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代营造厂的衍生及其师承、社会和建筑师之间的关系

2017-03-20黄元炤

世界建筑导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汉口南京上海

(文/图)黄元炤

毕业于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中国(近、当代)建筑历史研究与观察家,北京建筑大学建筑设计艺术(ADA)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建筑历史研究所主持人

中国近代营造厂的衍生及其师承、社会和建筑师之间的关系

(文/图)黄元炤

毕业于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中国(近、当代)建筑历史研究与观察家,北京建筑大学建筑设计艺术(ADA)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建筑历史研究所主持人

中文摘要:

在中国近代时期,由水木作坊衍生的中国工匠组织是以工程承包、投标的方式进入到建筑实践市场;最初从零散个体或有限群体,并没有有效组织,之后当建筑的生产日趋复杂化、需依靠集体合作完成时,为适应营造业的发展,水木作坊便开始转型,告别作坊式的经营模式,就产生了第一家中国营造厂(1880年),投入到市场竞争中;再之后,新的营造厂不断出现,其中不少是从原有的营造厂分支出来的,各营造厂之间还衍生出师承等不同社会关系,并与建筑师形成绵密的业务联系。

1.营造厂前身——水木作坊始于明代

个体户、服劳役

中国古代的民间工匠多数时候是属于个体户性质,没有组织。封建社会晚期的官式建筑营造,他们通常以服劳役的方式来建造房子,施工前被临时召集,施工后即随之解散。

编入匠籍、手工业工作者、隶属官府

元代时,工匠为官府所强制征调居多,并编入匠籍(匠人户籍,是中国古代户籍,一般分民籍与军籍。匠籍是主要户口,工匠和军匠地位皆低于民户),只要是从事手工业工作者都入匠籍,隶属于官府,子孙世代承袭,不得脱籍改业,常为官府修建宫殿、官署、衙门、寺庙等设施,匠籍也因此限制了工匠行独立自主经营的权力。

住坐与轮班、以银代役

到了明朝,匠籍制度下的工匠改为住坐和轮班两种,住坐匠为原籍于京师及附近地区者,只需每月服役10天,轮班匠则是住于原籍及远离京师地区,分5年一班(木匠)和4年一班(锯匠、瓦匠、竹匠、油漆匠等),两班轮流赴京服役劳动,无任何补偿,盘缠自理,剩余时间自己支配,可自制成品出售。在制度稍放宽下,工匠成了半自由的手工业工作者,但仍有多数工匠因劳役繁重、剥削严酷、不堪忍受而流亡逃避,为了缓和,明成化年间(1485年),以“银”代“役”,即“班匠银”(官府对工匠征收的代役金),规定工匠愿意出“银”者,如:南方“工匠”出白银9钱者,可免赴京,北方“工匠”出白银6钱,随即批放,而不愿出“银”者,仍要当班。

一条鞭、新工匠形态

明嘉靖年间(1562年)曾推行一条鞭法(施行于地方的新法,各项杂款﹑均徭﹑力差﹑银差﹑里甲徭役等,一律改收银两),以纳税﹑征银代替劳役,不准工匠自赴京师服劳役,每人每班征银一两八钱,分4年征缴,工匠通过纳税﹑征银后获得自由,成为独立的手工业工作者,可在茶馆等地与雇主取得雇佣关系,此匠籍制度的改革逐渐地深化,让工匠比以往都更自由,之后,多数工匠(明崇祯朱由检年间以达500多人)以纳税来换取自由之身,同时也促进了民间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致使产生出新的工匠形态——水木作坊。

到了清朝,清政府决定废除匠籍制度,工匠从此获得自由的身份。

水木作坊、依地域各自立帮

清道光年间出现水木作坊——是工匠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个民间工匠组织团体,用来承建工程,以师徒、家族、同乡为主,作头是其组织者。作坊中分有木工(建造木构架、制作门窗)、泥工(砌墙粉刷)、雕锯工(雕刻装饰)、石工(剔凿石块)、竹工(制造竹器)等。包工头承接工程后,到茶馆、大街小巷等地招募工匠,费用由作头分给各工种的档手。若工程浩大,通常档手下面还有小包头。在工匠木作的领域分大木作和小木作,大木作即为各工种之首,其他工总(木工、土作、瓦作、石作)工程中的尺度、式样等皆需经大木作同意才可施作,小木作即为家具、装饰等加工的木工。一般大工程由官员主持兴建,小工程则让资深、有经验的大木作来统筹。

总之,水木作坊”始于明代,盛行于清朝,属于民间性质,依地域各自立帮(江苏、上海、绍兴、宁波帮),上海等地乡镇水木作坊曾捐资购地建鲁班殿(鲁班为战国时著名工匠,被后人奉为泥木工匠之开山鼻祖),每年鲁班诞辰纪念日各地工匠皆云集于此,举办纪念活动。

水木作坊的传统工匠形态一直持续到19世纪80年代末,直到中国营造厂的出现才逐渐转型。

2.第一家中国营造厂创设及其营造的师承和社会关系

泥水手艺、砌筑灶头、房屋修理、学英语、熟悉“现代化”工法

杨阿毛(1851—1908年,字锦春,小名阿毛,上海川沙八团乡青墩(现蔡路乡)杨家宅人),幼年丧父母,由婶娘抚养长大,自幼家境贫寒,生活穷苦,13岁时外出谋生,暂时投靠到上海哥哥那边,并经由他介绍到工地学习泥水活,杨阿毛刻苦认真学习,泥水手艺进步神速,于是有了一技之长,成了泥水匠师傅。

19世纪中叶的茶馆(是供人泡茶品茗的店铺,始于唐朝开元年间,713—741年间,称茗铺,宋代杭州茶馆称为茶肆,清代茶馆发展成大众娱乐场所)是汇聚大众用来休闲、娱乐之场所,也是各路生意消息的发源地。杨阿毛为了洽谈生意经常去茶馆,久了就成熟客,与茶馆老板、员工都熟识。有一次,茶馆老板请他帮忙翻修灶头,翻修完受到茶馆老板赞赏其砌的灶好用,样式新颖,发火旺大,可见杨阿毛也是一名砌灶专家。善于修灶的事很快被传开,之后,就被一位海关厨师请去海关砌筑灶头,顺便就留在海关做些房屋修理工作。杨阿毛工作认真,手艺又好,工作很使人满意,于是结交了一群洋人朋友,同时学会了英语。

又有一次,他拾到的一个皮包(内有外币和银票)而久等苦主出现,并原封不动地交还给他,而这位苦主正是(英商)公平洋行大班阿摩尔斯,他记下了诚实的杨阿毛。这为杨阿毛迎来新的工程机会,之后,杨阿毛就受公平洋行委托建造沪、宁等地的缫丝厂房和砌灶,期间熟悉了一套“现代化”的建筑技术、施工方法,同时也积累下资本,为以后的创业做准备。

杨端泰营造厂、工程承包、投入竞标、接标、为中国人争光

1880年杨阿毛在上海开设杨端泰营造厂——中国近代第一家营造厂,后改名为杨斯盛。杨端泰营造厂办理了工商注册登记,采取包工不包料或包工包料的方式,接受工程承包,也投入竞标。一开始并没有固定工人,按工种分包给二包头,由二包头招募工人,而营造厂只设内部管理人员,施工人员和性质依工程方式向外界招募,签订雇佣关系的合同,此经营方式逐渐被同业所接受并发展开来。

营造场刊登在杂志上的广告

1891年因原本旧江海北关(1857年建成)年久失修、破败陈旧,海关税务司决定建造新江海北关,由英国工程师设计,样式新颖,突破旧江海北关的“中华古典”风格的建筑形式,以西式折中语言呈现,4层楼加中间6层塔楼的设计,但结构、构造方式极其复杂,建造难度相当大,非一般营造商能够承揽。新江海北关原本由意大利营造商中标兴建,但工程初步进行时,就遇到困难,新址在黄浦江外滩边上的滩地临江,土质松软且地下水位高,意大利营造商打桩时,地下水位不断地上涨,桩也无法打下去,于是就停工,无法兴建,而其他同行也不敢接标。当时,杨斯盛已经营营造厂10年多时间,对“现代化”营造、技术工法很熟悉,且也了解和掌握上海地质的特性,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杨斯盛决定接标,意大利营造商也欣然同意(为了不耽误工期)。杨斯盛决定接标的原因,除了工程技术上有控制能力外,也跟中国人意识有关,在那个大环境下,建筑、营造市场皆是洋人所把控的局面,中国人能出头发声的机会很难,也不多,刚好碰上新江海北关这个项目机会,他决定在世人、洋人面前大展身手,以建造象征中国主权、国家门户的海关大楼来扬眉吐气,为中国人争光!

近代营造业泰斗

由于工程极度困难,同业们都为杨斯盛担心,而他自己也深知责任的艰难和重大,于是坚定自己和施工团队的信心,步步为营地要求工程的完善和质量,组织好工程流程,详尽每一项工总、工序之间的衔接,亲自下工地督工,做得不好的重做,严格审查把关,精心施工,在他和团队的刻苦努力下,终于在1893年完工。海关对建成大楼进行验收后,十分地满意,同业也为之赞赏,更为中国人争了一时地光彩,显示出中国营造团队不输洋人。杨斯盛一战成名,成为中国近代首屈一指的营造业泰斗。

新的营造团队与杨斯盛之间的关系

19世纪末,中国营造业不断地壮大,新的营造厂是由杨瑞泰营造厂和洋行房产部管理人员分支出去独立成为新的一批施工团队,及衍生部分的社会(请益、合作)关系,比如:顾家增(顾兰记营造厂主持人)、赵增涛(赵新泰营造厂主持人)、周瑞庭(周瑞记营造厂持人)是从杨斯盛分支出去成立新的营造团队;江裕生(江裕记营造厂主持人)和杨斯盛是惺惺相惜的合作关系;杨斯盛主动提出与张继光合办营造厂;姚锡舟(姚新记营造厂主持人)曾慕名登门请教过杨斯盛;张效良(久记营造厂主持人)追随杨斯盛,捐款成立上海水土业公所;俞积臣(余洪记营造厂主持人)崇拜杨斯盛,支持杨斯盛建造重修“鲁班殿”;魏清涛(魏清记营造厂主持人)撇开地域和同行竞争的门户之见,大力支持杨斯盛成立上海水木业公所,两人成为挚友;王松云(王发记营造厂主持人)与杨斯盛是好友,曾投资入股杨瑞泰营造厂并为工程垫资。

3.杨瑞泰营造厂——杨斯盛系统的如下

师徒、师承关系(直接或间接):

顾家增(1853—1938年,号兰州,晚号剑斋老人,上海川沙八团乡青墩杨家宅人)是杨斯盛同乡,父亲早亡,由母亲抚养长大,家境贫寒,曾乞讨为生,11岁到上海当学徒,学习木匠手艺,之后在轮船上当木工师傅,后在俞积臣那当过木工工头,学到不少木工技艺,后跟随杨斯盛做木工小包。顾家增工作认真,受到杨斯盛的器重,被提升到监工,参与新江海北关的建造。由于工程原因需接触洋人,于是就自学英语,结识一些洋行(沙逊洋行、马海洋行、新瑞和洋行等)中的洋人,建立起关系,成为日后承接工程项目的渠道,1892年顾家增脱离杨斯盛,自办(上海)顾兰记营造厂。

周瑞庭(1869—1949年,字名莹,浦东高桥周家滨人)早年学习木匠出身,后在杨端泰营造厂和顾兰记营造厂工作承包工程,1895年自办(上海)周瑞记营造厂。

赵增涛(1866—1937年,号文照,小名羽涛,上海川沙八团乡青墩杨家宅人),13岁时随父亲到上海学习泥水匠,后拜杨斯盛为师,工作非常认真,深得师傅的赞赏,职位也渐进提升,由小包到档手师傅,参与新江海北关建造工程,在工地现场受杨斯盛手把手教学,经验分外深刻,获益良多。1894年赵增涛离开杨斯盛,自办(上海)赵新泰营造厂,后大力支持师傅杨斯盛创办上海水木业公所,并捐款任董事。

沈祝三(1877—1941年,浙江宁波人),幼年父亲病逝,读过私塾,家境贫寒后无力续读,跟随母亲到各地做临时工,学木匠工艺,后跟随舅舅到上海帮工,通过在汉协胜营造厂任职的孙仁山结识王文通(当时在杨瑞泰营造厂任职),复经王文通介绍推荐到杨瑞泰营造厂工作,任监工一职。沈祝三除了任监工外,又与张继光、邵春荣等另组协盛营造厂(资本皆由杨斯盛先投资),协助处理工程事务。(上海)协盛营造厂承包(英商)平和洋行的工程,英商征得杨斯盛同意,指派沈祝三前往汉口主持营造工程,后(上海)协盛营造厂便将汉口业务交给沈祝三负责,沈祝三就于1908年创办(汉口)汉协盛营造厂。

请益、提携关系(慕名与投资):

姚锡舟(1875—1944年,名锦林,上海川沙人,出生在上海南姚),幼年父亲早亡,家境贫寒,没法求学,从小就自谋生路,曾从事过沿街叫卖的小贩、球场球童(英租界网球场,习得初步英语沟通)与保安工作,过着有一日没一日的生活。之后经人介绍到上海租界工部局当马路小工,开始造路,并结识一些外籍工程师,经由他们介绍认识其他工程师,获得工程项目。姚锡舟当工期间,刻苦勤奋,受工头的赏识,被提升为班首及包工头,曾慕名登门请教杨斯盛关于工程方面的问题,在加上自己努力学习钻研工法,营造技艺日益精进,掌握一套技术、施工工法,于1900年自办(上海)姚新记营造厂。

张继光(1882—1965年,浙江宁波人),少年父亲因病去世,家境陷入困难,靠母亲种田维生,16岁时经二伯(上海石顺记营造厂账房)介绍到(上海)何祖记营造厂当学徒。何祖记营造厂有着传统的师徒制,张继光跟着师傅学习木匠技艺,还需侍奉师父母,之后报名上夜校学英语,为的是能跟洋人打样间沟通工程问题。同时,更加强对施工流程和细节的详尽,不断地钻研各种环节,从工程预算的编列到现场监工,无一不细细掌握,逐渐熟悉营造业务。有一次,张继光被老板派去茶馆参加聚会,结识到杨斯盛,他俩聊过后,杨斯盛惜才,认定张继光为不可多得的后起之秀,刻苦干练,有意帮助,之后再次见面时,杨斯盛主动提起与张继光合办营造厂,资本皆由杨斯盛先投资,在1900年张继光就创办(上海)协盛营造厂。

同乡、追随关系(赞助与捐款):

江裕生(1855—1938年,上海南汇周浦镇人),早年到上海学泥工,师从著名工匠张裕泰,学得一身好手艺。之后洋人传教士借住他家,彼此认识后,洋人就帮江裕生介绍业务,接触到一些洋行(玛礼逊洋行、倍高洋行等)建筑师,自此工程项目接踵而来。1874年江裕生自办(上海)江裕记水木作,后改为(上海)江裕记营造厂。杨斯盛兴建新江海北关成名后,江裕生非常佩服,为同是浦东老乡和中国营造界感到骄傲,当杨斯盛于1894年主持修建鲁班殿时,江裕生大力支持并捐款赞助,鲁班殿得以重修,并在此成立上海水土业公所(上海营造业帮、宁波营造业帮、绍兴营造业帮共同成立)。1908年上海水土业公所开成立大会,营造业同行都参加,选蔡瑞堂、周瑞庭、沈文卿、奚瑞良、周荣照、张裕田为新董事,江裕生与顾家增等同行力推杨斯盛任上海水土业公所领袖董事,而顾家增任副领袖董事。

营造场刊登在杂志上的广告

张效良(1883—1936年,原名毅,上海南汇沙渡庙人),父亲是锯工出身,1881年开设福隆久记木行。张效良从小生活在木行,协助父亲经营木行,在学习木行业务之余,还上夜校攻读土木建筑课程,学英语。在熟悉业务及营造技术知识后,兴起承包工程的念头,以木行的名声招揽工程项目,成立(上海)久记营造厂。1906年追随杨斯盛,捐款成立上海水土业公所,1910年当选为董事,1911年被顾家增推荐当选上海水土业公所董事长。俞积臣(1862—1930年,字有增,浙江余姚人),出生在木匠世家,从小随父亲学习木匠工艺,属于粗木匠(细木匠是制作;粗木匠是建造房屋),逐渐从放样、选材、立柱等技法中掌握营造技艺,之后承包小型工程项目,1895年创办(上海)余洪记营造厂。俞积臣崇拜杨斯盛,支持其建造重修鲁班殿,捐银320两。1908年杨斯盛逝世后,俞积臣继承杨遗志,游说同行,在顾家增、江裕生等支持下,于1911年成立沪绍水木公所。

好友、合作关系(同行与同乡):

魏清涛(1854—1932年,浙江余姚人),祖上经营木行。早年,魏清涛在上海学木匠工艺,之后独立开业,于19世纪末创办魏清记营造厂,是绍兴帮营造业代表人物,杨斯盛则是上海浦东帮营造业代表人物,在杨斯盛提出成立上海水土业公所时,魏清涛撇开地域和同行竞争的门户之见,大力支持成立并捐银,之后与杨斯盛成为好友,曾帮助杨斯盛解决工程资金短缺及工程进度的问题。

陶桂松(1879—1956年,小名阿蔡,上海川沙八团乡青墩杨家宅人)受魏清涛栽培,后于1920年自办(上海)陶桂记营造厂。陶桂松出身于务农家庭,家境贫寒,之后独自到上海谋生,先到瓦筒场当木模工,1908年魏清记营造厂招募水木工匠,陶桂松报名,后被录取,勤奋工作、认真努力的陶桂松深得魏清涛的喜爱,决定栽培他,分包工程给陶桂松负责,之后陶桂松自立门户。

王松云(1857—1939年,字志庆,上海浦东高桥费陆宅人),幼年读过私塾,家境贫困,随父亲学习泥水工技艺,习得一身砌筑技巧,之后去一家营造厂做泥工小包头,结识同乡杨斯盛,成为好友,当杨斯盛筹办营造厂资金短缺时,王松云鼎力相助,投资入股杨瑞泰营造厂,并为杨斯盛承接的工程垫资,积极呼应杨斯盛筹办上海水木业公所,捐款赞助,之后杨斯盛也成为王松云承接工程项目的担保人,1908年王松云自办(上海)王发记营造厂。

4.营造商与建筑师之间的关系

营造团队成形、姓氏与姓名为公司名

在19世纪末,中国营造团队相继成形,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营造厂已有数十家正式登记,华人开设30多家,洋人开设20多家,而华人代表性营造厂有杨瑞泰营造厂、江裕记营造厂、顾兰记营造厂、裕昌泰营造厂、协盛营造厂、余洪记营造厂、姚新记营造厂、王发记营造厂、周瑞记营造厂、久记营造厂。其中,杨瑞泰营造厂是营造厂的始祖,顾兰记营造厂、协盛营造厂、周瑞记营造厂、赵新泰营造厂、姚新记营造厂皆由杨瑞泰营造厂分支出去,成为新一代的营造力量,是营造业发展的一条主线。

中国营造厂多数以创办人姓氏、姓名为公司名,多附上营造厂的英文商号,因常与洋人打交道。内部成员有厂主(创办人)、帐房、工地看工,而与工人则是“雇佣”关系,于任务前至市场上雇工。而从杨瑞泰营造厂和它衍生的新一代营造厂(顾兰记营造厂、周瑞记营造厂),及其它营造厂,多数与工部局、洋行、洋企业、洋机构、洋人建筑师、洋人工程师为首的洋人系统打交道,及有着业务关系。名单如下:

上海江裕记水木作(1874年创办),承建原上海德华银行、原上海德国总会;

上海杨瑞泰营造厂(1880年创办),承建原上海新江海北关大楼;

上海顾兰记营造厂(1892年创办),承建原上海怡和洋行、原南京英国领事馆、原北京英国公使馆、原上海太古洋行、原上海先施公司;

上海余洪记营造厂(1895年创办),承建原上海英国领事馆、原上海跑马厅总会看台;

上海周瑞记营造厂(1895年创办),承建原上海扬子大楼、原上海礼查饭店、原上海俄罗斯领事馆;

汉口明昌裕营造厂(1898年创办),承建原汉口颐中烟草公司、原汉口西商跑马场、原汉口隆茂打包厂;

上海久记营造厂(1899年创办),承建上海东方饭店;

上海魏清记营造厂(19世纪末创办),承建原上海西桥青年会、原汉口江汉关大楼、原汉口亚细亚石油公司、原汉口太古洋行、原汉口花旗银行等;

上海协盛营造厂(1900年创办),承建原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原上海东方汇理银行;

上海姚新记营造厂(1900年创办),承建原上海德律凤电话公司、原上海工部局大楼、原上海法国总会、原上海英美烟草公司;

汉口汉协盛营造厂(1908年创办),承建原汉口保安大厦、原汉口横口正金银行、原汉口景明洋行、原汉口亚细亚洋行、原汉口汇丰银行;

汉口康生记营造厂(1908年创办),承建原美国海军青年会、原扬子江饭店;

汉口汉合顺营造厂(1908年创办),承建汉口宝顺洋行;

上海王发记营造厂(1908年创办),承建原上海汇中饭店、原上海虹口救火会;

上海新仁记营造厂(1910年创办),承建原上海特区第二法院监狱、原上海沙逊大厦;

上海裕昌泰营造厂(1910年创办),承建原上海麦边洋行、原上海有利银行、原上海亚细亚银行、原上海怡和洋行;

汉口兴汉昌营造厂(创建时间不明),承建原汉口电灯公司、原英文楚报大楼;

汉口广大昌营造厂(创建时间不明),承建原汉口巴公房子、原汉口俄国巡捕房。

而部分营造厂与华商、华人也有着业务关系,名单如下:

营造场刊登在杂志上的广告

上海久记营造厂(1899年创办),承建上海城隍庙重建;

上海魏清记营造厂(19世纪末创办),承建原上海永安公司、原上海商务印书馆;

上海协盛营造厂(1900年创办),承建原上海大清银行、原上海福新面粉厂、原上海纱布交易所等;

汉口汉协盛营造厂(1908年创办),承建原汉口三元里、承建原汉口共和里、承建原汉口德华里、原汉口南洋兄弟烟草大厦;

汉口康生记营造厂(1908年创办),承建原汉口长清里、义祥里、伟英里、联保里、如寿里、公德里等;

汉口汉合顺营造厂(1908年创办),承建原汉口华商赛马公会、原汉口大清银行、原汉口中国银行、原汉口汉安村;

汉口永茂隆营造厂(创建时间不明),承建汉口咸安坊、同兴里;

汉口袁瑞泰营造厂(创建时间不明),承建汉口咸安坊;

汉口阮顺兴营造厂(创建时间不明),承建汉口泰安坊、联怡里;

汉口陈茂盛营造厂(创建时间不明),承建汉口和利冰厂。

另外,洋人营造团队的组成,部分是由早期洋行转投资开设营造厂,部分是新创办的营造厂(以建筑公司命名)。内部成员有厂主(创办人)、帐房、买办(由懂英语的华人担任),及工程监理室、材料堆场和工场等设施,规模较华人营造厂完整。

中国营造厂的兴旺、洋人营造厂的淡出

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政府列国政计划加强国内建设,项目增多,市场活跃,建筑师事务所不断地合办及开设,营造厂亦是,呈现一片行业兴旺的景象。此时,各省各地都已有较具规模的中国营造厂(分甲、乙等级营造厂),且都有健全的组织部门,总部设在办公楼内,及设有材料场地与建筑制品加工场,固定会面向社会招募劳务,因此吸引到政界、金融界、银行界、实业界、房地产界的入股加盟,有些营造厂在各地设立分厂,有了“跨区承包”工程的模式,同时洋人营造团队逐渐地淡出中国建筑市场,而中国营造厂与中国建筑师、房地产商之间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承建许多中国建筑师、房地产商设计或投资的项目。

5.营造厂(依区域分)承接建筑师之项目

天津:

天津振元木器厂承建原天津扶轮公学校南北楼(建于1918—1921年间,庄俊设计);

天津复兴公司承建原天津中原百货公司大楼(建于1927—1928年间,基泰工程司设计,关颂声、朱彬主导);

天津惠通成木厂承建原天津基泰大楼(建于1928年,基泰工程司设计,关颂声、杨廷宝主导);

天津申泰营造厂承建原湖南省邮政管理局办公楼(建于1935—1937年,卢镛标设计)——跨区承包。

青岛:

青岛美化营造厂承建原青岛市礼堂(建于1934—1945年间,基泰工程司设计,郑德鹏主导)。

汉口:

汉口汉协盛、汉口袁瑞泰、汉口永茂隆营造厂和上海六和公司等合伙承建武汉大学(建于1929—1935年间,缪恩钊任监造工程师);

汉口汉协盛营造厂承建原汉口四明银行(建于1934年,卢镛标设计)、原汉口金城银行(建于1930—1931年间,庄俊设计)、原汉口金城里(建于1930—1931年间,庄俊设计);汉口明昌裕建筑公司承建汉口江汉村(建于1936年,卢镛标设计);

汉口李丽记营造厂承建原武汉大陆银行(1934年建成,庄俊设计)、原武汉大陆坊(1934年建成,庄俊设计)、原汉口华商柴海楼(建于1936年,卢镛标设计)、原聚兴诚银行汉口分行(建于1936年,张境设计);

汉口泰兴营造厂承建原沙市邮局大楼(建于1936—1937年间,奚福泉设计)——跨区承包。

上海:

上海赵新泰营造厂承建承建原上海银行公会大楼(建于1925年,东南建筑设计,过养默主导);

上海泰康工程行承建原上海金城银行(1926年建成,庄俊设计)、原南京铁道部大楼(1930年建成,范文照、赵深设计)、原上海中国银行虹口大楼(1936年建成,陆谦受、吴景奇设计)——跨区承包;

上海姚新记营造厂承建承建南京中山陵第一期(建于1926—1929年间,吕彦直设计)、原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建于1933—1934年间,华盖建筑设计)——跨区承包;

上海新金记康号营造厂承建南京中山陵第二期(建于1927—1930年间,吕彦直设计)——跨区承包;

上海馥记营造厂承建南京中山陵第三期(建于1929—1931年间,吕彦直设计)、广州中山纪念堂(建于1929—1931年间,吕彦直设计)、原重庆美丰银行(1935年建成,基泰工程司设计,杨廷宝主导)、原上海大新公司(1941年建成,基泰工程司设计)——跨区承包;

上海江裕记营造厂承建原上海八仙桥基督教青年会大楼(建于1929—1931年间,李锦沛、范文照、赵深设计)、原上海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大楼(1933年建成,李锦沛设计)、原南京中央博物院(1933年建成,兴业建筑设计,徐敬直、李惠伯主导)——跨区承包 ;上海陆根记营造厂承建原南京励志社总社(建于1929—1931年间,范文照、赵深设计)、上海百乐门舞厅(1933年建成,杨锡镠设计)——跨区承包;

上海辛丰记营造厂承建原上海王伯群故居(建于1930—1934年间,柳士英设计)、原大夏大学群贤堂(1932年建成,柳士英设计);

上海梁记营造厂承建原上海新华路483号花园别墅(建于1930年,顾梦良设计);

营造场刊登在杂志上的广告

上海怡昌泰营造厂承建原上海中国国华银行(建于1931—1933年间,李鸿儒设计);

上海新金记祥号营造厂承建原上海南京饭店(1931年建成,杨锡镠设计);

上海周瑞记营造厂承建原上海四行储畜会(1932年建成,庄俊设计)、原上海浦东同学会(1936年建成,奚福泉设计);

上海久记营造厂承建原大上海大戏院(建于1932—1933年间,华盖建筑设计)、原上海涌泉坊(建于1937年,华信建筑设计,杨润玉、杨元麟、周济之主导);

上海王发记营造厂承建原上海四明新村(1933年建成,凯泰建筑设计,黄元吉主导);

上海仁昌营造厂承建原上海恒利银行(1933年建成,华盖建筑设计,赵深主导);

上海新仁记营造厂承建原上海都城饭店(1933年建成,奚福泉参与设计);

上海新亨营造厂承建原中国银行南京分行(1933年建成,陆谦受、吴景奇设计)——跨区承包;

上海朱森记营造厂承建员上海特别市政府大楼(1935年建成,董大酉设计);

上海张裕泰营造厂承建原上海市博物馆、原上海市图书馆(建于1934—1935年间,董大酉设计, 由王华彬、庄允昌、刘慧先,刘鸿典等协助);

上海久泰锦记营造厂承建原上海中国航空协会陈列馆及会所(建于1934—1935年间,董大酉设计);

上海长记营造厂承建原上海孙克基妇孺医院(1935年建成,庄俊设计);

上海费新记营造厂承建原南京新都大戏院(1935年建成,李锦沛设计)——跨区承包;

上海建华建筑工程公司承建原南京大华大戏院(建于1935年,基泰工程司设计,杨廷宝主导)——跨区承包;

上海泰兴营造厂承建原汉口中央信托公司(建于1936年,卢镛标设计)——跨区承包;

上海陶桂记营造厂承建原上海中国银行大厦(1937年建成,陆谦受设计)、上海美琪大戏院(1941年建成,范文照设计) ;

上海申泰营造厂承建原金城银行南京分行(建于1946年,陆谦受设计)——跨区承包。

南京:

南京建华营造厂承建原南京中央医院(建于1931—1933年间,基泰工程司设计,杨廷宝主导);

南京朱森记营造厂承建原南京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建于1931年,基泰工程司设计,杨廷宝主导);

南京余洪记营造厂承建原金陵女子大学(建于1922—1923年间,亨利·墨菲、吕彦直设计);

南京王竟记营造厂承建南京中山陵行健亭(1933年建成,华盖建筑设计,赵深主导);南京顺源营造厂承建南京福昌饭店(1935年建成,华盖建筑设计);

南京裕信营造厂承建原南京国际联欢社(建于1935—1936年间,基泰工程司设计,梁衍主导);

南京新金记康号营造厂承建原南京美国顾问团公寓大楼(建于1936—1945年间,华盖建筑设计)、原南京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建于1947年,基泰工程司设计,杨廷宝主导);南京中华兴业营造厂承建原南京瑞士公使馆(建于1936—1937年间,华盖建筑设计,赵深主导);

南京陈明记营造厂承建原金陵大学图书馆(建于1936年,基泰工程司设计,杨廷宝主导);南京三合兴营造厂承建原南京中央大学附属牙科医院(建于1936—1937年间,基泰工程司设计,杨廷宝主导);

南京馥记营造厂承建原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建于1936—1937年间,基泰工程司设计,杨廷宝主导)、原南京馥记大厦(建于1947—1948年间,兴业建筑设计,李惠伯、汪坦主导);

南京六合营造厂承建原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建于1936年,基泰工程司设计,杨廷宝主导)。

6.建筑师、事务所常合作之中国营造厂

华信建筑(杨润玉、杨元麟、杨锦麟)——上海久记营造厂;

基泰工程司(关颂声、朱彬、杨廷宝、杨宽麟、关颂坚)——天津复兴公司、天津惠通成木厂、青岛美化营造厂、上海馥记营造厂、上海建华建筑工程公司、南京建华营造厂、南京朱森记营造厂、南京裕信营造厂、南京新金记康号营造厂、南京陈明记营造厂、南京三合兴营造厂、南京馥记营造厂、南京六合营造厂;

东南建筑(过养默、吕彦直、黄锡霖)——上海赵新泰营造厂;

华盖建筑(赵深、陈植、童寯)——上海姚新记营造厂、上海久记营造厂、上海仁昌营造厂、南京王竟记营造厂、南京顺源营造厂、南京新金记康号营造厂、南京中华兴业营造厂;

凯泰建筑(黄元吉、杨锡镠、钟铭玉)——上海王发记营造厂;

兴业建筑(徐敬直、杨润钧、李惠伯)——上海江裕记营造厂、南京馥记营造厂;

庄俊——天津振元木器厂、汉口汉协盛营造厂、汉口李丽记营造厂、上海泰康工程行、上海周瑞记营造厂、上海长记营造厂;

柳士英——上海辛丰记营造厂;

范文照——上海泰康工程行、上海陆根记营造厂、上海陶桂记营造厂;

吕彦直——上海姚新记营造厂、上海新金记康号营造厂、上海馥记营造厂;

董大酉——上海朱森记营造厂、上海张裕泰营造厂、上海久泰锦记营造厂;

卢镛标——天津申泰营造厂、汉口汉协盛营造厂、汉口明昌裕建筑公司、汉口李丽记营造厂、上海泰兴营造厂;

李锦沛——上海江裕记营造厂、上海费新记营造厂;

奚福泉——汉口泰兴营造厂、上海周瑞记营造厂、上海新仁记营造厂;

杨锡镠——上海陆根记营造厂、上海新金记祥号营造厂;

中国银行建筑课(陆谦受、吴景奇、黄显灏)——上海泰康工程行、上海新亨营造厂、上海陶桂记营造厂、上海申泰营造厂。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inese Construction Firms’ Derivation and its Discipleship, Society and Architects

In Chinese modern times, the Chinese craftsmen organization derived from Shuimu Workshop entered into the market of construction practice in way of project contracting and bidding; from scattered individual or limited group without effective organization at the beginning, and when building production had become increasingly complicated, and the collective collaboration were badly needed, Shuimu Workshop began to transform its business model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us, the first construction firm was come into being (1880). After that, the new construction companies emerged one after the other, many of which were branched from the original construction firms. Different social relations of educational background were bred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firms, which formed a close connection in business with the architects.

猜你喜欢

汉口南京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南京不会忘记”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汉口北》
汉口火车站北广场建设及交通组织方案
南京·九间堂
学译致用的日汉口译教材与教学思考——以留学生日汉口译课三种常用文本为例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南京、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