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化学实验课
2017-03-21张晓云
张晓云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质的性质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些物质的制取要通过实验来完成。化学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活的化学现象,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优化化学实验教学:做好演示实验,增强教学直观效果;指导学生设计实验,完成相应的题目要求;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认真开展分组实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注重预习和复习,提高实验效果。
[关键词]化学实验课;设计实验;动手操作;预习和复习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要通过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操作,把课本中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具体,以便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化学实验能力。那么,如何搞好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呢?笔者结合化学实验教学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增强教学直观效果
进行演示实验是一种有效的直观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得再详尽,也不如演示实验的效果好。要使演示实验获得成功,就要注意以下三点:
1.做好准备工作
实验前要熟悉教材,掌握实验的目的、内容和步骤,还要预设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的内容和观察的方法,不要让演示实验成为教师个人的表演。课前教师要先进行几次实验操作,做到对实验的反应、实验的过程、化学药品的用量了然于心,以便课上万无一失。走进课堂之前要认真核对实验器材、药品,以免有所遗漏。
2.操作符合规范
在演示实验时,教师的操作一定要按规定进行,规范且标准有序。实验台要整洁,与实验无关的物品不要放在演示台上,以免影响学生观察的注意力。试剂使用要适当,不要浪费,也不要用的过少影响实验效果。实验必须使全班学生,特别是最后一排学生都能看得清楚。
3.保证实验安全
演示实验的过程要做到绝对安全,如果发生事故,对学生和教师都会造成不良后果。制取有毒气体时切记检查气密性,对易燃、易爆物品更要小心使用。比如在演示氯气制法时,要掌握二氧化锰和盐酸的用量,在收集足够的氯气后,仍要将多余的氯气通入碱液中,最后把装置移到室外,这样反应就基本上停止了。
二、指导学生设计实验
1.设计实验装置图
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设计好实验,完成相应的题目要求,使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如完成“钠和乙醇的反应”实验后,可提出问题:钠取代了羟基上的氢原子还是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怎么设计实验可以证明?由于教学时间不足,此实验只能让学生通过设想完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画出相应的实验装置图,强调要取定量的乙醇与过量的钠反应,并准确测定生成的氢气的体积。
2.设想实验结果
个别实验,由于各种原因,只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推测想象。可先让学生设想结果,再由教师(或学生)进行实验验证;无法进行实验验证的,可由教师讲解点评。有时这样做的教学效果比直接由实验得出结论要好得多。如教学“烯烃化学性质”时,为了消除学生由特殊到一般认识过程中的疑惑,可增补实验,以证明丙烯能使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等。在实施过程中,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设计实验,然后假设并讨论实验结果,最后进行实验验证。指导学生设想实验结果,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而且有利于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
3.鼓励大胆想象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创设实验情境,鼓励学生摆脱思维的桎梏,大胆想象,大胆创造。如教学“分子”一节时,可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香水瓶在讲台上喷几下,一会儿教室里便清香扑鼻。这一现象如何解释呢?对尚未认识微观世界、不知分子为何物的学生来说,确实难以解释。但教师如果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假设,引导学生从“粒子”和“粒子运动”的角度考虑还是能够做解释的。通过这类训练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够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教师要为学生的化学学习多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尽量让学生多参与小组实验,从中摸索出改进实验的思路和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化学课的兴趣。
例如,“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一课,由于学生在第二单元已经学过氧气的制法,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操作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课前先让学生预习并动手操作“家庭小实验”,上课时教师再补充学生可能没想到的碳酸钠和盐酸、碳酸钙和浓硫酸等部分化学反应,师生讨论确定反应原理,继而提出问题:你是小设计师,能根据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设计出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吗?此时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设计愿望,教师可以借机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决定气体发生和收集装置的因素,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联系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设计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把他们的设计绘出装置图展示出来,并介绍他们的设计意图和所设计装置的优点,最后对学生的设计给予点评,充分肯定其设计中的优点。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可以组建课外兴趣小组,让每位学生按自己的兴趣设计和开展实验。教师可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和课外活动时间,有计划地开放实验室,给学生的小设计、小实验、小发现提供实践的空间。在学生分组实验时,应要求每个学生都动手实践。刚开始实验时,学生可能会有点兴奋和紧张,出现差错也是难以避免的。如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教师在课前强调实验完毕后要先熄灭酒精灯再继续通氢气直到试管完全冷却为止,但由于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可能会出现错误,产生一定的不良结果,对此教师不要苛责学生,要积极进行现场指导,随时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放手让学生动手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意识,变枯燥、机械的学习为有趣灵活的学习,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四、认真开展分组实验
在进行分组实验时,教师要鼓励每名学生都动手参与实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实验中的各种魔幻般的现象能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化学奥秘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果。
在分组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及时预防和纠正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错误,让学生牢记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如做粗鹽提纯的实验时,如果仪器不干净,漏斗里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就得不到理想的实验结果,这时就要及时启发学生找出原因,纠正操作中的错误,之后再重新实验,确保实验取得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开展分组实验,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使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五、注重预习和复习
化学实验能否成功,预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学生一定要提前一天预习第二天化学课上要做的实验。预习可以使听课和实验都要有针对性,利于找出问题,抓住重点和难点;可以节约时间,通过预习时的思考缩短做实验的时间和课后作业的时间,增强实验效果。通常预习的方法有:(1)精读课文。通过阅读课文,掌握实验的基本步骤和重点内容,同时记下或在书上标记出不懂的地方,提醒自己上实验课时集中精力和注意力,有意识、有目的地听老师讲解自己遇到的疑难问题,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把握重点、难点和疑点。在阅读课文、掌握新知后,要着力于思考解答课后习题,找出实验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如果可以还可写出预习笔记。
课后要及时复习和巩固实验的内容,像回顾电影一样地在头脑中把实验的步骤和内容温习一遍。复习能加深理解,巩固已学知识,但复习要及时,出现不懂的问题要及时寻求老师的帮助,这样才会在学习上不留后账,不留疑点,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按时完成作业是巩固实验成果的重要途径之一。务必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做,独立完成作业,杜绝抄袭作业的现象。课后习题要先复习之后再做,一定要认真完成。学生要勤思多问,不留疑点,尽量把做过的作业都记在头脑中。只有牢记知识,才能熟能生巧,运用自如。
总之,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是一项重要内容,它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探索科学的精神。实验教学已经成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周少珍.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广西教育,2007,(8).
[2]刘建华.浅谈中学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新课程,2011,(10).
(责任编辑 赵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