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效果、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皖西学院为例

2017-03-20何景周苏曼丽

皖西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皖西计划学院

周 杨,何景周,苏曼丽

(皖西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效果、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皖西学院为例

周 杨,何景周,苏曼丽

(皖西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创新型社会的建设与实现离不开高校的创新教育。鉴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对于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重大意义,本文在国家大力倡导大创计划项目的背景下,以皖西学院为例,总结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效果,剖析了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培养模式、建立以实践过程和效果为目标的项目评价体系以及加强指导教师队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建设等具体对策。

创新创业;评价体系;培养模式

2011年7月1日,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颁布《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2012年2月22日,《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2号)下发。随后教育部对率先积极响应开展项目的高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设备,并鼓励地方政府对所属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加大扶持力度。自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始至今,大学生创新和创业训练就一直是热点话题。创新和创业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创业教育的思想基础是创新,创新教育的进一步延伸则是创业,并通过创业得以实现。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性社会的过程中,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是提升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举措。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要求,皖西学院推进实施了一系列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本文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调查入手,总结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效果,剖析了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效果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一、皖西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效果

自2012年教育部大力倡导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来,皖西学院积极响应,引导学生申报,鼓励教师参与指导。回顾几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情况,取得的效果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成为本科生实现创业梦想的重要支撑

从几年的实施情况来看,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高,大创项目已成为本科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最直接、最有效途径。2012年以来,皖西学院累计有6723名大学生通过创业意识培训、创业模拟实训、网络创业培训等培训,并取得安徽省人社厅颁发的创业培训合格证书,占该校在校生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使得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稳步提升。近3年来,皖西学院的毕业生专业对口度逐年提高、就业岗位适应性增强、就业创业率逐年增加。在2015年安徽省首届“双创之星”评选中,皖西学院8名同学获得“创新之星”和“创业之星”称号,其中发明达人孙益博同学在校期间获得国家专利40项(包括发明专利4项)。涌现出一批创新创业实践成果和创新创业典型。学校社会影响也不断扩大,先后获得“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安徽省创业模拟实训定点培训机构”,2016年获批首批省级创业学院。

不仅本科生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真实感受到创新与创业的艰辛与喜悦,获益匪浅,而且部分创业项目经过有效实施后,直接转化为注册公司,项目主持人毕业后直接成为创业者。2014年,皖西学院首批9个学生团队项目进驻六安大学科技园,目前已经有28个学生项目、9个教师项目入驻孵化和成果转化,共获得种子基金融资83万元人民币。截至2016年6月底,已经正式注册并实际运营的有六安汲速教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坚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六安云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成为六安创业的领军者。创业类项目的有效实施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和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的受益面逐年扩大,学术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皖西学院大创计划项目的覆盖面和受益面逐步扩大。2012年以来,皖西学院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省级、国家级项目共计421项。其中,2013年共获批69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4年增加到70项;2015年推荐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8项,受益学生近1 500人。4年来累计创新创业立项2 034项,形成研究学习打基础、大创训练担项目、竞赛实践出成果、创业出彩的双创工作新局面。依托项目研究,2014年以来,学生成功申请专利209项,其中发明专利共16项,专利总数和质量逐年提高。学生获A、B类竞赛省级以上奖项594项,其中,国家级奖项67项。在2015、2016年“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皖西学院获得国赛铜奖3项,省赛金奖5项(其中季军2项)、银奖11项,成绩名列安徽省高校前列。

皖西学院从2012年初开始启动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课程,2012年成为六安市和安徽省创业模拟实训定点培训机构,与六安市人社局合作开展大学生创业意识教育、创业模拟实训和网络创业培训,2013年创建了企业家论坛和创业大讲堂,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实践协会,涌现出一大批创新创业实践成果和创业典型。2014年作为主体建设单位与六安市共建六安大学科技园,先后有18个学生创业项目入驻孵化。从近3年大创计划项目结项的情况看,评价等级为良好的比例均超过60%,优秀等级的项目比例逐年增加。依托大创项目的支持,在校本科生发布的三类和四类学术论文数量不断增加。截止到2015年底,以皖西学院在校本科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已经超过二十篇,且学术论文的层次不断提高。大创项目的有效和蓬勃开展也带头了学校创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指导教师以专题研讨、学术汇报的形式灵活多样的开展创业小班教学,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有效衔接了第一和第二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明显。

二、皖西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开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例如,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重视程度不够,以至于大创项目开展的并不充分;指导教师的力量较为薄弱,缺乏较高理论水平以及企业管理经验的师资;多数参与学生还停留在理论的知识层面,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过程和实践意义的认知较薄弱。就皖西学院所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而言,还存在着以下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项目分布不均匀,集中于少数学院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初步启动时,由于学校对学生的通知工作未能及时处理、审核评定标准过于严格等原因,使项目分配院系不均匀,项目主要集中在建工学院、艺术学院、经管学院和信工学院。2012年至2014年,以上四个学院所获得的大创项目数占了全校大创项目总数的70%以上,而其他学院少有团队参加。2015年,教务处与财务处对经费的管理方案进行了商讨会议,该计划落实后,各院系立项项目经费交由相应的学院进行管理和支配,教务处不再统一管理,而只负责项目立项和评定的工作,项目经费的审批则由相关部门分管协作。自实施整改方案后,项目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从校方总体统计结果中,依然可以看到项目分布过于集中的问题存在,建工学院、艺术学院、经管学院和信工学院拥有的大创项目数依然占全校大创项目总数的50%左右。

(二)指导老师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虽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指导老师只是辅助学生进行项目研究,但是在开展项目过程中和最终目标的完善与实现,老师的有效指导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指导老师队伍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方面,指导老师直接将自己的研究项目的素材分配给学生,而不是采用学生自身对课题的想法,造成了学生对项目一知半解,操作难度大,导致项目无法顺利进行,从而影响学生思维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部分项目指导教师缺乏创新能力,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而创业经验不足,很难为学生乃至整个课题研究进行有效地指导。所以,提高教师队伍的项目指导水平是大创项目顺利进行的前提保障。

(三)项目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评定方式太过于注重导师和专家的评价意见,形式过于单一。正因为如此,参与项目的学生忽视了项目研究的过程,没有从中学到研究课题的专业知识,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的培养。另外,现有的评价方式中存在很大的缺陷,即隐性的创新型思想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等长久化的创新不容易被提倡。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评审人员更偏爱利用技术创新这类的指标来评价项目,而对研究文化、制度等理念的创新项目的认定,经验性规范指导性不强,学生文化创新能力无法施展,得不到提升。

(四)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其他困难

虽然高校的各院系鼓励学生积极申报项目,学生的参与度也很高,但是很多项目的研究过程、目标、手段和方法却存在不够严谨、不被认真对待等问题,各院系只是例行公事地完成上级的部署任务,仅发布文件开展征集创新创业项目,与创新创业项目的真实理念和最终目的并未完全一致。此外,仅是一小部分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项目中来,其中不乏仅为获得综合能力素质得分而参加。这部分学生由于其目的不纯,其自身能力自然得不到锻炼,无法有效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另外,就创新创业项目的训练模式来说,学校还没有开设系统性的培训,而且课程安排以及评价标准依然沿用旧有的依据,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创业项目的评价体系不完全符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对创新创业项目实施情况的管理,依然停留在简单申报与评定等初级阶段。

三、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的对策与建议

(一)优化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培养模式

就学校方面而言,有必要制定规范和系统性的创新创业项目人才培养方案,安排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同时将其系统化地纳入到项目教学过程中。项目计划需要很强的针对性和明确性,可以使指导老师在整个指导过程中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此外,项目研究还可以促进教育研究人员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良,以问题和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业能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动力,从根本上对大创计划项目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使其不断优化。

(二)建立以实践过程和效果为目标的项目评价体系

建立一个贯穿整个项目过程与最终成果的评价体系,是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施要注重实践中的研究过程,以及个人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等。因此,项目本身、投入实践的可行性与是否达到项目的预期效果也是评价的重要因素。评价标准既要着眼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又要从项目实施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符合高校自身人才培养目标与提升全社会创新创业能力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图1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效果评价体系

(三)加强指导教师队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建设

项目指导教师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通过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创新人才。指导教师自身具备对科学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创业素养,才能带动学生的创新主动性。因此,优化教师素质势在必行。指导教师要结合每个同学的实际情况循循善诱,指导学生在项目研究中探索与发现。此外,指导教师应在项目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让学生在不同阶段掌握不同技能,提升自我。与此同时,指导教师在项目研究中应与学生积极讨论问题,完善项目研究与开发过程,以取得更好的科研成果。

(四)构建校级创新创业交流平台

为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学校可以设立实践项目体系和网络管理体系,将大学生项目的训练过程和网络管理荣为一体。从网上上传项目、审核立项、中期检查再到最后验收等各个环节,指导老师与参与同学一起从遇到的问题与存在的不足着手,给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此外,学校也可以建立相关论坛和信息交流平台,方便资源共享和交流互动。同时学校也可以提供国外学生创新创业的项目的进展过程和研究成果,定期组织项目人员进行学术探讨和研究,让学生能共享创新心得,开阔视野,为成为创造性人才奠定基础。

四、结语

提升全社会的创新与创业能力是我国大力推行以应对经济新常态的重要举措。在校大学生在我国的创新和创业大潮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不仅是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更是提升中华民族整体创新能力不可替代的方针。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规模浩大、历时长久、并将会持续进行的教育模式,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将会不断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直面这些问题和不足,不断摸索探究新的策略和方法,找到一条适合我国教育国情、能够有效培养创新型和创造型人才的模式。

[1]阿依先·艾力.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机制改革——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34):17-20.

[2]郭卉,韩婷,余秀平,等.理工科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收获的探索性研究——基于“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负责人的个案调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6):59-66.

[3]金京姬.关于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的几点建议[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4(4):70-73.

[4]李国辉.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路径探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8):148-150.

[5]刘益东,任良玉,冯利英.对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理解和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7-10.

[6]任一鸣,金硕,晏海军,等.浅谈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实施的几点体会[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159-161.

[7]王耕,包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模式构建——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为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27-329.

[8]王克贵,卫飞飞,董艳云,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展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15):105-106.

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 Illustrated by the Case of West Anhui University

ZHOU Yang, HE Jingzhou, SU Manli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WestAnhuiUniversity,Lu’an237012,China)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novation oriented society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edu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view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s for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building an innovative society, this paper advocates a large proje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ur country, taking West Anhu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effect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s, and points out the deficiencies in the main role failed to guide the teacher evaluation system to be fully perfect. Therefore, optimizing the project training model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roject evaluation system in order to practice the process and effect, as well as to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team of innovative awareness and innovative ability construction, etc.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valuation system; training model

2016-10-24

安徽省教育厅重点教研项目(2015jyxm296);皖西学院2015年度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5zy049);2016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6A0979)阶段性研究成果。

周杨(1978-),男,安徽六安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企业管理;何景周(1978-),女,安徽六安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理论与政策。

G642

A

1009-9735(2017)01-0022-04

猜你喜欢

皖西计划学院
回马枪
暑假计划
回马枪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
回马枪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