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素质教育下“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2017-03-21田家龙

关键词:后进生转化成功赏识

田家龙

【摘要】成绩优秀的同学在各种场合往往备受恩遇,相比之下,家庭、学校、社会也给予他们更大的投入,他们总是能在各种眼光中找到自信。成绩好,往往性格也好,习惯也好,放在哪里都是好学生,正因为这样,尖子生的队伍发展潜力并不是很大,而变化最大的往往是中下游的学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后进生”。后进生是我们教育对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也往往是容易被我们忽视的、甚至于不懈理会的盲点。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讲,后进生更需要我们的关注,这是各方面提升空间最大的一个群体,也是关系到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发展的关键。何不去做一个智慧的、仁爱的教育者,带着逆向的思维,从最后一个抓起!

【关键词】后进生转化 关注 赏识 成功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1-0139-01

一、用关注去点燃自信

在洋思中学,成绩差的同学得到了高度的重视,第一个选座位的是他们,在课堂里被提问最多的是他们,得到各种形式的表扬鼓励的是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参与最多的是他们,老师们谈话最多的是他们,甚至课堂内容的设置、“三清”的安排都在刻意向他们倾斜。就是用这样的逆向思维,使得他们用“三流的条件,三流的师资,三流的生源”培养出了一流的学生,90﹪以上的差等生最后能够达到100﹪的升学率。这个教育界的奇迹让我们不得不反思自己在教育思维上的某种缺失。

马斯洛曾说“自尊和受人尊敬是人生存的一种基本需要”,更是自身发展的动力所在。同等年龄阶段的孩子智力水平是相差无几的,有很大一批同学成绩不好不是因为不能学好,而是因为长期受到父母的、老师的冷落和忽视,出现信心缺失、心志懒散、精神萎靡甚至行为叛逆等现象。他们敏感的内心深处更加渴望别人的尊重和认可,如果我们能够适时地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补偿他们应有的尊重,多角度地给予他們充分的认可,那么他们就一定能够重拾信心,重新燃起对周围人周围事的兴趣。对于教育者来说,转化一个后进生,就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举。

二、用耐心、爱心去赏识

迫于各种压力,或许我们也曾经一次又一次地尝试过为下游的同学补差,但是存在的问题是:我们的精力和时间有限,能够顾及到的总是那么几个同学,所涉及到的面积还不够广;另外,我们的耐力有限,当看到这些行为习惯、学习习惯都很差的同学改变没有起色或者出现反复时,我们便丧失了信心。

殊不知,教育不是简单的苦口婆心,不是机械的日夜叮咛,更需要的是真诚的赞赏和真切的笑容。一弯小溪,当你斜起眼光看它时,你会觉得它是那么的怯懦,那么的不堪一击;而以恬静的心态专注地欣赏它,你会领略到这涓涓细流轻柔曼妙的美。作为教育者,要想成功转变这些内心深处也同样渴望进步的弱势群体,必须先从改变自身做起,改变看待他们的态度和眼神,改变浮躁的功利之心,投之以理解和信任。

生活中,我们要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他们哪怕一个细小的闪光点,要从起点看到他们的进步。不迟到、讲卫生、爱帮助同学、热爱体育运动……都是值得他人效仿的优点,也是宝贵的教育契机。课堂上,我们要用信任的眼光去鼓励他们跃跃欲试的尝试,要让更多的课堂提问倾向于这部分同学,回答正确及时给予真诚的表扬,回答错误,用信任的眼神、鼓励的话语把我们的期待传达给他们。相信在不断体验成功、体验进步的喜悦中,他们参与课堂的意识、学习的兴趣会大大地加强,日常行为必然也会悄悄地发生改变。你会发现,每一处闪光点都会成为黑夜中的一点星光,繁星布满苍穹时,不仅是自己,其他人也会与你共同分享这份激情与喜悦。

三、展望后进生的前景

或许一个人的潜力大小永远没有衡量的标准,没有人知道一个人到底有多大潜力可挖,更不能以一方面的表现来衡量一个人的整体能力。成绩不好,原因是多方面的,不适应环境、不适应老师、不感兴趣、过多干扰等等都会引起成绩的不理想。成绩不好、行为习惯不好并不代表将来的工作能力差,后进生的抗打击能力、应变能力、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有时比优等生还要强,这样的综合素质,往往能促使他们在工作领域中发挥一定的优势,也能成为某一行业的骄子或精英。

正是学生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才成就了教育者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不要对每一个学生丧失信心,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学习成绩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变化,作为教育者应该正确认识到这一点,否则,我们的后进生转化会难上加难。

“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培根的这句话正警醒着每一位教育者:带着愉悦之心、仁爱之怀,细心观察、耐心赏识每一个学生!

猜你喜欢

后进生转化成功赏识
用心感受,用爱教育
谈中学生的人生成功
浅谈如何转化后进生
放飞后进生的创新思维,打造物理学习的幸福课堂
“赏识”催开作文花
西部城乡结合地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
告诉孩子并非“成功”才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