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祝福》祥林嫂之死

2017-03-21何恺宇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11期
关键词:祝福整体

何恺宇

摘要:《祝福》也是鲁迅作品吃人系列的延续,祥林嫂的死不是个人的行为,是一个整体社会状况导致的结果,鲁迅在文章中用看似平淡,其实犀利的笔触揭示了人性的弱点、检讨自己的无能为力,也深深的使读者看清一个时代的本质。

关键词:封建节烈观;吃人;整体

鲁迅先生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后来由于祖父的入狱,父亲的死亡,让鲁迅过早得结束了快乐的童年,生活的变故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他在很小的年纪就体味到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在家境好的时候,周围人是用一种羡慕的眼光看待他这个小“公子哥儿”的,话语里包含着亲切,眼光里流露着温存。自他家变穷了,周围人的态度就都变了:话语是凉凉的,眼光是冷冷的,好朋友也不和他说话了,脸上带着鄙夷的神情。这些改变或许是微妙的,不知原因的,但是在这个年纪的鲁迅的心里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鲁迅心中早就有了答案,也成为他后来作品的最初的渊源。

《祝福》可以说是鲁迅比较著名的一个作品了,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解读《祝福》,和一些大家,一些学者一起解读人物,解读文化,解读语言艺术等等,鲁迅先生的作品总是值得我们去解读,去研究。因为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阶段,我们对鲁迅作品的研究都是存在空间的,都是值得提升的,对鲁迅作品认识的提升可以说是一种对民族意识的提升,所以我们对鲁迅这样一个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将不断得认识。在解读《祝福》时候,我们往往会去解读祥林嫂,一部作品的中心人物是一部作品的精髓,挖掘人物,我们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长久以来,祥林嫂的死都是解读的热点。在我看来,解读祥林嫂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首先这是一个有趣的事情,就像在解读一个侦探小说,我们试图去找出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但是与此同时又是一个十分压抑的过程,我们看到的不光光是一个地主压迫劳动人民的故事,我想鲁迅也不会那么简单的塑造一个人物,否则他应该更残酷些,这不是肉体的折磨,是灵魂的粉碎。这也是鲁迅吃人故事的一个延续,还是封建礼教吃人的问题。祥林嫂就是这样被一个社会吃掉的。

祥林嫂的死是一个悲剧,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凶手?是鲁四老爷?是祥林嫂的婆婆?是柳妈?是“我”?是封建迷信?是这个社会?都是又都不是。祥林嫂的死是一个简单的事实,却蕴含着复杂的过程。

祥林嫂生活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早早得守了寡,这是一个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典型的悲剧的农村妇女形象,早寡的祥林嫂知道自己要被婆婆和小叔子串通好卖掉便连夜逃走,逃到了鲁镇,在鲁四老爷家里帮佣。鲁镇就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鲁四老爷是当时鲁镇最有文化的人,它象征的是鲁镇的思想文化状态,也就象征了中国社会的一个大致的思想文化状态。祥林嫂第一次在鲁四老爷家帮佣的时候其实是幸福的,不能说鲁四老爷对他不好。在那段时间,由于他的勤快,得到了老爷和太太的欢心,祥林嫂的嘴角有了笑意,人也白胖了,虽然干的活很多,但是祥林嫂是开心的,因为没有婆婆,没有小叔子,没有人把她买卖。但是后来,我们所说的嫌疑犯之一,祥林嫂的婆婆又把他抢了回去,拐卖给了深山坳里的贺老六,祥林嫂的幸福生活就“结束”了,可是一开始的反抗,最后也变成了不反抗。为何说“结束”,因为后来的祥林嫂又幸福了。贺老六老实又很会做,年轻有力,两人又有了一个孩子,就像现在在城里打工的小两口一样,日子虽然清贫,倒也满足。在山高皇帝远的贺家坳,祥林嫂暂时的过上了“平稳”的“奴隶”生活,然而这勉强能使祥林嫂苟延残喘的情景,亦如一现的昙花,转瞬即逝了。年纪轻轻的贺老六竟死于伤寒病。本来,凭着祥林嫂的勤劳,也还可以支撑残局,然而与她相依为命的儿子阿毛竟然不幸被狼给吃掉了。夫亡子殇,这对祥林嫂来说不仅仅是失去亲人的悲痛,更为悲惨的是,她彻底地失去了她在夫家的财产继承权,走投无路的祥林嫂终于被贺家大伯收回房子而赶出了家门!导致祥林嫂被逐的直接原因是贺氏家族浓厚的封建节烈观念,因为祥林嫂嫁过而又死过两个丈夫,已经被人视为尤物祸水。儿子阿毛,作为封建家族传宗接代的工具,作为“夫权”的体现者,一旦消失,那么祥林嫂所依附的仅有的一线经济支柱,亦就彻底地崩溃了。我们说祥林嫂没有幸福过吗?有,而且她曾两度过的很幸福,但也正是这两度的幸福是她的整体命运显得更加的悲剧。迫于生计,萬般无奈的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做佣人。巨大的精神打击,再加上世人的歧视冷眼,尤其是人们根深蒂固的封建节烈观的吞噬,使得祥林嫂和第一次来鲁镇时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她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再嫁的祥林嫂已逐渐为人们所唾弃不齿了!鲁四老爷嫌弃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年关祝福不让她煮福礼摆香案。闲极无聊的祥林嫂更显得无所适从了。在“善女人”柳妈的“善意”劝导下,祥林嫂到土地庙捐了门槛,以期作为千人踏万人跨的替身,赎了这一身的罪名。然而这一切注定都是徒劳的,因为一生嫁过两个丈夫又死了两个丈夫的祥林嫂,永远也摆脱不了这封建节烈观的桎梏!四婶的“放着吧,祥林嫂”一声断喝,使她的精神防线终于被无情的现实彻底地摧毁了!祥林嫂“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柳妈与祥林嫂是属于同一阶级的人物,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说祥林嫂是被压迫致死的,不能简单的说祥林嫂是被剥削致死的,同一个阶级的人谈何压迫被压迫,剥削被剥削的。在百家讲坛中,北京大学的孔庆东教授也讲过,鲁迅在写这部分内容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写隔阂,知识分子和地主阶级之间存在隔阂,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存在隔阂,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之间存在隔阂,最主要的是就连农民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也存在着隔阂,这就是厉害之处,以为自始至终,无产阶级从来没有真正的联合起来,而资产阶级,地主阶级早就联合起来,压迫,剥削,无产阶级却艰难的反抗着。正是这种同一个阶级的人之间的互相猜忌,互相施压,是祥林嫂的内心更加恐惧与慌张。柳妈给她讲一些他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故事,自编自导自演的一个故事,让祥林嫂的内心充满了谴责与折磨。村子里一起洗衣,一起做饭的人们爱听祥林嫂的悲剧故事,每天作为一种乐子来看待,听得多了,也便厌倦了,先是仙林嫂的儿子,后来又是二次婚姻的伤疤,这些人总是拿别人的悲剧人生作为自己赏玩的材料,可笑可悲。但是这也正是鲁迅小的时候真真切切体会到的东西,人情冷漠。在故事的最后,“我”作为故事的陈述者出现了,在“我”与祥林嫂之间出现了一段关于魂灵的对话,“我”是一个知识分子,一个经过“五四”洗礼的知识分子,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不可一世的想要启蒙人民的知识分子,但是在遇到祥林嫂问出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是,“我”很悚然,无法回答,最后逃跑了。这等于是破灭了一个人最后的一丝希望,如果人没有魂灵,那么没有活下去的信念了。启蒙者与被启蒙者之间的断裂或许是祥林嫂走向死亡的一个推动力。就好像“我”在祥林嫂站在悬崖边的时候无情地推了一把……

祥林嫂的死不是个人的行为,我们找不出谁是杀害她的凶手,连承担百分之五十责任的凶手也没有,我们只能说这是一个整体的结果,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是酿造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她的死是精神的死亡,不是肉体的死亡,哪怕她在地主家里吃的白胖了,精神还是死亡了。是当时社会的封建节烈观念让她死在自己的心理压力下,祥林嫂的一生是悲惨的一生,是不幸的一生,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把祥林嫂由人世推向地狱,由人变为非人,成为封建成时代劳动妇女人生悲剧的缩影。

猜你喜欢

祝福整体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引入人文元素,教出《祝福》的厚重感
空间批评视域下的《祝福》解读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十二星座5月整体运程
十二星座3月整体运程
如何选择整体法与隔离法
十二星座1月整体运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