实不光是葡萄酒文化,整个中国的酒文化都应该是让人感到愉悦的,这就可以了。中国的酒文化应该回到酒的本质,不应该给酒强加太多的东西,让酒文化变得很累。”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酒很神奇,它是一个情绪的助燃剂。没有人,酒就是一种液体;有了人,酒就变成了人和另一个自己对话的媒介。而宁小刚通过创办酿酒大师艺术馆,想告诉人们的就是“酒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丰富它,深化它,仅此而已。”

当记者问到,现在有多少人认同这个观点时,宁小刚说:“不知道,但我会坚持自己的想法。因为,生活也好,文化也好,都是大众的,离开大众就什么都谈不上了。”

让宁小刚最看不惯的是,葡萄酒教育者经常告诉大众,喝酒时,酒杯怎么拿,这样拿免得手上的温度影响酒的温度。宁小刚说:“我们喝酒讲究一口干,酒的温度和怎么拿杯子关系不大。一眨眼,酒都喝没了,还影响什么呀?还有,某一天我的手是冰凉的,怎么拿杯子都不会提高酒的温度。每个喝酒人的状态和体温也不一样,凭什么都得按一个方式拿酒杯?葡萄酒教育机构经常说,中国人不懂葡萄酒。但是,法国总统奥朗德喝酒时就是一把抓住杯肚,有谁说他不懂葡萄酒了?干嘛要那么矫情,那么装,不就是喝个葡萄酒嘛!用不着那么装,我觉得装出来的就不是生活了。现在的葡萄酒教育不是要人喝酒,是叫人装。这是很要命的。”

宁小刚还说:“中国葡萄酒的产值大约是白酒的十分之一,白酒那么大的需求量,有一个教育机构教大家白酒怎么喝吗?有人在批评别人‘你不懂白酒’吗?没有。啤酒也很普及,有一个培训师教人怎么喝啤酒吗?当然也没有。所以,只要大家喝就可以了,喝着喝着就懂了。鼓励消费、创造体验机会和场景才是最好的葡萄酒教育。”

“塑造中国葡萄酒的文化自信”

目前,中国酒业的市场体量很大,但由于教育方式、推广手段等诸多问题,葡萄酒行业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而国外却有人说:“我们不是去中国卖葡萄酒,就是在去中国卖葡萄酒的路上。”

因此,中国国产葡萄酒的压力非常大。对此,宁小刚说:“中国葡萄酒行业也越来越努力。现在也开始重视葡萄的种植和品牌的打造,以及相关的营销方式,中国葡萄酒的品质也越来越好。而葡萄酒行业要发展,文化自信非常重要。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我们的葡萄酒历史,中国的葡萄酒历史很长。2015年,我曾经说过‘葡萄酒不是舶来品’。因为,考古发现和诗歌内容等方面都可以证明这一点。唐代甚至三国时期的人就可能已经在喝葡萄酒了,不过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葡萄酒,应该是甜酒。中国葡萄酒不是没有历史,而是没有传承。”

世界上,葡萄酒生产国分为新世界与旧世界两个阵营,它是从酿酒历史上区分的。一般认为,“旧世界”主要指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传统葡萄酒酿造国,而“新世界”则指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等新兴的葡萄酒酿造国。宁小刚发现,新旧两个世界都没有古丝绸之路上这些产葡萄的国家,当然也没有中国。这些古老的产葡萄酿酒的国家都被边缘化,被排除在新旧两个世界之外了。而他认为,这些国家才是葡萄酒的起源地。

谈到这里,宁小刚很兴奋。他说:“应该把古丝绸之路上的这些国家团结起来,重新成立一个古丝绸之路世界,简称古世界。这样的话,有新世界、旧世界,还有一个古世界。那么,葡萄酒的格局就完整了。我们和业内的专家也在探讨这个问题,并认为这个说法在相关层面是站得住脚的。今后有条件了,这也是酿酒大师艺术馆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这件事不是做给现在的,而是做给未来的。”

讲到酿酒大师艺术馆的责任和使命,宁小刚表示,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传承,另一方面是消费升级。酿酒大师艺术馆是让酿酒大师从幕后走到台前变成公众人物的平台。酿酒大师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实现自己更大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个价值平台。当然,这个价值不仅是个人的,是品牌的,也是企业的。因为,酿酒大师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关于喝酒的智慧,宁小刚笑着说:“酒喝多了,带给人的不是愉悦而是伤害。适可而止,是人生大智慧。这同样是一种生活方式。”

猜你喜欢

艺术馆酿酒葡萄酒
上半年酿酒产业产、销、利均增长
中国2020葡萄酒消费量下降17%
为什么酵母菌既能做面包也能酿酒?
更 正
J+生活艺术馆
没有大门的艺术馆——运河美术馆
“悦”艺术馆
“云”生活艺术馆
葡萄酒的产区品牌
法国葡萄酒何以誉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