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期限失配现状及破解对策研究
2017-03-20孟瑞琦
孟瑞琦
(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期限失配是指风险缓释的期限比当前的风险暴露的期限短而产生的失配现象[1],在商业银行中主要指存款和贷款在期限上出现了差别,其实质是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逐渐短期化,但资金运作呈现长期化趋势,即“短存长贷”。
银行的业务大致可分为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二者之间的期限结构应该是相匹配的,即“短存短贷、长存长贷”,但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活跃,居民的投资偏好发生了改变,商业银行对资产的选择也呈现出新态势。商业银行为了获取最大化的利润,逐渐延长了资产投入的时间,这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期限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银行资金来源短期化、资金运作长期化现象不断累积,导致商业银行期限结构问题突出。
1 商业银行期限失配现状
从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业务构成部分——存贷款业务来看,近年来其期限匹配程度并不乐观。结合2007~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统计数据,笔者从存款与贷款两方面对期限失配现状进行统计分析。
1.1 存款方面
储蓄存款是商业银行的决定性资金来源,但是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我国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期限呈现出不断萎缩的趋势。
表1 2007~2016年我国商业银行储蓄存款结构统计
由表1可知,我国商业银行储蓄活期存款余额由2007年的6.76万亿元飞跃至2016年的44.64万亿元,增幅约7倍,同期储蓄定期存款余额由10.49万亿元增长至21.02万亿元,其增速明显低于储蓄活期存款。另外,2007~2016年,我国商业银行储蓄活期存款占存款总量的比例从39.19%上升至67.99%,规模扩大明显,但储蓄定期存款占比逐年下降:由2007年的60.81%下降到2016年的32.01%。总的来说,活期储蓄存款的规模扩大趋势非常显著,定期存款的规模扩大不显著,并且储蓄活期存款的增速远大于定期存款的增速。由图1可知,2007~2010年,活期存款比例一直低于定期存款比例,但活期存款占比幅度逐渐增大,定期存款占比整体处于下降状态;2011年后,我国商业银行活期存款比例超过定期存款比例,并且二者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活期存款逐渐成为主要的储蓄类型。可见,我国商业银行储蓄存款期限结构变化非常显著[2]。
图1 2007~2016年商业银行储蓄存款期限结构图 单位:%
1.2 贷款方面
表2 2007~2016年我国商业银行贷款结构统计表单位:亿万元
由表2可知,2007年我国商业银行短期贷款占比为46.17%,2016年下降至37.36%,2007年中长期贷款占比为53.83%,2016年增长至62.64%,即中长期贷款的规模逐步扩大,短期贷款的规模正在缩小,且中长期贷款增速明显高于短期贷款增速。笔者认为其原因在于,从2008年开始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房地产市场发展势头强劲,中长期贷款增长迅速。随后为了维持房地产市场的长期稳健运行,政府出台了相关的调控政策,中长期贷款的增速减缓,但仍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期限失配的隐患越来越严重。
图2 2007~2016年商业银行贷款期限结构图 单位:%
由图2可知,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比例结构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11年以前,中长期贷款占比不断上升;二是2010~2013年,中长期贷款依旧呈现正增长,增速略有减慢;三是2014~2016年,中长期贷款比例又恢复上升。2007~2011年,短期贷款比例下降趋势明显,2011年之后无大幅波动。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相比呈萎缩态势,二者结构变化显著,储蓄存款期限的短期化趋势基本形成。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比例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短期贷款比例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短存长贷”现象无疑会造成并加重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期限失配问题,期限失配风险不可小觑。
2 期限失配产生的原因
2.1 期限结构水平变化的影响
我国金融机构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很大。近年来国家政策倾向于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能源等周期长的项目,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中央出台的“四万亿救市计划”,使中长期贷款的增长较为刚性,且我国的很多企业都是以银行贷款这种外源性融资作为主要融资渠道,资金运作的长期化加剧了期限失配问题。
2.2 “金融脱媒”成为趋势,居民储蓄分流明显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迅猛发展,“金融脱媒”成为必然。近年来,我国居民的理财意识不断加强,居民储蓄开始流向股市、理财产品、基金、保险等投资渠道,人们不再将手中的闲置资金全部存入银行。近几年,我国社会融资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一直高于80%,对于银行体系来说,除了要承担通常意义上的短期融资功能,还必须承担长期融资功能。
2.3 考核压力对银行负责人的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开始重视银行业的不良贷款问题,银行的贷款责任受到关注,于是乎出现了“贷款责任终身制”等考核机制。这虽然对防止信贷人员违背贷款规程发放人情贷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严格的考核制度使银行负责人更加偏向于长期贷款。同时,由于中长期贷款的成本明显低于流动资金贷款的成本,前者的利率又高于后者的利率,商业银行为了短期内最大化地获得收益,更愿意发放中长期贷款。
2.4 我国商业银行缺乏主动管理期限结构的策略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主动负债都无法根据实际需要对不同的对象实行差别定价。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其实可以利用同业、企业、在海内外发行金融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对中长期负债主动进行合理规划,但在这些方面国内严重缺乏经验。同时,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交易、转让的二级市场不够活跃,2010年我国正式建立了全国范围内的银行间市场贷款转让交易系统,但通过二级市场规避信用风险依旧比较困难。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对存贷款期限失配的监管
一是建立完善的存贷款监测体系。应加强对经营性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结构比例的监测,向存在严重期限失配问题的商业银行发出警示,责令其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整改,对于未达标的商业银行,要严格控制其中长期贷款数量[3];二是完善商业银行绩效考核机制,可考虑设定一个较高的中长期存贷比,并对此资产负债管理结构不断优化,以此抑制中长期贷款的快速增长。
3.2 筛选优质中长期贷款项目,约束其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应按照人民银行利率市场化要求,主动建立规范合理的贷款定价机制,尤其是中长期贷款定价机制,要主动加强对负债的管理,结合实际情况促进负债结构不断优化[4]。在当前信贷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要对中长期贷款项目进行筛选,挑选那些客户满意度相对较高、收益较好并且运行成本低的项目发放贷款,这样既能增加银行的短期收益,又为未来银行体系的运营预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
3.3 开拓新领域,探索金融创新方式
可通过金融创新,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商业银行可通过负债业务创新,对主动负债差别定价,调节资产负债比例和管理期限所形成的缺口[5];通过资产业务创新,加快建立信贷资产转让市场,实现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正常化,如建立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6]。另外,各商业银行也可通过金融创新不断探索新的业务领域,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解决方案,以实现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1] 田映华,朱 利.商业银行存贷期限错配对利率风险的影响—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8):52-56.
[2] 刘震虹.股份制商业银行期限错配风险与治理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3] 刘 科.对金融机构存货款“期限错配”的思考[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0(10):15 -16.
[4] 叶晓义.利率市场化视阈下探讨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J].现代营销,2016(2):42-43.
[5] 郭锦超,周焱荣.浅析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现象[J].高校教育研究,2008(5):202.
[6] 徐 菲.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现状及实例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3.