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西藏高校《基础汉语》的课程定位

2017-03-21左燕梅

学周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西藏高校人文性工具性

左燕梅

摘 要:目前,西藏高校及教师对《基础汉语》这门课程存在严重的定位的混乱与偏差,使《基础汉语》教学走向了困境。要想使其走出困境,必须结合西藏高校大学生的实际汉语水平和人文素养,对《基础汉语》的课程属性进行科学认识与正确定位,即应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两种功能,并实现两者的统一,不能只偏重一方。

关键词:西藏高校;基础汉语;课程属性;工具性;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7-000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7.002

国家教委认为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其任务是通过大学语文课的开设使之成为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手段之一。作为西藏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担当这一任务义不容辞。由于西藏的基础教育比较薄弱,生源相对于内地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和人文素质普遍不高,因此,在西藏高校中开展大学语文教育尤为必要。而且正因为西藏大学生与内地大学生汉语水平实际情况的差异性,在西藏高校除了开设《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外,还应针对汉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开设《基础汉语》这门课程,来代替发挥大学语文教育的作用。

一、定位的偏差

目前,西藏高校的《基础汉语》教学存在严重困境。这一困境导致《基础汉语》起不了多大实际作用,学生尤其是藏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学生,时至毕业写文章仍文理不通、错别字连篇,日常说汉语也不十分流利,存在低级语法错误。关于这一困境,可以将其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重视不够,学时不足

西藏高校对《基础汉语》这样的基础公共课缺乏重视,认为其没有专业课重要,所以学时安排不稳定且经常压缩课时。学生对《基础汉语》重视度不够,认为《基础汉语》就是中学语文的延续,没有必要再浪费时间去学习语文,而将精力放在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上。

(二)定位不准,目的不明

教师也往往把《基础汉语》认为是中学语文的继续,不愿意在教学上多花心思,教学目的不明确,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使课堂成为单纯的知识教授,忽视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没有知识的更新与延伸,更没有人文精神的渗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更没有主动性可言。

(三)师资薄弱,方法陈旧

有的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和团队意识,教师之间缺乏沟通,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教研室的作用发挥的并不大甚至形同虚设;教材有什么就讲什么,照本宣科,仍停留在“教师教,学生记”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中,这就导致学生觉得教师讲的和从其他途径获取的知识并没太大差异,严重挫伤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而造成这一困境的深层原因是,对《基础汉语》这门课程的定位偏差。教师乃至学校长时间以来对《基础汉语》的认识存在混乱与误区。有的人认为,这门课程应单纯侧重工具性,只要提高学生汉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就万事大吉了;有的人则认为这门课程应侧重人文性,不应该再像教中学生那样讲一些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应侧重于人文素养的渗透和培育。所以,长期以来大家都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共识,教师在授课时教学目的都不明确,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发挥出《基础汉语》应有的作用。

二、正确的定位

(一)工具性

作为我国通用语言,汉语在西藏地区得到了普遍使用,各民族之间的交流、社会生产、生活基本上都通过汉语得以顺利实现。就目前西藏高校的教学开展情况来看,除藏文和英语专业外,教材的编写和授课的语言全部采用的是汉语形式,即便是上述两种特殊专业,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大量使用汉语进行诠释的双语教学形式。由此可见,西藏大学生特别是占总人数75%左右的藏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汉语言使用能力,一切学习活动都难以有效进行,更别提今后毕业离校要面临的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生活压力。因此,西藏高校《基础汉语》这门课程肩负着提高学生汉语言使用能力的使命。

(二)人文性

所谓人文教育,就是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渗透和内化,通过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使学生受到文化熏陶和情感教育,从而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好的人文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获得良好的修养,基本的人文精神,一副正确看待世界、自我、他人和社会的人文眼光。它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问题,却有助于受教育者加深对这类问题的思考、理解和认识。由此可见,人文教育对于“育人”的重要性,它是所有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之一。但在西藏高校,人文教育的实现手段是相对单一和薄弱的。而《基础汉语》这门课程选编古今中外的佳作,科目涉及文学、历史、社会学、伦理学、科学史、法学等。因此,《基础汉语》可以说是所有人文学科的总和,要想使人文精神真正成为我区大学生人格构成中的一部分,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条件下最有效的方式与途径之一无疑是依靠《基础汉语》教学。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对于内地大学语文而言,人文性是其课程定位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但由于西藏大学生与内地大学生汉语水平和人文素养的差异性,在西藏高校《基础汉语》这门课程应兼具两种功能,并应坚持这两种功能的统一和并重。一方面是人文功能,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另一方面是其工具功能,即提升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因此,《基础汉语》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基础汉语》课程属性的正确的、统一的定位:应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不偏重一方,并实现两者的统一。

因此,西藏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和汉语文教师们应通过探讨与研究,对《基础汉语》的课程属性进行科学认识与正确定位,达成共识,把《基础汉语》这门课程定位为“两条腿走路”:既要有工具性,又要有人文性,不能偏重一方,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同时,应探究出一套西藏“本土化”的,适合西藏大学生的,具有创新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能够在教学中既切实提高学生的汉语使用能力,又同时使学生受到人文熏陶和情感教育,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最终使西藏高校《基础汉语》这门课程走出困境,为西藏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應用型人才做出积极的贡献。

猜你喜欢

西藏高校人文性工具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西藏高校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