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全学分制下专升本教育“1+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7-03-21许明月荣凤杰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7年3期
关键词:专升本学分制职业

许明月 荣凤杰

[摘 要] “1+1”人才培养模式是两年制专升本教育的一种新型尝试,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专升本教育从理论到理论、从学校到学校的封闭式人才培养,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完全学分制下的专升本教育以“基础知识够用、专业口径适宽、专业技能良好”为人才培养目标,以灵活的选课为手段,以丰富多样的校内选修课程、校企合作开发的实践课程以及企业顶岗训练的实习课程为选课资源,搭建“三体系+五平台”的“1+1”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专升本学生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创造条件。

[关键词] 完全学分制;专升本教育;“1+1”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3-0015-03

高职专升本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其制度实施以来为许多优秀专科生提供了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但是,在专升本教育实践中,如何对其人才培养进行定位?如何根据其人才定位选择最恰当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实现路径?是专升本教育要思考的问题。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2015年开始在专升本教育中实施完全学分制的改革试点,开始尝试“1+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通过一年的改革尝试,逐渐形成了适用于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三体系+五平台”的“1+1”人才培养模式,这对高职专升本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一 高职专升本教育人才培养定位高职专升本教育(简称专升本教育)是指在校的全日制高职专科学生在高职学习3年后,通过参加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升学考试,升入本科学校的对口或相关专业继续进行学习,成绩合格后,获得全日制本科学历和学位的教育形式。高职专升本教育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与社会教育需求不断提升的产物。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毕业生经过一定的选拔程序可以进入本科高等学校继续学习。”但是,进入本科阶段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职业教育还是学科教育?决定中没有详细说明。从我国高职专升本教育10多年来的实践看,高职院校的学生升入本科院校后,基本是按照本科学校的学术型人才模式来培养的,接受的是学科教育,而不是高一级的职业教育。这种人才培养定位不仅与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很大差异,使许多优秀的高职学生脱离了职业教育系统,导致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隐形萎缩。也间接造成了原有职业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高职专升本教育应建立与专科阶段所受教育在性质上完全相同的、更高级的教育,即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从国际教育实践看,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体系也是从专科层次开始,发展到本科层次,再提升到硕士、博士层次的。例如,美国20世纪60年代开始有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70年代发展为硕士、博士层次的职业教育。我国台湾在20世纪70年代前职业教育为专科层次,70年代以后许多专科学校升级为技术学院,80年代技术学院又升级为科技大学,逐步形成了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从国内、国际教育实践来看,本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结果。将高职专升本教育定位为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是其合理选择。二 专升本教育“1+1”人才培养模式内涵1 “1+1”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1+1”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实现专升本教育“基础知识扎实,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良好,具有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这一培养目标而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1+1”人才培养模式中第一个“1”是指学生在专升本两年教育中的第1年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完成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二个“1”是专升本教育的第2年,主要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通过校内实践和企业实习,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专升本教育“1+1”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专升本教育与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不同的,本科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专升本是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专升本的学生来源于高职院校,他们所受的教育属于职业教育体系,升入本科学校后应该受到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传统的“1.5+0.5”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为学生提供了一定学时的实践技能训练,但实践内容、实践条件还很有限,这不利于本科层次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1+1”相比“1.5+0.5”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为企业培养熟练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做好了准备,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首先,通过加大实践环节比例,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1+1”培养模式中用1年的时间专门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可以保证学生学完专业理论知识后能充分地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以此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为学生顺利就业做好准备。其次,通过校企合作,发挥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拓展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1+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不仅依靠校内的实践环境和条件,还需要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作为保障。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整合企业资源,解决学校实践教学资源的短缺问题,使学生能在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也使企业能够招收到满意的人才,实现高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对接。三 完全学分制下专升本教育“1+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1 完全学分制的涵义完全学分制是以学生所获得的学分和绩点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的量和质,以修满一定的学分和达到要求的绩点作为学生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它打破了学年的界限,学生在规定的学籍年限内,可以自由选课,只需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和课程即可毕业。完全学分制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赋予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多种选择,学有余力情况下可以提前修读完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进入到毕业环节;也可以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时间要求,灵活安排学习课程和门数,延长修业年限。完全学分制为专升本“1+1”人才培养提供了更为自由、灵活的空间,为学生进行充分的职业能力训练,更好把握职业训练机会、就业机会提供了可能,使学生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人才的需要。2 完全学分制下专升本教育“1+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北京联合大学生化学院2015年开始在专升本教育中实施完全学分制的改革试点,通过近一年的改革尝试,逐渐形成了适用于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三体系+五平台”的“1+1”人才培养模式。所谓“三体系”即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五平台”即基本素质教育平台、专业能力培养平台、实践技能训练平台、职业能力拓展平台和创新创业活动平台。(1)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课程框架。课程体系构建要优化课程结构,处理好各类课程的关系和比例,加大课程整合力度,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首先,基本素质教育平台。基本素质教育平台由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构成,学分为27学分,占34%,主要在1~2学期开设。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13学分,主要为学生接受本科教育所必须的公共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体包括社科类、外语类、数学类等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共计14学分,主要包括五类课程:文学艺术类、人文社科类、信息技术类、生命科学类和工程技术类,学生至少要从每类课程模块中修读2学分。另外,对于未指定类别的4学分可从各类选修课中自由选择。通识教育选修课模块旨在拓展学生知识广度,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其次,专业能力培养平台。专业能力培养平台由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构成,学分为53学分,占66%。其中专业必修课39学分,主要为学生构建专业知识结构,培养专业素质,提高专业应用能力的课程。专业必修课作为必须修读的课程给予了学生更大的灵活性,学生如果在专科和本科阶段修读的是同一专业,专科阶段修读过的课程在本科阶段可申请免听,这与学年制下专业必修课要求统一修读的规定相比有了更大自主性、灵活性。专业选修课共计14学分,主要包括专业拓展类选修课、升学就业类选修课两类,专业拓展类选修课10学分,升学就业类选修课4学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修读相应的专业选修课程。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理论课程主要在1~2学期开始(除个别专业课程因先后续相关课程关系的缘故选择在第3学期开设外,其余大部分专业理论课程在1~2学期开设)。(2)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强化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实践训练环节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主要由实践技能训练平台和职业能力拓展平台构成。这两个平台课程即有必修实践环节,也有选修实践环节。首先,实践技能训练平台。实践技能训练平台由专业理论课中的部分实践环节和专业理论课程后续的独立设置集中实践环节两部分构成。这两部分实践内容多为专业理论课程后续的实践训练环节,通过专业实践训练,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技能训练平台课程一般在2~3学期开设,每门课程10~20学时或1~2周不等。其次,职业能力拓展平台。职业能力拓展平台主要由综合应用能力训练课程、企业顶岗训练实习课程和毕业论文环节三部分构成。这三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职业能力拓展平台课程在学生修读完专业理论课和实践技能训练平台课之后修读,主要在第3~4学期开设。综合应用能力训练课程主要为专业综合实践课程,一般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合作开发设计,在校内进行的能力训练课程。校企合作开发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实践内容多为企业和学校合作共同开发的,主要以案例、方案、应用工具等为主。这些案例、方案均来自企业工作实际,经过易于教学的设计和开发,提供给学生进行实践。例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模拟综合实践、Excel与人事信息处理课程,实践用的案例、方案、工具50%以上真实地来自企业管理实际。二是实践课程教师聘请企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来校授课,或者由学校双师型教师来任教,这些主讲教师拥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授课方式灵活,教学效果好。例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团队精神拓展训练课程,聘请企业培训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三是模拟企业工作场景设计实践环境和条件,保证实践教学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综合模拟实践实践课程,模拟企业人力资源招聘场景、员工服务的工作场景设计开发实践环境和条件。校企合作开发的综合应用能力训练课程让企业真正参与到学校实践教学改革中,促进了企业与学校、企业与学生间的了解,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综合应用能力训练课程每个专业开设2~3门,每门课程2~4周,与第4学期的企业顶岗训练实习课程形成有效的链接。企业顶岗训练实习课程主要借助校外人才培养基地,通过专业实习、顶岗实习,进入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企业顶岗实习一般为3个月,学生深入企业从事企业管理、生产经营、技术开发、产品推广等工作,实现与企业的零对接。例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外企服务总公司、北京中智有限公司;会计学专业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北京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北京春雪会计事务所等等,这些企业每年可接收几十名在校实习生,为学生的实践训练、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此外,为照顾到完全学分制下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要求,企业在学生实习入职前,会提供可实习岗位清单,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未来职业发展方向选定某一岗位进行实习。(3)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以培养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强化学生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目的的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主要由创新创业活动平台来构成。创新创业活动作为在校学生必须参加的教育活动内容,在专升本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了“修满1学分的创新学分才能获得学位证书”的具体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所参加的创新创业活动主要包括学术讲座、各类科技竞赛、创业计划大赛、职业资格培训和创业体验项目等活动内容。科技竞赛、创业大赛一般是以校级以上的学生竞赛项目为依托,由专业老师指导,若干学生参与的科技类竞赛。通过学生参与科技项目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职业资格培训主要由学院的培训中心组织,为修读完专业理论课程的学生提供职业资格取证的培训和报名工作。在校期间经过培训所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认定创新学分。创业体验项目主要借助北京联合大学生化学院与北京市人社局联合创建的“朝阳区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创业体验和能力训练的机会和平台。创业基地设有创业体验馆(咖啡厅、陶艺馆、影像馆)、能力训练坊(黑暗中的对话、电子商务学院)、创新实验室(原型制作车间、设计思维工作坊)、创业实战营(社区创新实验室、导师咨询工作室等)等四部分内容。创业基地的所有活动项目均对在校学生开放,学生可根据个人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参与到相关实际创业活动中,挖掘自己的创业潜能。完全学分制下专升本“1+1”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专升本学生质量的有效途径,在保证完成本科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对完成专升本人才培养目标和推进完全学分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胡宁,万军,等.完全学分制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方案 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5(18):75-78.[2]侯爱荣.完全学分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 2014(6):90-92.[3]王彤,朱科蓉,等.高职专升本教育的定位分析与改革 研究[J].职教论坛,2011(13):21-24.[4]高林,鲍洁.再论应用性本科教育[J].北京联合大学学 报,2015(4):1-6.

猜你喜欢

专升本学分制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2017年-2018年专升本院校录取分数线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9年山西省普通高校专升本考生体格检查表
职业写作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我爱的职业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