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美国黑人女性文学题材概述

2017-03-21苏虹蕾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11期
关键词:女性文学美国黑人

苏虹蕾

摘要:20世纪之前的黑人文学作品大多是男性作家所写,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也是以男性为重。随着女权运动的不断发展,20世纪,一大批黑人女性作家,通过不同的角度塑造多种类型的黑人女性形象,再现黑人女性真实的生活状态,关注她们所受到的来自于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促进了女性意识的觉醒。本文系统归纳了现代美国黑人女性文学题材选取的特色,揭示现代美国黑人女性文学题材选取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美国;黑人;女性文学;题材

20世纪之前的黑人文学作品大多是男性作家所写,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也是以男性为重。虽然偶尔也会出现黑人女性作家,但所占的分量无足轻重。以男性人物为主的黑人文学作品中大多充斥著强烈的男性意识,无论是在种族问题,还是其它社会问题上,男权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表现得及其明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黑人女性文学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对于黑人女性的漠视,以及黑人女性堪忧的社会地位。

20世纪,随着女权运动的不断发展,女权主义者队伍不断状态,一些黑人女性开始认识到自身社会地位的边缘化,日益关注黑人女性的生存状态,黑人女性文学也就随之诞生。一大批黑人女性作家,通过不同的角度塑造多种类型的黑人女性形象,再现黑人女性真实的生活状态,关注她们所受到的来自于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促进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20世纪60年代以来,受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作品在创作主题和写作技巧上都表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这一时期是社会历史发生变革的重大时期,无论是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还是在社会的道德标准、价值体系上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促使一大批有历史责任感的黑人女性作家通过文学创作的形式来唤醒黑人女性的意识,促进她们完成自我身份的构建,与传统的黑人文学作品相比,黑人女性作家突破传统创作主题的限制,更加关注社会现状,旨在通过自己的作品帮助黑人女性群体们认识自我、找到自我,从而更好地融入到美国这个多元文化社会中。

一、现代美国黑人女性文学题材选取的特色

(一)神话题材的选取

所谓的神话,实质上是一种表达方式,通过一种超自然或者虚幻、魔幻、奇异的形式来接受某些自然界的现象或事物,以此来表达人类的某种经验或想法。每一个民族或国家的价值观、信仰、信念都是神话产生的重要基石。反过来,神话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这个国家的价值观念,代表人们对现实的看法和态度。詹姆斯·奥·罗伯逊在《美国神话,美国现实》中写道:“神话是非理性的,至少它不受逻辑的支配,有时基于信仰而不是理性,基于理想而不是现实。”除此之外,神话传说还凭借其丰富的想象力去表达人们内心的愿望,从而给人们带来希望,成为人们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认识世界的有效手段,正是这一特性,使得神话具备了写实手法所不具备的艺术效果。

生活在美国的黑人女性,她们诞生于自己本民族文化之下,又受到了西方白人主流文化的影响,因此对于神话这种能够带给她们希望的文化形式更加依赖。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运用神话的主题,意图并不是要单纯地对文化进行重塑,而是旨在通过这些神话传说给人们以希望,同时,由于黑人女性群体在现实生活中所遭受的痛苦无法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达,因此,美国黑人女性作家们试图探求能够体现黑人女性愿望的神话,以此来抚慰黑人女性心灵的创伤。

在非洲传统文化之下诞生的神话传统,被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应用到文学创作之中,不仅借助神话传说的宣泄和解释功能,艺术性地再现了黑人群体在美国社会生活中的悲惨现状,而且神话传说大多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融入到文学创作之中,可以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心灵的共鸣,得到心灵的净化。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套用原始神话的故事模式进行叙述,另一方面将神话传说中的某一意象融入到小说故事之中,以此来凸显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托妮·莫里森就在对西方主流神文化进行抨击之时,找到了传承非洲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将非洲民间神话传说作为文学创作题材的源泉。一方面,她通过与西方文化中的神话故事作对比,从而凸显本民族的神话传说。另一方面,她积极探求符合黑人群体生存和意识延续的非洲传统神话或仪式,来宣扬非洲传统文化。

(二)民俗题材的选取

美国黑人的民间文学及文化传统是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奠基石。黑人群体在进入美国社会生活时,因为奴隶制、种族歧视以及白人主流文化的压迫和束缚,不仅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力,而且本民族的文化不准传播,本民族语言也不准使用,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黑人群体只能通过口头文学的形式来记录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民俗在记录美国黑人群体的生活现状、表达他们思想和精神上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凭借其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力,将民俗与文学创作联系在一起。通过这种联系,有效地再现了美国黑人群体在种族歧视压迫下悲惨的生活状况,也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传统的美国黑人文学中,出现过将本民族民间文化内容简单罗列作为文学作品素材的创作形式,这不仅降低了民俗文化的感染力和艺术价值,而且作品也缺乏创造力。在现代美国黑人女性作家的作品中,对待民俗文化内容并不是简单的套用,而是从形式上对其进行创新,将民俗的内容和形式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相联系,生动、立体地再现黑人女性群体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这样,不仅在传承黑人传统文化上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而且增添了小说的艺术魅力。黑人民间的民俗传统在黑人群体中至关重要,有些观念深深地印在黑人的脑海中,以至于他们一旦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就能够引起黑人群体的关注和共鸣。例如,黑人性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不仅揭示了种族歧视观念给黑人女性带来的心灵创伤,而且,在继承黑人传统文化上也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而黑人女性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和《柏油娃娃》都以非洲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为模本创作而成。

(三)精神信仰题材的选取

黑人作为一个群体,有着自身的文化传统和精神信仰,在被贩卖到美洲的过程中,黑人把自己的精神信仰也带到了美洲大陆。虽然被贩卖到美洲的黑人来自于不同的部落,在信仰上有所差异,但从根本上来说,他们信仰的核心内容是大致相同的,尤其是非洲尊天敬祖的传统是一样的,他们始终都认为,祖先的神灵会一直保佑着自己。美国黑人的宗教观念在很多黑人文学作品中都有诠释,但是因为特定的社会原因,传统的黑人作品对黑人信仰的理解多少带有些许偏见。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影响,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在对于黑人宗教文化的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开始重新将精神信仰的内容与小说的创作联系在一起,既全面的阐释了非洲的宗教传统,又为解决美国黑人女性面临的生活和精神困境指明了新的方向。在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作品中不仅可以随处可见黑人传统信仰的影子,而且还通过文学创作全面地诠释了黑人的信仰关键,提升了黑人文化的影响力,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黑人群体的族群意识。

在非洲的信仰观念里,几乎人人都相信上帝是存在的,而且有着万能的力量,自己在危难的时刻可以得到上帝的帮助。莫里森在小说《天堂》中,就再现了美国黑人对于上帝的崇拜、敬仰之情:摩根家族的老爷爷撒迦利亚·摩根带领黑人从密西西比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到俄克拉荷马州去寻找他们心目中的“迦南”,沿途中遭到了白人的压迫和为难,整个路程都异常的艰辛。就在他们感到绝望的时候,上帝出现了,还为他们指引了道路,告诉他们正确的地方。最终,他们在洛根县以南建立了名为“黑文”的小镇,过上了世外桃源的日子。安定下来之后,在老爷爷的带领下,小镇还铸造了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大炉灶,在炉灶上刻上了“当心他皱起眉毛”的字样,表示对上帝尊重的同时,还能够警示众人要尊重上帝。大炉灶是黑人群体进行聚会、洗礼、祭祀的地方,是神圣的象征,这些细节的描写是对黑人宗教传统的再现。当小镇黑文遭受过战争已经不再适合居住生活时,迪肯·摩根兄弟决定效仿当年的撒迦利亚·摩根老爷爷,进行迁徙,继续寻找心目中的“迦南”,于是建立了新的小镇“鲁比”,与在黑文生活时一样,大炉灶依旧被安置在了小镇的中心位置上。对于黑人来说,炉灶象征着他们对上帝的信仰,同时,也是其精神信仰的代表。而黑人群体的信仰观念,很大程度上都体现在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上,他们认为,是集体创造了个人,没有集体就没有个人,集体才是个人的文化身份象征。小说中的摩根兄弟代表的就是美国黑人继承文化传统的举动,通过叙述他们的迁徙,让人们感受到了美国黑人的宗教观念。

二、现代美国黑人女性文学题材选取的意义

在白人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社会中,文化中心论者总是把黑人传统文化定义为一种野蛮的、未开化的文化,对其进行排斥打压,而把白人文化当作主流文化来对待,这种评判文化的标准完全是依据白人的价值观来建构的。美国黑人小说华莱士·瑟曼在他的作品《黑色的墓》中,就对这一不公平现象作了阐释:“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完全白色的世界中,这里白人的标准是所有人的标准,这里白人所做的总是正确的,除非曾经有白人做过,否则,黑人所做的总是错误的。”而且,从美国的发展历史来看,白人文化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白人中心主义观点更是一直占支配地位,总之,在白人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里,只要白人说是对的,那就是对的、合法的;反之,只要不符合白人标准的,那就是错误的、不合法的,应该受到排斥的,正是这种过度的、典型的优越感,给美国黑人群体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严重束缚了黑人文化的发展。

美国黑人女性作家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清醒地认识到黑人文化才是黑人种族发展下去的根据。文化上本来就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美国黑人民族文化在美国历史的发展上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有其存在的合法性,一样应该受到重视和尊重。正如黑人女性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她的作品《黑人的存在不可忽视》中说的那样:“重视黑人的存在对理解我国的文学至关重要,而且这種重视不该只局限于边缘文学。我还相信正是因为黑人的存在,并以他们的存在为参照物,美国文学才能作为一个连贯的整体受到世界的重视。”因此,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就有意识的融入了大量黑人传统文化的内容,通过借鉴非洲传统文化中的民间传说、宗教故事、神话等内容,来宣扬黑人文化,肯定黑人文化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改变白人文化中心主义者的错误认识,为黑人文化争得一席之地。

注释:

詹姆斯·奥·罗伯逊.美国神话,美国现实[M].贾秀东,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5.

David Gordon Nieson, Black Ethos:Northern Urban Negro Life and though 1890-1930.wesprot,Conn:Greenwood press,1977,162.

托妮·莫里森.黑人的存在不可忽视[J].陈陆鹰、汪立新,译.当代外国文学,1994(3),166.

参考文献:

[1]詹姆斯·奥·罗伯逊.美国神话,美国现实[M].贾秀东,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猜你喜欢

女性文学美国黑人
高中生写100遍“黑人的命也是命”
明清时代女性文学的发展
从安吉拉·卡特的作品看文化重塑与女性文学的创新性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玫瑰门》中司绮纹的女性形象分析
善跑不擅游的黑人
善跑不擅游的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