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写作中国式英语的成因及多模态对策*
2017-03-21李雪
李雪
[摘 要] 商务英语写作是为满足商务交际而进行的特殊英语文体的写作。中国式英语的出现造成了跨文化商务交际的障碍。中国式英语的存在并非无本之木,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因此,有必要以中国式英语的成因为切入点,具体分析其对商务英语教学的启示,提出了避免中国式英语的多模态教学对策,以期提升商务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的语用能力。
[关键词] 中国式英语;思维;文化;商务英语;写作;多模态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3-0106-02
一 什么是中国式英语
中国式英语即Chinese English或Chinglish,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由于受到母语文化的干扰和影响,硬套英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与应用中出现的不合规范的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这样的英语往往对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不可理解或不可接受[1]。由于我国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的主要环境是课堂,而课堂是一种非自然、虚拟的语言环境,长期的翻译式教学法使学习者接触更多的是语言基本知识,而非语言本身。
二 中国式英语是如何形成的
1 英汉思维方式及文化差异是其存在的根基
大多数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思维,我们可以称为汉语思维。汉语思维由于受到中国传统儒家学派的影响,重视主观对客观的感知及思维的整体性,擅长通过直觉感知来探索世界的本质;英式思维则根植于希腊哲学的理性思想,强调主客观的对立及思维的个体性,科学理性地发掘事物的内在联系。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始终映射着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语言承载文化,表现文化,而文化则影响语言的发展,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由于地理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呈现了极大的差异性,当两种语言转码时,这种差异性势必会映射到目的语中。例如,中国人喜欢在某人的姓氏后加上一个“老”字,以示尊重,而使用对应的英文“old”来称呼他人,则难以被西方人接受,即便是老年人,西方人也常用一些委婉的表达表示,如“senior citizen”来代替“old man”;再如,中国文化中的数字18有地狱的寓意,而西方国家的13被认为是不幸的象征,成为背叛和出卖的代名词;一些习语和惯用语的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例如,“胆小如鼠”的英文释义为“as timid as a hare(兔子)”,Pan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罪恶和灾难的渊薮),单从字面意义理解这些习语是行不通的,要探究其文化内涵。
2 商务英语教学的现状是其产生的客观因素
第一,商务英语教师对目标语言知识的欠缺。学习一门语言的最好方式就是身临其境,到目标语国家感受语言氛围,接受语言和文化的熏陶。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绝大多数的中国学习者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只能在国内的课堂接受教育,因此,国内商务英语教师的语言能力直接影响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二语水平。而我国只有少数的英语教师接受过国外教育,对英语的掌握也是从他的老师或是书本中习得。尽管许多教师使用英语比较流畅、规范,但遇到词汇盲区时,也会借助一些交际策略弥补语言空缺,在对语言和文化的驾驭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也会出现所谓的中国式英语。
第二,商务英语授课方式不当。国内的商务英语教育一直围绕着“单词+课文+习题”模式,对词法、句法和语法的讲解远远多于对目标语的商务文化的讲授。在口语和书面语的交际中,学生的头脑里往往先形成一个汉语模型,然后将其翻译成英语,商务英语写作中一些不合乎英语文化规范的句子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商务英语语境的缺失。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认为学习者只有在自然轻松的环境中才能习得语言[2]。而我国的二语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大多在课堂,一个教师要面对几十个学生,学生外语水平的不均衡也导致教师很难全英授课。即使个别院校聘请了外教,也因班额大而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再者,仅凭课堂的有限接触很难掌握一种语言体系。“课上英语,课下汉语”的情形造成语言学习的中断,而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就在于反复的操练。[3]久而久之,中国式英语的形成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 如何在教学中纠正中国式商务英语
经济的全球化使得商务活动日益频繁,提升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商务沟通形式呈现多媒体、多模态的特点,公司之间传统信函往来逐渐被电子商务交流所替代,各种软件、编辑工具使得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符号资源的实时传递称为必然[4,5]。因此,教师也应与时俱进,弥补大学商务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缺陷。
1 实施多模态化的商务英语写作课程结构
学校仍是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大环境,为减少中国式英语的发生,改革高校英语课程设置势在必行。脱离真实语境而孤立地学习语言知识是语言学习的最大障碍,教學中应强调情景因素的作用,充分创设各种语言环境,为学生开辟各种信息渠道。为达到以上目标,仅依赖传统课堂教学是很难实现的,笔者建议减少读写课的比重,增加视听和网络自主学习学时。这样,学生能够从多媒体和多模态,如声音、图像、动作等符号资源中得到感官和认知的刺激。学生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商务英语材料进行阅读或视听,既可锻炼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又可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经调查,学生更愿意通过网络进行多模态信息的查阅、梳理和创造,这种仿真的商务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文化环境,笔者建议第一学期的商务英语读写课由外教教学,授课地点选为多媒体教室。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是高中迈向大学生活的过渡期,也是让学生从高中“应试式、跟随教师式”的思维习惯过渡到大学中独立发散的思维。具体来讲,第一学期不给学生任何课业压力,让学生和外教一起享受商务英语。学生以模仿外教的表达方式为主,口头掌握语言。外教不会教授学生语言学习规则,而是设置商务话题与学生展开讨论,这种方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2 创设多模态的商务语言学习情境
提升学生语用能力的最佳途径就是创设语言学习情境。在这种非自然语言环境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尽量地多用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汉转码能力,根据课程内容,设计一些贴近现实生活的教学活动,尽量使课程内容融于形式多样的、与现实密切相关的活动中。
笔者建议商务英语教师可以每节课设计一个商务情景,安排一些同学分角色表演,锻炼语言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英语学习兴趣。在课后任务的布置上,教师应摒弃以往的背诵单词、课后练习等陈旧的作业形式,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写一些商务活动策划案,但要求在写作中多运用一些本单元出现的单词、词组等,这样,既巩固了英语基础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避免了学生经常抱怨的“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写作尴尬局面。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语言现状,为学生挖掘各类信息资源创设语言应用环境。
3 以多模态方式培养学生文化敏感性
学生在商务英语信函写作中犯的错误,无论在词汇、句子和篇章的层面上多是受到汉式思维的影响。美国语言学家Sapir曾对语言有过这样的论述: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这些做法和信念的总体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性质[6]。一个民族的语言反映了这个社会的价值观、行为观、思维观,因此,了解文化是学好语言的关键。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关注商务文化,将文化知识融于课程讲解中,探究语言的社会学含义。学校可以定期地为学生开展有关英美的商务文化知识讲座,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文化。教师在开学初可以为学生列出一些经典的英美原版电影,引导学生观看;鼓励学生多听VOA、BBC等英文广播;阅读英文的报纸期刊杂志等。
总之,中国式英语是我国绝大多数外语学习者的必经阶段,是学习者从母语的思维方式向目的语靠拢的过渡期,是英语交际过程中的“双刃剑”,我们应该抱着辩证的态度看待中国式英语。一方面,存在即有意义,中国式英语的存在意味着学习者正在积极地摸索语言,反映出学习者在二语学习中所做出的努力,即使是不地道的英语,但有时却不影响英语本族语人的理解;另一方面,中国式英语的确造成了商务情景下的跨文化交际障碍,我们应该帮助学习者最大程度地减少交流误解,过度强调中国式英语的危害会使学习者不敢张口说英语,失去学习英语的信心。因此,在不影响交际的前提下,不提倡立刻纠正语言错误,要鼓励学生多说、多听、多写,通过加强学生基本功练习、提升学生语用能力,通过多模态教学手段,最终帮助学生克服在商务写作中运用中国式英语的不良习惯。
参考文献
[1]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18.
[2] Krashen.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Applications[M].
London: Longman, 1985.
[3]杨敏,魏兴顺. 中国式英语——交际实踐中的“双刃剑”[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52.
[4]徐珺. 夏蓉. 商务英语写作多模态设计的实证研究[J]. 外语界,2013(4):32.
[5]姜毓锋. 基于多模态话语理论的外语教学模式构建 [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131.
[6]Sapir, Edward.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CO1, 1921: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